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唐,县以下设乡里。
宋,县辖5乡、13里、26都、185保。其中三才乡辖3里、7都、65保;仁义乡辖2里、4都、28保;黄道乡辖2里、4都、19保;丰城乡辖3里、4都、30保;昌城乡辖3里、7都、43保。
元,乡与宋代相同,惟有里、都,无保。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以昌城乡划属来安县,滁境域行政区划为:
城内一坊,辖十二都。
三才乡辖:一都、二都、三都、四都、十一都;仁义乡辖:五都、六都、十都;丰城乡辖:七都、八都、九都。
清初,沿袭明制,之后复设保,旧保名称时有变更。
民国初年《滁县乡土志》记载,县辖5乡83保。其中城内10保,东乡5保,南乡17保,小西乡21保,大西乡14保,北乡16保(见附表)。后划为8个区,其中:城厢为第一区;担子街、腰铺等处为第二区;乌衣镇、白庙等处为第三区;施家集、李都司营等处为第四区;将军集、界牌集等处为第五区;赤湖铺、珠龙桥等处为第六区;广武卫、大柳、曲亭店等处为第七区;沙河集、张八岭、黄泥、三界等处为第八区。
民国25年(1936年),境内行政区划变更为县辖3区、20乡、215保、2204甲;此后,因抗日战争,废置不一。至民国35年,县辖4镇、14乡、124保、1196甲(详见附表);民国37年,辖8乡(镇)、113保、1139甲。
新中国建立后,废除保甲制。1949年10月县辖城区、皇甫、沙河、珠龙、乌衣、花山、农场7区,领2镇、4个办事处、42乡。1950年3月撤销花山区,改称琅琊区,其孙岗乡及花山自然村划属珠龙区。4月,撤销琅琊、农场2区,其中,农场区划属珠龙区,琅琊区所属丰山(原名马鞍)、花山、庙山、陡岗4乡划属城区,腰铺乡划属乌衣区。1951年6月,将城区郊区的各乡划出,复设琅琊区。至1953年底,县辖6区、6镇、63乡、235个行政村。1955年12月,全县撤销区级机构,合并乡镇,先后将6镇63乡撤并为2镇22乡。其中乌衣区、珠龙区至1956年4月、城区至1957年2月撤销。
1958年9月24日,成立滁县人民公社,原22个乡改为生产大队。1959年5月,撤销滁县人民公社,恢复滁县政治体制,设乌衣、琅琊、滁东、沙河、珠龙、花山、施集、章广8个人民公社和城关镇。同年9月,增设城郊人民公社。1960年6月成立滁城人民公社,但未建立管理委员会,未挂牌子,仍为城关镇建制。1961年5月,9个人民公社划为18个人民公社,117个生产大队,1281个生产队。同年11月,从沙河公社分划置黄泥公社、三官公社,至年底全县辖1个镇、20个公社、160个生产大队、1457个生产队。1963年1月,将黄圩公社划为黄圩、汪郢公社,乌衣公社划为白庙、法华、担子公社和乌衣镇;是年底,全县辖2镇、23个公社、156个生产大队、1878个生产队。1965年3月,沙河集从沙河公社划出,设置沙河镇;1969年10月,沙河镇复并入沙河公社。1969年1月,官山公社并入滁东公社;同年3月,山林公社并入城郊公社;4月,乌衣镇、法华、白庙合并为乌衣公社;担子公社改名红光公社。1973年红光公社复称担子公社。1974年4月,原嘉山县自来桥公社的张浦营、罗田、保桥3个大队与境内黄泥公社上洪大队合并成立张浦营公社。1975年4月,乌衣镇从乌衣公社划出,镇辖:街道办事处1个,居委会3个,蔬菜大队1个,生产队6个。
1983年3至4月,实行“政社分开”体制,以原人民公社范围和名称设立乡(镇),公社改为集体经济组织。至年底,全市共辖2镇、21乡、170个生产大队、1773个生产队。1984年2月27日,经滁县地区行署批准,乌衣乡并入乌衣镇,成为建制镇;9月3日,撤销章广乡,设置章广镇。1984年8月,城关镇区域划为东、南、西、北门和琅琊5个办事处;同年9月,撤销城关镇,增设南谯乡,辖城关、石马、白庵、沿河4个蔬菜大队。1985年1月,改生产大队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为村民小组。同年8月8日,撤销沙河乡,设立沙河镇,为建制镇。
1987年,全市共辖:3镇,19个乡,5个办事处,174个村民委员会,178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96109户,总人口376961人。
清末民国初年滁县行政区划表

民国35年滁县行政区划表(国民政府)

1949~1959年滁县行政区划一览表

1961~1987年滁州市行政区划一览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