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全区旅游景区和景点按布局分为:琅琊山风景区、皇甫山风景区、凤阳山风景区、凤阳明中都风景区、天长风景区、全椒风景区等六大风景区。
一、琅琊山风景区
琅琊山风景区包括国家级琅琊山森林公园、琅琊寺,醉翁亭、丰乐亭、野芳园、深秀湖五个风景景区以及滁州西涧、清流关古遗址。
(一)国家级琅琊山森林公园
位于滁州市西南郊的琅琊山是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山中林木茂盛,景色秀丽。深山林区内有唐建琅琊寺,宋建醉翁亭,丰乐亭以及让泉、野芳园、深秀湖、南天门等100多处名胜古迹。1985年12月,经国家林业部批准,由部、省、地、市联合投资建设琅琊山森林公园,被列为全国10个重点森林公园之一。198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琅琊山,古称摩陀岭,因东晋琅琊王司马睿驻跸此山,故又称琅琊山。总面积115平方公里,最高峰小丰山海拔321米。与全国其它名山相比,琅琊山最突出的特点是留存的诗文、摩崖石刻较多,其中不少佳作名句脍炙人口。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大家都曾留下诸多墨宝,琅琊山因此更加名扬天下。
琅琊山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山光水色绚丽,四时之景不同。春天,山花吐艳,绿草如茵;夏天,林木繁荫,百鸟争鸣;秋天,秋风红叶,丹桂飘香;冬天,银妆素裹,遍地银花。至于夕阳晚照,雨后听泉,景色则更加迷人。宋朝诗人庄昶诗赞云:“一崖风景一跻攀,贪看无穷不肯还,开辟以来无有此,蓬莱之后别无山”。
琅琊山森林公园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据普查:森林公园内植物有73科672种,主要有青檀,桦树、麻栎、栓皮栎等混交林;古树古木有醉翁榆、琅琊榆、银杏、雪松、油松,揪树、腊梅、桂花、红叶李、石楠、石蒜(俗称龙爪花)等。据1982年对森林公园内的鸟类普查,琅琊山内共有鸟类131种,其中属于中日侯鸟保护协定中的鸟类54种,属于国家三类保护动物有白肩雕,属于省内著名益鸟的有黑枕黄鹂、杜鹃、大山雀、柳莺、家燕、金腰燕,伯劳,啄木鸟、毛头鹰等。林区内的灰喜鹊是安徽省省鸟。另外,具有生态、经济、科研、观赏价值的鸟类还有绿头鸭、鹭鸟等。
从唐代至今一千多年,琅琊山森林中陆续栖息的动物有野猪,鹿、瘴等偶蹄目动物,虎、狼等食肉目动物,猿等灵长目动物。建国后,林中野兔、獐、獾、鼬、狐狸、狼等野兽,仍出没在森林公园的密林深处。
琅琊山中药村品种很多,据1985年对森林公园的中药材资料普查统计,琅琊山内共有各种中药材224科、1037种,其中植物类140科,803种,动物类82科,232种;矿产类两种。较有名的中药材有野党参、桔梗,滁菊花、紫丹参,百蕊草、酸枣、蜈蚣,蝉蜕等。
(二)醉翁亭景区
醉翁亭景区在琅琊山东麓,宋朝欧阳修《醉翁亭记》云:“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以醉翁亭为主景,周围还有让泉、二贤堂,宝宋斋、冯公祠、意在亭,影香亭和方池、古梅亭、怡亭,菱溪石、览余台、醒园与解醒阁、洗心亭等景点,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凄别致,古朴典雅,亭台小巧独特,具有江南园林特色。
醉翁亭醉翁亭位于琅琊山东麓,是安徽省著名古亭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记的就是此亭。
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欧阳修任滁州知州时.结识了琅琊寺住持智仙和尚,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和尚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即有名的《醉翁亭记》。此后,欧阳修常约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又年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
