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抗洪
1954年,淮河、长江流域大水,降雨强度大,洪水来势猛,汛期历时长,位均超过历史最高值,为历史上罕见的一次特大洪水。
汛情出现后,全区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及时组织群众投入抗洪。自7月1日起,连续五次暴雨,暴雨分布面广量大,各地水位骤涨,淮河沿岸各测站均高于历史最高水位,流域各行、蓄洪区先后进洪动用,淮北大堤因在禹山坝和毛滩两处决口。境内淮堤虽组织力量防护抢救,但因水位太高和上涨太快,于7月17日和7月27日先后全部漫决。受淮河上中游洪水的影响,下游高邮湖的最高水位达9.38米,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沿湖圩堤大部分漫决。加之本区境内7月份亦普降暴雨,各河流上游山洪暴发,白塔河、铜龙河、池河等均出现历史最高水位。又受淮河高水位的顶托,沿湖洼地和圩区,虽奋力抢救,终因水位过高,抢救无效而绝大部分淹没。只有天长县民生圩,于7月8日决口,乡妇委会主任曹桂兰率先下水堵口,坚持4个小时堵住了决口。铜城镇的东九连圩,加高培厚堤防,顶住风浪,坚持到7月28日才破口,争得了时间,使早稻抢收上来。受灾后,防汛力量转到抢救受灾群众、物资等工作上来,以减少损失。是年,滁河流域同样大水,河水位均超过历史最高记录。全椒县7月1—6日降雨340毫米,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古河水位猛涨3米多,达到15.60米。沿滁河芦子坝附近8个小圩于3日开始漫堤。全县防汛民工昼夜抢险,加高圩堤,堵塞漏洞,但终因水位上涨过快井超过堤顶,全县除东官圩、万春圩、肖家圩外,均漫破。7月21日又降暴雨,日雨量最大为151.9毫米,东官圩、万春圩、肖家圩破堤。滁县除黄庆圩外,其余圩皆破堤。来安县汊河集最高水位达11.59米,沿滁河、来安河、沛河、皂河圩区破圩102个。
1975年,淮河流域大水,8月4—8日,受3号台风影响,洪汝河、沙颖河出现特大暴雨。蚌埠以下,属本区境内的行洪区得以安全度过汛期。同年受4号台风影响,滁河流域遭特大暴雨的袭击,暴雨中心在来安县屯仓水库上游的杨郢,8月15日至18日降雨867毫米,24小时最大降雨量610毫米,是本区历史上罕见的。17日21时,屯仓水库最高水位达57.66米,超过坝顶0.16米,超过校核洪水位1.35米,水库库容猛增到12100万立方米。屯仓水库上游有12座小水库倒坝,屯仓水库溢洪道冲毁,最大泄洪量1516立方米每秒。17日22时40分,紧靠来安县城的陈郢小(一)型水库垮坝,又有500多立方米每秒流量下泄,造成来安河、清流河水位猛涨,超过历史最高洪水位一米以上;来安县22处圩堤漫破,全县26个乡镇遭灾害,五万多群众被洪水围困。灾害发生时,来安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力以赴团结抗灾,取得了很大胜利。洪灾来临时,舜山公社党委,识大体顾大局,毅然扒开屯仓水库西干渠泄洪,对保住水库大坝起了重要作用。广大公社在洪水高峰时,为确保津浦铁路的安全,主动放弃广大圩、江青圩,连夜调集2600多民工,日夜苦战,死保哈达圩,一天时间内,十华里圩堤普遍加高1米,对险工险段,就地锯树打桩抢险,终于保住了哈达圩。县直机关和各社队,组织很多抢救队,撬木棒,扎伐子、调运船只,全力抢救人畜和物资。中国人民解放军舟桥部队和江苏省的六合县、南京市和本区的全椒县,都派船队支授抢救。解放军空军又对被洪水围困群众空投食品和衣物,使5万多灾民得救脱险。汛后及时组织群众,堵口复堤,生产自救。
1991年,全区出现历史上少有的降水过程。1—4月份降雨量普遍达300—350毫米,是历年同期的3—4倍:汛期梅雨来的早,有三次暴雨过程,梅雨量大都在900毫米以上。滁河流域发生三次超过有记载以来的最大洪水;淮河干流临淮关浮山均出现建国以来第二位的高水位;池河亦超过历史高水位。但由于40多年来兴建起来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在抗御特大洪水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又经过广大群众艰苦奋战,大力枪险,大部分堤防转危为安,破圩比相应大水年份大大减少。淮河沿岸除嘉山县的安淮圩外,其他行洪堤都保住安全;天长县8个耕地面积达万亩以上的大圩均未破圩;滁河流域除三个蓄洪区外,滁县、来安县一个圩未破,全椒县只破了东官圩、塔子圩和麦地圩。
