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在安徽,各种地貌类型在分布上虽多交叉,但各地也常各有其主要的主导类型,据此,可以将全省地貌分为5大单元。
一、淮河中游平原
淮河中游平原,位于省境的北部,为省内平原中的主体,其范围既包括淮河以北的全部地区,也包括淮河以南宽10~60公里左右的地区。淮河中游平原为黄淮大平原的一部分,地面主要由淮河主支流的沉积和黄河的泛滥所形成。因各地的成因、发育过程等方面的不同,地貌形态差异较大,从而又可分为黄泛平原、砂姜黑土平原、沿淮滩地、淮南阶状地4个次级单元。
〔北部黄泛平原〕
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宿县地区的北部和阜阳地区的北部及淮北市,区内地面除宿县地区北部和淮北市有一部分由前寒武——奥陶纪地层组成的丘陵以及台地外,主要由近代黄河泛滥形成。黄河为一地上河,所以,其地地貌呈高滩地——决口扇——泛滥缓倾地——泛滥洼地组合。尤其是在宿县地区的北部,由于故黄河横经北缘,因此组合系列更是清晰。在萧、砀两县的北部,有宽为10~20公里,高为6~8米的黄河故道高滩地存在,俨然如城垣,成为黄淮大平原的分水岭。在故道高滩地两旁,有多个状如洪积扇的决口扇发育。在决口扇外缘,又有呈缓倾斜的泛滥地存在。在泛滥地中,尤其是在泛滥地的边缘地区和丘陵地的背阴部分,由于黄泛沉积少,成为洼地,如宿县北部的老汪湖和康家湖便是此等面积相当可观的洼地。地面组成物质,也由于黄水在堤内和出堤后各地的流速变化极大,而粗细不一。在堤内河槽中及堤外近河地区,沉积物粒径较粗,为中砂、细砂、粗粉砂,常形成局部的风成地貌。在砀山西北部的黄河故道中,甚至还有小型砂丘存在。但通过近30年的改造,现已绿树成荫,花果满园。同时,由于土中可溶性盐类的含量较大,尤其是在宿县地区北部,由于黄泛沉积厚达10~20米,土层中含可溶性盐类的总量更大,土壤易于盐化、碱化。
〔淮北砂姜黑土平原〕
在行政区划上,包括阜阳、宿县两地区的南部和淮南、蚌埠两市所属的北部大部分地区,平原除少数黄泛滩地外,主要为由淮河左岸各大支流沉积所形成的倾斜地,因土层下部含有砂姜,故通常称之为砂姜黑土平原。在砂姜黑土平原上,由于淮河左岸各大支流成平行状排列,沉积作用在近河地区最盛,河间地区最小,故地面既自西北向东南呈1/7500~1/12000的比降微斜,又每自河岸向河间地区微凹,于是逐渐形成了多个形如碟的凹地,称碟形洼地。淮北地区降水并不多,但多涝灾,实与此等洼地之众多有一定关系。
〔沿淮滩地〕
位于淮河两岸,为一带由淮河主、支流沉积作用所形成的河漫滩低地。在自然状态下,常为洪水所淹。现多数滩地虽已筑堤挡水,但在汛期,常需行洪、蓄洪,尤其是在阜南、颍上、霍邱一带的沿淮地区,行、蓄洪的机率多数地方大于2年一次或3年一次。农业秋收的保证率甚低。
〔淮南阶状地〕
位于沿淮滩地以南,南与江淮丘陵台地相接,地面由两级阶地为主组成。西宽东窄,在霍邱、寿县、长丰一带,宽达50~60公里,在淮南、蚌埠、凤阳、嘉山一带,则宽度只有10~20公里。淮南阶状地,尤其是在西部,由于既无洪涝之虞,又有大别山地来水滋养,农业生产条件良好。
二、江淮丘陵台地
江淮丘陵台地,位于淮河中游平原以南。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六安、淮南、合肥、蚌埠和滁州4地市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地面主要由丘陵、台地和一部分镶嵌于其中的河谷平原3类组成。但据各地地貌类型和特征的不同,也可分为3个次级单元。
〔皖东丘陵台地〕
位于江淮丘陵台地的最东部,在政行区划上包括嘉山、来安、滁县、凤阳、定远诸县市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地面主要由丘陵和剥蚀台地组成。在津浦路以东的嘉山、来安境内有大片玄武岩台地和丘陵存在,在津浦路以西则为由灰岩、砂岩、页岩和多种火山岩、变质岩组成的丘陵台地。地面土层多较薄,皖东地区放牧业之有一定规模,即与此等地貌条件有关。
〔皖中丘陵台地〕
