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地区医疗卫生机构
(一)滁县地区第一人民医院
1949年3月,人民解放军某部35旅卫生队抽调10余名医务人员转业到地方,组建了滁县专区人民医院,隶属皖北行署滁县专署。院址在滁县牛奶场(现滁州师专南边),有职工17人,病床23张,医疗用房10间。1950年2月,医院迁至滁城西侧老城隍庙。同年6月与专区卫生科合并,成立滁县专区中心卫生院,有显微镜一台,简易产床一台,50毫安x线机一台,能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处理一般性的创伤和疖肿换药等。1950至1970年,该院先后易名为滁县专区医院、滁县中心医院、滁县专区防治院、滁县专区人民医院。1975年12月改名滁县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定为正县级事业单位。
经过多年的发展,滁县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已成为能够治疗多种疾病的现代综合性医院。1992年,院内设内、外、妇产、小儿、传染、神经、心血管、骨、泌尿、眼、口腔、五官、中医、检验、放射、药械、麻醉、手术、供应、理疗、胃镜、B超、心电图、高压氧等临床和医技科室。拥有职工66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19人。病床434张,各种医疗仪器130台(件)。医院占地总面积2.05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49万平方米。住院部坐落在滁州市鼓楼街忠佑巷40号,门诊部设在环城路与南谯路交叉处,是本区规模最大的一所综合性医院。
(二)滁县地区第二人民医院
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省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医院,1975年9月移交给本区,改建为滁县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同年12月定为正县级事业单位。
1992年底,该院设有内、外、妇产、小儿、传染、神经、心血管、骨、泌尿、胸外、脑外、检验、放射、药械、麻醉、手术、供应、理疗、胃镜、B超、心电图等临床和医技科室。有职工38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14人,病床271张,医疗仪器90台。院部坐落在滁州市西大街73号,占地3.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9万平方米。
1988年7月,在南谯路115号租1400平方米楼房一幢成立分院,性质为全民所有制自收自支事业单位。1992年在租房地点加盖900平方米医疗用房,在南谯路80号购地2.95亩筹建1120平方米医疗用房,与市工商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各投资159.3万元办联合医院。年底拥有330万元医疗设备,定编床位50张、实际开放95张。正式职工74人,其中高职6人,中职13人。年门诊量8.7万人次,收住病人2500人次,业务收入354万元。
(三)滁县地区卫生防疫站
该站属地区卫生局领导,为全民性质的事业机构,是本区卫生防疫业务技术指导中心。1961年成立的滁县专区地方病防治站有职工9人,在地委大院内办公。1963年成立滁县专区卫生防疫站,与地方病防治站联合办公,对外挂两个牌子。1964年,两站迁至新建路9号。1969年3月,两站与专区医院、专区保健站合并成立滁县专区防治院。1970年分开,单独成立地区防保站,1974年5月撤销防保站,恢复滁县地区卫生防疫站。1985年设防疫、寄防、食品卫生、卫生、宣教、检验、后勤、综合门诊、办公室等9个科室,1989年增设消毒杀虫科。1992年底有房屋5382平方米,其中办公用房1572平方米,生活及其它用房3810平方米。有职工6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2人,连同各县卫生防疫站,全区卫生防疫系统共有职工31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61人。
(四)滁县地区妇幼保健所
