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11年(1922年),凤阳县修起第一条简易公路,始有汽车货物运输。30年代,滁县、天长、来安、全椒和定远、凤阳又先后修建了一些简易公路,商营汽车运输增多。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区境内一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一部分是中国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地区,一部分被日军侵占,均无汽车运输。民国29年(1940年),日本华中铁道株式会社开始在滁县、明光设立营业站,经营5条路的汽车客货运输。运输线路总长约150公里,晴通雨阻。凤阳到蚌埠汽车运输则由蚌埠营业站经营。以后,活动于嘉山、来安、定远抗日根据地的游击队为抵抗日军侵略,经常毁路炸桥,营运时断时续。民国34年(1945年),日本投降时全部停运。
抗日战争胜利后,又有私人经营汽车运输,在国民政府管辖地带,时有军用汽车或外省商车通过。
建国后,江苏、山东一部分商营汽车来滁县经营运输,最多时有一百多辆。以后在定远、滁县成立私营汽车联营组织。1953年底,滁县专区建立国营运输企业,经营汽车客货运输,在各县开辟了汽车运输业务。1956年,国家对私营汽车业进行改造,实行公私合菅,50多辆客货汽车并入国营汽车运输企业,建成汽车运输的统一市场。非国营汽车运输专业部门不准拥有运输汽车,少数厂矿事业单位拥有汽车,只能转运本企业货物,不准进入社会运输市场。国家对水陆运输实行统一计划、统一货源、统一运价的“三统一”管理后,陆路运输专业经营,逐步纳入计划发展轨道。1958年“大跃进”,许多农民弃农经运,陆路运输量大幅上升,机动车辆严重损毁。60年代后,国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加强车辆维修,状况逐步好转。同时按照中共中央文件指示精神,整顿运输市场,把流入城镇的农村劳力动员返乡务农,把城镇一部分从事短途运输的闲散劳力就地纳入集体搬运站,或经过批准成立搬运组(队);一些部门自备的四轮运输汽车移交给专区汽车运输公司统一经营,使陆上运输的“三统一”管理全面落实。“文化大革命”初期,运输企业规章制度一度被打破,运输市场混乱,70年代后,进行运输市场的整顿,滁县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联合运输指挥部,充实民间运输管理机构,严格实行“三统一”政策,对许多部门拥有的各类机动运输车辆,规定只能自运自货,不准擅自进入社会运输市场,运力确有剩余的,应上报运输指挥部统一安排投入社会运输。80年代,运输市场开放,允许各行各业办运输,各类运输车辆大量增加,尤其是个体或联户运输车辆发展更快。到1992年底,全区拥有从事社会运输的汽车达6321辆,其中个体或联户的汽车达3676辆。另外还有其他机动运输车辆(包括轮式拖拉机)12128辆。
一、客运
民国21年(1932年),来安县余慎之自购小客车1辆,开辟滁县至来安的客运业务。但因路面不能晴雨通车,加之车辆状况不佳,时运时停。全椒县至滁县的汽车客运由南京的私商汽车开行。民国22年,扬州的私商和扬众汽车公司,开辟扬州至天长县的汽车客运,也是晴通雨停。以后,定远县也有私商经营定远至临淮关的汽车客运。
日军侵占津浦铁路及附近城镇后,于40年代初,由日本华中铁道株式会社兼办汽车运输业务,在滁县、明光设立营业站,办理滁县至来安、珠龙、全椒,以及明光至定远、津里的客运,因公路晴通雨阻,均时开时停,有客运客,有货运货。
日军投降后,全椒县马益兴自购货车两辆,兼营全椒至浦口、滁县的客运;来安县戚绍斌、吴华、冯泰兴合资购日产尼三牌货车1辆,从事来安至滁县客运。民国35年,滁县马亚堂等人筹建一新汽车公司,有车3辆,运客也运货。次年,天长至扬州汽车客运由江都县大王汽车运输公司经营,汊涧、天长至六合则由六合县私人组成的大中汽车公司经营,也是客货兼运。
1949年初,滁县专区全部解放,各线汽车客运停开。4月以后,渡江战役结束,南京、徐州、山东一部分私人汽车在江北运粮,滞留在浦口一带,因客货运业务少,商车人员生活困难,自行经营全椒至浦口,浦口至古河客货混合班车,每天只运行一个班次,其余车辆挂班待命。1950年,定远农业丰收,从各地组织105辆大小汽车投入粮运。粮运结束后,一部分车辆离开,一部分留在炉桥等待。1951年,滞留炉桥的商车,根据皖北行政公署交通处的通知,组成私营定远汽车联营办事处,业务上受私营安徽省汽车联营社指导,地方由定远县公路管理站领导,开行定远至滁县、定远至临淮关、定远至炉桥以及明光至盱眙等线客运。