位于江淮丘陵台地的中部,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六安、合肥、滁州3地市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地貌类型比较单一,地面主要由海拔40~80米间的沉积台地组成,丘陵地较少。台地土层虽较厚,但由于它既向南、北两面倾斜,又有岗冲起伏,土质粘重,下有粘盘,大气降水难以滞留,难以下渗,地下缺少良好蓄水层,地表水与地下水均感缺乏,尤其是在其东段,由于地面高程较大,外水难引,从而成为省内易旱地之一。
〔大别山北麓丘陵台地〕
位于大别山的北部山前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六安地区和合肥市的一部分,地面由丘陵、剥蚀台地、沉积台地和河谷等多种类型组成。地虽多高亢,但因位于大别山前,山水充裕,干旱威胁不重。
三、皖西丘陵山地
皖西丘陵山地,位于省内江淮间的西部,即通常所称的大别山区及其附近的丘陵地,在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六安地区和安庆市的一部分。区内不但山地面积大于丘陵面积,而且千米以上中山更占全区总面积的20%。全区据其地貌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南、北、中3个次级单元。
〔大别山中部山地〕
为大别山地之核心,在行政区划上包括金寨、霍山、舒城、桐城、岳西、潜山、太湖的一部分或全部。地面主要为中山,山高、谷深、坡陡,河流湍急,水力丰富,尤其是在金寨、霍山、岳西交界处,更有海拔1500米以上山峰多座,成为安徽的两大山结之一,是安徽的主要森林分布之地。
〔大别山北部丘陵山地〕
在行政区划上包括金寨、霍山、舒城的一部分,为一低山、丘陵地,但由于基岩自南向北有规则的由坚硬花岗岩、片麻岩,比较坚硬的板岩、千枚岩、片岩,松软的砂砾岩、砂岩、页岩和凝灰岩等依次更替,所以,在地貌上也有规则的由中、低山——高丘——低丘依次更替。同时,由于断层陷落较多,侵蚀强烈,山丘间还有一定范围的盆地和深邃谷地发育。因此,不但形成了一些山间农作区,同时也为大型水库的修建提供了条件,省内诸大型水库,半数皆集中于此,便是与此种地貌条件有关。
〔大别山南部丘陵山地〕
在行政区划上包括桐城、潜山、太湖、宿松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其地貌类虽也有丘陵,但由于基岩以坚硬的片麻岩为主,同时,新生代中地面的抬升幅度虽小于中部山区,但大于北部丘陵山地,因此,地面以低山为主,并也偶有中山出现,如区内的天柱山,海拔仍可高达1485米。
四、沿江平原
沿江平原,位于皖西丘陵山地、江淮丘陵台地和皖南丘陵山地间的长江两岸,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安庆、池州、铜陵、芜湖、宣城、马鞍山、巢湖、滁州、合肥诸地市的一部分或全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沿江平原,西狭东阔,大致在铜陵以西由于受皖西、皖南两山地约束,宽度一般只30~50公里,成为谷地。在铜陵以东,则突见开阔。沿江平原,就总体而论,为一平原,但实际上有相当山地和丘陵散布,即使同为平原,各地的地貌特征也有区别,故又可将其分为巢湖盆地、滁河平原、天长平原、大别山东南山前平原、江北丘陵带、安庆谷地、和无平原和宣芜平原等8个次级单元。
〔巢湖盆地〕
位于省境中部,四周丘陵、台地围绕,形态相当完整。盆地有偏于东南隅的巢湖和宽窄不等的环湖平原组成。巢湖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在水位为8米时,即水深2~3米时,湖面面积和储水量分别达753平方公里和17.2亿立方米。湖面广阔稳定,对沿岸城市用水和农业灌溉的意义十分重大,同时也可用于发展淡水养殖和航运事业。环湖平原,主要由两级阶地和入湖各河的河漫滩及巢湖湖滩地所组成。河漫滩、湖滩地现已多筑堤围垦,成为良田。
〔滁河平原〕
在滁州市境内,地貌类型主要可分为阶地和河漫滩两类。滁河平原由于滁河的干支流皆源于丘陵、台地地区,水源不丰,且变化较大,河道浅窄,因此常易旱。
〔天长平原〕
