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土地面积
宋,滁州清流县有水田1693顷4亩,旱地767顷33亩。
元,清流县有水田431顷,旱地275余顷。
明,省清流县,其赋税并入滁州,官民田地797顷6亩8分。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裁滁州之南三里,和州之东三里,六合之西三里为江浦县,故滁田较少於全椒。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知州陈允升行“丈田法”,折实小亩,滁境有田170218亩9分2厘7毫,有地76068亩8分2厘,塘27960亩7分1厘,山21266亩7厘1毫。共折小亩370391亩9分。
清康熙三年(1664年),滁境计有田地375615亩6分8厘6毫(小亩)。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滁境有田地山塘共折田3762顷47亩1分3厘6毫。其中田地3467顷78亩9分8厘1毫。
民国8年(1919年),滁县土地面积628815亩,其中:耕地452026亩,占总面积的71.9%;林地1649亩;占0.2%;渔场135430亩,占21.4%;牧地18295亩,占2.9%;矿地2400亩;占0.4%;荒地18995亩,占3.11%。
1983年,经土壤普查,全市土地面积2077780亩(含省、地属林牧场及国防用地),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1%,占滁县地区总面积的10.2%。其中市属耕地、园地、林地、牧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交通用地、水域计1836886.8亩。
二、土地类型及利用
耕地1949年全县耕地面积614401亩,其中:水田310000亩,旱田304401亩,各占约50%;1955年耕地面积645126亩,其中:水田361000亩,占总面积55%,旱田284126亩,占45%;1965年耕地面积554170亩,其中:水田358529亩,占64%,旱田195641亩,占36%;1975年耕地面积502785亩,其中:水田337843亩,占67%,旱田164642亩,占33%;1983年全市耕地面积502539亩,其中:水田349326亩,占69.5%,旱田153213亩,占30.5%。1987年耕地498752亩,其中:水田346280亩,占69.42%,旱田152472亩,占30.58%。在旱田中,有水浇地(菜地)13526亩,分布于南谯、城郊、琅琊、腰铺乡和乌衣、沙河镇等地,以种植蔬菜为主,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0.63%。
园地1983年共有园地12412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0.60%。其中:茶园9260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0.45%,主要分布在张浦营、曲亭、施集、花山乡丘陵岗地;果园2920亩,占土地面积的0.14%,从圩区到丘陵区都有零星分布,主要分布在大王、黄泥、花山、李集、章广等乡(镇),桑园232亩,占土地总面积0.01%,主要分布在滁东、城郊、施集、沙河等乡(镇)。1987年全市有园地9937亩,其中:茶园4157亩,果园5279亩,桑园501亩。
林地1983年全市有林地648174.1亩(含省属林场215251亩),占全市面积的31.20%。全市丘陵区面积1022180亩,位于市境西、东北部,包括9个乡(镇)和4个乡的部分村及省直林场;其中林业用地529572亩,已绿化505123亩。岗地林区面积978750亩,分布于市境东部丘陵岗地;其中林业用地31986亩,已绿化26983亩。水网圩区、沿河平畈区农田防护林宜林地2811亩,分布于清流河、滁河沿岸有林地2297亩。
牧地1983年全市有草场38763.3亩,其中:地区大柳羊场面积28053.5亩,占牧地的72.73%;市乳牛场有丘坡草场面积5300余亩,占牧地的13.67%,其余分布于境西部各乡(镇)为岗丘零星牧地。
水域1983年全市水域面积约有237683亩,占全市面积11.44%,其中:大中小型水库149座41000亩,塘坝沟渠2万个137000亩,河流面积14000亩。
交通用地1983年全市交通用地为108512.4亩,占全市面积5.22%。东部约有39公里的京沪铁路贯穿市境。市内有公路17条,总长约为299.8公里,各乡村都有土公路。市内滁河、清流河航道44公里。
城乡工矿居民用地1983年城乡基建和居民建房用地约达192768.6亩,占全市面积9.28%。至1987年城乡基建和居民建房用地增至195456.6亩。
特殊用地主要有国防用地、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等类型。1983年国防用地32000亩,占全市面积1.54%;皇甫山鹭鸟自然保护区,面积54000亩,其中核心保护区24000亩,占全市面积的2.6%。
难利用土地1983年全市难利用土地有11447亩,占全市面积0.55%。主要是石灰岩丘陵区,因水土流失,基岩裸露,难以利用。
1949~1987年滁州市耕地面积表

1983年滁州市各乡镇土地利用现状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水资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