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全区共有15个重点建制镇,其中6个城关镇在各县新编《县志》中已有记载,其余9个重点建制镇均为地理位置优越,处于铁路沿线或主要公路干线旁,历史悠久。发展速度快,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全的集镇。
乌衣镇乌衣镇南临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北连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索有滁州市“南大门”之称,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京沪铁路穿镇而过,客站货场设施齐全;古老的清流河穿镇直通长江,可通航百吨级船只;合宁高速公路、312国道、滁宁公路文汇于此;合肥、南京国际机场分别距镇130公里和50公里。乌衣旧集镇原址在铁路北侧,街道狭窄,地势低洼、汛期涨水,镇内外一片汪洋,为了便于发展,于改革开放初期,才在铁路南侧兴建新镇。1984年,中共滁县地委决定在乌衣镇实施以镇带村发展集镇经济的试点后,国营、集体共投入316万元资金,农民进镇投入2100万元,建设各类建筑8500间,26万平方米。农民进镇建房3888间,其中楼房3475间。综合商业服务楼、文化娱乐中心,农业科技综合服务楼、职工培训中心、桃园农贸物资交流中心等一批建筑临街而立。镇内有变电所一座,2条35万伏高压输电线路和6条1万伏输出线路横贯镇区,用电普及率达100%。1992年12月,2000门电话开通;日供水6000吨的自来水厂工程开始筹建。目前,乌衣镇建成区面积已达2.2平方公里。水泥路1.8公里,环绕全镇各村的砂石路面40公里,晴雨通车。教育、金融、工商、交通、治安、文化娱乐、市场等设施齐全。文化、教育形成网络,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和医疗设备都达到一定水平。古镇焕发了青春。
半塔镇位于苏皖两省交界,来安、六合、天长、盱眙、嘉山5县结合部。来安县境内。近几年,集镇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建成区面积已由1980年的0.5平方公里扩展到3.8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由1980年的1600人增加到1万多人。街道长度和面积由1980年的1800米、1.2万平方米,分别增加到4500米、4万多平方米,75%以上是沥青路面。修建厂2200米下水道,1986年建成一座日供水量3000立方米的自来水厂;1000门光纤数字程控电话即将开通。一座10KV输变线路,容量4400KVA变电所,保证电力正常供应。街道两旁楼房林立,总面积达7万平方米。饮食、商业、电视差转台、宾馆、医院、学校、金融等文化、生活设施齐全,农贸市场繁荣,日赶集人数可达4万人以上。
古河镇位于全椒县西南部,地处全椒、含山、巢湖(原巢县)三县交界,五县毗邻,是皖东地区的商贸重镇。北临312国道,合宁公路穿镇而过;南靠滁河,沿滁河而下,可达长江,水陆交通方便。自然资源有橄榄岩(黑色花岗矿),储量625.7万立方米,碳酸钙镁型含锶偏硅酸优质天然矿泉水,具有很高开发价值。目前,古河镇区面积是1984年的6倍。道路面积扩大了11倍,各类进镇经商农民近6000人,镇区常住人口11216人。1984年以来建楼房14万平方米;架通了2110米长的供电线路,兴建了日产2000吨自来水厂,扩建了中小学教学楼、门诊大楼;铺设了7公里的排水管;投资320万元,建了可容纳1500个门面的综合贸易市场和建材综合市场,已形成烟草、竹木、建材、服装、蔬菜、农贸、水产、百货和劳务技术等十大市场,年社会商品零售额达5亿元,上缴税收254万元。1992年乡镇企业产值2.64亿元,利税1031万元,成为安徽十佳亿元镇和滁县地区十强乡镇,跨入全国亿元镇行列。
临准关镇位于淮河中游之滨,凤阳县境内。津浦铁路穿镇而过,是皖东地区重要古镇。镇区面积为4.4平方公里,镇区人口2.8万人,有97个镇属企业,100多个省,地、县驻临淮的企、事业单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新近建成一座日产50000吨自来水厂,修整了下水道工程;新开通1000门程控电话,投资450万元开发建设建筑面积为8000平方米的徽派仿明风格的临淮商城一座。三个工业小区和市场建设初具规模,卫生管理规范化;二座医院和多所个体医疗卫生所、点形成医疗网络;三所中学和14所小学等文化设施完善。
汊涧镇位于皖苏两省的来安、天长、盱眙、六合四县结合部,天长县境内。205国道和滁扬公路交汇镇南,白塔河航道穿过镇北,百吨航船自汊涧码头入高邮湖,可直通内河各港,交通十分便利。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汊涧镇成为商贾云集之地,逢集日客流量达10万人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已由建国之初的一条直筒街,形成由15条街道组成的道路骨架,有水泥路面和沥青路面3.2万平方米。镇区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并种植了广玉兰等名贵品种行道树。建成自来水厂2座,日供水50000吨,集镇居民用水普及率达92%。1000门程控电话已并网开通。幼儿园、中小学等教育网络健全。镇内的天长县第二人民医院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集镇重视文明管理,成立了环卫所,配备了洒水车和垃圾车,并修砌了一批高标准的公厕和垃圾池,使街道常年保持清洁卫生。
上一篇:第二节 民居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