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区境内早有采铜业。《新唐书》记载:“滁州永阳郡有铜坑二”。民间也有少量开采露天砂石矿。
建国后,采掘工业逐步发展。1958年起,琅琊山铜矿为地方重点建设项目,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71年由国家建材部投资开采定远石膏矿,是本省唯一的石膏生产企业。1975年,安徽省石油勘察处在天长县开采石油,成为安徽省第一口工业油井。1988年定远盐矿被列为省“七五”期间确保上马的重点工程;1990年建成投产。这些矿山都已达到中型联合企业的规模,产品行销全国十多个省市。80年代起,乡镇开采小型矿山日渐增多,以石灰岩、黄砂开采为最多。合资、联营、私营、个体矿山企业亦有发展。
至1992年,全区有煤炭采选企业1个,职工80人,当年产值42万元;黑色金属矿采选企业1个,职工38人,固定资产原值10万元,当年产值165万元;有色金属矿采选企业2个,职工2765人,固定资产原值5114万元,净值2988万元,当年产值3128万元;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采选企业159个,当年产值22456万元。其中独立核算的56家,有职工1.34万人,固定资产原值3386万元,净值2243万元,当年产值22344万元,利税159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6258元/年.人。
本区冶金工业于70年代初建立钢铁厂,主要产品有生铁、硅铁,1981年停产。同期建立凤阳铁合金厂,主要产品有硅铁、锰铁等,1992年产值168万元。
一、石油
1975年7月,安徽省石油勘察处在天长县天深2井中开始打出原油,突破了油流关,并找到了下第三系一套厚达800余米的生油岩。于天深4井奥陶系灰岩中试获二氧化碳气流。
1976年10月,在天深2井中测试,获得初产20余吨/日的油流,成为安敬省第一口工业油井,从此结束了安徽省不产石油的历史。
到1987年底,先后发现了7个含油(气)构造,其中两个构成小油田,三个获工业油流,一个获油流,另一个为油流和工业合流,并进行了小规模开采。1987年,建成了近3万吨的原油年生产能力装置。当年原油产量2.3万吨。
1975至1987年,合计生产原油6.29万吨,1987年底,天长县石油探明储量约356万吨。1992年底,天长县石油勘探、开采仍由安徽省石油勘察处直接负责开采和经营管理。
二、铜
本区有色金属矿产主要是琅琊山铜矿的铜。
琅琊山铜矿始建于1958年,为全民所有制企业。1960年生产铜量33.5吨,产值仅17万元。1969年,铜产量251吨,产值120万元,利税24.85万元。1975年,铜产量升至750吨,产值374万元,利税增至84.4万元。1976年铜产量和工业产值分别为1104吨和599万元,到1992年已升至1755吨和3277.42万元。在这17年中铜产量和产值分别增长了90%和4.1倍;利税由1976年的121万元增至1992年的287万元。1992年,全矿有职工2533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67人,中、高级以上技术人员129人。
地质勘探1955年6月、1956年1至4月,华东地质局328队两次对破山口矿区(即现在所称的滁县铜矿床的中心部位)重点进行勘探:钻探3881米,平巷99米,浅井354米,槽探7581立方米。于1957年3月提交了《安徽省滁县破山口矿区最终地质报告》,求得C1+C2级铜储量3473吨,其中C1级纯铜量为517.5吨。由于矿量不大,故认定无经济价值的矿化点。
1960年,345地质队对凤凰山地段进行了详细勘探,于同年10月提交了《安徽滁县破山口铜矿报告》,探得C2级铜金属量1978吨。到1965年9月,冶金部华东地质局811队进入矿区,进行深部勘探。1969年11月提交了《安徽省滁县铜矿床西接触带8~18线矿段中间总结报告》求得铜工业储量7.26万吨,远景储量2.08万吨,工业储量+远景储量为9.34万吨。1975年3月,811队提交了《安徽省滁县铜矿床南部地质勘探中间报告》,并经安徽省冶金局(1975)冶矿字第128号“关于修改后《安徽省滁县铜矿床南部地质勘探中间报告》的审定”文件,审定批准的储量(8~18线,40~50线),铜矿石818.37万吨,铜金属量5.61万吨,品位1.18%,工业储量比例为54%。
