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组织
民国28年(1939)11月,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第一大队在县内发展民兵1700多人。
民国31年(1942),县内18岁至45岁的贫苦农民大多数参加民兵组织,其中18岁至28岁的民兵,编为“青年队”,配合部队作战,维护地方治安;29岁至45岁的民兵,编为“担架队”,负责运输工作。
民国34年(1945)10月,新四军北撤后,民兵组织停止活动。
民国37年(1948)春,唐九奎等人从芜湖返回和县,开展游击活动,恢复和发展民兵组织,随后,各区、乡、村,成立民兵中队和分队。
1951年,在土地改革中,全县普遍建立民兵组织。至1954年底,全县民兵发展到3.58万人。根据上级规定,全县建立了一个民兵基干团,以区为单位建立13个基干民兵营,以乡为单位建立132个基干民兵连。
1958年至1962年,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实行全民皆兵,大办民兵师”的号召,以及“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的指示,掀起大办民兵师的热潮。全县共组建266个民兵营、798个民兵连、3727个民兵排,民兵总数达10.83万人,占总人口31.4%。
二、活动
军事训练建国初,民兵训练时,主要利用大型抗旱、兴修水利等工地进行集中训练。后来,根据“劳武结合”的原则,改为小型、就地、分散的训练方法。训练内容:除学习政治理论、军事知识外,还有射击、刺杀、投弹、利用地形地物等普通训练,开展游泳、野营、紧急集合、防空等战备训练和夜战、近战演习等小型军事活动。自70年代起,为适应战备的需要,突出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防原子、防化学、防空袭为主的“三打三防”基础训练和通信、工兵专业训练以及武装基干民兵基础训练。同时,在训练过程中,还根据各地不同的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多种训练。如丘陵地区,组织民兵学习山地对空射击知识,开展打空降训练。沿江地区,进行水上布雷射击训练。平原地区开展抬担架、运伤员、送弹药和地雷战、伏击战、破袭战等项训练。1976年训练武装基干民兵6600余人,基干民兵6.4万余人,民兵干部1.25万人。1986年至1988年,县人民武装部每年在拦龙山培训基地训练民兵280人左右。
民兵参战民国31年(1942)农历5月,在和县螺丝滩伏击战中,民兵配合和含独立团摧毁孙家大桥,堵住伪军退路,为消灭两个大队的伪军创造了条件。民国32年(1943),民兵配合游击队,镇压了作恶多端的日伪特工队长章维仁。同年2月,五显集民兵和当地游击队组成5人小组,深夜过江袭击江南宋家桥伪军哨所,仅用一支手枪、两把斧头,缴获敌人长枪7支、子弹200发。五显集孙家庄民兵中队,对驻守在淮南铁路边的强赵村伪军,发起突然袭击,俘虏伪军一个班,获轻机枪一挺,长短枪10余支。战斗结束,民兵无一人伤亡。次年春,螺丝滩民兵中队配合和含支队袭击驻百旺市一个伪军连队,激战五小时,击溃全部伪军,攻克该据点,并烧毁伪军碉堡。民国34年(1945)8月,在雍家镇战斗的紧急关头,当地民兵运送数十担稻草作屏障,挡住敌人视线,新四军突击队战士抓住时机,绕过机枪火力点,一鼓作气冲到碉堡下,夺取敌人机枪阵地,为全歼雍家镇守敌铺平前进的道路。在解放大军渡江前夕,民兵配合正规部队在裕溪口、牛屯河、姥桥、得胜河,开展近一个月的水上练兵。1949年元月,广大民兵响应毛主席关于“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组织支前大军。当时,凡18岁至35岁的民兵均组成筑路队、担架队、船工队,36岁至45岁的民兵担任卡步哨、运输队,白渡区还选出30多个民兵组成向导组,专为解放军带路,帮助制定进攻路线。1949年2月中旬,全县开始架桥修路、筹集物资,参加的民兵和群众达2.7万多人,在很短时期内修筑公路230华里,修桥、架桥60余座,筹集公粮900万多公斤,食盐1.59万公斤,食油3800余公斤,小菜10万多公斤,筹集牲口590头,木料1300多根,木船和大盆4000多条(张),麻袋1900多条,还突击打出900多把两个小轮子的趟刀,组织一支有1500人的常备运输队。渡江战斗打响后,和县又将青壮年民兵1426人组成的民工团,在团长唐九奎带领下随军远征。同年4月下旬,在桐城县召开万人庆功大会上,和县有三位民兵荣立一等功,受到表彰。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