醉翁亭落成以后,吸引了不少游人。宋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苏轼重书《醉翁亭记》刻碑传世,《醉翁亭记》碑刻因其为“欧文苏字”,被誉为天下“双绝”,该亭也因此被誉为全国四大名亭之首。
醉翁亭初建时只有一座亭子,北宋末年,知州唐恪在其旁建同醉亭。到了明代,相传房屋已建“数百柱”,后来多次遭到破坏。清代咸丰年间,整个庭园成为一片瓦砾。直到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全椒观察使薛时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复了原样。
让泉位于醉翁亭门前东南处.泉水潺湲,清澈见底,终年涌流不绝;泉周围石块砌成方池,约4平方米,池深1米上下,水出池后汇人玻璃沼内。池旁有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滁州知州王赐魁立的“让泉”二字碑刻。泉水温度终年保持在摄氏17度左右,泉水注入杯中,虽满而不外溢,甘甜适口。梅尧臣有诗臂曰:“使君爱泉者,每来泉上醉”。
二贤堂位于醉翁亭北侧,劈山而筑,隐在绿树之中,雕梁画栋,肃穆典雅。堂前有隶书“二贤堂”,郡守魏汝功立。
“二贤”所指之人说法不一。《琅琊山志》载陈循的《寻醉翁亭记》写道;“所谓二贤者。未考图记。意其一谓醉翁,其一必继翁者,莫知为谁,或曰王元之、张文定、曾文昭、张天亮,皆尝守滁者。不管怎样论,其一是欧阳修,其二应为王元之。王元之即王禹偁,宋初文字家,他同欧阳修一样,任过滁州知州,其人品、性格、文风、经历都与欧阳修相似,苏轼在《次王滁州见寄钧》一首诗中,就已将欧阳修与王禹偁并提。“斯人何似似春雨,歌舞农夫怨行路。君看永叔与元之,坎坷一生遭口语。两翁当年鬓未丝,玉堂挥翰手职飞。……”可见,这“二贤”应是欧阳修和王禹偁,此堂就是宋代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滁州人为祭祀他们而建的。
原堂被毁。现堂为建国后重建,堂内现存欧阳修的塑像,陈列《欧阳文忠公全集》,部分欧阳修手迹照片和有关史料,堂外山崖有南宋崖刻“二贤堂”两个隶字。堂侧石崖上有古人题刻的“云根”二篆字。
宝宋斋醉翁亭西侧有一小室,即宝宋斋。意思是收藏宋代珍宝的地方。明天启二年(1622年)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所建。膏内有大型碑刻两块,镌刻着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苏东坡所书,为金石珍品。斋内还有清代薛时雨撰书的《重修醉翁亭记》碑和明代尹梦壁的题赞诗刻碑。
原《醉翁亭记》碑刻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琅琊山管理处找来多种苏东坡书法版本,对照原碑刻,逐字揣摩鉴刻。与旧碑相比,除多两块石板外,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风格和面貌。
冯公祠在宝宋斋西侧,明代祟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滁人为纪念冯若愚及其于冯元飚而建。现仅存三间平房。
意在亭位于冯公祠南侧。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南太仆寺少卿毛鹏建“皆春亭”。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滁州知州卢洪夏在皆春亭四周凿石引水建“曲水流觞”,为游人戏水饮酒的场所。并仿照苏州园林建筑格调重建此亭,改名“意在亭”。
影香亭和方池位于意在亭西侧。明代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南太仆寺卿赵次进建方池,引山泉水入池。侍御邵梅墩为观赏梅景,在池中建亭一座,原名为“见梅亭”,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滁州知州王赐魁易名为“影香亭”。方池北边墙壁上嵌有明尹梦壁和清王赐魁题刻的“寒流疏影”、“翠积清香”碑刻各一块。
古梅亭和古梅位于影香亭北侧。明代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滁州判官张明道为观赏古梅花,在古梅北侧建四角厅堂一座,命名“梅瑞堂”。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州人书法家黄艺五在堂后崖壁题“古梅亭”篆刻一方,将此建筑物改称为古梅亭。亭内有碑六块,系清代文人张鹏翮等人所题。堂前梅花相传为欧阳修亲手所植,原梅已枯,此株约为明代嘉靖年间后人补植。梅台壁嵌有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李嵩阳题篆的“花中巢许”四字石碑。古梅亭现为游客休息、饮茶之处。
