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滁县地区现有内河航道398公里,其中全年通航330公里。属天然河流325公里,工河流73公里。航道水深在0.3—0.6米的18公里,0.6—1米的43.2公里,1—1.5米的336.8公里。凤阳、嘉山境内的淮河长81公里,北岸与五河县和江苏省泗洪县为界。注入淮河的支流主要有定远县境内的青洛河,流经高塘湖入淮凤阳县境内的天河,流经马湖入淮;发源于凤阳山北麓的濠河从临淮关入淮,小溪河经花园湖入淮;流经定远、凤阳、嘉山3县的池河,经女山湖在旧县镇附近入淮;嘉山县境的七里湖也在旧县镇附近入淮。全椒、滁州、来安境内的滁河94公里航道,南岸与江苏省的六合、江浦和本省的和县、巢湖为界注入滁河的支流,北岸有管坝河、马厂河、襄河、清流河、来安河、皂河、雷官河,江苏省六合县的八百河;南岸有仙祟河、朱家山河、马叉河、驷马山干渠,其中朱家山河、驷马山干渠和马叉河,是人工开挖的排洪河道。天长县境内诸河注入高邮湖,主要有铜龙河,杨村河、白塔河、王桥河、秦楠河。解放前,航道淤塞严重,浅滩障碍比较多,大多只能季节通航,丰水时可以通行10吨左右的木帆船。码头多是自然坡岸。
建国后的50年代,各地不断组织船民和沿河农民挖浅清淤。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先后人工开挖了新白塔河、新来安河和驷马山干渠,机械疏浚了池河女山湖航道,治理了新白塔河入高邮湖口门,还修建了明光、临淮关、三叉河、全椒、汊河集等一批港口;70年代末到80年代,用机械和人工先后疏浚了清流河、皂河、铜龙河、秦楠河、王桥河,以及女山湖入淮航道,提高了各航道的通航能力。同时,航运管理工作逐步加强,1952年起,先后建立专区和天长、全椒、明光、临淮关、柳巷、汊河集航运和理机构,在女山湖、高邮湖的白塔河口门设立浮动航标,配置航监船舶,以保证各个航道安全畅通。
一、滁河水系诸航道
(一)滁河航道
滁河是全椒、滁州、来安三县市与含山、和县、江浦、六合县的界河,滁县地区处于河北岸。发源于肥东县粱园附近的丘陵,与长江平行东流,经肥东、巢湖、全椒、含山、和县、滁州、来安,以及江苏省的江浦、六合县,在大河口入河。自全椒县的晋集至大河口入江处为178公里,是可通航道,其中安徽省滁县地区境内为94公里,江苏省境内为84公里。
滁河航道在治理以前处于自然状态,自古河镇以下的河道平均比降为0.025%,底宽一般在10—30米之间。下游河道弯曲,浅滩等障碍物比较多。为了蓄水灌溉,多年来筑起的龙王坝、金家坝、张堡坝、老龙坝等土坝,水冲淤河,冲毁再筑,年复一年,河底愈淤愈高。50年代,30吨木船尚可驶抵古河镇,60年代只能抵赤镇,缩短25公里。据新编《全椒县志》记载,1958、1959、1964、1965、1966、1967年,都是百日不下透雨,滁河干涸,张家堡以上断流,船舶停航。1967年起在浦口设抽水机站抽引江水经朱家山河入滁河抗旱。
滁河干道上有7个节制闸,其中襄河入滁河处的有三汊河节制闸。晋集节制闸在全椒县境内,清流河入滁河处的汊河集节制闸在来安县境内;三汊弯、红山窑、划子口三个节制闸在江苏省六合县境,乌江节制闸在和县的乌江入滁河处。除晋集、划子口两个节制闸外,红山窑、三汊弯、汊河集、三汊河、乌江五个节制闸旁都建有船闸。
滁河干流上的五个船闸,即乌扛船闸、襄河口船闸,汊河集船闸,三汊河船闸,红山窑船闸。其中滁县地区境内的有汊河集闸和三汊河闸,三投河船闸1972年建成,投资122万元;汊河集船闸1974年建成,投资110万元。两船闸的长度都是100米,门宽都是10.84米。
