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滁县地区畜禽的种类有黄牛、水牛、马、驴、骡、猪、羊、兔、狗、猫、鸡、鸭、鹅、水貂、火鸡、鸽、鹌鹑等。其中牛有26个品种,马属14个品种,猪22个品种,羊19个品种,禽46个品种,其它34个品种。属本地固有品种25个,引进省内外良种75个,引进国内外良种61个。饲养家畜数量最多的以猪居首位,牛次之,鸡、鸭、鹅最为普遍,其它动物饲养量较少。
一、黄牛
(一)本地黄牛
本区黄牛属南方黄牛,建国前后均有饲养。1985年共有6.76万头,供役用。主要分布在凤阳、定远、嘉山县和来安县的部分山区。本区山场面积大,牧草资源丰富,为黄牛的繁衍生息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本地黄牛体型多呈方形,体躯宽深不够,公牛骨骼较粗壮、坚实;母牛性情温驯,毛色以黄色、深黄色最多,少量黑花杂色。成年牛平均体重:公牛316公斤,阉牛410公斤,母牛267公斤。秋耕秋种时,双套日均耕作4—5亩,春耕时,双套日耕作2.5—3亩,宰杀时净肉率38%左右。本地黄牛与大别山黄牛特征近似,具有血缘关系。
(二)黄牛的杂交改良
1、国内引进品种
秦川牛本区1958—1959年引进70头,1963年嘉山县种牛场引进200多头,经多年饲养繁殖,对本地自然环境已有较强适应能力。用秦川牛与本地黄牛杂交,或用其冻精人工授精,杂交一代六月龄体重可达130公斤,比本地同龄黄牛增加25.6%,其后代毛色枣红,生长快,役用性能好,深受本地农民喜爱。全区现有杂交牛1万余头。
南阳牛本区1959年开始引进,南阳牛在产地是舍饲,对本地牧、舍兼饲的粗犷管理适应能力差,加之毛色米灰,部分群众认为不如秦川牛杂交后代毛色吉祥,多不愿饲养。逐渐淘汰。
蒙古牛50—60年代,本区引进1000多头,因役用性能差,不适应本区自然环境,被淘汰。
2、国外引进品种
西门塔尔牛原产瑞士阿尔卑斯西北部山区,为乳、肉、役兼用品种。引进冻精与本地黄牛杂交。据对62头牛(公、母各半)测定,在同样饲养管理条件下,其杂交一代初生重平均为32.5公斤,比本地黄牛增加54.76%;六月龄体重为126公斤,比同龄本地黄牛增加21.4%;一周龄平均体重240.3公斤,比同龄本地黄牛增加34%;其周长、体高、胸围都分别大于本地黄牛,改良效果显著,深受农民喜爱。但因杂交牛头部多有白星(白色毛),有的农民迷信认为不祥,故推广不快,现全区仅700余头。
夏洛来牛原产法国西部至东南部的夏洛来和耐维尔地区,是由役牛逐渐改良而成的著名大型肉用品种牛。引进冻精与本地黄牛杂交,犊牛个体大,生长快,役、肉用性能好,但因犊牛初生重,个头大,常发生难产,故推广不快,现全区仅有100余头。
除此之外,还从英国引进肉用短角牛、早熟优良肉用海福牛、澳大利亚肉用抗旱王牛,现全区分别有800头、200头和1000余头。
二、水牛
(一)本地水牛
本区的水牛属沼泽型,役用。现有水牛29.86万头,分布全区各地。本区境内湖泊、河沟、水渠、港汊纵横交错,塘坝亦多,水源充足,牧草茂盛适宜于水牛繁殖、生长。农作物以水稻种植为主,其秸杆可作饲料,亦有利于养殖水牛。本地水牛体躯粗重矮壮,身短腹大,前额平,脸短,四肢短。毛色多为石板青色和灰色,也有黑褐色及白色毛牛。岁半初情,2.5—3岁始配,孕期330—340天。成年公牛平均体重465公斤,母牛平均体重412公斤。公牛的四肢粗壮,肌健明显,行步慢而有力。耕作使用年限为15—18年,个别24年左右。一头中等大小水牛,每小时可犁田4分,耕深19—23厘米,每日耕作2—4亩。屠宰率为48%左右,净肉率为38%左右。
(二)杂交改良水牛