览余台原建在醉翁亭围墙外面,让游人登台观看亭外之景,后因年久失修而毁,现在的览余台相传是利用薛楼的楼梯改建面成。
薛楼是为纪念清代主持修复醉翁亭的薛时雨而建的。薛时雨重修醉翁亭并撰《重建醉翁亭记》以记其事。并在宝宋斋旁造了一座楼,后人称为“薛楼”,抗日时期毁于兵火,仅存楼基、楼梯,后人加以改造并筑成高台,移览余台至此。登上览余台,醉翁亭全景尽在眼中,环视四面,景色不同;台前碧溪飞珠,台后峰高石怪,台左亭阁错落,台右修篁起伏,故有人在台上特镌“四是之景不同”的匾额。
醒园与解醒阁醒园位于醉翁亭院的西侧,民国15年(公元1926年)由滁县知事陈文权辟建。建筑规模为七间小瓦平房,四合院布局。供游人休息。抗日战争时期遭日军炮火,房屋尽毁,现仅存碑记。1981年,琅琊山管理处于园内建宝宋斋,按苏轼书《醉翁亭记》墨迹重镌碑刻四块。
解醒阁原建于冯公祠西侧,为明嘉靖年间始建。原名醉翁楼,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沈恩孝改名解醒阁,并撰写《解醒阁记》。原建筑早己毁坏,现存解醒阁为1983年新建。
洗心亭从醒园大门走出,迎面有亭屹立在琅琊古道旁,这就是洗心亭。洗心亭小巧玲珑,简朴坚固,三面有门,南面亭壁上嵌有一块石头,石刻两旁镌一副对联:“枕流漱石,游目骋寰”。
洗心,即悔过自新之意。旧时的琅琊寺主要是和尚聚集念经、人们烧香拜佛的场所。洗心亭建在即将入山寺的山脚下,求神拜佛的信男信女,须先在此焚香祷告“心诚则灵”。其实,洗心亭真正是人们游山观景中途小憩的场所。
(三)琅琊寺景区
以琅琊寺为重点的琅琊山游览区,主要景点包括琅琊寺内建筑群、琅琊古道、雪鸿洞、放云洞、归云洞、环翠亭、祗园、南天门,碧霞宫、会峰阁等景点,择其主要景点简介如下:
琅琊古道自洗心亭至琅琊寺的琅琊古道,全长约500米,路面为平板石条,嵌接毗连,等距排开,婉蜒于山腰,由低渐高,平坦而幽深。古道两旁树木参天,枝叶茂盛,形成天然棚盖,晴天可以遮阳,雨天可以挡雨,游人至此,常常流连忘返。
琅琊寺原名“宝应寺”。为唐代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淮南路刺史李幼卿与法琛和尚共建。现存建筑物绝大部分为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重建。琅琊寺依山傍林,建筑雄伟。寺内最大的建筑是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其它建筑还有无梁殿,天王殿、祗园、悟经堂、三友亭、千佛殿等85处景点和古迹遗址。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琅琊寺中的主要建筑,居寺中央。殿高14米,深15.3米,正殿五间,正中一间略大,以合抱粗的栋木为柱,气势十分雄伟。
殿内塑有如来佛、观世音、十八罗汉。如来佛高踞莲花座上,通体涂金,闪闪发光,造型生动;如来佛背后塑观世音菩萨,善财童子、龙女分列两侧;大殿左右塑有十八罗汉,每边九个,或喜或忧,或怒或笑,神态毕现,生动有趣,体现了雕塑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无梁殿又称玉皇殿,梁柱皆以砖石为之,规制巍然,为诸殿之冠,掩映在云雾缭绕的绿树丛中。
千佛殿本区佛教外事活动,增加了琅琊寺与缅甸国佛教的殊胜因缘。由缅甸国僧侣捐赠琅琊寺的一千多尊玉佛,于1992年运抵琅琊寺,供奉在“千尊玉佛殿”内。
殿门上方有“千尊玉佛殿”贴金大宇,端庄敦厚,富有禅韵。殿内供奉的千尊玉佛形态各异。玉佛采用世界闻名的“缅玉”精工雕作而成。佛像清静温和,姿态安样自然,面部丰满,眉如新月,面带微笑。其中有七尊1米以上的形态各异的坐佛,迎面正中的一尊高达1.5米。佛像庄严慈祥,脸部印堂正中镶有红宝石一颗,光彩夺目,恰如佛光普照,让人称奇。
整个殿堂采用敦煌壁画艺术与现代工艺相结合,有机地与千尊玉佛混然一体,清静光明。游人步入其间顿生超脱之感。
天王殿在头天门西侧(头天门在玉皇殿南,明代万历年间建,久废),原是进入琅琊寺的第一殿堂,建筑规模宏大,后毁于兵火。琅琊山管理处正以原殿格局重建中。
