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清军
清初,袭明制,县设卫所。卫设守备1员,所设领运轮班千总1员。
滁州绿营清军占领安徽后,即以招降和归附的明军,编为绿营,镇守地方。绿营无定额,时多时少。滁州绿营设驻防千总1员,后改为把总。有马兵10名、步战兵8名、守兵68名,隶属两江督标浦口营参将管辖。清同治八年(1869年),调拨50名,其中马兵6名、守兵44名,归入新兵中营。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5月,裁守兵11名,留马兵4名,战兵8名、守兵9名。
驻凤阳清军驻统兵副将1员,左中右三军守备各1员。临淮驻把总1员,王庄驿驻把总1员。乾隆二年,以右军守备改为右营中军守备,仍驻凤阳府。领千总1员,把总4员,马步兵丁340名分驻凤阳、临淮等地。内把总3名,兵丁259名,分驻凤阳7讯、临淮6汛(清军分驻各守备地称汛)。驻凤阳府守备1员,把总1员,马步丁158名,驻临淮把总1员、外委1员,马步兵丁65名。驻王庄把总1员、外委1员、马步兵丁36名。
驻定远清军咸丰七年(1857年)春,安徽巡抚翁同书领兵驻定远县城,钦差大臣胜保也驻守定远,企图堵截太平军。咸丰十年,清廷命袁甲三督办安徽军务,袁于4月移师驻扎定远。咸丰十一年十二月,捻军、太平军联合攻安庆,清军袁宝恒、张清胜乘机占领定远。同治四年(1865年),清军百余人驻守炉桥。同治八年6月,清军在定远驻军丁91名、炉桥、张桥、桑家涧、范家岗、池河等地均曾有少量驻兵。豫胜营咸丰八年五月十一日,太平军李秀成部攻下滁州。5月,太平军李昭寿部接守滁州。9月26日,李昭寿投降清军将领胜保,所率4万人减到1.8万人,改称清军“豫胜营”。同治三年(1864年5月),豫胜营遣散。
二、太平军
太平军于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进入滁州,到同治元年(1862年)离开滁州,在皖东驻扎、征战达10年之久,主要为陈玉成、李秀成部。咸丰三年三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4月,派天宫副丞相林凤样、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统兵2万多人从扬州、浦口等多路出师北伐。4月8口,守滁城清军200多人闻风遁逃,9日,太平军占领滁城。4月11日占领临淮,4月22日,占领凤阳府城。太平军在凤阳驻扎6天后即挥师北伐。
清咸丰九年,捻军首领张乐行、太平军首领吴如孝,率部驻扎定远县城附近,不久攻占子定城。
三、国民党军
民国21年(1932年)6月,国民党中央陆军骑兵第11旅,安徽警备旅等部,为了围剿在盱眙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驻扎于来安城、半塔、古城、盱眙、西高庙,自来桥等地。
民国26年8月,21集团军一部在临淮关一带驻防。民国27年正月底,一七○师副师长罗鹤率师部及1个别动队由合肥进驻全椒大马厂,农历四月初,日军进攻含山县城,其部队连夜离开大马厂开往含山阻击。同年春二十一集团军高参赵风藻率1部驻全椒古河镇。冬,第四十八军一三八师一十六团团长李本一率部进驻全椒古河镇,赵凤藻部撤离。民国29年4月,二十一集团军第四十八军一三八师、第七军一七一师驻全椒古河镇一带。6月,李本一等部4个团驻合肥(今肥东)、定远广兴集、界牌一带。民国30年11月,一七一师五一一团1营又2个连800余人驻定远大桥。民国31年9月,一七一师2个营驻定远站鸡岗、张桥、界牌,10月,一七一师4个团约5000人驻定远永宁、德胜集、太平集、藕塘、安子集等地。民国33年,国民党成立统一指挥滁(县)、来(安)、全(椒)、定(远)、凤(阳)、嘉(山)、和(县),含(山)8县军务的“皖东指挥部”,由二十一集团军第7军副军长漆道徵任总指挥,指挥部设全椒古河镇。同年10月,一七一师1部驻扎定远瓦屋刘地区,时而至嘉山三界、管店一带活动。11月,一七一师主力1部驻定远西南的郭集一带。民国34年8月,二十一集团军第七军一七二师驻扎全椒古河镇一带。民国35年5月,二十一集团军第48军9个团进驻定远县城。