从1966年到1979年,811队经过13年的地质勘探,收集和积累了大量的地质资料。滁县铜矿床共投入钻探322孔,进尺13.3万米。于1979年11月提交了《安徽省滁县铜矿床北部地质勘探报告》,并于1981年5月经安徽省冶金厅(1981)冶矿字第168号文件批复。前后共批准南北报告的储量为:铜金属量C+D级,17.57万吨,其中C级6.75万吨;伴生金、银D级,金8102公斤,银205吨;单钼D级,钼金属量1195吨。
此外,报告还提交了铁的工业储量+远景储量为20.68万吨。
矿区开采古采矿:琅琊山铜矿的开采和冶炼,历史久远。狮子洞、凤凰山等处即发现古人采矿场十余处,有的古采场内存有古人遗留物。1956年,华东地质局328队钻CK20号孔,钻机打到50米时,见到老洞,打至86米还未出洞。70年代发现的在十2米中段的一个古采场内还有完好的巨大横木,并有一燃灯用的瓷罐。1970年前后,在—35米中段第十勘探线附近发现一古采矿场,其范围长约25米,宽约12米,近南北走向,有斜巷与上、下相连;由地表+40米直延伸到—65米,绝对深度达105米;在古采场的帮壁上,其开凿痕迹依然清晰可见。在赵家山、凤凰山一带,现已发现的古掘迹达40余处,分布在南北长达600余米的矽卡岩矿体上。据328队统计,全矿区古炉渣总量达50万吨之多,其古铜品位仅为0.3%左右。
新矿建设与开采:1958年,中共滁县县委工交部从滁县手工业联合社抽调18名铁、木、蔑三匠,从外地调来5名干部和技术人员,到328队取回地质资料,于同年4月成立指挥部,开始矿山建设,定名为“滁县铜矿”。与此同时,县民政科组织60名滁县砂石场采石队人员在狮子洞、龙池一带开采。是年7月,县委决定将上述二支建设队伍合并。到9月底,小竖井由+40米下掘到38米时见矿,并形成+2米开拓中段。当年产出高品位铜矿石1200多吨,掘进72米,上缴利润800多元。
1959年,矿山开采人员增加到280人,最高时达500多人。矿区通了电,安装了提升机,并铺设了轨道,购置了凿岩设备,初步实现机械化作业。是年第一季度,省冶金厅决定将矿山建成日处理能力50吨的小选矿厂。当年利用高品位矿石(10%)土法冶炼冰铜u多吨,上缴利润4.3万元.日产150吨和250吨的两座小矿井也初步建成。1960年正式形成100吨/B的采选规模,当年产铜(精砂含量下同)33。5吨,冰铜8.5吨。同年被评为四省小采选优胜单位。1965年,产铜215吨,掘进1272米,上缴利润28.3万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矿山生产一度严重下降。1968年仅生产铜76吨,亏损“万元。
1969年11月,811地质队提交《安徽省滁县铜矿区西接触带8~18线矿段中间总结报告》,1970年5月铜矿正式扩建。同年7月实现6项预定措施井贯通工程,并于1975年2月建成竖井。1972年生产铜量301吨,1974年生产铜量457吨。并从此年起开始选铁。
1974年9月,由中共滁县地委、省冶金厅、南昌有色冶金设计院和铜矿组成“滁县铜矿扩建工程指挥部”,加快扩建进度。除大选厂厂房、副井井架由冶金部十七冶施工,生产辅助设施和生活设施由地区建筑公司施工外,其它工程均由铜矿自行施工。至1975年,5年共投资1600万元,井巷掘进2.2万米,建设厂房及宿舍2.3万平方米,购置安装设备800多台,建成以沥青涂面的尾矿坝1座、35千伏输电线路6公里、输水管线4公里,完成矿区公路运输系统以及供风、排水、通风等工程。1976年和1977年,全矿分别完成铜量1104吨和1130吨,选矿回收率达96.7%,创历史最好水平。1978年2月,滁县铜矿改名为安徽省琅琊山铜矿。
1982年,经省计划委员会计基字(1982)092号文批准,原冶金井巷工程处并入铜矿。1980至1985年,矿山生产、经营一直处于上升态势。1981年生产铜量1072吨,1985年铜产量达到1671吨。
1987至1989年,铜矿与地区经委签订第一期“经济承包责任制合同”。三年中,矿山在铜产量、工业产值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方面继续上升。1989年利润达到258.9万元。
1990至1992年,铜矿执行第二期经济承包责任制合同,铜产量和产值继续有所上升。1990年铜产量1964吨,产值2637万元,1992年铜产量2027吨,产值3082.2万元。
三、石膏
本区石膏主要产于定远石膏矿。