藏经楼·念佛楼藏经楼在大雄宝殿的后面,建筑在半山腰中,从大雄宝殿两侧拾级而上,边墙各有一方门直入藏经楼正门。正门高阔宏伟,门额上刻写着“三藏玄枢”四个大字,其上有门楼,森严而庄重。
藏经楼右侧是念佛楼,它与藏经楼相通,但自成一院,为和尚念经、住宿之所。环境典雅幽静,为游客所流连。
雪鸿洞与归云洞雪鸿洞在藏经楼西面半山腰。从寺院东侧出,绕道无梁殿,沿寺院围墙外面走300米即到。洞口危石为门,上方有仇维桢的题名刻石“雪鸿洞’三个大字。危石上的两株榆树古朴多资。洞的正面有一个大‘佛”字、洞内四壁及顶部皆为巨石,嶙峋险奇,深奥其侧。
雪鸿洞以西不远处就是归云洞。此洞石罅离立,如斧刀裁,巨石横门,欹危如坠。朝雾暮云,迷离缥渺,故名“归云洞”。如今,洞口被松柏、藤蔓掩盖,更显得幽深。
南天门在琅琊寺西南山顶上,自琅琊寺山门有古道和新建千级登道拾级而上,婉蜒而达南天门。
南天门上建有舍峰阁,登临远望,脚下群峰汇聚,大有“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之感。观山石,“横者、拱者、拔地而起者、断而继之书空”,目不胜揽。南眺长江如线,钟山苍茫;北见铁塔锃锃,银线闪闪;东往滁水潾潾,白帆点点;西望群峰浮绿,茶园萋萋。1992年7月31日,出现了“海市蜃山”的千古奇观,整个过程被中国新闻社全部拍摄下来,制成了专题电视片。
碧霞元君殿即“碧霞宫”,又名“天后宫”。建在南天门上,为四合院式建筑群;另建有观日、耿光、咏秋三亭;后毁于兵火,留有残碑和遗址。近年,又在原址重建了碧霞宫。
碧霞宫源于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古代东岳大帝的女儿碧霞仙姑往返天上人间,取甘霖美化琅琊山,造了一处人间仙境。人们为了纪念碧霞仙姑,就在琅琊山上建造了一座宫殿——碧霞宫。每年的正月初九,人们纷纷前来烧香祭祀。
这里是登高观景的佳处。前人曾有诗赞曰:“云树烟萝一径深,振衣直上碧云岭。回头欲觅来时路,满地白云无处寻。”
会峰阁会峰阁是琅琊山风景名胜中最高建筑物,1988年兴建。建筑在南天门的明朝建筑会蜂亭的残基上,原会峰亭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烧毁。新建会峰阁依山而建,气势雄伟,从四面观看,高低形状各不相同。从东面观看,它有三层,从南面观看,它有四层,从西面观看,它有五层。高度24米。每层六面八角,全部采用古典建筑的飞檐翘角式样,雕梁画柱,古朴大方。阁上24个铃角,都装有铜铃,山风吹拂,铃声四起,悦目赏心,闻声如入仙境。
明朗天气登上会峰阁,极目远望,天高地阔,心旷神怡,群山逶迤,匍匐脚下,给人以“一览众山小”之感。
(四)丰乐亭景区
丰乐亭景区是以丰山为主体,以丰乐亭为中心的有名风景区,属于琅琊山森林公园管辖范围。景区内有丰乐亭、丰山、紫薇泉、汉高祖庙,醒心亭、饮马池等景点。
丰乐亭丰乐亭是该景区的主景,在丰山东北麓。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欧阳修建。当年,欧阳修饮茶,品尝水昧甘甜,问侍从此水取自何处?井亲往察看,见泉上则丰山、耸然而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园地处丰山脚下,又因当年五谷丰登,万民欢乐,欧阳修将此亭命名为“丰乐亭”。并作《丰乐亭记》以叙其事。
丰乐亭为16立柱挑檐翘角的四方亭。亭壁镶有欧阳修作、苏轼手书的《丰乐亭记》碑刻两块三面和吴道子所绘观自在菩萨石刻像一块。千百年来,多经损坏,多次重修。1963年重修后,“文化大革命”中又遭毁坏,亭现已修复。
紫薇泉在丰乐亭南山坡上。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欧阳修派人凿疏而成,当时取名丰乐泉。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滁州知州陈知新重修此泉,并改名“紫薇泉”。明代嘉靖年间闻人佺修葺,里人章元珩为泉题书而立碑于泉上。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薛时雨再次重修。
现在紫薇泉保存完好,而碑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此泉泉水甘甜,常年涌流不绝。
丰山紧靠滁城西,海拔246米,为附近诸山主峰,丰山之名由来,传说不一.一说东晋时丰沛之人南迁,故有丰山和侨置的沛县之称,一说此山“体丰”,并“岁倚以丰”,故名“丰山”。古代有民谚:“丰山着帽,丰年之兆”。欧阳修建此亭并取名“丰乐”,也接近此义。
(五)野芳园景区