1、上海牛主产上海市郊区的嘉定等县,体型较大,公牛体高140厘米,体重616.5公斤,母牛体高135厘米,体重607公斤,役用。本区各地自1980年开始从上海市嘉定县购进冻精,与本地水牛杂交,受胎率60%。所产杂交牛体型较大;六月龄公牛体高为107.3厘米,母牛为108.9厘米,比本地水牛分别提高6.1%和7.6%,公牛体重为160公斤,母牛体重为165公斤,比本地水牛分别提高50.95%和49.1%。而且适应性能强,役用性能好,深受农民欢迎。现全区有上海牛和本地母牛杂交后代3000余头。
2、摩拉牛原产印度和巴基斯坦,系河流型,役乳兼用品种。1974—1977年,本区各县从广西柳州畜牧所象州等地引进数十头,以定远县鸠山畜牧场、嘉山县三界种牛场、全椒县兴云畜牧场为基地进行杂交、纯繁,向面上推广。1979年以后,凤阳、嘉山、来安、滁州等县、市从合肥、盱眙、东至等地购进冻精进行冷配,受胎率50%左右。摩拉公牛与当地母水牛杂交,优势明显,其杂交一代公牛初生重34.5公斤,比本地公水牛提高32.7%,母牛初生重30公斤,比本地母牛提高20%;周岁公牛体重240公斤,比本地公牛提高31.2%,周岁母牛体重279公斤,比本地母牛提高20.3%。其体高、体长、胸围、管围都有明显提高。但母牛受胎率低,杂交后代不易调教使役,农民不大欢迎。现全区分布较广,总数约3000多头,有逐渐被上海公牛与本地母牛杂交后代取代之势。
三、乳牛
滁县地区乳牛饲养始于民国35年(1946年)。是年,国民政府农林部将“联合国开发救济总署”援华物资中的400余头乳牛拨给滁县,在滁县琅琊山建“农林部滁县种牛繁殖改良场”,其品种有荷兰、瑞土、短角爱尔夏、娟姗、更赛等。后牛群感染结核、布氏杆菌病,发病率很高。民国36年(1947年),牛群全部调往南京、上海等大城市。1949年,又从南京运回16头,其中公牛2头,母牛14头,1955年发展至22头,又自旅顺市购进8头,总计30头,在此基础上,组建“滁县乳牛场”。1956年改称“滁县病牛防治站”。当年,安徽省农业厅又从合肥、淮南市调进29头,自繁3头,合计有牛62头,而其中病牛52头,占总数的84%。当年全部实行封锁、隔离、消毒、防疫和人工授精等措施,到1962年病疫基本控制,并淘汰了部分品种,存栏乳牛80头。1976年开展冷冻精液人工授精,从病牛后代培养出健康犊牛70头,经多年不断整群、更新血液,培育出适应我国自然条件的、生产性能较高的中国黑白花乳牛,建成健康牛场——滁州市乳牛场。鲜奶产量不断上升,成年母牛年平均产鲜奶量为:1962年2133公斤,1976年4307公斤,1983年5056公斤,1985年4907.5公斤。1986—1992年,生产鲜牛奶5191吨,平均年产700吨以上。
四、马属
(一)马
马的品种绝大部分是建国前引进的蒙古马,是古老的品种之一,头稍粗重,颈短厚,耆甲低短,胸廓深长,背平直,四肢粗短,鬃毛、尾毛粗多而长,体质粗糙结实。毛色有青毛、栗毛、骝毛等。平均体高:公马130厘米,母马127厘米。体重:公马315公斤,母马285公斤。主要用于骑乘、拉车、耕耘。
(二)驴
品种来源不详,外形:头中等,耳大,头颈稍高举,胸部稍窄,背部稍凹,后驱发育差,尻部、臀部均较狭小,四肢结实。毛色有灰、黑、白等,灰色居多,故称“灰驴”,又叫“毛驴”。本地多用其拉车、推磨。现日渐减少,全区仅有约6000余头。
(三)骡
公驴配母马生骡,是种间杂种。公母多无生殖能力。骡耳比马耳长,比驴耳短,无鬃毛、鬣,尾毛稍多于驴,蹄小踵高。体质结实,能吃苦耐劳,抗病力强,寿命比马、驴都长,一般使用20年左右,长的达30—40年。
公马配母驴生騠100余匹。
五、猪
(一)、本地猪种
