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工人团体
民国16年(1927)4月,在中共和县支部领导下,以和县国民党(左派)执行委员会名义,成立和县工会。
民国26年(1937)10月,在县动员委员会民运处领导下,成立“县工人抗敌协会”,会员267人。民国35年(1946)4月,和县成立总工会,公推陈师平为理事长,下辖木工、理发、成衣、泥水、铁业和搬运等职业工会,至民国36年(1947),共有会员14973人,受国民党县政府和国民党和县党部双重领导。同年,县工会与县农会等单位,联名散发传单,检举揭发国民党县政府县长黄今明贪赃枉法行为。
1949年10月,和县成立历阳镇工会筹备委员会,印刷厂工人周明儒任主任委员。1950年10月成立和县工会筹备委员会。1951年6月正式成立和县总工会。内设财务部、办公室、工人俱乐部。随后县财贸、教育、店员、搬运、手工业、海员、金融、建筑、裕溪口搬运等产业(职业)工会和姥桥、乌江、白渡镇等基层工会相继成立。1953年11月,县总工会改为和县工会联合会。1958年12月和县与含山县合并,改为和含县工会联合会。1959年和含县分开,又改为和县工会联合会。1960年11月复称和县总工会。1970年11月县工会被县工人代表大会委员会所代替(简称县工代会)。1973年5月恢复和县总工会名称,内设:办公室、组宣部、生产部、文化宫、职工业余学校、法律顾问室等。年底,全县建立基层工会36个,小组229个,工会会员2771人,其中老会员1368人。至1988年全县基层工会发展为145个,局工会工作委员会11个,会员14450人。
县工会自建立以来,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各项活动。建国初期,发动工人恢复生产,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组织工人开展以增产节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从1954年至1965年,工业、交通、基建、财贸、文教等单位,评为省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工作者)、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五好”职工有96人,其中出席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大会的有1人,为提高职工科学文化素质,丰富文化生活,县工会建立职工俱乐部,开展职工业余文体活动,全县组织业余篮球队29个,排球队6个,还建立30余人组成的工人业余剧团,一所职工业余学校。“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会组织被“砸烂”,工会工作被迫停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会组织进行整顿,恢复各项活动。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动职工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全县建立读书小组72个,参加学习职工2000多人,评为省优秀读书小组1个,获省自学成才二等奖1人。县职工业余学校自1980年恢复以来至1988年,先后开办初、高中文化班、技术班、自学中专辅导班37期,参加学习的有2100多人次,经过学习有160多人考取电大、函大和自费进高等院校,有近百人考取各类中等专业学校,有8人被录取进省、地党校学习,有1人进中央政法学院学习,有50多人被提拔到车间主任以上岗位。1983年以来,在全县职工开展“创最佳经济效益”、“创优质服务、争一流水平”劳动竞赛和“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被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5人,获省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3人,被省政府授予先进单位3个。受到县政府表彰的先进单位(集体)190个,先进生产(工作)者396人。1985年底建成和县工人文化宫。1986年5月1日正式开放,除办好原有的图书阅览、溜冰、棋艺等项目外,增设了舞厅、音乐茶座、电视录像、桌球等新项目。1986年10月,以工人文化宫为主体,成立和县职工文体协会,先后举办职工美术、书画、摄影展览5次,职工篮球赛8次,职工围棋赛5次,象棋赛4次。1988年初,与马鞍山、南京、蚌埠等城市开展横向联系,举办了电子游艺、罗彪微型雕刻展览、庆“六·一”儿童乐园、养气功学习班等活动。
企业民主管理工作有了发展,全县107个企事业单位均已建立职代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县工会增设工作委员会11个,配备专职副局级工会主任11人,企事业单位中已配备专职同级副职工会主席33人,培训工会干部和积极分子850人。
历届会员代表大会
1952年6月至1953年7月,是第一届委员会前和县总工会时期,主任黄茂松(1952.9—1953.7)、于海龙,副主任黄茂松(1951.6—1952.9)、柯知声、陈基政、亻及雨福。和县总工会于1955年9月,在和城召开第一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委员会,根据规定,工会负责人由主任改称主席。当时主席于海龙,副主席赵德贞、邹立信、周振宽。
1962年10月,在和城召开第二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委员会,主席于海龙、叶圣昌,副主席周振宽、赵秀珍。
1967年以后受到“文化大革命”冲击,工会逐渐停止活动。1968年10月,在县革委会的组织下,成立革命职工代表大会,由县革委会政工组群工小组负责。1970年11月,和县工人代表大会委员会成立,简称“县工代会”,后视为第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张纪东。