始建于1985年,是进入琅琊山门牌坊后的第一个景区。此景建筑风格仿苏州园林特点,整个景区以小巧见长,总面积4200平方米。园内主要建筑有赏心斋、拥霞轩,晨曦堂、假山、名石等景点组成。
赏心斋位于野芳园内东侧二重院东的第一幢建筑,面积8×4.8平方米,三间分割,七架粱,构式为卷棚顶。朝南走向,四扇格门居中,两侧格窗。西山墙亦嵌砌格窗,居室中可瞻园内花树,故有赏心悦意之趣而得名。
拥霞轩该建筑面积7.2×5.8平方米。向北和展廊相通。三面环墙,一面六扇格门作屏。开门迎朝阳,堂轩明亮。内墙壁上层挂山水、花鸟图幅,为供游人赏景论画之所。建筑为小瓦歇山顶构式,回线作脊,挑角翘檐。
晨曦堂位于盆景长廊东侧,建筑规模为园中之首。面积10.2×6.4平方米,九架梁,构式为歇山顶,吻兽伏脊,整个建筑蔚为壮观。室内陈设装点古朴典雅,其用途主要用作展览陈列,为游客饮茶的场所,门前池沼观鱼,清香碧透,影倒清辉。
(六)深秀湖景区
原为三面环水的水潭,1985年经筑堤扩建为“军民水库”。1983年建设整修为风景区。湖区主要景点有深秀湖、湖心亭、九曲桥、蔚然亭,水榭,回北门等。
深秀湖位于琅琊寺院以东约1公里的转弯处,为古人游山临溪垂钓之所。经扩建,取欧阳修《醉翁亭记》中“蔚然深秀”之句而命湖名。水面540平方米,湖水上源连接琅琊溪,下通余家洼水库,四季露潺湲,碧清透底,湖面有游船供游客泛舟休憩。蔚然亭位于深秀朔西北侧,清代兴建,历经几次毁坏,现亭为解放后重建,八柱支立,亭中是观赏湖上景色最佳处,湖面有“九曲桥”,桥下水清碧透,微波溅及桥面,游人置身其上,举目览山,移步换景,有濯胸荡涤之快。
琅琊山风景名胜之外,可供游览的古遗址有:清流关、滁州西搁。
清流关滁州城西约13公里处,有一座古代关隘,这就是清流关,因关隘建筑在清流山上而得名。清流山又名关山。
据《滁州志》载,清流关初建于甫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山上有一条山路,为南北交通必经之道。南唐主为防止北方敌人的侵犯,在清流山上建筑关隘,派兵扼守,“以御北师”。
清流关左右皆山,地势十分险要,《滁州志》载《清流关记》中写道:“滁州之关山,上下十五里,由南至巅凡八里,由北至巅凡七里。其巅高峻逼侧,旁皆削壁峭立,下临深涧,置兵守之,一夫当关之势也。”
清流关初建时仅有隘道、关口,宋代以后陆续扩建、增建了关圈。正因为清流关地处险要,所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唐末年,北周大将赵匡胤受周世宗之命攻打南唐,首役就是攻取清流关,继而攻占滁州,生擒南唐大将皇甫晖等人。元朝末年,朱元璋兵进滁州,首先也是“率渡清流”。太平天国将领罗大纲与清将胜保,也在这里进行过激烈争夺。
如今清流关的古建筑均已坍毁,而清流关两边的石铺山道仍然保存完好。登关一望,群山逶迤,峭壁削立,峰高谷深,林木茂盛,仍不失当年“一夫当关之势”。冬季,大雪纷纷,群山银装素裹,仍可欣赏到“清流瑞雪”之佳景。
滁州西涧据《滁州志》载,西涧本属小沙河,从滁州西部山区的峡谷中流出,自西向东,合金家桥之水为乌兔河,东入上水关,穿过滁州城,出下水关,注入清流河。因其主河道在滁州城西,故名西涧。
唐代诗人韦应物写的“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就是一首咏滁州西涧的有名绝句,许人将当年西涧暮春傍晚时间的雨中景物,描绘得幽静而富有情趣,令人向往。“西涧春潮”为滁州十二景之一。
昔日的西涧经过滁州人民的建设,展现出新的面貌。碧波荡漾的城西水库,水库大坝下建有“西涧公园”。是人们游山玩水的好场所。
水库北部,建有人工螃蟹育苗基地,称为“螃蟹岛”,可供游客观光。二、皇甫山风景区
皇甫山风景区包括国家级皇甫山森林公园、野生动物养殖场,观鸟亭、鹭鸟湖等旅游景点。
皇甫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滁州市西北隅江淮分水岭上,离滁州市区约35公里。又名曲亭山,因南唐大将皇甫晖曾屯兵于此而得名,下有曲亭洞(又名金家池)。最高峰将军岭,海拔399米,为滁县地区境内第一高峰。
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3500多公顷,四周群山叠翠,森林复盖率为90%以上,以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人工纯林为主。木本植物有64科200余种,主要以落叶栎类、榔榆、样树、朴树、黄连木,黄檀、化香、山槐等为优质树种。尤以近千公顷的黄檀林,200多公顷的油桐林,7公顷的杜仲林为本省所罕见。其次还有山胡椒,白檀、八角枫,茶条、牛鼻栓、野茉莉等灌木。