1953年,安徽省汽车运输公司调2辆客车给国营安徽省滁县运输公司,开辟滁县经全椒至古河、滁县至来安两线客班,每日往返一趟。炳辉县(今天长县)境内的浦口至汊涧、炳辉和扬州至秦楠的客班按照苏皖两省交通厅1953年4月协议,仍由江苏车辆营运。1954年元月起,原来由安徽省汽车运输公司淮南分公司营运的滁县专区境内客班,全部移交滁县专区,时国营滁县运输公司客运汽车增至7辆,160个坐位。私营客车4辆调往明光,运行明光至盱眙的客运。滁县至定远、定远至临淮关、定远至炉桥客班均由国营公司营运。是年共完成客运11.81万人,其中私营运载1.31万人;完成367.75万人公里。
1956年,完成对私营汽车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修建了滁县至炳辉县的石子公路,开辟滁县至炳辉的直达客运班车,同时,增设张桥、肖巷、高塘、范岗、十八岗、西卅里店、藕塘、门台子、施集、池河、珠龙、半塔、汊涧、三棵柳、石梁、涧溪等代办站和分站。
60年代初,运输业重点转移到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从1963年元月起,开办了定远至藕塘、三界至藕塘、全椒至赤镇、全椒至黄栗树、来安至屯仓、自来桥至张八岭等山区支线客货兼运班次。全区除了各县汽车站和炉桥汽车站外,汽车分站增加到18个,代办站增加到24个,招呼站增加到46个,汽车运行班次达到90个。
1973年,客车增加到63辆,新辟、延伸和调整了一批客运班线。是年,除天长至铜城延伸到高庙,天长至金集延伸到渝兴、天长至汊涧延伸到南新街、明光至小溪延伸到五河外,又新辟天长至界牌、来安至雷官、全椒至西王、全椒至东王、明光至司巷班线。运行班次达259个,日总行程10167公里。以后客车逐年增加,到1975年,客车达77辆,日运行348个班次,日行程13226公里。1976年客车增至100辆,日运行381个班次,日行程13896公里,年运旅客731万多人次。1979年客车运行班次增至517个,日行程为21852公里,共有7个县级汽车站,33个分站,125个代办站,251个停靠站,在247个公社、镇中,已有231个通了客班车,通车率达93.6%。
70年代末至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结束了多年来独家经营汽车客运的状况,公路客运空前活跃。到1985年,仅滁州市和嘉山、凤阳、定远4个集体搬运部门就发展客运汽车23辆。是年,共完成客运85万人次,1225万人公里。1986年客车又增加至27辆,运送旅客147.7万人,3916万人公里。是年,地区汽车运输公司的每日客运班次达到1081个,设置的车站、分站、代办站和停靠点达458个。到1990年,全区各县集体搬运部门均经营汽车客运,拥有客车达87辆,计3629个坐位;同时,个体和联户经营客运的汽车达到456辆,1992年又增至479辆。随着汽车客运多层次的发展,客运服务设施也结束了独家经营的状况。到1992年底,全区各个部门兴办的客运停车站近30个,日客运班线为521条,2708个班次。其中跨省的班线45条,222个班次。全区日客运班线中,国营和集体专业运输企业经营的392条,个体运输户经营的为237条,其他部门经营的为5条。在总班次中,国营和集体专业运输企业经营的1351个,个体运输户经营的1323个,其他部门经营的34个。
二、货运
1949年夏,在浦口的私营汽车经营浦口至全椒、古河客运时,兼办货运。1950年秋,江苏、山东私营汽车集中105辆在定远抢运粮食,开始有大宗汽车货运。1953年起,滁县专区建立国营汽车运输企业,并根据国家规定,实行统一货源、统一运价、统一调度的“三统一”政策。1954年成立运输委员会,对大宗粮食实行合同运输,有计划安排调运。滁县专署粮食局和国营滁县运输公司签订了计划运输合同,合同规定粮食部门每月应在10日前向运输部门提出专区内下月份的运粮计划,并在专区运输委员会的严格监督下执行。滁县私营汽车联营办事处的货车全部纳入国营运输公司统一调配,除专营嘉山、定远县境内的短途、支线公路的货运外,集中大部车辆为0201部队营建营房工程运送砖瓦、砂石等建筑材料。1956年,私营汽车实行公私合营,纳入国营汽车队统一管理。至此,滁县专区的汽车货运全部由国营运输单位独家经营。1957年,调入第一批5辆解放牌货运汽车,结束了滁县专区汽车全是外国厂牌汽车的状况。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汽车集中运输矿石,为了挖掘运输潜力,国家交通部要求突击进行汽车拖挂列车化和运输双班制。淮北公路运输分局第三汽车队驻在滁县,提出“多装快跑安全爱车”的竞赛运动,其驻在冶山抢运矿石的15辆带挂货车,全部实行双班制日夜运行,在凤阳县大洪山运送矿石的1百多辆专业汽车和军用汽车,也全部实行汽车列车化运行,日夜双班抢运。