面对严峻的汛情,全区各级领导干部深入抗洪第一线,分片包干,现场指挥。组织1600名机关干部,其中县(处)级以卜干部300多人,400多名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第一线抗洪抢险。动员百万抗洪大军,日夜奋战,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山区组织民工32.9万人,自带口粮、工具、防汛器材,赶赴圩区参加抗洪。天长县河湖堤防,上民工20万人;滁河自古河至汊河闸77公里堤防普遍采取临时加子堰防守;嘉山县安淮圩溃破后,苏堤直接承受抗洪任务,当即动员民工突击对8700米长的堤防,新做10米宽的坝后戗台,确保了潘村湖的安全。在抗洪斗争中,国务院总理李鹏亲临滁河流域视察,人民解放军也参加了抗洪抢险,鼓舞了全区干群的斗志,夺取了抗洪斗争的全面胜利。
二、抗旱
1966—1968年,全区大部分地区连续三年出现严重旱情,塘坝干涸,河水断流,局部地区人畜饮用水发生困难。各地群众积极地投入抗旱斗争,除沿用以往的翻河水上岗打井挖泉、拦河筑坝等手段外,采取了一些规模较大的抗旱措施。
1966年,天长县动员机关干部和群众一起,开挖白塔河自黑塘埂以下至高邮湖段的引水深槽,引高邮湖水,解决丘陵地区抗旱的水源;该县驻汊涧镇的人民解放军还用汽车向附近缺水农民运水送水。1967年春,滁河断流干涸,全椒县为解决沿河农田泡秧水,县人民政府负责人亲赴肥东县求援,从撮镇电灌站提引巢湖水,经刘桥坝后送入滁河。但引水线路太长,多级站抽水代价太高,花费数十万元,引水50万立方米。黄栗树水库水位已在放水涵洞以下,仅存死库容1000万立方米,为抗旱需要,在放水涵洞进口处架设抽水机10台680马力,提底水120万立方米。同年春,因滁河无水可提,本区组织力量,到江苏省浦口东侧的朱家山河入江口处建临时抽水站,提引长江水经朱家山河倒送至滁河。工程于4月开工,安装抽水机34台2550马力,抽水流量13.6立方米每秒,6月建成出水。水进滁河后,上游在金家坝,下游在张堡筑坝拦水,再由各抽水站抽水进圩抗旱,但因路线太长,来安县和滁县少部分受益,全椒县要从金家坝再翻水,水量更少。浦口翻水站一直到9月初才停机,抽水设备到1969年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开工时才撤回。
1978年,全区遭百年不遇的大旱。冬缺雪、春少雨,梅雨季旱,伏天干热.旱象出现早,持续时间长。春旱夏旱接秋旱。加之1976、1977年均偏旱,致使水库及塘坝基本干涸,河道断流。淮河临淮关最低水位10.7米,高邮湖水位低于4.5米,池河明光水位低于12米,长江乌江口水位最低2.2米,旱灾十分严重。
面对严重旱情,各级党政机关积极组织和发动群众,投入长时间的抗旱斗争,千方百计利用现有水利设施,抽库底水和提引外水,抗旱抢种和保苗,以减少旱灾的损失。至10月20日,全区提外水9.5亿立方米,其中固定站7.4亿立方米,临时站2.1亿立方米;以水源来分,提淮河水4.2亿立方米,高邮湖水1.9亿立方米,驷马山提江水3.4亿立方米。
在旱情越来越重,水源日趋紧缺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定远、凤阳、嘉山三县计划在池河的小码头、马岗、红山设三级站,翻引淮河水从池河送到定远县,解决沿途三县的抗旱水源。8月份先建马岗临时站,奋战六昼夜,架设抽水机30台2400马力,开始翻水。因女山湖水位太低,引水量不足,又在明光附近加设一级翻水,小码头和马山因动手较迟,接着又降了雨,虽已调集机泵设备,未予实施。定远县的炉桥电灌站,因高塘湖水位下降,引水渠又淤积严重,电灌站无法开机,县人民政府立即动员大量民工,突击清淤,并延伸到湖心,使电灌站能开机抽水。驷马山引江工程因乌江站口水位太低无法开机翻水,在省政府的支持下,在乌江建临时翻水站,翻江水供乌江站提水入滁河。共装机60台3300千瓦,12月开工,1979年2月15日出水,至4月1日江水位上涨止,临时站共翻水1.74亿立方米。全椒县共建临时站23处,如小坝湖、河头晋、汪畈、白酒、东王河、谭墩等;滁县兴建和扩建了新桥、乌衣、滁东、河东高等站。来安县亦兴建了很多临时站,翻水上岗。天长县于4月下旬开始,在高邮湖边设沂湖、洋湖、秦楠河、马草滩四个临时翻水站,安装抽水机65台,2488马力,翻引湖水抗旱;高邮湖水位下降时,又做了疏深白塔河,将马草湖站引水沟伸向湖心深处,开挖沂龙河等引水工程,扩建了护桥、秦楠、高庙、十八集、土龙头等电灌站。全区很多有死库容的水库,都架机抽死库容。
为解决人畜饮水的困难,在省有关单位支持下,钻机、大锅锥人工开挖一起上,共打井3.18万眼。各县还组织力量向饮水困难的地方送水,其中定远县动用汽车42辆,拖拉机51辆,人拉平板车300辆,送水8000多吨,解决了26个公社,35万人次的饮水。省委书记万里到灾区视察后,向中共北京市委商请组织打井队,支援我省打井。到定远、凤阳、嘉山三县的有20个打井队,12月开钻,共成井265眼,但由于红砂岩地层地下水很少,收效甚微。1979年春,还在滁县西部山区的章广、常山、曲亭、珠龙四处进行了人工降雨,共发射1260发炮弹,小范围降了雨,但雨量不大。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