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城镇环境卫生改造
本区自1951年起,每逢春节、元旦、五·一、国庆等重大节日,都组织十万以上人次,清除城市垃圾、清理明沟、疏通下水道。各厂矿、街道、学校、商店、饭店等单位都制定爱国卫生公约和制度,许多单位还把每星期六下午定为打扫卫生日。1953年,华东军政委员会规定:每年2月5日至3月4日为“爱国卫生突击日”,要求做到室内-匕下与四面干净,桌椅橱柜干净,室外环境干净,个人要做到“四勤”(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三不”(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乱抛污物纸屑)、“二灭”(灭虱、灭蚤)、“一捕”(捕杀老鼠)。1959年,全椒县建立19个无害化厕所。
1978年以后,各县先后设立环境卫生管理所,固定专人清扫街道,运送垃圾,环境卫生的管理逐步走向经常化、制度化。1982年3月,各县普遍开展以治理城镇“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貌月活动,整治市容环境卫生,推广“门前三包”(包卫生、秩序、绿化)。1985至1987年开展春、夏两季爱国卫生月活动,组织各县、市爱卫办和有关防疫、食检部门进行卫生检查。1989年起开展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活动,滁州市当年建成水冲厕所42座、垃圾中转站7座、垃圾无害化处理场2处、粪便无害化处理场1处,新修道路8.2公里,市区人均绿化面积4.1平方米,在全省卫生检查中获县级市评比第二名。各县开展创建卫生城镇活动,天长、全椒、来安县列全区前三名。
二、农村环境卫生改造
历史上,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卫生知识的缺乏,本区农村长期存在人无厕所猪无圈,家禽到处散放的现象。1955年起,结合农业积肥,疏通沟渠、挖挑塘泥,搞好住房和牲畜棚的清洁卫生。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全区有组织地清除垃圾3944万吨,疏通沟渠1321万米,填平坑洼660万米,新建厕所63万个,牲畜圈棚46393个,改良水井近3万眼。1973年以前,全区居民住房以土墙草顶为主,粪便和水源管理都很差。据天长县调查,全县饮用自来水人数仅占总人口的7.8%,饮井水的占12.7%,饮河、塘水的占79.5%,多数居民用露天茅厕。1974年,全区城乡普遍开展“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水井、改厕所、改牲畜圈棚、改炉灶、改环境)工作。1976年底,全区改建大口井2149眼、小口井395眼、插管井170眼,厕所10万所,猪圈13万多个,建沼气池894个、化粪池6个,沤肥点4万处,高温堆肥46052万担,改炉灶6万个。
1978年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户陆续盖起瓦房,打水井、办沼气、整修庭院,部分厕所、猪圈已为砖瓦结构。1985年以后,全区农村以改水改厕为重点进行卫生村建设。天长县11.15万户居民中10.21%饮用自来水,11.65%饮用井水。有38.48万人使用了房厕,占76.07%。农村集镇有垃圾箱(池)252个。1221户养猪农户,实行圈养的占90.99%。1988年,天长县率先成为全国农村改水先进县。
三、除“四害”
50年代初期,针对多种传染病流行及美帝国主义在朝鲜进行细菌战的严重威胁,全区广泛开展以除“四害”(老鼠、麻雀、苍蝇、蚊子)讲卫生为主题的爱国卫生运动。1956年,全区共捕麻雀334万只,捕杀老鼠331万只,扑灭苍蝇3万公斤,蚊子87.5公斤。
1958年,中共中央除害灭病小组提出: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基本消灭七害(即老鼠、麻雀、苍蝇、蚊子、蟑螂、臭虫、跳蚤),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全区人人动手,全线出击,开展除害灭病的突击活动,涌现出“四无”(无蝇、无蚊、无鼠、无臭虫)和基本做到“四无”的乡社和单位313个。1961年4月至年底,地区及部分县爱卫会改称除害灭病指挥部,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除“四害”上。1962年起,除“四害”内容改为灭老鼠、臭虫、苍蝇、蚊子。1963年,全区灭鼠95万只。1966年至1972年,爱卫会工作瘫痪。1972年,除“四害”工作逐步恢复正常。
1983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开展春季灭鼠的通知”,行署成立灭鼠指挥部,各县也层层建立组织,加强灭鼠工作。1984年中,来安县组织两次全民动手的灭鼠行动,全县城乡共捕杀老鼠170万余只。至1985年底,全区共灭鼠11400多万只。滁州市从1984年起,每年夏秋季节,在城镇统一时间、统一方法,定人定点,全城烟熏灭蚊。
1985年以后,除四害专业队伍与群众参与相结合,每年集中春秋两季进行灭鼠。来安县培训4000多名灭鼠骨干和投药员,形成网络灭鼠,到1987年,全县鼠密度由1983年的12%下降到1%以下,5月经省爱卫会验收,在全省率先获得“无鼠害县”称号,获省政府颁发奖金1万元。1991年5月,经省、地考核,滁州市获“无鼠害先进城区”称号。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