1951年,滁县专区中心卫生院内设妇幼保健站。1952年10月组建专区妇幼保健所,所址在专区医院内,1953年迁至滁城忠佑巷12号,有平房7间约100平方米,工作人员9人。1961年滁县专区妇幼保健所在专区卫生局内办公。1969年3月与专区医院、专区防疫站合并成立滁县专区卫生防治院,内设妇幼卫生股。1970年12月成立地区防保站,内设妇幼卫生组,办公地点迁至原地区防疫站内。1974年5月,恢复地区妇幼保健所,定事业编制10人。1978年7月,所址迁往琅琊西路23号,新建办公楼占地2660平方米,建筑面积803平方米。是年始,设儿童保健组和妇女保健组。1981年增设后勤组。1983年增设儿童保健门诊和妇女保健门诊。1984年定事业编制30人。1992年底,有在编人员29人,离、退休人员6人,设妇女保健科、儿童保健科、宣传教育科和办公室等科室。主要医疗设备有50毫安X线机一台、万能手术台、万能产床等,1992年自筹资金购置救护车1辆。
(五)滁县地区药品检验所
1978年10月成立,定编7人,当时只有所长1人,与地区卫生局业务科一起办公。1979年8月迁至地区妇幼保健所内。1983年1月迁至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同年7月,首次进行大型输液制剂的全项检验,一次获得成功。1987年4月迁至滁州市丰乐路155号新建的四层实验楼,建筑面积为1009平方米。1992年底有职工2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人。内设化学室、生物测定室、中药室和业务室。有仪器44台,至1992年,共检药品2642批。
(六)滁县地区医疗器械监修所
1975年3月,地区医疗器械修配组成立,定事业编制7人。1978年10月改为地区医疗器械修配厂,定事业编制20人。1979年6月名为地区医疗器械监修所,主要担负全区医疗器械、电冰箱和制冷机的修理任务。至1992年底,有职工20人,其中修理技术人员15人。设有所长室、会计室、仓库、仪器仪表组、X线机组、光学组、电电冰箱组和调度室。所址在滁州市东大街57号,占地568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
(七)滁县地区输血管理站
1979年9月4日成立,位于滁州市新建路56号,定事业编制12人。1980年底开始采血,1981年对滁城各医院实行统一供血管理,1983年3月推广成分输血。1992年底有职工20人,其中主管医师1人,医师1人,检验师1人。
(八)滁县地区结核病防治所
1986年8月成立,定为事业单位,编制10人。原借用地区妇幼保建所三楼三间办公用房,1991年与医研所在风凰西路共建办公楼房一栋,建筑面积620平方米。1992年底有主治医师2人。
二、县(市)医疗卫生机构
(一)综合性医院清末民初,西医逐步传入本区各县。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全椒县基督教徒储燮庭在全椒县城开办西医诊所——广济诊所。宣统二年(1910年),滁县基督教会开设一所基督医院。各县基督教会亦相继在县城办医院(诊所)。
民国31至36年(1942~1947年),各县先后建立县卫生院,以门诊为主,少数县卫生院设几张竹木床。1949年元月,本区全境解放,县卫生院由人民解放军江淮军区接管,嘉山县卫生院在战乱中自行解散。
1949年初,各县相继成立人民政府机关卫生所(或机关门诊部),编制3—5人,1949至1951年全部扩建为县卫生院。1956至1962年,各县卫生院先后改建为县人民医院。1950年全区县级卫生院有工作人员69人,病床39张,1961年增加到514人,病床645张。建院之初,仅设门诊和简易病房,医疗设备亦甚简陋,除有一般的木质听诊器、注射器外,仅嘉山县有一台高倍显微镜。后逐步发展,分别成为有一定医疗条件的综合性医院。1992年底,全区7县(市)共有8所综合性医院(每县1所,凤阳县2所),共有职工2120人,其中医师以上人员1068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5人,主治(主管)级人员314人),病床1540张。分别设有内、外、妇产、小儿、传染、中医、针灸、五官、口腔、皮肤、放射、检验,治疗、心电图、B超、脑电图等临床和医技辅助科室。8所医院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医疗用房4.20万平方米。均有心电图机、脑电图、X线机、B型超声波仪、心电监护仪、纤维胃镜、纤维膀胱镜、光纤内窥镜、牙科综合治疗机等设备。
(二)中医院
1958年12月,滁县中西医联合医院改建为滁县中医院,下设东关、南桥、北门、南门4个门诊部和南小街住院部,集资建房39间1120平方米。有职工108人,病床96张(其中中医病床20张)。1969年12月撤销。
1960年5月,天长县将原炳辉县中医诊所扩建为天长县中医院,有房12间,170平方米,职工20人。1966年11月撤销。
