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政府及人民军队,在抗日根据地、解放区举办各种干部学校,为军队、为根据地培养出大批的革命干部。其中驻设在本区境内的有: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军事政治干部学校(天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天长)、苏皖边区行政学院(天长)、华东大学皖北分校(凤阳)、津淮中学(凤阳)、淮南公学(滁县)、江淮四地委干部学校(定远)、津淮中学定远分校、临淮荣誉军人学校等。
建国后,由于干部队伍中工农成份居多,文化水平偏低,干部文化教育工作便继承解放区教育传统,迅速发展起来。1949年冬,滁县地区就有部分城镇党政机关创办机关文化学校。1950年秋,滁县、来安、天长、嘉山等县机关文化学校创办,一般借用中、小学的校舍上课,设扫盲、初小和高小班。入学人员多为县直机关干部、民警和勤杂人员,县长或宣传部长兼任校长,教导主任一般由教育科长兼任。1951年、1952年,各县机关文化学校办学规模有所扩大,入学人数有所增加,但仍借用中、小学校舍上课,上课时间夏季在早晨,秋冬在晚间。每次上课约两个小时。
1951年2月,滁县专区工农速成中学在滁县中学内开办,招生60多人,三年毕业后,回原机关或由政府分配工作。开设的学科有政治、常识、语文、教学、历史、地理、自然等。1953年,“机关文化学校”更名为“干部文化补习学校”,不久又更名为“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不仅设扫盲班、小学班,同时增设初中班。同年,滁县设10个班,其中初小6个班,高小和初中各2个班,入学时先经过测验摸底,然后根据成绩分别编入初小、高小和初中班学习。学员上至县委常委,下至公务勤杂人员,共260人。
1954年12月5日,省委宣传部下达《关于机关干部业余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各地、各校认真贯彻“吸收学员对象应以干部为主,着重吸收负担一定领导责任的工农干部参加学习”的方针,领导干部参加文化学习的多了,改变了“干部勤杂人员各占一半”的状况。教学安排方面,纠正片面强调“正规”,硬套普通学校的办法,精减课程,每周教学6—8个课时。
1956年上半年,随着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继完成,机关干部对文化学习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学员猛增,仅滁县、定远、嘉山三县统计,到1957年下半年共有47个班,学员2682人。
1958年大办红专学校,干部系统的业余文化学习受到影响。机关文化学校虽然继续设班招生,但办学效果远不如前,学员数逐渐减少。此后,干部的文化学习有近20年没有很好开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对干部队伍提出实现“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学习文化的热情空前高涨,普遍要求接受正规化的专业教育,干部教育逐步走向以培训中专以上学历为重点的道路。
1985年,各级党委组织以及商业、财政、金融等部门,纷纷举办成人中专班,招收具有3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年龄在35周岁以下(报考函授业余学习的考生放宽到45周岁以下),具有初中毕业文化程度或同等学历的党政干部参加学习。
1985年安徽省批准招收干部中专班的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班)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