园内为皖东低山丘陵地,系淮阳山脉向东延伸的余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5.2度,年平均降水量1060毫米。林区内以森林生态系统和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由于是本区侯鸟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成为百鸟栖息的乐园。据普查,已知的鸟类有38科128种,其中以鹭鸟,灰喜鹊、丝光掠鸟、黄鹂、乌鸦等最多,每年有10余万只鹭鸟来此栖息,成为鹭鸟的王国。每逢春夏之交,鹭鸟从南方飞来,翱翔其上,栖息于浓荫中,映成一片白色,蔚为壮观,故有“白鹭洲”之称。为供游客观赏这一景观,建有观鸟亭、鹭鸟湖等景点。林区除建有野生动物养殖插外,林中还常有小獐和小灵猫出设。山巅有古峰火台和普陀寺。1982年皇甫山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三、凤阳山风景区
凤阳山风景区是以凤阳山为主体的风景旅游区。距凤阳县城25—30公里,风景区内主要旅游景点有韭山洞、卧牛湖、禅窟寺等。韭山洞位于凤阳县城南约30公里处,凤阳山景区的西墙。韭山洞属石灰岩溶洞,大约形成于寒武纪,距今5~6亿年,因山暖地灵多滋生野韭而得名,又相传韭山仙人在此修行,故又名仙人洞。
据初步考证,此洞早在1500年前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已有记载,唐朝以前就有很多人人洞揽胜,观赏题咏,井留下诸多勒石墨宝,碑刻篆文,南宋抗金英雄王惟忠曾聚众9万人抗击金兵南侵,此洞就是藏兵议事的地方,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起兵初期也曾“屯御于此”。
韭山洞全长1472米,分为虎踞龙蟠、摘星览月、囊括五岳、峡谷幽深,清流碧影、玉溪泛舟六处景区。共有古步道、演兵场、莲花台,双鹰扑石,双凤呈样、水濂洞、寿星台、三像仙女、跳水台、石花流田,龙庭玉柱等量点30余处。全洞宽约30米,高约20米。洞中钟乳石晶莹透明,有栩栩如生的“仙人卧榻”、“壮士自刎”、“玉龙飞天”、“白玉观音”、“白鹅求偶”等。洞内游程曲折,暮蔼苍茫,水声潺潺,如入仙境。此洞的特点是“深、大、险、奇、古”,它的风格“恢宏朴野,大块文章”,俗称“江北第一洞”。现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凤阳山风景区的一部分。
卧牛湖距凤阳县城20公里处,即凤阳山水库,凤阳山景区的一部分。南与禅窟寺景点相依,西与韭山洞景点相连,总面积29平方公里,是以起伏的山峦,开阔的湖面、曲折的岸线和平缓的泥沙滩为游览内容的景点。
卧牛湖,因湖边一小山酷似卧牛而得名。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1.5~2公里,水面11平方公里。水体深,水面阔,万顷碧波,静谧安宁,无纤尘污染,无乱声纷扰.湖上游艇如梭,渔帆点点;湖边山光水色,相映成辉;湖中竹岛引来百鸟栖息,成了鸟的天堂。登临一览,竹树茂密深秀,百鸟跳跃欢唱,是江淮地区难觅的绿岛。
卧牛山三面临水,屹立湖边,山上怪石磷峋,林树苍翠,登山后全湖美景尽收眼底。每当傍晚时分,霞光满天,远山叠嶂,如在烟雾之中。
禅窟寺禅窟寺,位于凤阳县城南25公里处,凤阳山风景区内的一个景点。据记载;禅窟寺始建于西汉武帝年间,初名桃花。传说西王母赐给汉武帝蟠桃时,途经此地撒下遗种,寺成之后,因满山桃花,艳丽争春,登临其境,大有世外桃源之感,故取名桃花寺。经历朝更替,桃花寺亦屡易其名,隋为虎窟寺,到宋代,苏东坡慕名来游,取“参禅旁窟居”之意,正名禅窟寺。并挥毫题写了寺名,延用至今。据有关史料考证,该寺建于公元前一世纪武帝年间,比东汉明帝白马驮经的中华第一古刹——白马寺还早建200余年,而且一度香火旺盛,为国内名刹之一。
四、凤阳明中都风景区
凤阳县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称帝后,凭借帝威建造了众多气势恢宏的建筑,现存的古建筑主要有明中都城遗址、明皇陵、鼓楼、龙兴寺等。
明中都皇城遗址位于凤阳县城西北隅,公元1369年,朱元璋命有司建中都皇城,调集全国工匠、民夫,军土等100多万人修建。其“规模之大,规制之盛,工艺水平之高,实冠天下。”特别是它体现了古代都城规划《考工记》的设想,以对称为基本特点,遵循“左祖右社”的传统,充分体现出宫阙的深幽静穆和雄伟气魄,显示出封建帝王“普天下唯我独尊”的威严,是我国历代都城建筑史上的杰作,也是营造南京故宫和北京故宫的蓝图。