民国34年8月——35年1月,第七军一七一、一七二师一部驻滁城。民国35年4月,四十八军一部驻滁县。抗日战争期间,驻皖东地区二十一集团军所属部队虽不断向日军出击,但总体上受消极抗战影响,消极防御多。民国35年7月,二十一集团军第七、四十八军归第8绥靖区管辖。第8绥靖区部队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蒋介石为发动内战的需要,于民国35年7月,决定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8绥靖区。司令部设合肥,司令官夏威,副司令官刘和鼎,辖第七军、第四十八军。第七军由李本一任军长,下辖第一七一师、一七二师,第四十八军由张光玮任军长,下辖第一三八师、第一七四师、第一七六师。第8绥靖区部队以一部驻于皖东地区。驻滁县系一七二师,约2000余人,驻凤阳系第四十八军一三八师。四十八军9个团的兵力驻津浦路西地区,兵力分布于定远、全椒、滁县、凤阳及蚌埠等津浦铁路路段。民国36年7月,第8绥靖区兵力进行一次重大调整,所属第七军、第四十八军先后北调。补入整编四十六师,师长韩练成,下辖第一七五旅、第一八八旅,第二十九旅。民国37年3月,第一八八旅五六三团由盱眙向南“扫荡”,3月中旬到达滁县,然后进至自来桥、张铺营一带。4月中旬,进入津铺路西地区,在定远境内驻扎3个月,参加对路西进行的“百日清剿”。7月,四十六师北撤。8月,第8绥靖区撤销。
附:日本侵略军、汪伪军驻皖东部队
日本侵略军
民国26年(1937年)12月18日,日军侵占滁城。12月21日,侵占来安县城。12月22日,日军“支那远征军先遣队两角部队”侵占全椒城,约100余人集中驻“襄滨女子学校”。次年5月16日,日军在连续遭受地方武装痛击后,退出全椒城。12月30日,日军侵占嘉山县城老三界。
民国27年1月初,日本军沿津浦铁路向嘉山县张八衅、滁县珠龙、定远县岱山、藕塘、池河一带进犯。19日,明光失陷。2月2日,日军第十三师团自明光、池河分路进攻定远、凤阳及临淮关,国民党军第三集团军迎击,日军攻势猛烈,临淮关、定远、凤阳城相继失守。3月20日,驻来安县城的日军仓宁部队因换防撤离来安,并强行带走明代文物“万民伞”。4月13日,日军华中派遣军第9师团在凤阳附近集结,准备进攻徐州。9月,日军20余人侵占凤阳刘府。9月3日,日军第二次侵占来安城,新四军五支队与日军激战三昼夜,歼敌40余人,收复来安城。11月21日晚,日军第三次侵占来安城,新四军第五支队进行围攻,打死打伤日军200余人,23日日军逃离县城。
12月13日,日军华中派遣军第十三军团第九十混成旅团部侵占天长,司令官先后有浦和收藏、平野右芳、竹山义雄、小林、边见、青岛等。司令部驻县城公园图书馆。天长县常驻日军在150至200人之间。日军侵占天长期间,烧杀、奸淫、掳掠,先后有300余人被日军杀害,1000余间民房被毁。
日军侵占皖东地区后,在各地普遍建立据点,一般都建有牢固的防御设施,有些据点还设有侮辱中国妇女的慰安所和迫害中国人民的监牢,是日军设在中国土地上的魔窟。
民国28年,日军在本区各地构筑的主要据点有:凤阳、刘府、殷家涧、总铺、临淮、沫河口、小溪河、红心铺、燃灯集、乌云山、定远、斋郎铺、大营子、三河集、嘉山集、明光、荣福寺、张八岭、施家营、石坝、小钱庄、滁县、沙河集、珠龙桥、东葛、西葛、担子街、乌衣镇,来安、水口镇、汊河集、天长、金家集、仁和集、护城桥、全椒、腰铺、白酒岗、界首街、陈家浅等处。民国34年秋,日军所设据点被皖东军民收复。
汪伪军
民国28年,汪伪中华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驻蚌埠绥靖第三旅(旅长李伯英,副旅长叶茂才)驻凤阳刘府地区。民国29年12月,李伯英率日伪军300名向凤阳殷涧扫荡,宿营凤阳周圩。民国29年到民国30年冬,第一方面军第6师(沈席儒部)第9团3营驻扎来安。另该师六个连轮换驻防全椒,该师第八旅第一、二、三团,约3万余人,于民国30年驻嘉山、滁县一带。第一方面第七师第二十五团二营一部驻来安。抗战胜利后,第一方面军被国民政府收编。
