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东汉末期(约公元196—220年),高僧金佛、金乾、金坤兄弟三人,在历阳鸡笼山悟道成佛,后人为之兴建三清殿,奉为三毛祖师,塑金身置于殿中,旁为十八罗汉,香火不绝,有“天下第四十二福地”和“神仙之府名鸡笼”的称呼。成为和县的佛教圣地和“江北小九华山”。
三国时期,姥下镇的观音寺,即已规模宏伟,僧众济济,晨钟暮鼓,念佛诵经。
东晋隆安三年(399),甘肃张掖的释宝云,在跟随法显和尚远游西域诸国;瞻礼佛迹,遍读梵书。对“天竺诸国,音字训诂,悉皆备解。”后还长安,因师被摈,南至建康,住道场寺。巧遇法显和尚,共同翻译佛经。晚年释宝云来历阳六合山寺(今如方山)传播佛教,后圆寂于此,终年七十三岁。译有《新无量佛经》、《佛所行赞》等。
梁武帝萧衍定佛教为“国教”。他尝登六合山拜佛,并瞻仰高僧宝云幽木妻处,乡人称他为“菩萨皇帝”。其子昭明太子萧统,常住六合山,在“读书台”内读书诵经,还在金牛井上建有昭明书院和“萧家藏经寺”。因旁有六祖塔,遂将六合山寺改名“六坟寺”。由于萧统常去香泉洗澡休憩,宋人在香泉建造一座昭明塔,以示纪念。在“信佛太子”萧统的影响下,据唐代诗人温庭筠诗载:此寺“犹有南朝旧碑在”。
唐朝由于土地兼并,农民大量逃亡,出家为僧或投寺院做佃户的很多,因而大修寺观庙宇,佛教盛行。贞观二年(628),有一位蓝禅和尚利用化缘在和州城中(今和县一中),兴建百福、文殊、净土、弥勒、泗州五寺,合称五华寺。在唐代相继修建的和州庙宇有石佛寺、广胜寺、华严寺、马蹄寺、极乐寺、妙严寺、梵行寺、报恩寺、泉水寺(又名法惠寺)、孔夫寺等。和县籍的唐代诗人张籍在《赠华严寺僧》诗中写道:“一身依止闻荒院,烛耀窗中有宿烟,偏礼华严经里字,不曾行到寺门前”。此诗说明唐代和州佛教徒彻夜不眠,编写经典入迷,足不出寺的生活情景。
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清法禅师在城南刘塘南建清福寺。宋代时期,和州先后又在南北乡增建升中寺、黄山寺(又名广惠寺)、芥塘寺、延庆寺、赭乐寺、临福寺、法华寺等十多座寺庙。乌江“升中寺”匾额,为北宋咸平元年(998),真宗赵恒所“赐”。宋代词人贺铸任和州巡检时,常投宿法惠寺、芥塘寺。曾写诗记述“佛子出延客”及“故人题字满长廊”的情景,以寻找知音者。宋代名士王子道、秀溪居士贾易、括苍先生龚原,因得罪权贵蔡京,谪居和州,常住西梁山广教院随圆智禅师念经学佛,平静安逸的盘坐终日,后人把他三人聚会的僧舍叫做“三贤堂”。南宋和州书法家张即之,曾为佛寺楷书《金刚经》、《莲花经》全文。南宋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兀术兵犯和州,守城李俦以城降。和州光孝彗兰禅师,被金兵捕见酋长。长曰:“闻我名否?”师答曰:“我所闻者惟大宋天子之名。”酋长怒,令金兵以追击之,钅追至辄断,酋长惊诧,随命金兵对师“敬事之”。十天后,光孝彗兰禅师“索薪自焚”。后来,金兵终将被俘僧尼千余人全部释放。
元代统治者也重视建庙事宜。至元四年(1338),和州路达鲁花赤蒙古族不兰奚撰写《重修西楚霸王庙记》,半年时间建造十六间庙宇。由于佛教的社会影响,人们把项羽奉作佛教的偶像烧香祈祷。此后又在州北修建三座寺庙,一座是甘露寺,一座是无用禅师在迢迢谷之南建造的马鞍寺(又名普明寺),还有一座位于石跋河江岸边的张果庙。