本地猪种属华北型淮南黑猪,分布全区各地,以定远县数量最多。定远猪是我国主要地方良种猪之一,其特点是:身体狭长,四肢较高,耳大下垂,额有纵纹,大都为黑色,抗病耐粗,肢健为牧。分大、中、小三个类型,群众称为“大折皮”、“细皮”、“油胡芦”,其中“细皮”猪居多。该猪母性强,繁殖力较高,年繁2—2.5窝,产仔7—18头以上,初生重0.5—1.13公斤,泌乳力42.5公斤,断乳重7.5—10公斤。母猪5—8年淘汰,公猪3年左右淘汰。育肥猪,大型的生后12个月可达150公斤,中型的生后10—12个月可达75—90公斤,小型的生后10个月可达60—65公斤。
1956—1975年,省及本区地、县农业部门均将定远猪的选育列为研究项目,科技部门列为科研项目;1976年定远县棉种场改建为良种猪繁育场,开始定远猪的选育工作。1989年省科委列为重点科研项目,1983年升为省攻关项目。经过10多年的努力,定远猪经提纯选优,在保种上达到较高水平,每窝产仔数、后备猪生长发育、成年猪体尺、体重均接近或达到方案指标,体型外貌与原种基本一致。1985年试验猪群属宰测定胴体瘦肉率为51.76%,居全国地方良种猪中较高水平,杂交组合试验揭示了定远猪是杂交利用较好的母本。
(二)引进猪种
自50年代起,引进的国内品种有:内江猪188头,哈白猪28头、新金猪10头、福安花猪100头;60年代起,引进金华猪200头,上海白猪50头、新淮猪20头;70年代引进新金猪30头。30年代引进的国外品种有:约克夏.17头、巴克夏220头、长白猪30头、苏联大白猪89头。60年代引进巴克反4头,钓克夏45头、克米洛夫4头170年代引进长白猪17头、约克夏20头;80年代引进杜洛克8头、长白猪150头、汉普夏2头。1986—1992年共引进国外良种公猪1050头,选留地方母猪10.85万头,繁殖杂交猪250多万头,人工授精配种12.5万头。
用外地引进公猪与定远母猪进行有计划地杂交,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杂交优势。定远猪选育攻关协作组多次用长白、杜洛克、大约克,苏联大白、巴克夏等不同品种与定远母猪杂交,其繁殖性能、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胴体瘦肉率都比定远猪后代有所提高。
(三)、商品猪基地建设
80年代中后期,国家为了保障城市“菜篮子”供应,国家、省和地方三级筹措,兴建一批商品猪生产基地。本区具有发展商品猪生产的良好条件,先后争取到国家投资,确定了凤阳、定远和天长三县为商品猪生产基地县。凤阳县1986年列项建设,投资55万元;定远县1987年投资120万元,天长县1988年投资100万元。1991年定远县又投入黄淮海开发资金80万元,作商品猪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先后都成立了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建设领导机构,统一协调解决商品猪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抓好“母猪核心群、母猪扩繁群、生产群和人工授精网点”的“三群一网”建设。三个基地县先后兴建三个县级家畜改良站、12个改良分站、43个人工授精点,广泛开展生猪的人工授精。同时推广“四改一条龙”的科学育肥法,即改喂单一饲料为配(混)合饲料,改养混杂猪为杂交猪,改熟喂为生喂,改放养为圈养,改吊架子为一条龙快速育肥。并加强商品猪的防疫承包,生猪疫病防治实行“定人、定范围、定任务”,采取季节防疫与常年防疫、市场补针相结合,堵塞防疫工作可能出现的漏洞。目前,三个基地县生猪承包率均在93%以上,防疫密度在95%以上,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生猪死亡率。