民国32年汪伪军委会直辖警卫第二师、第三师一部先后驻皖东地区。警卫第二师第四、五、六团驻凤阳、明光、全椒等地,第4团于民国34年移驻和县。民国34年6月,警卫第二师二个营驻滁县韦家湾。民国33年,警卫第三师七团二营一部驻来安相官集。
民国34年,第三方面军第六军(军长于怀安)军部驻临淮关。其第四十六师师部辖第一七一团驻明光,第一七二团驻全椒。第四十七师师部辖第一七四团驻凤阳,第一七六团驻刘府。特一团、特二团驻滁县。第三方面军第七军(军长杨有伯),第一七七团驻刘府,第一七八团驻炉桥。第三方面军第五十师师部辖第一八三、一八四、一八五团驻滁县。抗战胜利后,第三方面军部队被国民政府收编。
四、人民军队
新四军第四支队民国27年(1938年)2月,由红军第28军、豫南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司令员高敬亭,参谋长林维先,政治部主任肖望东。下辖4个团3个纵队,4个团是;第七团团长杨克志、政委曹玉福、参谋长林英坚、政治部主任胡继亭;第八团团长周骏鸣、政委林凯、参谋长赵启明、政治部主任徐祥亭;第九团团长顾士多、政委高志荣、参谋长唐少田、政治部主任郑重;手枪团团长詹化雨、政委汪少川。东北流亡抗日挺进纵队司令董东翘(后为韦毓周)、政委刘冲;第二游击纵队队长龚同武、政委曹云露;淮南抗日游击纵队司令郑抱真。新四军第四支队成立不久,即开赴皖中、皖东各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民国27年9月,第七团,第八团、淮南抗日游击纵队深入敌后,进至滁、蚌、合三点之间作战。八团首先进入皖东地区,于11月进驻全椒大马厂、滁县曲亭一带活动。12月,东北流亡抗日挺进纵队2000余人被整编编入八团(东北流亡抗日挺进纵队于民国27年3月组建,200余人,系“西安事变”后,被遣散的东北军。组建后即被编入新四军第四支队序列),主要活动于全椒,滁县等地。其队伍不断扩大,辖3个支队,政治成份比较复杂。其中第三大队系刘子清的土匪队伍收编而成。民国28年1月至5月,第四支队机关、七团、九团、淮南抗日游击纵队、战地服务团、支队教导大队、特务营等后方机关先后进到皖东。分别驻扎、活动于滁县常山、珠龙桥、全椒大马厂、周家岗、古河镇、西王集、复兴集,定远县池河、藕塘、永宁、得胜集等地,开展抗日战争。民国28年5月中旬,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6月,江北指挥部对江北部队进行整编,以四支队第八团为基础。组建新四军第五支队。时四支队下辖第七、九、十四团。四支队司令由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徐海东兼任,后戴季英接任,副司令林维先,参谋长谭希林,政治部主任何伟。第七团团长秦贤安,政委先后为徐海珊、徐世奎;第九团团长吴华夺,政委胡继亭,第十四团团长为谭希林、李国卿、张翼翔,政委李世炎。民国28年6月至民国30年1月,第七、九、十四团、战地服务团等四支队机关和所辖部队分别驻扎活动于皖东津浦路西地区。开辟了以定远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游击根据地。各部队在活动中,一方面开展游击战,打击日军,一方面积极协同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发展党的组织,建立各种群众性抗日团体,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为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创造条件。
华东野战军驻皖东部队民国37年3月,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第33团进驻定远藕塘、池河、沙坝等地。不久,又在全椒县大马厂作短期驻扎。8至11月,华东野战军先遣队(司令孙仲德。政委谭启龙)先后活动驻扎全椒大马厂、滁县施集皇甫山一带。1949年1月21日,华东野战军一邡挺进明光,解放嘉山县。第七纵队第十九师(师长熊应堂、政委沮学林)进驻明光、管店、三界、张八岭等铁路沿线各集镇。本月,华东野战军第十二纵队三十旅进驻滁城。华东野战军部队在皖东均是长期驻扎,不久即改称为第三野战军。投入渡江战役。