滁河干流上有闸桥两座,公路桥6座,铁路桥3座。闸桥是来安县的汊河集闸桥和六合县的三汊湾闸桥;公路桥是全椒县连结含山县的古河桥,江浦县境的晓桥,六合县城的龙津桥和大王庙桥,来安县连结六合县的头桥,以及六合县的红山窑桥;铁路桥有江浦县境内津浦铁路两座桥、六合县境内南京至冶山铁路桥。
劝马山干渠上,有和县的乌江桥及乌江附近的红旗桥、团结桥、前进桥、幸福桥。
(二)来安河航道
来安县境的来安河,现在分为老来安河和新来安河两条,老来安河是条古河,新来安河是1971年开挖的人工河。
老来安河老来安河,简称老来河,古名来安水,又名沙河,是自然河流。发源于县境西北的马岭山,迤逦而南,合诸涧水,经宝山西,尖山东,过县城东,有高官、尤尾水自西注入,至洪家桥有双坝水注入,过板桥有大小涧水自徐家沟注入,在小河口流入清流河,全长70.2公里。其中来城经水口至小河口30公里可以通行10吨左右的驳船。由于年久不浚,河床淤高,长期以来,来城至水口只能通行大头划子船,水口至小河口也只能季节通行10吨左右的木船。60年代,在小河口建筑滚水坝,抬高水位,便利农田灌溉,水运中断。
新来安河新来安河是一条人工河,1971年开挖。沿老来河的走向裁弯取直,拓宽挖深,1975年4月完工。治理整顿后的新来安河全长33.6公里,其中水口至陈沟河入清流河段17.5公里。河底宽30—50米,河底标高(吴淞零点,下同)3.50米。水位受汊河闸控制,正常水深1.5米以上,可常年通行50吨以上的船舶,因农田灌溉需要,枯水干旱季节即难保正常水位,只能通行20吨左右的驳船。来城至水口段16.1公里,分3段,河底高程分别为9.50米和17.2米,河底宽15米,不能通航。
新来河上的建筑物,有对河桥和水口闸桥。对河桥位于来安城东1公里处,是滁州至天长公路的跨河桥;水口闸桥,是“104”国道的跨河闸桥。闸上正常水位14米。
新来河有“五.七”、王郢、吴渡、大魏庄、河北、徐庄、丰庄、营官、农场、陈沟10个渡口。
(三)皂河航道
皂河又名竹河,是来安县和江苏六合县的界河,全长28公里,流域面积640.60平方公里。该河在竹镇以上有两个源头:一条发源于来安、天长两县界的三山,经过龙港、均铺桥,会合西北诸山水,为竹镇东河;一条发源于六合县西北丁家衡的冷泉,经青龙涧,会西龙泉,东陵泉,流入西大跳的竹镇西河。两河会合后,经竹镇、三汊河至皂河口人滁河。皂河口至独山段由于历年山水冲刷,河面较宽,河槽陡直,斜坡极少。沿河农民经常筑坝蓄水,往往水大坝毁,淤塞河床,因而常年水深只在0.7米左右,一年只有三、四月能够通航船舶,运量少,年进出物资在1万吨左右。主要运出粮食和农副产品。
皂河航段有真家渡、独山渡、向阳渡、三汊河渡四道渡口,由六合、来安两县乡村经营。渡船是水泥质划子,每次能渡人10多名。
皂河有两个港口:一个是独山港,在皂河中游的右岸,自然岸坡,岸线长300米,年出口砂石2万吨左右。另一个是竹程港,在独山港对面,岸线长200米,有栈桥六座。栈桥为石砌墙,上铺空心预制板,长12米,宽3.5米。
(四)襄河航道
襄河是滁河中游的主要支流,发源于石臼山,出黄栗树向南偏东流至白酒乡,转向正东至全椒县城又转向东南,过襄河节制闸,在三汊河流入群河。全长74公里,流域面积720平方公里,河道纵坡0.1%至0.5%。可通航段39公里,上游的大马厂至襄河闸25公里,枯水季节水深0.6米,航道宽10米,曲率半径150米,可通行10吨船舶。下游从襄河闸至三汊河14公里,常年水深1.4米,可以通行100吨左右的船舶。
