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全区树种资源较为丰富。1977年全区进行第一次乔、灌木树种资源调查,以后又进行了一些补充调查。经统计全区有乔、灌木414种,包括变种35种,隶属83科187属,竹类有2属17种。
一、主要荒山人工造林树种
全区主要荒山人工造林树种有:马尾松、黑松、火炬松、湿地松、杉木、侧柏和栎类树种。截止1992年底,全区实有人工造林总面积达195万亩。
马尾松具有生长快,材质好的特点,是本区荒山造林和绿化的当家树种。50年代引进本区,60年代开始大规模营造,生长状况良好。
黑松具有耐瘠薄,耐干旱,育苗、造林容易,成活率高,幼林生长快的特点。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为绿化皖东大地的先锋树种。80年代以后普遍生长缓慢,且易感染病虫害,从1986年起全区停止营造黑松林。
火炬松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的特点。本区从1975年开始引种,80年代普及全区。
湿地松具有适应性强,松脂单株产量较高的特点。本区自1975年开始引种,80年代后普及全区,20年生湿地松每株产松脂3公斤。
杉木本区1952年起从皖南等地引种,60年代在国营林场小面积造林,70年代在全区大面积发展,总面积约10万亩。杉木在少数生态环境较好的立地条件下生长较好,可以培养中小径材,但在地势平坦,土壤贫瘠的地方生长不良。
侧柏系古老树种,适应性强,材质优良,但成片造林生长缓慢,病虫害较多,宜做混交林树种。
栎类主要有麻栎、小叶栎、栓皮栎,全区均有分布,是本区荒山造林主要阔叶用材林树种,也是混交林中较好的伴生树种。滁州市皇甫山林场有数百亩成林,生长良好。
铅笔柏具有繁殖快,成活率高,耐旱耐碱等特点,适宜在土壤深厚夹石的山场作为用材林树种推广。来安县和定远县从70年代末期开始引种,并创造了小枝窑封冬插的繁殖方法。
二、主要平原绿化树种
全区主要平原绿化树种有水杉、池杉,以及杨树类和悬铃木等。
水杉为古老稀有珍贵树种,有“活化石”之称。1952年滁县专区农场从南京中山陵园引种两株。1954年南京林学院郑万钧教授赠送滁县琅琊寺水杉两株,分植于大雄宝殿后及花园内。70年代开始在全区普及种植。
池杉又称池柏。具有耐水性强,生长快,干形直等特点,适宜于圩区种植,亦是群众四旁植树的好树种。本区70年代从武汉、南京两地引种栽培。其中天长县池杉种植发展较快,已列为安徽省丰产林栽培试点之一。
杨树类品种较多,本区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四旁绿化多选用毛白杨和大官杨,还有少量的加拿大白杨和小叶杨等。1957年南京林学院黄宝龙教授赠送本区一个杨树新品种——意大利214杨插穗,每种10穗,共10号。该品种生长快,是四旁植树的速生树种,很快在全区普及,成为本区平原和道路绿化的当家树种之一。
悬铃木俗称法国梧桐。具有适应性强,枝叶茂盛,耐修剪等特点,是本区城市街道和公路绿化及庭园种植的主要树种。
桂花全区均有分布,其中琅琊寺的金桂和银桂花大重瓣,每年秋季花香四溢。
三、主要经济林树种
全区经济林树种主要有板栗、桃树、梨树、苹果、杏树、杜仲、银杏等。
板栗全区各地均有栽培,以滁州市施集、皇甫、曲亭等乡(镇),凤阳县蒋庄林场和全椒县三合、马厂等地较多,且历史悠久。80年代后期,板栗作为全区主要经济林树种发展很快,到1992年底,全区实际种植面积约5万亩。但由于所植土壤贫瘠,加之经营粗放,产量不高。
桃树全区分布很广,栽培历史悠久。60年代占全区水果产量近二分之一,70年代后发展很少,面积随之减少。主要品种有水蜜桃、全椒大久保、滁县岗山时、凤阳百等。1984年从浙江引进雨花露、大红等优良品种。
梨树全区栽培历史久远,分布较广。80年代后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主要品种有酥梨、慈梨、开化梨、明月梨、太白梨等。
苹果本区50年代从山东引进国光、祝光、青香蕉、红玉、鸡冠等品种栽培。60年代后从汤山等地先后引进“金帅”、辽优等品种。80年代引进日本红富士,全区苹果品种达到30多个,主要分布在全区5个国营园艺场。
杏树是地方传统果树品种,主要分布在滁州市、来安县、定远县和嘉山县等地。适应性强,耐瘠薄,喜干燥气候,少病虫害,产量稳定。全区品种有麦黄杏、羊尿旦杏、大青杏等。
