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50年代,各中、小学就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如种蔬菜、养鸡兔、编芦席、挖药材及其它服务性劳动,其收入用于改善学生伙食、补助学生购买文具、购置卫生设备等。1958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下达后,县政府拨款5.58万元,支持各校勤工俭学活动,各中学兴办一批小工厂,主要有和县中学的细菌肥料厂、农场,和县初级中学的砖瓦厂、农场、粉笔厂,和县师范的针织厂,功桥中学的造纸厂。1959年仅和县中学工业产值1.6万元,生产粮食5000余公斤,蔬菜32.5万公斤,棉花450公斤,养猪200头,养鱼2000尾。1963年,重新安排学校的生产劳动,调整学校的工厂、农场。“文化大革命”中一度停办。1974年后,各校从实际出发,重新兴办一些工厂、农场。生产较为正常的有和县第一中学的“九二O”厂,和县第二中学的窑厂,石杨中学的麻袋厂,香泉中学的轴承厂,濮集中学的印刷厂,金河口小学的草绳厂,历阳镇第一小学的墨水厂,历阳镇第二小学的算盘厂,历阳镇第五小学的糊精厂。1976年,中学有工厂6个,年产值2.5万元,纯收入8300元。农场9个,土地面积110亩,林场20亩,农副业收入4600元。小学有工厂12个,年产值1.1万元,纯收入2800元,农场166个,土地(包括林场)面积508亩,农副业收入1.47万元,其它收入1万余元。1985年,全县校办工厂、农场及其它勤工俭学总产值10.63万元。1988年,全县中小学有复合肥、水泥预制、印刷、沙发家具等厂和农场24个,商业、饮食服务性行业25个,工农业总产值94.7万元,纯收入22.7万元,其中乌江高级职业中学的复合肥厂产值达31.7万元,纯收入2.1万元。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