第三野战军驻皖东部队1949年2月9日,华东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决定,改称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下辖四个兵团,一个特种兵纵队,15个军,45个师,共58.1万人。第三野战军成立后,总部离开孙家圩,率所属部队经滁县、天长抵进长江下游北岸。第8兵团(司令陈土渠、政委袁仲贤)第二十五军(军长成钧、政委黄火星),第八兵团第二十六军(军长张仁初、政委王一平)集结全椒。二十五军七十五师驻二郎口,军直机关驻黄庵;二十六军七十六师驻谭墩,七十七师驻武家岗,七十八师驻畀首,军直机关驻中心集、腰铺。第八兵团第三十四军(军长何基沣、政委赵启民)在来安集结,三十四军一○○师、一○一师、一○二师大部分驻来安县境,一小部分驻滁县、六合县境。军部驻来安城内,后移驻六合县程桥。第八兵团部驻滁城。第3野战军部队在皖东均是作短期驻扎,不久即投入渡江战役。
陆军第60军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3年9月27日由朝鲜凯旋回国。10月17日,全军部队抵达宿县、滁县及浦镇一线。从1953年12月起,60军181师在滁县东北建营房(东营房),经过艰苦施工,于1954年底完成。师部及步兵541团驻东营房,步兵543团驻乌衣镇,炮兵587团驻沙河集。1955年12月,第179师535团在凤阳进行“加强步兵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战术演习,炮兵595团,坦克283团参加了演习。1956年8月,第179师所属各团在淮河下游蚌埠至凤阳临淮关段进行强渡淮河演习。1958年8月,军组成炮兵野战指挥部,在三界、珠龙桥地区进行炮兵野营训练。1959年1月,第180师在三界进行步兵对山地预有防御准备之敌进攻实弹战术演习。参加演习的有:炮兵第9师师部及炮兵第三团、炮兵120团、炮兵第560团,军高炮团,坦克自行火炮第283团两个连。航空兵第31团(5批40架次)。1961年,部队缩编,撤销第180师。1961年8月至1969年10月,第179师移驻滁县东营房,其所属步兵535团驻龙亭口,步兵536团驻老嘉山,步兵537团驻唐盘山,坦克283团驻滁县南营房。1967年部队扩编,军增编第178师,第181师改为第180师。1970年扩编为四个师,增辖第73师,1979年撤销73师,1983年军增编主炮第66师,坦克第10师。1985年精简整编,60军建制撤销。
坦克10师1967年组建,隶属于南京军区装甲兵。师部于1976年由苏北移驻嘉山县三界。辖坦克37、38、39团,坦克37团(该团原系南京军区装甲兵团,1976年划归坦克10师)驻滁县南营房,1982年底,师增辖炮兵团、摩托化步兵团,炮兵团驻嘉山县三界镇。同年,坦克10师划归60军建制。1985年10月,摩托化步兵团移驻定远县池河。1985年精简整编,坦克10师划归第1集团军建制,师部从三界迁驻镇江。其所属坦克37团、炮兵团,摩托化步兵团仍驻扎滁县南营房、嘉山县三界、定远县池河。
陆军第12军第35师1967年8月,第35师奉命来安徽参加“三支两军”,结束后,35师工作重点由“三支两军”转为战备整训。根据现代化战争的特点,开展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的“三打”、“三防”训练。后又进行野营拉练。1975年8月,滁县地区发生洪涝灾害,全师出动2000多官兵抗洪抢险,抢救遇险群众。1978年9月。35师调离滁县。
附:南京陆军学校
南京陆军学校是在华东军区步兵学校基础上组建的。1978年以来,为部队培养和输送基层指挥员6416名,为部队干部队伍的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建设输送人才奠定了基础。1978年,南京陆军学校与南昌陆军学校合并为南昌陆军学院,南京陆军学校建制撤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