位于安徽江淮地区的最东部的天长市境内,东濒高邮湖,其地面除西、南、北边缘地区有零星低丘和一些台地外,主要由阶地和沿湖滩地所组成。阶地,由于基本上不受洪涝灾害影响,农业生产条件相当优越。沿湖滩地圩区,由于地势低洼,洪涝灾害较多。
〔大别山东南山前平原〕
位于大别山南部山前,其地貌类型主要为阶地,其次为台地与河湖滩地,此外,也搀杂一些丘陵。以阶地为主的平原,本应少洪涝灾害,但由于皖西山丘南部为省内水土流失最严重之处,各河出山口后,比降与流速顿减,大量泥沙便在河床中沉积,河床逐年抬高。如皖河和大沙河的部分河段,河床均已高出于两岸阶地,成了长江流域的小黄河,对沿岸地区,造成了极大的防洪压力和极严重的洪水危害。1969年,大沙河河堤溃决,使10万亩农田被淹,5万间房屋倒塌,并使大片土地沙化。但在台地上,由于北有山地可阻挡或减弱寒潮,又有逆温现象,从而成为省内不可多得的桔园发展之地。
〔江北低山丘陵带〕
西起于宿松,东止于和县,是平原中的一条低山丘陵带,成北东——南西向的带状,约与长江北堤保持10~30公里的距离,并行延伸,并大致可以白湖为界,分为东、西两段。其中东段,主要由海拔200~500米的高丘组成,其高程虽不大,但由于基岩主要为中、古生代的灰岩、砂岩,故地势仍较陡险。如2000余年前伍子胥所过的昭关,两边山丘不算高,且十分险峻。西段,主要为中生代花岗岩、正长岩、闪长岩等侵入岩和中生代凝灰岩、粗面岩、安山岩等喷出岩,以及古、中生代的灰岩、页岩和砂岩等所组成的丘陵和低山。其中由各种侵入岩组成的山丘高度多较大。由各种喷出岩所组成的丘陵,高度多较小。但枞阳北部的浮山,山虽不高,且因凝灰岩的差异风化,形成半山洞百余个,从而成为省内的名山之一。
〔安庆谷地〕
位于铜陵以西的长江两岸,为夹峙于皖西、皖南两山地丘陵间的狭长平原。平原上湖泊众多,仅万亩以上大中型湖泊即有龙感湖、大官湖、黄湖、泊湖、武昌湖、石塘湖、破罡湖、白荡湖、陈瑶湖、枫沙湖、黄泥湖、升金湖等10余个。这些湖泊的形成虽或多或少皆与长江的摆动有关,但根本的原因则在于是,近代此处地壳的下沉。故近30年来围湖造田,成功者固然有之,但就总体而言,效益甚差,得不偿失。因此,其相当一部分圩区的退田还湖,看来是势在必行。
〔和无平原〕
位于铜陵以东的长江北岸,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和县、含山、无为诸县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和无平原,虽也间有一些丘陵、台地,但主要由阶地和河漫滩组成,其中,河漫滩占有相当面积。现这些河漫滩虽已筑有坚固堤坊和圩堤挡防洪水,然而因大部分地面海拔在8米以下,一部分地面还仅5~6米,因此,每遇汛期,洪涝威胁便十分严重。
〔宣芜平原〕
位于长江以南的芜湖、宣城一带,为沿江平原中最重要的一块平原,在其北、东、南三方面断续有丘陵围绕,故在宏观上实为一马蹄形平原。平原中心,如芜湖和其邻近地区,原为一湖沼地区,现之所以成为一片圩区,则是近1000~2000年来不断围垦的结果。有历史记载可查的,起自于三国时代,如芜湖东面的咸保圩,即是在吴赤乌二年(239年)从古丹阳湖群中围出。到了宋代,围垦扩大,如在嘉勣六年(1061年)所扩大重修的万春圩,便是当时江南最大的圩区,圩内耕地达10余万亩。宣芜平原上的河湖滩地土质良好而肥沃,适当围垦是应该的,必需的,但到了近代,过份的围垦已严重导致了洪涝灾害的形成。
沿江平原和淮北平原相比,虽较破碎,但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无霜期长,土壤肥沃,河湖众多,水网发达,灌溉方便,故为省内农业生产水平最高之处,全省稻米历来大部分皆出于此处,故芜湖曾是中国的四大米市之一。
五、皖南丘陵山地
皖南丘陵山地,位于安徽省境内南部。此丘陵山地由于长期以来的地壳活动和基岩岩性复杂,因此,地貌形态及类型组合多样。区内既有主峰为全省最高点的黄山,也有面积为全省盆地之首的屯溪盆地。从而可将其分为北部低山丘陵带、中部低山中山带、屯溪盆地、东南部低山中山带、东北部丘陵带等次级地貌单元。
〔北部低山丘陵带〕
位于东至——青阳——泾县一线以北,在地貌上以丘陵为主,低山为次。此外,在山丘间也有相当面积的台地、盆地和谷地。丘陵和低山的基岩组成十分复杂,其中对地貌形态有突出影响的是灰岩。石炭纪以前及石炭纪——三叠纪的灰岩,从东到西广有分布。因此,喀斯特地貌普遍有所发育,尤其是多喀斯特溶洞,西与江西龙宫洞,东与宜兴诸洞相连,构成了长江中下游喀斯特溶洞富集带。各洞石笋、石钟乳、石柱发育齐全,其中尤其是石台的蓬莱仙洞和广德的太极洞发育最佳。