600余年来,中都建筑历尽沧桑,然遗物仍旧非常壮观。中都城内外殿址势若山峦,门台高如岗阜,故宫井至今还在使用。白玉石街、内金水河、金水桥等基址故道尚存。鼓楼基座保存完整,仍以它的高大、雄伟为国内之最。登上基顶,举目远眺,长达十里的凤阳山峦,明皇城、明皇陵,水光粼粼的明东湖尽收眼底,俯瞰闹市,则行人如蚁,车辆似蝼,远近景物一目了然。皇城门和西华门城楼台基,南面和西面的城墙,仍十分宏伟壮观。
1982年,明中都皇城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中都皇城遗址制订了“保护现状,重点维修,分期实施”的总体规划。第一期修复午门、西华门及城墙工程已经竣工;第二期修复工程正在进行中。
明皇陵在凤阳县城西南7.5公里处,为明太祖朱元璋父母的陵墓。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动工,洪武十六年竣工。
皇陵原有三重城垣;里为皇城,周长251米,四门红土泥饰;中为砖城,周长约3公里;外为土城,周长14公里。城内有正殿、金门、皇堂桥、下马碑、石人、石兽等建筑,仅供祭陵官吏住歇房屋就有数百间。明未,殿宇宫阙毁于兵火,只剩下几十对石人、石兽以及无字碑和皇陵碑。皇陵碑高20余尺,宽6尺,额为“大明皇陵之碑”6字,与无字碑并立,巍然壮观。皇陵碑文由朱元璋亲撰,记其身世经历,文雅俗相参,富有感情。
建国以后,修建了陵区公路,修复石雕麒麟两对、石狮8对、华表2对,石马与者6对、石虎4对、石羊4对、石翁仲6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都鼓楼在凤阳县城中央。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高17.5米,长62.5米,宽34.3米。大部建筑于明祟祯八年(公元1635年)毁于兵火,现三券门和城楼尚存,1949年后两次修复楼梯,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中都城遗址的组成部分。
龙兴寺位于凤阳县城北凤凰山日精峰下,建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是明中都城内皇家主要寺庙建筑。因该寺为明代开田皇帝朱元璋的发样之地,与整个朱明王朝的盛衰有着渊源关系,数百年来,一直为国内名刹之一。
今龙兴寺存有房舍60间,“龙兴古刹”门坊一座,以及明代的铜镬、铜钟、钟鼓,明、清碑刻等。1981年,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天长风景区
天长县风景区以县城为中心,遍布周围星罗棋布景点的一个景区。包括高邮湖、胭脂山,护国寺、沃公祠、天长博物馆等。
高邮湖位于天长县东北部、为高邮、金湖、天长三县共辖。原来是“串珠式”的小型湖泊,因淮河人海河道泥砂淤塞使淮水南侵,串珠式湖泊群逐被淹没而联成一体成高邮湖。湖水常年水位在5—5.5米,蓄水5—6亿立方米,汛期可达9亿立方米;天长县境内水域约70平方公里。该湖中水产品丰富,湖面景色蔚为壮观,是泛舟休闲的好去处。
胭脂山又名红山,位于天长县城西北侧。明嘉靖《天长县志》载:“城西北隅,劂有高阜,日光辉映,赤色灿烂。包公(拯)为县令,名曰:‘红山’,今呼‘胭指山’。山顶有八角凉亭,朱栋皂瓦,体势欲飞。明人有许赞曰:“县治西山却向东,胭脂烨煜太阳中。杨妃偃卧临金镜,笑动春风醉脸红”。
护国寺位于天长县城西门。始建于清同治年间,民国11年(公元1922年)重修。原名天后宫,四十年代改为护国寺。1985年改址重建于县城南郊望城冈,占地8000平方米,主建筑有前殿和大雄宝殷,寺名为赵朴初题写。寺内有亭台,花圃和池塘,既为佛教胜地,亦为游人游览憩息之所。现为省级开放寺庙。
沃公祠位于天长县城东门丘家湾。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天长县知县黄泰然奉朝廷之命为纪念抗偻英雄沃田所建。原祠建于东门外龙兴集(令浔河街),建国后祠杞。1983年安徽省文物局拨款移址于洗马塘重建。占地5340平方米,投资13.6万元,具有明代建筑风格。天长博物馆该馆系地方性综合博物馆,建于1992年初。地处天长县城关石粱西路,占地11.3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