襄河有两条支流:一条在东侧,发源于谭墩的溪流,在全椒城附近汇入襄河;一条在西侧,发源于赵店,在全椒县城上游处汇入襄河。这两条小河都不能通航。
襄河节制闸于1959年修建,位于全椒县城附近的襄河中游,共6孔,未建船闸。合肥至浦口公路通过闸桥。1960年.又在襄河水闸下200米处的右侧修建一座阶梯式码头。1969至1974年根治滁河,改善了襄河的通航条件,于1973年冬,又在襄河闸东侧,建直立式和阶梯式码头各一座,长60米,三个泊位,1975年竣工。包括站房280平方米等生产、生活设施,共投资4.4万元。1977年建270平方米的侯船室。1984年进行扩建,投资3.7万元,在原码头东侧建半斜坡货运码头,两个泊位;一个客运码头。岸线长45米,年吞吐能力10万吨以上。
(五)清流河航道
清流河是滁州市境内的唯一通航河流。有两个源头:一是皇甫山脉诸山水,在珠龙汇合,流至沙河集入清流河;二是嘉山县南部山区的盈福河、广福河、百道河、张铺郢河,在盈福寺汇合,流至沙河集入清流河。出自嘉山县境内的诸河实为涧水。广福河出自嘉山县西南的牛院子山地,流25公里至滁县境,再南流5公里半与张八岭涧水汇合,再东南流与百道河汇合。百道河源于嘉山县的嘉山集北小霹雳尖以西,流经小张郢南与广福河汇合,再西流又与盈福河汇合,在沙河集汇入清流河。张铺郢河源自来安县龙王山西,流至大毛村附近转向南流,入滁境称二道河注入清流河。清流河与津浦铁路平行流向东南,在滁城有上马河注入。上马河亦称天河,发源于清流山脉,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诗即指此。
清流河在沙河集以上多是山区重丘,支流名河实涧,丰水时水流湍急,枯水时多能足涉。沙河集以下至滁城20公里为上游,多属岗丘,河道弯曲,河面狭窄,存水量小,不能通航。滁城至乌衣长21公里为中游,河势较平缓,枯水时水深0.5米左右,航道宽10米,能通航5至10吨小船,丰水时50吨船舶可以达滁城。乌衣至汊河集长20公里,多平原圩区,存水量大,枯水时水深保持1米,航道宽20米,可以常年通行30吨以上的船舶。
清流河属自然航道,长久不治。1956年起基于农田灌溉需要,先后在其支流上的上马河修城西水库,在沙河集西岸支流上修沙河集水库,在东岸的支流二道河上修独山水库。这三个水库的总库容为1.8亿立方米。同时,在二道河的源头来安县境修练子山水库,在嘉山县境内的二道河上修燕子湾水库。这样,清流河水量更少,通航不易。1969年,滁县专区革命委员会和滁县革命委员会,倡导疏浚河床,拓宽河道,但后来未能施工。1975年,安徽省交通厅拨款35万元进行人工疏浚,由于重农轻航,没有很好结合,中途停办。1980年冬,省交通厅批准进行机械疏浚,并派省疏浚五队的两艘挖泥船进入施工地段,又因种种原因,挖泥船调走,疏浚未成。1984年,王郁昭省长批准滁州市人民政府的报告,由省交通厅投资26万元,疏浚伏家湾以上7.38公里的航道。挖泥船于6月9日开始作业,1985年4月19日结束,共挖土方167088立方米,把航道底拓宽到15米,边坡1:3,水深保持1.5米以上。同时又投资23万元继续疏浚滁州水文站至贾湾3.07公里河道,共挖土方约15万立方米,航道底宽拓为15米,边坡1:3,水探保持1.5米以上。至此,伏家湾至滁城11公里航道可以常年通行50至100吨级的船舶。
清流河沿岸有滁城和乌衣两个港口。滁城的港口原在老五孔桥下游附近,自然岸坡。1970年,在新五孔桥下游100米处修建台阶式码头,由于河道淤塞严重,船舶难以停泊,没有发挥效益。1989年,在清流桥下游100米处修建新港,挖掘船坞,可以停泊100吨级的船舶。1965年曾投资5千元修建乌衣港,货运码头岸线长15米,码头前沿水深1.5米。