60年代初,国家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汽车运输的重点由原来的重工业物资运输转为以农、轻、重的秩序安排运输,并且取消汽车不承运20公里以内物资和汽车行驶区乡道路的车辆加收10—20%运费的规定,使农业物资运量逐渐上升。1962年,全区汽车完成的支农物资运输为12万吨,占货运总量21.85万吨的62.5%,比1961年上升16.5%;1963年,完成支农物资运输14.13万吨,占货运总量23.80万吨的59.37%。一度停运的滁县——天长、滁县——古河——浦口和滁县——定远的零担货运班车相继恢复。1965年,全区拥有的货运汽车量从“大跃进”时期的56辆上升到1965年的102辆。“文化大革命”期间,汽车货运在一些地方曾经受到影响。“文化大革命”后,社会、经济趋于稳定,社会需运量增加,公路条件改善,许多原来专事搬运业务的部门兴办汽车货运,一些厂矿物资部门自备汽车运货。打破了独家专营汽车货运的状况,货运汽车迅速增加。1970年,全区货运汽车为300辆,到1980年发展到1902辆,其中国营专业运输企业有179辆,集体搬运部门65辆。此后,个体购买汽车经营运输的也日渐增多。到1986年,全区的货运汽车达到4248辆,其中国营专业汽车运输企业307辆,集体搬运部门296辆。1992年底,全区货运汽车达到5288辆,其中私人拥有3288辆。
三、运输企业
(一)地区国营汽车运输企业
地区国营汽车运输企业主要是滁县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国营华东联运公司皖北区公司滁县办事处。1952年,办事处更名为国营安徽省联运公司滁县分公司,1953年8月,更名为国营安徽省滁县运输公司。1956年2月,运输公司撤销,由安徽省交通厅公路运输管理局淮北分局经营原滁县专区的汽车运输业务。后来,该公司机构名称、隶属关系不断演变,至1984年,滁县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划属滁县行政公署领导。现为副县级单位。
1990年,全公司下属单位共有7个汽车队,7个县汽车站,1个零担站,1个汽车修理厂和1个劳动服务公司。拥有客车352辆,15361座位;货车203辆,1626吨位;挂车75辆,318吨位;另有非营运汽车39辆。拥有固定资产2582.82万元。有干部职工2476人。全年营运收入3853万元,实现利润532.4万元。1992年底,实有职工3169人(其中驾驶员724人,保修工632人),拥有货运汽车207辆,1746吨位;客运汽车373辆,15911座位;挂车74辆。年完成客运2166.9万人,55149万人公里;营运收入4360.4万元,(其中运输收入4219.7万元),固定资产净值3060万元。
滁县地区汽车运输公司下属7个汽车队分别是:第二汽车队(驻滁城南台子)、第三汽车队(驻定远县城东门)、第四汽车队(驻嘉山县)、第五汽车队(驻天长县新河桥北侧)、第六汽车队(驻全椒县南屏山麓背后)、第七汽车队(驻凤阳县城)、第八汽车队(驻来安县)。
滁县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历年客货运输统计表

(二)、县属国营汽车运输企业
滁县地区自1970年起,陆续成立天长、滁县、全椒3个国营汽车队,统一配备江淮牌汽车,俗称“江淮”车队。1975年,来安县购进一辆江淮牌汽车拟建队未果。滁县、天长、全椒县车队于1973年划归所在县交通局领导。由于江淮牌车油耗大、运载少、易损坏,不能拖带。车队大多效益不好。以后逐步更新车辆,淘汰了江淮牌车。
1979—1980年,滁县和全椒县汽车队分别并入所在县汽车修配厂。1981年,滁县重新组建县属汽车队。全椒县交通局则在县运输公司内发展汽车运输业务,原有的8辆江淮牌汽车全部报废。至1992年,全区县属国营专业汽车运输队只有天长和滁县两个车队。
1992年底,滁州市(滁县)汽车运输公司完成客运21.7万人,1853万人公里;完成货运8万吨,489.5万吨公里,营运收入231.5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净值224.8万元,职工146人;天长县交通局汽车队完成客运29万人,2687万人公里;货运2.2万吨,159.7万吨公里;拥有固定资产净值93.8万元,职工192人。
集体所有制专业运输车队有:定远县交通局汽车运输公司、凤阳县汽车运输公司。
私营、个体、联户运输业有:私营滁县汽车联营办事处、来安县成友联营贸易运输公司等。
非交通专业部门汽运组织有:定远县粮食局汽车队、定远县水利局汽车队、全椒县粮食局汽车队、天长县粮食局汽车队、凤阳县粮食局汽车队、滁县地区外贸局汽车队、滁县地区肉厂运销公司车队等。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