1973年5月23日,在和城召开第四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200人,主席团由28人组成,史宝玉在大会上作“坚决执行毛主席的工运路线,为把工会建设成为共产主义学校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会议选出第四届委员会委员20名,常委9名,史宝玉当选为主任,程斯让、李大成、周长焕、李吕良为副主任。
1979年11月9日—12日,在和城召开第五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参加大会代表400人,主席团由33人组成,叶圣昌在大会上作“站在伟大转变的最前列”的工作报告。会议选出第五届委员会委员35人,常委11人,叶圣昌当选为主席,奚德余、王礼友、李华为副主席。
1984年7月5日—7日,在和城召开第六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参加大会代表277人,主席团由23人组成,梁发纯作《发扬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做改革的促进派》报告。会议选出第六届委员会委员15名,常委9名,梁发纯当选为主席,王礼友、李华、陈家贵、高家栋为副主席。
1988年9月5日—7日,在和城召开第七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参加大会代表153名,主席团由17人组成。会议选出第七届委员会委员15名,常委9名。徐正道在大会上作《围绕经济建设强化维护职能,在振兴和县的改革和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的报告。会议选出徐正道为主席,高家栋为副主席。
二、农民团体
民国16年(1927)在国民党(左派)和县执委会领导下,县农会成立。民国27年(1938)10月县动委会民运处成立后,全县各区、乡、镇相继成立农民群众组织。民国28年(1939)省三十工作团先后在善厚集、杨石巷、夹山关、八大禁、香泉等地,成立农民抗敌协会(简称“农抗”)3个,会员878人,民国32年(1943)县农抗理事长唐九奎。
民国33年(1944),和含抗日民主根据地以南义为中心,在全县7个区,29个乡,35个保成立“农抗会”65个。在抗日斗争中“农抗会”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参军参政,开展减租减息活动,组织变工队、换工队,帮助军属和缺乏劳动力的困难户代耕生产。民国34年(1945)秋,新四军北撤后停止活动。
民国35年(1946)7月,成立和县农会组织,推选曲勉庵为理事长。内设组训、福利、总务、财务4组;下设特种、农贷、二五减租、调解、水利等委员会。受国民党县政府和国民党县党部双重领导。随后全县43个乡、镇先后成立农会组织,至民国36年(1947)全县农会会员有9995人,并以乌江为中心,设立“和蒲乡农会联合办事处”。
1949年3月,县成立民运部,唐九奎任部长,组织全县民工队伍,担负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支前运输任务。1950年8月支前任务结束,民运部撤销,成立和县农民协会。1951年2月,召开全县各届人民代表大会,会上部署土地改革工作。为适应土地改革需要,和县农民协会,在各区、乡(镇)行政村先后建立以贫、雇农为主体的各级农民协会组织。1951年底全县8个区,110个乡,642个行政村建立农会组织。会员总数12.4265万人。其中担任各级农会主任和委员1524人。先后担任主席有唐九奎、臧庆甫、李宏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民协会组织贫雇农参加土地改革,开展增产节约活动,捐献购买飞机大炮款,支援抗美援朝,发动农民参加互助组合作社和全省四组挑战、万组应战的爱国丰产竞赛活动。1954年9月县农民协会撤销改为县委农村工作部,从此,农会停止活动。1965年12月召开全县贫下中农代表和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根据中央《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的文件精神,成立和县贫下中农协会筹备委员会,筹备委员31人,由县委书记吴云等11人组成常务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派出贫下中农代表组成的讲师团,毛泽东思想宣传队310个进驻学校、医院、商店等单位。1969年4月,召开全县贫下中农代表大会,成立和县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委员会(简称三代会),委员会由39人组成,其中常委13人,副主任黄家来、巫学珍(女)、裴德崇。1973年8月,召开全县第三届贫下中农代表大会,成立和县贫下中农协会委员会,委员会由44人组成,其中常委13人,主任王克勤、副主任陈永、倪宏业。随后全县各区、社(镇),大队相继成立贫协组织。1982年2月贫下中农协会并入县委农工部,县贫协停止活动。
三、妇女团体
民国16年(1927)在国民党(左派)和县执委会领导下,设妇女部,部长王坤枢,县妇女会随之成立。民国27年(1938)10月,在县动委会领导下,成立和县妇女抗敌协会,会员28人。民国28年(1939)省三十工作团先后在善厚集、杨石巷、夹山关、八大禁、香泉等地,成立基层妇女抗敌协会。民国29年(1940)全县“妇抗”组织发展到30个。民国31年(1942)3月,和含中心县委在新桥毛巷召开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成立和含民主政府妇女抗敌协会。民国32年(1943)和含中心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江洪涛(兼)理事长。民国34年(1945)秋,新四军和含支队北撤后,停止活动。