清流河沿岸渡口较多,尚存的有滁州市境的曹家渡、马家埠渡、伏家湾渡、乌衣渡;来安县境的新华渡、费渡、和平渡、莹东渡、毛渡、三王渡、小河口渡。
二、淮河水系诸航道
(一)淮河航道
淮河是滁县地区最大的河流,它绕凤阳、嘉山两县北部而过。在凤阳境内共40公里,沿河有十里程、临淮关、黄湾、枣巷等港口码头;嘉山县境共41公里,沿河有浮山、柳巷、太平等港口码头。在淮河的航道中,有泊岗引河,是1952年底由滁县专署组织凤阳、定远、肥东、全椒,滁县、来安、炳辉,盱眙和嘉山等九县民工共9万人及其它人员开挖,1953年5月竣工。从泊岗南至阚台子长7.35公里,河底挖宽达262米。引河工程完工后,原经双沟的老淮河两端诸死建船闸,五河以下的支流经开挖的引河直接注入洪泽湖,航道缩短4.5公里。
(二)池河航道
池河水位受洪泽湖水位控制,兼受丘陵地带影响。明光至红山头67公里是池河下游,河宽300米左右(不包括女山湖湖面宽度),水深1.5米以上,可以常年通航。明光以上至定远县境的三河集28公里是池河中游,浅滩标高为12米(黄海基面,下同),航宽15至29米,一般每年只有8个月可以通行30吨以下的小船,三和集以上132公里是池河上游,不能通航。1958年曾组织池河中下游的船民和群众对马岗至梅市4.2公里的航道进行疏浚,挖掉4处浅滩。
1969年冬,省革命委虽会交通局港航工程处先后派疏浚四队的3条挖泥船,对女山湖航道进行疏浚,沿着船民习惯航道,开挖1条20米宽、底部标高11米的航槽,使48公里湖区航道在枯水季节保持水深1米至1.5米,百吨级的船舶可以常年通航。疏浚工程于1973年完工。
1980年,女山湖节制闸和翻水站完工。在修建船闸的同时,于1981年5月对船闸的上、下游引航道进行人工开挖。省港航工程处也于1981年派疏浚6队的疏浚船对旧县闸至红山头7公里航道上的浅滩进行疏浚。总长为2.5万米,平均浚深1米,完成土方50余万立方米,使明光以下河道,枯水时能保持水深1.5米,大大改善了航道条件。
(三)濠河航道
濠河经殷涧乡、亮岗乡、城东乡,在临淮关注入淮河,全长29公里。其中林桥至临淮关18公里河道曾经通行小船。濠河流经丘陵、岗地,河道多年不治,淤塞严重。1958年冬大炼钢铁时,为了把大洪山上的铁矿石运下来,在临淮关附近的太平桥旁筑坝挡水,把河道水位抬高,矿石陆运至林桥码头装船,运至太平桥翻坝,转运入淮河。1959年春停运。从此,濠河上的航运基本断绝。
三、高邮湖水系诸航道
(一)白塔河航道
老白塔河,由于长久不治,加之经常筑坝拦水,水大坝倒,河淤增高,流水迂回,河道弯多,到1957年,石梁至汊涧一段,河底高程已增淤5至7米,大王庙至石梁一段增淤4至5米;汊涧以东至郭家大桥一段,就有10多个浅滩和坝基,枯水露出水面形如孤岛,洪水时潜入水中成为暗洲,有碍通航。1980年,组织千余民工,开控沂湖口门经沂湖闸向南的入湖水道,原来由大王庙入湖的航道口门废弃。1981和1982年,航运部门投资19万元对沂湖口门至县城北三汊河一线21.5公里的河道拓宽浚深,共挖土方114万多立方米。治理后的老白塔河,因两头节制闸胸墙板高度所限,除丰水期影响正常通航外,其余时间可以通行40—50吨级的驳船。