杜仲50年代从陕西省引种,先后在老嘉山林场、皇甫林场、三界林场、红琊山林场等地栽植。60年代在三界林场二尖山西南坡种植约110亩杜仲,从70年代开始开花结实,最大胸径达25厘米。红琊山林场到1992年底已发展杜仲1000余亩,长势良好,经济效益可观。
银杏又名白果树、公孙树,为亚热带及温带树种,有“活化石”之称。区内现存银杏树很多,而且大都为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枝叶繁茂,果实累累。80年代中期后白果价格上涨,本区泊岗林场、黄栗树林场和洪塘林场开始成片发展,生长良好。
茶树本区50年代初开始种茶,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等因素制约没有成功。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本区境内一些山区开始发展茶叶生产,分别建成滁县施集茶场、张浦营茶场等国营茶场。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本区部分国营林场也因地制宜地发展茶叶生产,其中皇甫山林场开发成功的南谯云雾茶为全区名茶之冠。
四、主要乡土树种
全区乡土树种主要有刺槐、中槐、苦楝、臭椿、泡桐、枫杨、乌桕、黄檀、元竹等。
刺槐因其具有速生繁殖、萌芽力强、根系发达且有根瘤菌等特点,栽种20年后即可成材,全区农民喜种于四旁。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本区外贸收购槐叶加工成粉出口,群众竞相采摘,对树木生长影响较大。
中槐系古老树种,分布全区。具有生长快、材质好的特点,是农民四旁植树的好树种。
臭椿是本区乡土树种之一,分布很广,因材质好,群众喜爱栽植。
泡桐全区农村家前屋后均有分布,具有生长快、材质轻、不翘不裂等特点。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本区广泛种植,栽种的主要品种有兰考泡桐、白花泡桐和紫花泡桐。因泡桐易受丛枝病危害,80年代后期本区种植数量逐渐下降。
黄檀为天然次生林,在本区分布较广,集中分布于滁州市施集、花山,全椒县大山、黄栗树,来安县宝山、半塔以及嘉山县鲁山、西桃园等地。该树种生长缓慢,但材质坚硬。
元竹又称淡竹,俗称小竹子或小天竹,用途广泛,全区各县均有种植,天长县农民还有家前屋后种竹子的传统。
苦楝本区乡村家前屋后广为种植,具有喜光不耐庇荫,喜温不耐寒,怕渍水等特点,在干旱贫瘠的土壤里或水湿的地方生长不良,立地条件好则生长较快,可以分根造林,为群众喜爱种植的乡土树种。
枫杨分布遍及全区,耐水性强,可飞子成林,主要生长于沟溪旁。
乌桕具有耐干旱等特点,秋天红叶,木质细坚可供雕刻,种子为上等的工业油料。多为天然下种,少见人工栽培。
五、珍贵稀有树种
全区珍贵稀有树种主要有珠龙桥油桐、琅琊榆、醉翁榆、来安花红、滁州水竹等。
珠龙桥油桐具有抗寒长寿的特点,栽培历史悠久,品种属三年桐,群众称之为千年桐。栽后3年开始挂果,盛果期可达30年左右,立地条件好的结果期可达百年。珠龙桥师姑洼有两株70年树龄的油桐,每年都硕果累累。
琅琊榆落叶乔木,为本区特有珍贵树种。琅琊寺右前方南天门室中段石阶旁有散生分布,多生于林绿或疏林中及石灰岩石缝中,长势极盛,干形直,生长中庸,最大一株树高20米,胸径达44.6厘米。本树种为著名林学家郑万钧教授于民国36年(1947年)发现并定名。
醉翁榆落叶乔木,为本区特有珍贵树种和国家三级保护树种。散生于醉翁亭石灰岩山麓及溪边,让泉池对面山旁有大树数株,生长茂盛,最大一株树高28米,胸径80厘米。醉翁榆叶大而厚,叶两面密生短硬绒毛,且粗糙,故又名毛榆。本树种也是著名林学家郑万钧教授于民国36年发现并命名的。
滁州水竹具有茆间长、竹质厚、抗竹笋夜蛾等特点,用以织席软而不脆,可剖篾三层,利用价值较一般元竹高。滁州市施集乡长洼林场、来安县宝山林场和嘉山县西桃园林场均有分布。滁州水竹由安徽农学院林学系李万春教授命名。
滁州南谯茶生长于滁州南北将军岭之间的山谷中,茶园云雾缭绕,茶叶色、香、味具佳,称为“云雾茶”。1981年皇甫山林场在南谯茶园旧址开辟茶园,恢复生产。
来安花红具有品味佳、色泽美、营养好、上市早等特点,可防暑解渴,消食健胃,防痢止泻等功能,是本省名特产之一。栽培历史已有450年左右。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