商品猪基地建设,也带动了全区千家万户的养猪业的发展,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六、羊
(一)山羊
滁县地区山羊属安徽白山羊,分布全区各县、市,主要饲养地在定远、凤阳、嘉山县。特点是:体小而匀称,能适应艰苦的饲养环境,繁殖率高,板皮质量好。母羊春、秋两季发情,平均每胎产羔2.63头,最多一胎可达4羔。板皮拉力强、弹性好,是对外经济贸易的传统出门畅销商品。全区现有山羊3万多头。
(二)湖羊
50年代引进300多头,因不适宜本地放牧条件,己被淘汰。
(三)绵羊
建国前,本区饲养极少,现有品种多属引进品种,总计约9000余头,主要分布在本区滁州、嘉山、定远、来安等县、市。引进的品种主要有:寒羊、蒙古羊、新疆细毛羊、苏联美利奴羊、德国美利奴羊、考力代羊罗姆尼一马尔西羊等。
七、鸡
本区当地鸡种系肉蛋兼用型,分布极广,全区各地均有饲养。品种较多,尤以天长县三黄鸡,凤阳县大骨鸡最负盛名。
50—60年代,引进澳州黑、白洛克、狼山、白来杭、洛岛红、新汉县、九斤黄、芦花洛克、宣州鸡等;70年代引进新浦柬、星杂288、星杂579、S270等;80年代起,渐被罗斯蛋鸡、新布罗肉鸡、希塞斯蛋鸡所取代。此外,丝毛乌骨鸡作药用,全区各地亦有零星饲养。
八、鸭
本区鸭品种是麻鸭,蛋肉兼用型,是全区主要饲养品种。麻鸭的特点是:体型中等,耐粗饲,抗病力强,生长较快,比较早熟,潜水觅食能力强,毛色都是麻褐色。公鸭头为青绿色,体羽为深褐色,母鸭米黄色。成年公鸭体重2.5—3公斤,母鸭2—2.5公斤。母鸭年产蛋120—180枚,蛋壳青白色,蛋重70克左右。
50—70年代,批量引进北京鸭、绍鸭、瘤鸭;80年代引进北京鸭、卡基、康贝尔鸭、樱桃谷鸭等。这些品种鸭引进后,都不同程度地适应了本地的自然环境,年饲养量约10万余只。
九、鹅
滁县地区的鹅品种属中国白鹅,全区各地分布很广,尤以天长、滁州、全椒、来安等县、市的湖泊、水网地区为多。白鹅羽毛白色,嘴、瘤为橙黄色,早期生产快,2—3个月即可上市。仔鹅体重可达1.5—2.5公斤,成年体重公鹅3.5—4.5公斤,母鹅3—4公斤。年产蛋40枚左右,蛋重115—132克。白鹅肉粗且嫩,含脂少,仔鹅尤佳。引进的品种有狮头鹅,皖西白鹅等。其中狮头鹅是国内著名的大型鹅种,体格硕大,骨格粗壮,体质强健,抗病力强,自50年代引进后,现已在本区安家落户。成年公鹅体重7.5—9公斤,母鹅7—8公斤,年产蛋25—30枚,蛋重180—200克。皖西白鹅是本省优良品种,其体型中等,颈长成“弓”形,胸深广、背宽平,全白羽毛。早期生长快,2月龄体重可达3—3.5公斤,平均日增重50—60克,成年公鹅体重5.5—6.5公斤,母鹅5—6公斤。母鹅产蛋集中在1月和4月,一般产蛋两茬,25枚左右,平均枚重140克。1989—1992年的四年内,共引进公鹅10050只,种母鹅400只,1992年底,全区饲养量25万只。
1989年,滁县地区畜牧兽医站引进皖西白公鹅178只,在嘉山县进行杂交改良试验,次年生产杂一代鹅3.1万只,取得明显经济效益。1990年,在全区七县、市范围内有重点的推广,次年生产杂交鹅60万只。在此基础上,1991—1992年增加四季鹅×本地鹅杂交组合,由来安、全椒、定远、天长四县承担农业部“丰收计划”项目,共推广良种和杂交鹅241.62万只,杂交优势明显。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