天长博物馆主体楼设计新颖,气势恢宏,功能齐全。典雅朴实。馆藏文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汉代漆器尤为突出。另外,还有一批玉、铜、金器等珍品。
六、全椒风景区
全椒风景区,主要包括神山森林公园、神山寺,吴敬梓纪念馆,碧云湖、国光楼等景点。
神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神山寺位于全椒县城西北方向15公里大山林场境内,总面积3万余亩。公园内的地带性森林植被构成的森林景观为主体,天然阔叶林次生林景观、溶洞景观和人文景观各具特色。现有树木300余种,尤以阔叶常绿林品种最多。神山诲拔165米。
进入公园内,林海茫茫,竹林春翠,清新的环境,宜人的气候,信步其间,如入仙境。五代时期,北周大将赵匡胤破滁州曾率兵安营神山。后周皇帝周世宗也曾亲驾神山赵匡胤屯营处。
山中有神山寺。唐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建,清乾隆19年(公元1754年)重修。原有三进,现存前进楼一幢,二进大殿一座。寺旁有白石泉、龙纹石刻、柴王碑、柴王井、神山石塔(现仅存塔基)等古迹景点。寺周古木参天,林荫曲径,泉水涓涓,别有洞天。1985年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寺庵。现已成为神山公园主体游览区。
神山寺后有神山洞,又名石门洞,深数10丈,可窖百余人,洞内干燥,可以居息。
吴敬梓纪念馆为纪念清代著名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而建。位于全椒县城北极阁原吴氏故居附近,为古典庑殿式建筑。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耗资100万元,1985年竣工。
建筑物仿明清建筑风格,气势庄重,古朴典雅,雕梁画栋,翘角飞檐,既有南方园林之秀,又有北方古建之雄。全馆以门厅、过厅,正厅为中轴线对称布局,用廊庑衔接。第三级平台和过厅分别建有汉白玉栏杆、正厅、两庑和回廊各施以生漆木雕工艺。正门外小河缠绕,馆四周环以花墙,内点缀竹石草坪。大厅内有吴敬梓木雕像;馆内陈列《儒林外史》,《文木山房集》、《园石刻》、《默岩手稿》等吴氏家珍。在侧廊房内陈列着陈毅、郭沫若、老舍、何香凝、程十发、刘海粟等人的题词、书画、楹联;右侧廊房收有《儒林外史》的中外多种版本和研究文集。
碧云湖即黄栗树水库,位于全椒县城西北20公里处,它不仅是全椒县农业水利灌溉的主要水源,又因碧云湖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碧波荡漾,水清透澈,四周山峦林木郁郁葱葱;湖边有鹰嘴石和钓鱼台、八仙石、石上窝、双人石,水上岛,东彀尖等古迹和动人的传说,因此,更是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位于碧云湖北岸的鹰嘴石和钓鱼台,传说姜子牙曾来此垂钓,因水清且浅,太公用直钩、很少鱼儿上钩。久而久之,钓鱼台下就留下了太公的脚印和坐印,现钓鱼台在水中仍清晰可见。后面的鹰嘴石,传说是玉皇大帝派来保护姜子牙的神鹰,久之,化为巨石。八仙石,位于碧云湖上游陡山脚下,传说曹国舅、吕洞宾、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等八仙路过此地,因眷峦此处山光水色留下真迹。东彀尖,位于湖南侧,全椒县古八景之一的“水帘飞玉”即指此地。东彀尖海拔395米,为县内最高峰。登上山尖,可乌瞰全湖景色。
国光楼在全椒县城内,原名尊经阁,建于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为明清士人讲学之所,清代改名奎光楼,辛亥革命后改今名。
国光楼楼座高大,砖石垒成,座中有东西走向券门一道;楼身两层,重檐翘角,造型雄伟。旧时县内八景之一的“襄水环清”即有国光楼点缀其中。
1981年,全椒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同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以上六大景区景点外,区内可供游览和凭吊瞻仰的还有来安县半塔镇的“半塔革命烈士陵园”,定远县藕塘镇的“藕塘烈士陵园”以及全椒县的龙山寺,三塔寺,嘉山县的女山湖,火神庙等。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