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滁县地区处于长江与淮河之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对农业生产较为有利。解放前,由于受封建制度束缚,农民生产积极性很低,是一个自给或半自给的小农经济。农村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生产条件差,产量低而不稳,本地区又向为兵家所争,屡遭战乱之祸,农业生产常受破坏,农民受尽磨难。1949年,本区解放时粮食总产量仅有4.175亿公斤,平均亩产量为6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22.5公斤。
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改革了封建生产关系,农民分得了土地,当家做了主人,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党和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政策,发放农业贷款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2年,全地区粮食总产量达到7.18亿公斤,比1949年增加了3亿公斤,年平均递增19.8%。之后,党和政府又引导农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依靠集体力量,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各地不断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技术,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得以稳步发展。1957年,全地区粮食总产量达9.48亿公斤,比1952年增加2.3亿公斤,年平均递增5.7%。
1958年大跃进高潮中,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还未来得及完善,人民公社就一哄而起,不到三个月时间,全地区就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农村经济体制的急剧变动,违背了农民的意愿,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干部管理水平,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由于“左”的影响,高指标、高征购、瞎指挥、共产风、浮夸风盛行,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粮食严重减产。1961年全地区粮食总产量为4.04亿公斤,比1957年减少5.44亿公斤,年平均递减14.5%,1959年至1961年上半年,粮食供应紧张,情况一度十分严重,人民吃了苦头。
1961年,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制定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纠正了“左”的错误,实行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是年3月,中共安徽省委根据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作出了《关于推行“包产到队、定产到田、责任到人”办法的意见》(通称“责任田”)。这个文件精神一传达,除定远县有意识保留原经营方式以利对比以外,上下立即行动,全地区实行“责任田”的就有14550个生产队,占72.2%;因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很快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稳定了农村形势。但是,“责任田”实行不到一年,就被当作“方向性错误”、“单干风”加以批判,被强令改正。
1964年起,全区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四人帮”干扰破坏农业学大寨运动,大搞所谓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极力鼓吹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排斥多种经营和家庭副业生产,再次把农业经营管理引向斜路。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延续多年的“大呼隆”、“大锅饭”、“瞎指挥”等弊端,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虽然在农村做了大量工作,但农业生产仍然陷入低水平的增长和徘徊的困境。1975年,全地区粮食总产量12亿公斤,比1965年,增加5亿公斤,农民人均年收入100元左右;贫困地方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四、五十元。不少地方农民吃粮靠回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
1978年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为了摆脱困境,在全国率先实行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迸发出来了,农业生机勃勃,农村面貌焕然一新。1979年,全地区粮食总产量达14.39亿公斤,比上年净增2.81亿公斤,增长24.3%,全地区完成国家粮食征购任务3.1亿公斤,超额完成国家规定任务的19.2%,这是自1961年滁县地区恢复建置以来第一次完成国家征超购任务。1981年,全地区粮食产量达到20.44亿公斤,比1980年的16.25亿公斤,净增4亿多公斤。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生产责任制逐步完善,农业生产全面持续发展,粮食产量连年增长。1985年,全地区粮食总产量达27.10亿公斤,比1978年增加了15.52亿公斤,年平均递增12.9%,平均亩产328公斤;向国家提供商品粮11.34亿公斤,是1949年全地区粮食总产量的2.7倍;人均向国家交售商品粮378公斤,粮食商品率由1978年11.2%上升到42.2%,农民人均占有粮食783公斤。农民人均年收入453元,比1978年增长5.2倍。全地区七个县(市)先后被国家列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1986年以后,全地区平均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10亿公斤左右,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农村第一步改革,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随着农村改革深入,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粮食生产向商品经济发展,多种经营向区域经济发展,家庭副业向庭院经济发展的新格局。1990年,全地区粮食总产量达到33.36亿公斤,比1986年的28.44亿公斤增加了4.92亿公斤,提供商品粮达到17亿公斤,人均贡献超过500公斤。油料总产量2.55亿公斤,比1978年增长5.9倍。1991年,全地区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灾,但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持续十二年的增产,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加上政府的救助,农村社会稳定,农民安心开展生产自救,大灾之年,全地区仍然获得粮食总产量21.95亿公斤的较好收成,顺利度过灾年。1992年全地区又遇大旱,广大农民克服困难,坚持发展农业生产。是年,全地区粮食总产量达26.87亿公斤,油料产量2.886亿公斤,棉花总产量为1521万公斤;农民人均收入558元。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