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滁县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始于明代。当时生产的烟叶、绿豆等土特产品多由商人组织,经临淮关码头远销海外。建国初,只有零星土特产品由国家专业公司收购组织出口。
到1960年,本区出口的商品有所增加,主要有烤烟、麻绒、中药材、黑瓜子、芡实米、莲子和畜产品中的羽毛、皮张等。这些土特产品分别由上海、天津、青岛等口岸公司出口。1961年,成立滁县地区外贸公司,出口商品纳入计划管理,由外贸公司按计划组织出口商品的收购和调拨。由于各级人民政府的积极扶持,全区对外经济贸易有较快发展,不仅传统的土特农副产品出口的商品数量增加,还增加了纺织、化工、轻工、工艺和机电设备等工业商品的出口。至1979年,外贸收购总值在工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4.91%。以后的出口比重中略呈下降趋势,但工业产品出口量逐年增加。到1981年,工业产品出口值已占出口总值的61.66%,超过农产品的出口总值。1988年达89.51%。1992年为73.56%,农产品则下降为26.44%。其原因,是本区创建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产品,尤其是重点发展了羽绒制品、玩具、机电设备、纺织、服装等工业品,从而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出口品种的格局。
1978年以前,实行高度集中的外贸管理体制,外贸机构的职能只是组织出口贸易货源,实行指令性收购,指令性调拨计划,不负责直接的涉外业务。财务上与省和中央外贸直接挂钩,实行盈亏缴拨制度。
1979年以后,随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工农业生产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外贸事业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出口贸易额成倍增长,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外贸管理也逐步实行改革开放。从1984年起,发展了进口贸易、引进技术设备、兴办外商投资企业,开展“三来一补”贸易(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以及输出技术、劳务等多门类业务。外贸业务日趋活跃。1988年出口总值实现5201万元,为“六五”计划的124%;1990年,全区外贸出口总值达2.44亿元,年均递增116.6%;1992年完成出口总值5.46亿元,增长幅度居全省第一位。是年底,全区发展“三资”企业31家,总投资3892.44万美元,协议利用外资1120.65万美元,间接利用外资205万美元。进行技术辅导和交流60多次,引进技术项目66个,用汇额4464.99万美元。
滁县地区外贸出口商品结构比重变动统计表
(按当年不变价格计算)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