新白塔河是1957年起分期逐年开挖的。上游的石梁桥东河底高程为5米,下游新白塔河口门以上河底高程为4米以上。高邮湖最低的蓄水位是5米,县城以东最小通航水深只有0.9米左右,天旱不能引水灌溉,航运也因而受阻。新河口门外关门滩又是水下工程,人工无法治理,虽然每年组织人工清航扒线,但年扒年淤,收效甚微。每逢旱季枯水,船舶运输不得不翻驳过载,增加中转费用,影响效益。1972年冬,省航运部门派员勘测,认为上游有水库调蓄,关门滩并非流砂淤成,乃因湖面东北强风,浪推泥沙所造成,遂确定以抛筑石堤挡淤。1973年,省航运局投资9万元,县财政拨款5万元,抛石整治工程于年底完成,效果很好,航道因此畅通。
(二)沂龙河航道
沂龙河位于天长县北,是一条人工河,它北起龙岗与铜龙河汇合处,南入沂湖,长6公里。原来,铜龙河治理后,龙岗出湖口门水道淤塞,洪水不能渲泄,旱时不能引灌,水运受阻。为此,1978年由省航运部门投资8万元,县组织5千余民工,开挖龙岗经龙集至沂湖的河道,底宽15米,河底高程为3米,水下边坡1:2,当年夏完工。同时又治理了沂湖西的杨村河,沂湖东季桥河,沟通沂湖四周水道。1981年,把沂湖水排干,组织民工浚深一段湖底水道,使30吨的航舶在正常水位时通行于沂湖至沂龙河和铜龙河。
(三)铜龙河航道
铜龙河亦名铜城河,古为沛水河,也称北山河。该河两源头都来自江苏省盱眙县境的大小云山地带,一源从泥沛湾入境,一源从葛庄附近入境,二水至铜城镇汇合,向东流经龙岗,入百家荡沿西堤至小关北注入高邮湖,全长23.28公里。航道底宽15至20米,铜城至龙岗的河底高程2.5至3米,龙岗至小关北河底高程3至3.3米,最小通航水深1.7米,可以常年通行80—100吨级的驳船。
(四)泰楠河航道
秦楠河是天长县东部与江苏高邮县的一条界河,源出横山偏东北流,汇金集、官桥、司徒诸水,蜿蜒注入高邮湖。由于久失治理,河道弯曲,航槽积淤,菱塘以北入湖口门受强风浪推砂所致,至五成尖7公里形成“关门滩”,积淤高程达4.5米左右,长期碍航,丰水时只通行20吨左右的木船,正常水期仅能通过载重10吨以下的小船。1973年,天长、高邮两县商定共同治理,裁弯挖直,拓宽浚深。天长县共挖土方148万多立方米,使秦楠至入湖口门由19.5公里缩短为13.5公里。1985年10月,省航运局决定投资12.30万元,对入湖口门进行机械疏浚。1986年8月,省机械疏浚公司派吸泥船施工,9月完成,开挖了入湖航槽1983米,底宽30米,水下边坡1:2,河底高程3.3米,计挖土方5.7万多立方米。
(五)川桥河航道
川桥河发源于六合县境的糍粑墩一带,由西南流向东北,注入川桥水库后至县城附近接入新白塔河。从水库至新白塔河长12.5公里,是县城东门港区的通航河道。底宽30米,河底高程2.5米,最小通航水深2.5米,可以常年通行千吨船队。
四、主要渡口
滁县地区在各自然河道和湖面上有一批渡口,多自然岸坡,渡船为小木船。50年代各地兴修水利,挖河开渠建水库,渡口增多,全区49个大中型水库中都有渡口,有固定的专门渡船。60年代起,逐步改造主要公路上的渡口。最早建设的是在嘉山县明光镇池河上的下渡口,扩建坡岸,增设汽车轮渡,由公路部门专管。以后明光池河公路桥建成,轮渡废用。80年代起,先后在临淮关、全椒官渡和嘉山县柳巷,设置汽车轮渡。1987年,滁县地区行政公署颁布了《滁县地区乡镇渡运管理实施细则》,对渡运依法实施规范管理。经过整顿,培训了渡工,把木渡船全部更新为全省统一标准的船型,并且把渡运工作纳入所在乡的统一管理中,乡镇政府与县交通局、航运管理站齐抓共管。至1992年,全区207个渡口全部更换为钢质船;渡工个个经过培训,基本上杜绝用破船、木盆和年老残疾人摆渡的现象。
(一)临淮关渡口