1983至1984年,天长、定远、滁州、嘉山相继复建和改建中医院,新建门诊大楼共5806平方米。有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小儿科、针灸科、推拿科、烧伤科、骨伤科、痔瘘科等,兼设的西医科室有内科、外科、骨科、妇产科、小儿科、口腔科。医技科室有检验室、放射室、心电图室、消毒供应室、注射室、制剂室、中西药房、B超室、中药煎药室及加工炮制室等。各中医院都配备部分先进的医疗设备,其中定远县中医院有B超和气功间息治疗机各1台,嘉山县中医院有心脏监护仪和洗胃机各1台。
1991年,凤阳县中医院成立,有职工40人,病床60张。1992年,来安县中医院成立(由新安镇卫生院改建而成),编制床位100张,编制人员130人,实有70人。至1992年,6所中医院共有职工628人,病床450张。
(三)麻风病医院
1956至1964年间,除全椒县外,全区6个县先后建立8所麻风病院。嘉山县四山村麻疯病院设在嘉山县白沙王乡司山集一带的丘陵荒山岗上,占地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50亩,为全省成立最早的一所。1961至1969年间,除嘉山县外,其他几县麻风病院相继撤销。1972年,定远县鸠山麻风病医院建立,占地150亩(耕地100亩)。嘉山和定远的两所麻风病院均为全民性质的事业单位,1985年底统计,有工作人员37人,房屋381间7258平方米,病人68例。
三、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
50年代起,本区一些工厂、学校先后建立起职工医院、医务室、保健室、卫生所等。1992年,全区此类医疗卫生机构共257所、病床330张,共有职工939人,卫生技术人员884人。厂矿、学校的医务室、保健室、卫生所一般有医务人员2~5人,最多的达30人。小的医务室只有2~3张观察床,大的有7~8张病床。
在全区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中,规模较大的琅琊山铜矿职工医院始建于1958年,设有内、外、骨、五官。妇产、中医、针灸理疗、牙、放射、检验、心电图、超声波、手术、注射、换药、供应、病案统计、防疫等科室,每年定期为接触粉尘作业的职工进行矽肺病检查,对本矿职工家属及子女就诊医药费减半。院址在矿区内,占地2360平方米,医疗用房1036平方米。1992年有职工85人,其中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级人员9人,医师级人员27人,士级9人,员级24人,管理和工勤人员13人。
四、农村医疗机构
(一)区(镇)卫生院
1951年前后,各县陆续创办公立或民办公助的区卫生所,1956至1958年全部改建为区(镇)卫生院。1980年,大部分区镇卫生院初具规模,设有门诊部与住院部。区镇卫生院除担负医疗、防疫、保健、计划生育等任务外,还负责本地卫生行政管理、指导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疗卫生业务。1984年,从全地区44个区镇卫生院中选出21个为中心卫生院,作为重点建设和优先发展对象,使其成为区域性医疗、防疫、保健、计划生育的指导中心。
1992年撤区并乡(镇)后,全区共有36所中心镇卫生院,共有职工139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251人,医师级以上人员411人,医士级人员477人,员级363人。共设床位1287张。一般均设有内、外、妇产、小儿、口腔科和检验、放射、心电图、超声波、手术、观察室和中西药房等。
(二)乡(公社)卫生院
1951年,在政府“联合办医”的号召下,农村较大集镇上分散的私人诊所、个体药店和个体医生、放花先生、接生婆等都组织起来,成立联合诊所。当年,全区共建联合诊所81所。以后联合诊所迅速发展,至1957年,全区共有乡卫生所、乡联合诊所282所,卫生人员1561人。1958年,全部改建为人民公社卫生院。1983年6月,各公社卫生院改称乡卫生院,均为集体所有制性质。
1992年撤区并乡后,并掉的乡卫生院改办为乡卫生分院。此时,全区共有乡卫生院226个,天长、定远、嘉山各有一所为全民所有制性质。共有职工2195人,其中全民所有制48人,集体所有制2155人,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058人,医师以上人员544人,病床2251张。大部分乡卫生院均设有内、外、妇产、小儿、中医科和化验室、注射室、中西药房等科室,少数设有放射科。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