〔中部低山中山带〕
为皖南丘陵山地的核心,著名的黄山、九华山、牯牛降等概在其内。在这里由于新生代以来地壳隆起十分显著,因此,成为一片高起山地,其中尤其是在坚硬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部分变质岩分布区,山地高度更大。如黄山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海拔分别达1873米、1841米和1829米。在这里由于山地高度较大,使气候、土壤、植被等各自然要素,具有较明显的垂直分布现象,并为省内植被保存最好,珍贵动植物保留最多之地区。其核心黄山,为一近代地壳抬升幅度较大的花岗岩体,花岗岩峰林地貌发育臻善,山地雄峰競起,秀嶂叠峙,幽壑纵横,奇岩千姿,巧石百态;加之飞瀑如练,温泉如汤,青松多姿,云海变幻,堪称地球上的一绝,天下第一名山。偏于西北隅的九华山,和黄山一样,也为一近代地壳抬升幅度较大的坚硬花岗岩体。其山体峭拔秀丽,多飞瀑流泉,青松翠竹,又加之寺院遍布,为中国的四大佛教圣地之一,是安徽省内仅次于黄山的旅游胜地。
〔屯溪盆地〕
位于黄山、天目山、白际山之间,在地质构造上为一山字型构造体系内的断陷盆地,在地貌上为一含有丘陵、台地的山间菱形盆地。盆地中地势比较平坦,沉积、堆积较厚,水源丰富,灌溉方便,尤其是北有黄山山脉为屏障,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农业生产条件十分良好,为省内仅有的两块可以裁种柑桔的地方之一。屯溪盆地,其边缘的山丘和中部的丘陵,概多由白垩系紫、红色疏松页岩、粉砂岩与砂岩等组成,加之气温较高,降水丰富,以及人类活动频繁,植被破坏严重,所以,风化剥蚀、侵蚀作用也极强烈。因此,在其上所发育的土壤多为幼年紫色土,土壤中矿物养料含量较丰;但土层薄,有机质少,有时甚至大片基岩直接出露,今后加强水土保持,实有必要。屯溪盆地不但农业生产条件甚为优越,而且山水秀丽,其中尤其是休宁齐云山,山体由近于水平状或平缓倾斜的紫、灰紫、红色厚层砂岩、砾岩和钙质粉砂岩、砂岩组成,在长期的风化、剥蚀、侵蚀、溶蚀作用下,形成了一种石峰林立,丹崖绝壁耸峙的独特丹霞地貌。其中最典型的丹霞地貌有紫霄、玉屏和碧霄等峰。此外,在丹崖绝壁间,由于差异风化、剥蚀、溶蚀的结果,还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半山洞,著名的有真仙、雨君和栖霞诸洞,成为中国道教圣地之一。
〔东南部低山中山带〕
位于安徽省境东南缘,即皖浙、皖赣边界线上。此带在地貌上也为一中低山群集处,其中尤其是在东段和中段,即皖浙边界地区的全部和皖赣边界的东段,山地大部分为高度较大的低山和中山,地面一片丛山峻岭,河谷深切,河谷平原极窄,山间盆地少而小。在植被破坏后的千枚岩、片岩地区,如歙县的南部地区,因其碎屑物成小薄片状,疏松而易滑动,水土流失强烈,残积、坡积甚薄。因此,在此处,大力恢复植被,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乃系当务之急。在西段,即皖赣边界的大部分地区,其地貌类型虽以低山和丘陵为主,但也仍有中山存在,河谷窄而深,河谷平原与盆地较少,从而使农业生产受到一定限制,但林业生产的发展大有前途。
〔东北部丘陵带〕
包括皖赣铁路两侧及以东的宁国、广德、宣州、郎溪诸县市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地区。地貌类型低山、丘陵、台地、谷地、盆地皆有,但以丘陵为主,地面比较破碎,成为皖南丘陵山地与宣芜平原的过渡地区。宣郎广地区的地貌条件,对农业生产来说,为多种经营的理想之地。但正由于丘陵台地的垦荒易于山地,所以毁林垦荒也重于山区,从而使水源失去涵养,土层多处遭到严重冲刷,不少地方,尤其是在北部以中、新生代红层为基岩的地方,有相当一部分土壤母质或基岩已直接出露,土壤肥力普遍低下,旱涝灾害大为增加,因此,积极造林,加强水土保持,至为重要。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