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商会
民国初年,受周围大中城市纷纷成立商民团体的影响,本区滁县、全椒、嘉山等地也成立了商会。抗日战争初期,区境主要城镇大部分沦陷,商民逃散,商会解体。民国28年(1939年)后,商民迫于生计返城复业,日伪统治者为搜刮民财,迫使工商界恢复商会组织。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以戡乱为名强行加码征收营业税、印花税、所得税等,地方商会头目又趁机中饱私囊,害得工商业者苦不堪言,有的家破人亡。
二、工商业联合会
(一)机构
解放后,在旧商会的基础上开始筹建新的工商联组织。1949年8月,滁县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工作完成,召开了首次代表大会。此后不久,嘉山县城关区工商联代表会和全椒县城区商业联合会也相继成立。1952年30月,凤阳县成立了工商联筹委会,1953年6月,凤阳县第一届工商联正式成立。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区工商联被迫停止活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省工商联的大力帮助,全区工商联组织得到了逐步恢复。1985年9月,全椒县首先在全区恢复成立工商联。1986年至1988年间,滁州市、来安县、凤阳县、嘉山县、天长县、定远县的工商联组织也相继恢复成立。
为了加强全区工商联的横向联系,充分发挥工商联对内对外民间商会的作用,由各县(市)工商联倡议,于1988年12月20日成立滁县地区工商联联谊会,解决了因地区不设工商联而承担上下联系和业务指导的实际问题。
(二)活动
建国初期,各县工商联组织建立后,一方面组织工商业者恢复生产经营,繁荣市场,另一方面全面建立基层行业工会,密切配合有关部门宣传贯彻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协同工会解决劳资纠纷,保护合法经营。与此同时,还配合税收机关组织工商业者学习国家现行各项税收政策,提高认识,推动了各期税收任务的顺利完成。
从1952年底开始,全区各县工商联发起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活动,工商界人士纷纷响应,筹集了相当数额的款项,仅全椒县就一次捐款人民币1亿元(旧币下同),优抚款258万元,慰劳款614万元。
在“五反”(反行贿、反偷工减料、反投机倒把、反偷税漏税、反盗取国家经济情报)运动中,全区工商联组织在加强对成员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针对全区工商业者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行贿、偷工减料、投机倒把、偷税漏税和盗取国家经济情报等“五毒”行为配合有关部门,分行业组织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深入宣传贯彻“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多数人认清了“五毒”的危害性,划清了界限,放下了包袱,改正了过去的错误行为,主动自查自纠补缴税款。
1953年30月,全区各县工商联召开各行业代表会议,宣传贯彻国家对私营经济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教育成员遵循中国共产党的教导,掌握自己的命运,沿着过渡时期总路线向前迈进。
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全区工商联组织举办了工商界座谈会、学习会,培养骨干,依靠他们组织全行业人员开展学习,增强了广大工商业者改造的信心和决心。在完成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过渡的过程中,全区工商联密切联系广大工商业者,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帮助协调公私关系,解决货源和银行贷款等实际问题,帮助减免税收等。
1956年,根据国务院规定,全区各县工商联包括同业公会所有工作人员一律转为国家干部,工商联财政预算由地方财政拨款解决。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区各县工商联停止活动。许多工商业者遭受迫害,工商联机关一些工作人员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80年代全区各县(市)工商联组织恢复成立后,大力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做好会员思想政治工作。各县(市)工商联经常召开常委会、执委会,以及私营企业代表和个体户座谈会,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进行“爱国、敬业、守法”教育。为推动全区商贸发展,各级工商联组织建立了经济信息服务部以及各种形式的信息网络,组织会员单位参加各种商贸活动。1978年以来,地委统战部工商科及各县(市)工商联先后组织各会员单位参加了福州的“榕交会”济南的“鲁交会”、杭州的“杭交会”西安的“名优特产品交易会”和南京的“机电产品博览会”,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恢复成立后的全区各级工商联组织在支持私营、个体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推动了全区工商业的发展。截止1992年底,全区私营企业巳发展到342家,从业人员达到9.53万人,注册资金累计达5996万元;个体工商户已突破5万户,注册资金达到17921万元。
全区各级工商联组织对会员单位在经营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纠纷,尽力从中协调化解,维护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如来安县“豆腐大王”张胡宾1989年因租用土地建养猪场将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此事虽然事先得到有关领导的表态同意,但土地管理部门坚持要求没收其土地,拆掉违章建筑,后经来安县工商联多方调解,在不违法的前提下园满地解决了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