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古驿道
京京古道(南京—北京)南北走向,始建于五代。明朝建立后,为传递信件和军需运输需要,正式开辟南京到北京官方大道,全长约1500公里。通过本区境内全长约129公里,是本区历代通向南北的主干线。
泗浦古道为古泗县、五河往来于南京的商道,亦称“江淮中道”。经测算,通过滁县地区境内全长约118公里,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泗州城淹没,洪泽湖水倒漾,“江淮中道”交通中断。建国后,湖涸滩地放领,又恢复古道,仍为商旅通行。1981年泗浦国道通车,其筑路线路仍沿原“江淮中道”路迹。
淮六古道在滁县地区境内。经测算,通过滁县地区境内全长约103公里,自津浦铁路建成通车后,南北货物大都由铁路运输中转,此路交通中断,现皆为人行小道。
历阳古道为本区全椒县通古和州(历阳)的古道,从全椒官渡圩石闸沿旧南区驿马塘埂直通和州。明代全椒县人金光极在《重修驿马塘桥并筑圩堤记》中记述:“进沟西为后河官渡,(全)椒与和(县)界,各分河之半,故浮舰步筏皆丰置,合便行者,缤河而堤……”圩堤直达渡口。
阴陵古道北起阴陵(定远县靠山集,原古县城),入全椒县境,经官渡出境,向南至乌江渡(和县境内)。民国9年(1920年),《全椒县志·山川志》记载:“石臼山,(县)西北七十里,通定远大道”,即指阴陵古道。经测算,通过滁县地区境内全长约139公里。楚汉相争中,项羽从垓下败逃、渡淮水至阴陵后,直至乌江自刎,即途经此道。沿途留下诸多古迹和传说。
凤御道古御道。据《中都城考》记载:“此道由凤阳皇城出午门经卫街(今称卫前街)~明陵~接待寺至卸甲店。为中都皇城连接皇陵的大道。”
琅琊古道在琅琊山境内,从醉翁亭至琅琊寺。路面为平板石条,嵌接毗连,等距排开,是宋代留存下来的古石路。全程约2公里。由琅琊寺院至南天门尚有石阶登山道,至南天门山顶。
二、古桥
磁器大桥位于嘉山县桥头乡,泗浦路支线、桥头至柳巷公路起点上,为招信至濠州驿道古桥。始建年代无考。清道光年间,吕有让倡捐重修,立有碑记。今西端碑座尚存,碑石残断,横铺桥上,碑上文字磨灭不辨。桥为三孔石拱桥,全长21.15米,宽4.75米,跨径高4.4米,桥面栏杆已毁,桥身尚好,能通车。
自来桥位于嘉山县自来桥镇南半里许,东西跨越涧沟,为一孔石拱桥。长12米,宽4米,跨径5米,高6米;桥面两边栏杆及两端石兽已无,桥面为长方型大石板,长3.88米,宽1.45米。
据《盱眙县志》(乾隆本)记载:“自来桥在治西南90里。桥为滁县、来安大路,桥石系大水流来,故名”。清雍正五年冬,程初等捐资重修,立有碑记:其文“……按桥之名,考之碑石,元至正元年六月二十三日,时洪水泛滥,忽有大石,顺流而下,止于涧侧,居人移之,跨涧为桥”。
刘会桥位于定远县耿巷乡刘庄境内。据考证:楚汉相争时,项羽、刘邦曾交战于此,得名刘会桥。桥高3米,宽1.5米,长14米,5孔;两边孔各为1米,中间三孔各为2米,基础为一百余根茶碗粗的木桩,又在木桩上卧以条石,在条石上垒以石磙。六墩,每墩17磙,现依然行人。桥头原有碑志,60年代失落。
五孔桥位于定远县炉桥镇西,是古代通往寿州的第一座大桥,炉桥镇八景之一。相传三国时期,曹操途经此地并屯兵,建造烘炉百余,制造兵器,同时建筑此桥,因称为“百炉桥”。至宋代,泥沙淤塞,河床升高,人们又在原桥上建桥,故有“桥上桥”之称。至明代,由于同上原因,又在桥上建五孔桥,习惯称“五孔大桥”。桥长45米,宽3.7米,高4.35米,白石条栏1.25米;五孔径自东往西分别为2.33米、2.82米、2.33米不等。
太平桥即定远县池河大桥。位于池河镇西端,明洪武八年(1375年),由定远县知县朱玉捐俸兴建。桥为砖砌石拱结构,全长142米,宽6米,高9.65米。13孔,白石栏杆,东西两头各雕石狮18只,立有桥碑。抗日战争时期,桥被炸毁,桥碑、石狮均无存。现桥为滁县专区公路修复委员会于1953年重建。