元末,朱元璋(出身和尚)驻师和阳时,曾偕妻马秀英同游鸡笼山佛地,写有《登鸡笼山》诗。后来,朱元璋做明朝开国皇帝,乡人即将鸡笼山改名为凤台山,将右前山命名为娘娘山,并建娘娘庙以示纪念。明代和州对唐宋所建寺庙都大力进行重修。直至明末“城内寺观庙宇俱存”。万历十三年(1585),山民戴仁学等四人因崇信佛教,自费到南海普陀山朝拜观音,回乡后发现香泉观音洞内溶岩上,有观音大士像。因此,和州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许多妇女聚集观音庵,焚香膜拜。街坊搭灯棚供观音大士像,邀集艺人弹唱,请来杂流说书,谓之“请观音”。直到建国前,全县城乡还盛行做“观音会”。
清代时期,和州佛教先盛后衰。除明代以前兴建的寺庙外,相继又建造庵庙殿阁六十多座。至雍正十三年(1735),清廷认为“农夫三人肉袒深耕,尚不足以给僧道一人,不亦悖乎。”因此,朝廷下令各州县,取缔佛老之教,只接收名刹古寺,余则集中僧伙道士,询问“还俗者听之”,愿守寺庙者为衣食外,一律归公,充作“养济穷民之用”。愿留寺院者但要领“度牒”。和州设了僧正所(在百福寺),专管佛教事务。
民国时期,和县有庵、庙、寺、阁等70多座,僧尼100多人,在各地占有土地,供养生活。国民党政府沿袭清代旧制,对全县住守寺庙的僧尼,采取身领“度牒”的办法,由所属和县佛教支会管辖。该会设理监事21人,理事长世空,常务监事超凡。民国22年(1933),在尼姑法智和宏量主持下,建造观音阁。
建国初期,全县共有僧、尼、居士134人,其中:历阳区僧6人,尼21人;白渡区僧3人,居士2人;沈巷区僧4人,居士1人,尼6人;雍镇区僧1人,尼3人;善厚区僧14人;戚镇区僧4人,尼1人;濮集区僧5人;香泉区僧15人;腰埠区僧13人,尼1人;乌江区僧20人;新桥区僧14人。全县有庙22座,寺18座,庵44座,其它殿阁7座。1958年和县佛教协会成立,主任委员彗光,副主任委员妙印、辉光、彗智。“文化大革命”中,宗教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寺庙被拆掉或占用。粉碎“四人帮”以后,落实宗教政策,经调查全县尚存有凤林禅寺、准提庵、观音阁、孤庙庵、小南海庙、普光庵、明山寺、龙华庙、二郎庙、小悲庵等寺庙,均归还给和县佛教协会所有。被单位拆掉的庙宇,拆价赔偿。对自愿回寺庙的僧尼都作妥善安排,并给予定期生活补助。
1984年,恢复和县佛教协会,会长彗智,副会长开心明、为开。
乌江霸王庙会旧时农历三月初三,为乌江霸王庙会,乡人都着僧人装束,乔装打扮,抬霸王檀木雕像出巡,前呼后拥,锣鼓喧天,家家户户焚香放炮,热闹非凡。庙会开演戏曲,各处商贩赶来摆摊点,供应游人,1966年后已停止。
绰庙插花山庙会过去农历三月十八日,妇女无子者,都去虞姬庙(又名鲁妃庙),插上一枝花,焚香叩头祈求“得子”。久而久之,插花山庙会就和霸王庙会同时举行,相沿成习。每年三月初三,已成全县闻名的集市贸易传统节日。
城隍庙会朱元璋登上明太祖皇位时,立即封和州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灵护王。”因此,和州城隍庙香火盛极一时,烧香许愿者“纷如蚁附”。每年五月十五日为和州城隍神诞日,这天抬城隍菩萨出巡,乡民还捐钱在“望乡台”演戏,或举灯会。全城商贩都在城隍庙四旁摆摊设点,为香客服务。建国后该庙会已停止。
上一篇:第一节 道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