此渡口古已有之。原来渡船是当地居民集资建造,固定渡工,渡工赖收取过渡费维持生计。建国后,在临淮成立渡运合作社,仍是几条木质渡船,只能渡人,不能渡车。80年代以后机动车辆增多,在临淮关不能渡淮,必须绕道几十公里到五河县城渡淮,再折返临淮关对岸。乃筹资购置机动渡船,扩大经营,并成立临淮关渡运公司。现有载重38吨的渡船3艘。
(二)全椒官渡
位于全椒到和县公路的滁河上。明朝万历年间曾用2艘木船架成浮桥,全椒、和州各负一半,故称官渡。民国期间,修建滁县至巢县公路,经过此渡,但只有人渡,不能通车。1984年,全椒县官渡乡与和县石杨乡商定,联合集资20万元,设置汽车轮渡。1985年先修筑两岸码头,1986年在淮南造船厂建造40匹马力的机动渡船,载重25吨,3月份开渡营运。渡口现有8名渡工,每天过往汽车20多辆次和大量小型机动车,平均日收入150—200元。从此,全椒至马鞍山可以不绕道南京,公路里程缩短近70公里。
(三)泊岗轮渡
嘉山县泊岗乡原来在淮河南岸,与柳巷乡连片,1951年治理淮河,西从大柳巷,东至阚台子挖了一条7公里长新淮河,使泊岗乡处于淮河北岸,与柳巷乡隔河相望。1953年两乡间设渡,只能渡人,汽车开不进去。1989年,泊岗乡和柳巷乡共同集资购置机动渡船,两岸辟修水泥坡岸码头,1990年完成。设钢质机动渡船,载重28吨,从此,沟通两岸汽车交通。
除上述主要渡口外,清流河上来安县有渡口13处,滁河上有渡口13处;皂河上有渡口4处,天长县境内渡口有44处,嘉山县有渡口32处。凤阳县境内有渡口12处;定远县境内有渡口1处;全椒县境内有渡口41处;水库有渡口29处。
五、港口和码头
50年代初,全区各航道上的港口,多是自然岸坡码头,仅临淮港、明光港、天长港修有部分石砌台阶式码头。60年代,新修了嘉山县柳巷新港。70年代,随着滁河、白塔河和女山湖航道的治理,先后兴建了天长东门港、全椒县全椒港、三汊河港和嘉山县明光新港,扩建了临淮关港。80年代,移址新建了滁州港、明光港,同时修建嘉山县港和来安县的汊河新港。并开挖了一些港口的船塘,增加装卸和安全设施,修建仓库和货场,全区港口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1992年,明光,临淮关、天长、三汊河港口的码头长度为562米,仓库420平方米,堆场13745平方米。主要港口的年吞吐量为139.2万吨。
1992年,各港口货物吞吐主要数据如下:
明光港:货物吞吐量65.32万吨,其中出口物资64.75吨。
柳巷港:货物吞吐量14485吨,其中进口物资5250吨,出口物资235吨。
临淮关港:货物吞吐量8.25万吨。1984年曾达25万吨,后明显下降。1982年客运量曾达17万人次。以后也大幅度下降,1985年,客运停办。临淮关港是滁县地区境内淮河上的最大港口,东起濠河入淮口,西至火车站附近的新码头,全长1700米。建有客货码头、客运站房、贷场,是公、铁、水联运的主要中转港。临淮关港以下有:黄湾码头,距临淮关8公里,是客轮停靠点,临准至小溪公路于此经过;枣巷码头,位于黄湾下游20公里处,花园湖在附近入淮,是客轮停靠点;浮山港距五河池下游19公里处,是淮河最后一个峡口,大宗物资和大批治淮劳力的中转点;柳巷港,位于浮山下游8公里的淮河左岸泊岗乡境,是蚌埠至大柳巷客运航线的终点;太平港,位于小柳巷下游15公里处,柳巷航运站曾在此设立分站。
天长港:年货物吞吐量12.77万吨
全椒县各港口(含县城、三汊河、古河、赤镇、官渡等港):年货物吞吐量27.1万吨。
滁州港:年吞吐量10.5万吨,(含乌衣港货物吞吐量1.85万吨)。
上一篇:第三节 铁路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