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区农田基本建设始于建国后,主要以治水改土为中心,对圩区、沿淮低洼地区的沤水田,丘陵谷地的冲田和塝田,以及土壤质地过粘过砂的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培肥地力,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提高农作物产量。
1953年,本区各县圩区开始改造沤水田,由于当时水利条件差,措施没有跟上,工程不配套,改造沤水田成效不大。60年代,天长县学习江苏里下河地区开挖排水渠系改造沤水田的经验,在该县高邮湖边圩区进行沤水田改造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随后,在各县圩区推广里下河地区改沤经验,改沤工作取得一定成绩。70年代,本地区掀起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高潮,其建设标准大大提高。天长县界牌公社沙湖大队地处高邮湖畔、海拔3.5米左右。该队在农田基本建设中扩建了机(电)排灌站,渠系配套成网,使地下房保持1米以下,消除地面积水;平整土地,格田方整化,田、林、路合理布局,桥、涵、闸全面配套,优化田园环境。粮食平均亩产由600公斤提高到800多公斤。该队改造中低产田成为全地区的样板。丘陵谷地的冲田采取四周挖沟,疏通外水出路,阻止外水入浸,格田保持平整,疏通格田间排水沟,改漫灌为沟灌或畦灌,杜绝串灌,增施热性有机肥,适度深翻土地,合理轮作倒茬,做到用地和养地结合。岗地旁田及粘性土地,采取增施有机肥,实行秸秆还田,合理轮作倒茬,适度深翻,掺砂、汾粘,晒垡冻垒。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采取植树造林,封山育草,增加植被复盖,固定表土,改坡地为梯田,开挖等高排水沟,留草皮护土带,实行等高种植,固定沃土,减少水土流失。至1985年,全地区改造沤水田130多万亩,占应改沤水田面积76%,其中天长县改沤11.5万亩,占沤水田面积77.13%;全椒县改沤15.5万亩,占沤水田面积60%;滁州市改沤16万多亩,基本完成改沤任务。天长县湖滨、来安县广大、哈达、滁州市黄圩、全椒陈浅等圩区改造沤水田成效较为突出。全地区丘陵地带原有水土流失面积2486平方公里,至1985年已经治理1818平方公里,占73%。此后,丘陵地区退垦还林(牧),利用有利地形建造山塘和小水库,拦蓄地表迳流;发展水平梯田,封山育林(草),提高植被覆盖率,防止了水土流失。
据本地区第二次土覆普查资料统计,全地区耕地面积872.1万亩,其中高产土壤218.97万亩,占耕地面积25.11%;中产土攘335.3万亩,占38.45%,粮食亩产低于全地区平均亩产20~30%;低产土壤317.82万亩,占36.44%,粮食亩产低于全地区平均亩产30%以上。因此,1986年以后,各地都把改造中低产田当作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做到农业改良与工程配套相结合,有效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农业部门在各地设立地力监测点,定时进行地力监测,为各地改造中低产田提供科学依据。滁州市城郊乡十里长冲原为有名的低产冲田,耕地面积400多亩,改造前地块随自然地势而成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外水任意入浸,田内积水难排,水稻不发棵,小麦常被渍死,粮食单产多年徘徊在400公斤上下。1988年,市农业局长毕守岚亲临指导,进行统一规划,外挖截流沟,内挖排水渠,平整土地,格田成方,大小一致,实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1990年粮食亩产达到900公斤。三年共增收小麦30万公斤,水稻10万公斤;年平均亩增收308元。毕守岚受到国家农业都嘉奖。1986至1990年,全地区改造中低产田94个片90万亩,其中3000亩以上的25个片,千亩以上的55个片,千亩以下的14个片。总共投入2251万个工日,完成土方3377万立方米,耗资2026万元。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