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市域属江淮丘陵地区(江淮丘陵台)东部。西部、西北部为低山丘陵,主干脊岭由皇甫山、北将军、磨盘山、岱山组成江淮分水岭。走向北东,标高一般300米左右。其北将军峰海拔399.3米,是江北丘陵和境内制高点。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呈三级阶梯,最低为海拔5米。
依山川展布,境内地貌形态特征,仍表现着受古老构造骨架控制。大体是:淮阳山字型构造的隆起带和反射弧,即为低山丘陵分布区。六合~全椒的沉降带则发育成滁河的冲积平原。
境内地貌可划分为:低山、丘陵、缓丘、岗地、冲积平原五种基本类型。
一、低山
侵蚀低山分布在境内西北部分水岭一带。西北部有以中元古界北将军组千枚岩组成的北将军山、皇甫山、岱山等。山体受断裂构造控制呈近南北向。因长期的侵蚀作用,山顶成浑圆状,山坡较陡,沟谷窄,成V形。相对切割深度约200米,该山标高均在300米以上,为境内较高一级的地貌面。
侵蚀~溶蚀低山受淮阳山字型构造格局的控制,主要分布在琅琊山至龙王尖山(属全椒)一线。山体基本呈北东方向展布,构造复杂。组成岩性为震旦系上统和寒武系、奥陶系、石灰系的一套碳酸盐类岩石。流水长期侵蚀,沟谷比较发育,距离2公里内相对高差约200米。山顶半浑圆状,山坡较陡,一般在30°~40°。
溶蚀低山地表岩溶有一定程度的发育,常表现有落水洞,干溶洞和溶沟、溶槽、石芽等岩溶微地貌形态。局部地段的沟谷中见有岩溶伏流,长度可达200米左右。溶洞多沿断裂发育,与构造关系密切。发育标高多在20米、50米、100米、120米、210米、300米。其中以100米左右的溶洞发育较为广泛。
二、丘陵
侵蚀丘陵分布在岱山以东和大柳北侧。为江淮分水岭的组成部分,由震旦系下统张八岭组石英角斑岩组成。标高约210~230米。小洪山、双山、牛头山等为代表。山顶浑圆,坡度稍缓,山体被纵横交织的沟谷网分割得比较破碎,沟谷发育明显受近南北向及北西向构造所控制。
侵蚀~溶蚀丘陵主要分布在龙蟠~黄栗树一线东南侧溶蚀低山外围一带。如境内的白米山、花山、大旗山等。山背呈北东走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由震旦系至三叠系碳酸盐类岩石和少量千枚岩、页岩组成。岩溶比较发育,除见有溶蚀洼地、溶沟、溶槽外,局部还有较大的干溶洞,如花山洞、琅琊寺后的雪鸿洞,鸡爪山的重熙洞等约20余处。丘陵顶面比较浑圆,山坡较缓,一般约20°~30°,但局部地段由于构造作用形成断层陡崖或因下伏有千伏岩、页岩等而形成陡坡,坡角可达42°。
玄武岩丘陵分布在自来桥(嘉山)~张浦营一线。受北西向施官断裂带的控制。为上新世以来喷发的玄武岩及所夹的泥岩砂砾岩组成。由于后期流水的侵蚀切割,造成了顶平坡陡的台地与平缓宽阔谷地相互交织的地貌景观。
境内施集等地偶有帽状和桌状的平顶山丘。
三、缓丘
在江淮分水岭及低山丘陵的外围,广泛分布有一片被长期侵蚀夷平的缓丘。呈波状起伏,坡缓而谷浅,顶面齐平,标高在80~130米之间。组成岩性比较复杂,主要为张八岭组变火山岩,其被夷平的最新地层为下第三系张山集组砂砾岩。境内主要分布在皇道山东侧。
四、岗地
分布在丘陵区河流的上源两侧和黄石坝盆地一带。标高70~85米,远离分水岭地带为40~60米。主要由张八岭组变火山岩和白垩系,上第三系砂岩、砂砾岩所组成。黄石坝盆地为侏罗系火山岩组成,局部为第四系残坡积物所覆盖。呈岗、冲起伏状态。
五、冲积平原
由一级阶地和河漫滩组成。前者为滁河流域分布面积较大的一种地貌类型。标高20~40米。为晚更新世黄土覆盖在白垩系、第三系红色砂岩,砂砾岩之上的基座阶地。阶面微向滁河倾斜,后缘为支流水系切割多呈垅岗状。与漫滩常为陡坎接触,高差5~10米。后者发育在滁河及其支流清流河两侧。地势开阔平坦。微向河面倾斜。滁河漫滩标高10~20米,各支流河漫滩发育较窄,上源标高可达50米,组成物质为全新统粉土质亚粘土,淤泥质亚粘土,与下部河床相砂砾石层和中细砂层组成二元结构。滁河北侧支流中上游段,河漫滩常见发育高、低两级。高漫滩相对高出河床5~8米,为全新世后期地面略有抬升的表征。
滁州市域主要山丘概况表


上一篇:第一节 地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