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区从60年代起,农业上广泛推行“八字宪法”,逐步取得一些成果;工业上大搞技术革命,试制出一批新产品。70年代以来,科技事业发展迅速,成果丰硕。1978年有4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33项获全区科学大会成果奖。1980至1985年,又获国家级奖3项,省级奖10项,省厅、局级科技推广、区划奖24项;通过省级鉴定的科技成果21项,通过地、市、县级鉴定的科技成果45项。1986至1992年,共获国家发明奖1项,省级奖66项;获省科技发明电视大奖赛奖励4项,省地“五小”(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发明奖72项;地区级科技成果229项,经地区科委组织鉴定的重点科研成果86项。国家1986年实施“星火计划”以来,本区先后安排国家、省、地(市)级“星火计划”44项,其中国家级12项,省级24项,地(市)级8项。资金总投入7480万元。已鉴定验收24项,累计创产值3.38亿元,创利税3610万元。开发新产品60个。获星火奖20项,其中国家级奖2项,安徽省首届星火奖5项,省星火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四等奖2项。这些对促进本区的经济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河蟹繁殖的人工半咸水及其工厂化育苗工艺
该项目由原滁州市水产研究所所长赵乃刚(现任省水产局局长)和副所长包祥生共同研制完成,于1981年8月22日通过省级鉴定,获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前期项目“中华绒螯蟹的人工繁殖研究”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中华绒螯蟹人工放流是一项新兴的水产事业,为了解决天然蟹苗不足,于1974年开始,试验用人工海水繁殖河蟹获得初步成功。1977年8月由省科技局、省农林局组织了省内外33个有关单位进行鉴定并提出要求,在此基础上,又成功地进行了人工半咸水配方的选优,找出了钙、镁、钾、钠之间的相互比例关系,为内陆地区进行河蟹人工育苗提供了有效配方,育成了蟹苗。同时实验了河蟹育苗模拟工厂化生产的设计和操作工艺,形成了一套工厂化闭合系统河蟹育苗的技术,还积累了有关河蟹发育规律的一些生物学资料,解决了人工半咸水净化和再利用等科学实验,并养成了肉蟹。
二、快退色FG系列光色玻璃
该项目由安徽省凤阳县光色玻璃厂、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沈菊云、王木璋、陈铁栅、张庭楠、邓捷、占方庆、陈也靖等共同研制完成,于1984年获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前期项目“光色玻璃跟镜”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光色玻璃是一类具有光致可逆互变特性的新型光敏材料。光色玻璃制成的镜片其光色互变可逆性、激活态下紫外线吸收及其中性吸收光谱等特性,已成为当今最为理想的强光防护材料之一。
快退色FG系列光色玻璃,FG—2、FG—3、FG—4三种中试产品具有高可见光透过率,不同色泽、较低的饱和变暗度以及快的退色速率,列国内各厂家之首,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三、凤阳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调查研究
该课题由凤阳县农业区划委员会刘贯一、田广顺研究完成,于1985年8月26日通过国家级鉴定,获国家区划二等奖。
通过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在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预测今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革的趋势,是《全国十六个县、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查和劳动力转移调查研究报告》之一,为凤阳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饱水漆器脱水定型
该项目由滁县地区文物研究所所长刘乐山等共同研制完成,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地下出土的古代漆木器,由于受地下水的长期浸泡,内含水量高达器物的五六倍以上,有部分木胎的木质细胞壁已解体,而器物的形态是由内含水支掌着,故而出土的古代漆木器不能离开水的浸泡,否则会导致高度器形变态。为使出土漆木器能展览陈列、进行学术研究和在文物保护中不失去文物的价值,进行脱水定型处理研究,用取代法控温升华等脱水加固技术,使文物既脱水又不损坏、不变形,这在国内外均不多见。他们与国内4个单位共同合作研究,终于取得了国内首批成果。
五、中小型水库(土坝、溢洪道)安全检查技术及加固措施
该项目是滁县地区水利局的科技人员在水利工地上经过多年实践而完成的一项水库安全、检查技术及加固措施,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1—1992年全区获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


1988—1992年全区获省星火科技奖项目表

获1978年全区科学大会成果奖项目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