赤湖铺桥赤湖铺桥位于滁州市城郊乡官庄村赤湖铺庄东头。清光绪年间熊祖诒《滁州志)》载:“赤湖铺桥在州西15里。”系明代建筑,是古京道上的重要桥梁,势甚雄伟。桥一孔,拱形,青条石桥面,跨度10米,全长60米,端宽18米,顶宽13.3米,高18米,至今保存基本完好,桥面石条上有相距1.7米、深1.5米厘米的车辙。
赤湖桥下之水,原为石濑洞,马鞍山与关山之水经此,为小沙河上游。石濑涧旧为“滁州十二景”之一,名为“石濑飞琼”。
广惠桥广惠桥,古名宏济桥,赤阑桥,俗名西桥,在今滁州市区四牌楼街和古楼街交接处。自西向东跨西涧之水。相传此桥初建于东晋,真正有志记载始建于唐代永微年间(650~655年),岁久而圮。明正德未年,江西农民起义,官军前往弹压,道经广惠桥,州守见时急,以木撑之,历时30年,木朽益甚。明嘉靖二十九年(1330年),豫章人熊琦来领州事,进士胡松及乡宿朱勋等与之议,共谋捐建;后鄞县人张子韬来领州事,继续捐建成功。时胡松曾作《新建广惠桥记》勒于碑。此碑后坠入水中。
桥为三孔石桥,中孔跨距8米,两边孔跨径6.3米;大石条底座,各孔以孤形大石为拱,桥长33米,两端宽9.8米,顶宽3米。每孔圆拱顶端两面各有人面兽首浮雕一个,六个浮雕形象各异,气势生动。广惠桥至今保存完好,基本是明代风貌。
五川桥五川桥,今名五孔桥,唐代以前名清流桥,水济桥,唐代以后名滁和桥。位于滁州市桥东街东头,自西向东跨清流河,是通往江苏省扬州一带的重要通道。宋元时屡圮屡修,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年)重新修缮时改名永乐桥。清代康熙十年(1669年)二月,郡人金锋倡捐又修。时至1937年,五川桥基本完好。
五川桥原有五孔石拱桥。抗日战争时期炸毁三孔,今存头尾二孔,跨径各为3米。建国以后,断桥重建,旧存二孔仍按其貌,余皆改为钢筋水泥结构。
现在的五川桥全长85米,宽5.6米,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半为钢筋水泥矩形桥,四个支架;西半两端为旧时拱孔,中间为一梯形墩,上铺钢筋水泥矩形梁。
石桥石桥在全椒县城内襄河上。原名积玉桥,一名市石桥,今称石桥。据康熙《全椒县志》记载:“传为汉初已有,宋嘉元年(1056年),邑人吴讼暨僧行悦建(应为‘重建’)。”明景泰元年(1450年)重修,弘治年间续修。清宣统元年(1909年)桥圮,向各方募资重建。后因值辛亥革命,暂停;民国6年(1917年),始甃桥址,民国8年10月兴工,11月告成。石桥原为平拱桥面,民国35年前后,桥面两侧被改成石阶。
石桥是沟通全椒县城东西门的主要津桥,庐州古(驿)道穿过桥上。全椒县初有公路时,该桥曾经作过短期公路桥,今仍有少量机动车辆通过。石桥造型美观,现测孔径为12米,共3孔,全长41米,高9.6米,宽4.2米。
太平桥位于全椒县城东门外里许。相传隋大将军贺若弼曾造橹于此,故名贺槽桥。清康熙后改名为太平桥。全椒城里风俗正月十六“走太平”即走此桥。为滁州至庐州古驿道必经桥梁。滁全、合浦公路建成初,公路经过此桥。后公路改道,该桥闲置。民国20年(1931年)前后,国民政府全椒县建设局曾整修过。桥为石拱型单孔,孔径1×4.5米,全长5米,高2米,宽4米。建国后被改为木面桥。
除上述古桥外,至今仍较完好的古桥还有:
滁州市境内的南大桥、文德桥、官庄桥、珠龙桥、济湖桥;
来安县境内的大道桥、永安桥、清静庵桥;
全椒县境内的兴塘坝桥、永安桥、朱留桥、马家桥、湖陂桥、凤凰桥、赭涧桥、积善桥、宝林桥、石沛桥;
天长县境内的浔阳桥、雷公桥、便民桥、普济桥;
定远县境内的顺阳桥、通济桥;
凤阳县境内的吊桥、浮桥、大通桥、升仙桥、望仙桥、九虹桥;
嘉山县境内的南大桥、乐善桥、三板桥、顾家桥、自然桥、涝口桥、凹桥。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公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