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工程建设
建国前,本区仅有少数富豪商号为防止敌机轰炸,在自家庭院内挖有防空洞,规模甚小,只能容纳10人左右。建国后,因时间久远,加之城市建设,原有的防空洞已荡然无存。自1969年开始,本区机关、厂矿、学校、街道迅速掀起群众性的构筑防空工事高潮,在2个月的时间内,仅滁州市城区内就挖防空洞1735个,防空壕4641米,可容纳29413人。由于缺乏持久的备战思想基础和必要的技术措施,所挖防空洞多数质量较差。加之地下水位高和经费、材料不足等因素,经过一个冬春的雨雪侵袭,塌落毁坏的占90%以上。
1970年贯彻毛泽东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思想,学习河南省郑州市构筑人防工程的经验,在滁州利用老城墙构筑永久性地下道。并根据滁城地形、地质、地下水位等条件,决定在滁县北关米厂、水泥厂、滁县地区汽运公司21车队、滁州师范(现滁州师专)、滁州中学、滁州第二中学等单位挖掘永久性地下道。滁城老城墙地基总长5019米,由驻滁城的58个单位负责构筑,任务按单位总人数分摊核定。所挖地道净宽1.2米,高1.2~2米,直墙拱顶结构。挖地道的人员工资、材料、经费,由相关单位从营业外收入中列支。由计划部门供应部分水泥、钢材指标计划。人防工程于1970年4月20日破土动工,1971年底构筑环城地道4078米,进出口子69个,储藏室45个,厕所4处,水井3眼,厨房1处。滁县北关米厂就地挖地道1002平方米。总构筑地道长4835米,5489平方米,可掩蔽10474人,占当时滁城常住人口的1/6。该工程1976年完工。上述人防工程称为“滁城第一期人防工程”。
1972年,根据省、地区人防会议提出的“重点城镇的人防工事,应以防为主,先挖通,后配套”的精神,作出统一规划,有计划地分期实施,逐步达到“四能”(能藏、能疏散、能生活,能生产)和“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武器)的要求。同时,结合地形、地质和已构筑完成的第一期人防工事等情况,编制了滁城第二期人防工事建设规划,第二期人防工事拟定三条主干道。南北走向一条,北从增音站经北大街、钟楼巷、中心街,至南门新华书店;东西走向两条,一条由大西门经东大街、向阳路(今遵阳街路)至老汽车站。第二条从滁州电业局经行署公安处(今市公安局)、东方红旅社(今琅琊旅社)至滁州市公路站机修厂。地道总长7916米。地道规格为:净宽1.5米,净高2.2米,直墙拱顶结构,埋深10米。地道开挖由地、县直机关、厂矿按人员多少分摊任务。工程完工后与第一期人防工事联通形成网络,可贯通滁州全城。基本上达到省、地1972年人防会议提出的“四能”和“三防”要求。但第二期工程终因工程浩大,无经费、材料等原因,未能按预定计划实施。
1985年5月,人防办事机构恢复,为贯彻全国人防会议上提出的“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的16字方针,对全区人防工程建设进行了普查测量,并在普查测量的基础上编制了《滁县地区“七五”人防工程建设计划》,经地区行署批准后上报省人防办公室。
二、平战结合
本区构筑的人防工程,总体上质量较好,工事内冬暖夏凉,空气湿润,一般常年气温保持在14—18℃之间。自1976年开始,地、县直不少单位利用这一优势发展生产。如滁城城关镇菜农于1976—1978年间,在大西门附近的防空洞内种植韭菜、平菇等。市酱醋厂在南门口人防工事内生产大麦芽,市外贸局在环城路下人防工事内饲养长毛兔、养殖蚯蚓等。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最后因批量生产小,效益不高而告终。
为充分发挥已建人防工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逐步达到“以洞养洞”的目的,地、市、县人防办事机构恢复以后,着力于开发利用工作。1985年10月,滁州市城镇工作委员会劳动服务公司与人防办公室合作,在环城路防空洞内试种平菇500平方米,1986年春节前后供应市场,后因缺乏资金而停止生产;是年冬,人防办又在滁县地区体育场防空洞内试种天麻1平方米,1986年扩大种植面积13.5平方米,在总结前两年试种的基础上正式投入生产。
自1986年开始,人防工事向社会开展租赁,南门口120平方米的防空洞租赁给广东省高州个体户储存、批发香焦。以后租赁面积逐步扩大,仅1986年11月至1987年5月,该个体户就销售香焦45吨,增加了滁城的新鲜果品供应。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