定远石膏矿位于定远县城南郊,是安徽省唯一生产石膏及制品的中型矿山,地区直属企业。1979年8月建成投产,设计年产量5万吨。1992年,产量已突破10万吨。所产石膏行销全国十多个省市,1992年,全矿职工总数556人。
矿盐储量石膏矿床主要分布定远县城南、城东、三和等地,目前已探明大型矿床2个,中型矿床1个,矿点4个。已利用的是城南石膏矿。矿区范围长4公里,宽3公里,探明储量29798万吨。矿层赋存于第三系红色泥岩中。自上而下可有三个矿带,以上矿带矿体较好,厚33.26~54米,单矿层厚1.6~3.82米。矿石以泥膏为主,矿石品位在67.5%—70.8%;纤维石膏品位在96.87%左右。中矿带厚60.26~67.96米,含矿10层,单个矿层厚0.0~03.1米。矿石自然类型主要是泥质石膏和纤维石膏两种。矿石中主要矿物为石膏,次为萤石、白云石、方解石等。
矿山建设定远石膏矿1971年由国家建材部投资1097万元建设,同年2月成立筹备组,筹建开发矿带一期工程。因设计首采地段遇到断层等原因,至1979年8月基本建成时,年产不足3万吨。1984年6月国家建材局又投资225万元续建上矿带二期工程,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石膏5万吨,1988年1月通过部级验收。1990年,石膏产量由年产5万吨迅速提高到10万吨。
至1992年,定远石膏矿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31万元,年工业总产值457万元,利润23.7万元。年实际产量13.03万吨.产品除销售本省各地外,还远销浙江、江西、江苏、河南等省。目前,矿山正在兴建石膏制品厂,以生产半水、无水等品种石膏粉以及内装饰石膏制品材料。
四、盐
本区盐主要产于定远盐矿。
定远盐矿位于定远县城西南17公里处的东兴集附近。矿体集中,资源丰富,埋藏浅,品位高,易开采。1988年,国家轻工业部批准立项,省列为“七五”期间确保上马的重点工程。首期工程建筑面积2.82万平方米,于1990年建成投产。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10万吨。
盐矿储量目前已利用的东兴岩盐矿,是安徽省唯一的岩盐矿床,已探明岩盐(氯化钠)储量为12.427亿吨,矿体赋存于定远盆地东兴凹陷中,含矿地质为第三系定远群,系一套河流相、滨湖三角州相、淡水湖泊相、盐湖相碎屑一盐类沉积,含岩盐矿体一层,位于凹陷中心。矿体呈近东西走向,向东舌状展布,长8500米、宽约1400~2390米,面积约14.4平方公里;矿体厚度变化较大,东部最大厚度198.40米,西部最大厚度129.99米,一般厚度在40~70米间,总体是东厚西薄,向西逐渐变薄至骤然尖灭,呈一巨大的扁豆体,分布于100~520米标高内。矿体具明显的韵律构造,其中有2至16层泥岩(少量粉砂质泥岩)夹层,单层厚度最大6.66米,最小0.06米,一般在0.5米左右。矿石有岩盐、硬石膏岩盐、钙芒硝岩盐和泥质岩盐4种自然类型。含氯化钠66%~70%,最低20%,最高可达99.29%。东矿段平均Ⅰ级品氯化纳含量73.80%,Ⅱ级品氯化钠含量40.65%;西矿段平均Ⅰ级品氯化钠含量67.34%,Ⅱ级品氮化钠含量44.73%。
矿山建设定远盐矿首期工程设计年产10万吨真空炷盐,总投资4526万元。由轻工部长沙设计院设计,采用先进的水溶开采,卤水净化,真空制盐,盐硝联产,生产工艺自动化程度高。1988年7月开工,1990年4月建成投产,当年产盐42762吨。所产精制食盐晶莹洁白,颗粒匀细,咸味纯正。1990年7月18日,精制食盐通过省级鉴定,产品符合GB2721—81卫生指标,同年10月20日,通过国家轻工部组织的生产许可证发放综合考评,质量全部达GB5461—85优级品指标。1990至1992年共产原盐29.27万吨。产品远销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1992年,全矿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027万元,净值4613万元,当年精制盐12.9万吨,产值3543万元,利税932万元,其中利润235万元。全矿职工总数103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8人。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