民国35年(1946)12月和县妇女运动筹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大会,成立和县妇女运动委员会,胡云鱼任主任委员,委员会由15人组成,受国民党县政府和国民党县党部双重领导。
1950年5月成立和县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1953年4月召开全县妇女代表大会,成立和县民主妇女联合会。1958年1月改为县妇女联合会。同年12月和县与含山县合并,改为和含县妇女联合会。1959年6月和含县分开,仍恢复和县妇女联合会。“文化大革命”期间,由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下属的群工小组代做妇联工作。1973年3月召开第四届妇女代表大会,重新建立和县妇女联合会。
建国以来,至1988年共召开7次县妇女代表大会。
历次妇女代表大会简表

县妇联主要活动:
(一)社会活动1951年在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全县8个区、110个乡、642个行政村均成立“妇代会”。会员有55979人,其中担任区妇代会主任6人,乡妇代会主任156人,村妇代会主任1002人。在抗美援朝活动中,妇女动员亲人参加志愿军,其中祖母送孙子的有5人,母亲送子的有651人,妻子送丈夫的有602人,未婚妻送未婚夫的有7人。妇女拿出自己的积蓄捐款951.17万元(旧币),支援购买飞机大炮。1953年,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成立,全县9个区设民主妇联,102个乡建立妇代会组织,有184名妇女担任乡妇代会正、副主任。在互助合作运动中,妇女积极参加代耕队,全县80%的妇女参加了农业生产,发挥妇女的“半边天”作用。腰埠区的妇女王仁英领导的互助组,成了全县农业战线上一面旗帜,她先后被评选为省、地、县农业劳动模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不少先进模范人物。1953年至1988年,在全县妇女中获劳动模范的22人,其中全国劳动模范2人、省劳动模范的20人。获“三八”红旗手501人,其中全国“三八”红旗手7人,省“三八”红旗手28人、地区“三八”红旗手11人、县“三八”红旗手455人。十里公社周友琴代表全县妇女,出席全国第五届妇女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据1985年统计:全县妇女党员2109人,占党员总数11%;共青团员9773人,占团员总数47%;妇女干部776人,占干部总数16%;妇女职工3991人,占职工总数34.4%。1987年,县妇联带头送温暖,为和县25所敬老院257名老人,每人赠送脸盆一个、毛巾一条。全县成立送温暖小组183个,为五保老人捐款13.9万元。洗衣、被835条(件)。两年内,妇联组织自办或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缝纫、刺绣、河蚌育珠、养鱼、蟹、活拔鹅毛和果树、西瓜栽培等各种类型训练班209期,训练妇女4562名,其中有2585名,掌握1—2项实用技术。和城文昌宫商场女经理黄德华大胆改革,坚持科学管理、扭亏为盈,被评为全省百名优秀女厂长(经理)之一。如方山林场女场长吴翠兰,献身林业,26年如一日,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第七次人大代表会议。县委组织部已将黄德华、吴翠兰两人的事迹,拍成电视录像,作为党员教育的典型材料。
(二)宣传《婚姻法》1950年至1953年,县妇联主动与共青团、文化馆配合,发动爱好文艺青年、采用漫画、文字及戏曲、歌舞等形式,深入广大农村,大力宣传《婚姻法》。全县受教育者达40多万人次。1963年印发有关《婚姻法》宣传材料散发、广泛宣传晚婚晚育。1973年县妇联与司法机关配合,宣传倡导男女青年自愿结婚,不要彩礼。1974年全县退礼不退婚的青年有3946人,退礼退婚的有30人。
1983年2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和县戚镇公社陈玲等15位妇女呼吁《我们要求第二次解放》的来信,反映农村中生女孩的母亲在社会上受歧视、受迫害的问题。引起省、地、县领导的重视。地、县领导亲自到当地走访座谈,省妇联派人去调查。县委批转县妇联《关于破除重男轻女旧思想宣传教育活动的情况和意见的报告》,在全县宣传贯彻,展开讨论,进一步维护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县妇联通过接待处理来信来访及法律咨询,以解决妇女实际问题。
(三)儿童扶教互助合作化后,为了关怀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解除妇女农忙时的后顾之忧,各级妇女组织,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带孩组”278个,其中固定的66个,临时的212个,入托儿童1642人。1956年组织托儿所47个,托儿组493个,幼儿户2个,受托儿童3285人。此外,还采取其它形式,互相照管孩子4170人。县举办保育员训练班,培训410名保育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抚育、培养、教育儿童少年健康成长》的指示精神,至1986年末,全县城镇、农村办幼儿园191所,入园幼儿5824人;家长学校8所,举办10期幼师培训班,培养幼师130人。
1987年5月,县政府主持召开幼儿协会会议,发动各机关、团体和个人,开展慰问幼儿活动。在“六·一”前夕,全县共捐款14764元,赠送课桌110张,椅子50把,连环画254册,风琴、电子琴13台、收录机1台、玩具60件,糖果260公斤。“六·一”期间,县妇联、县文化局联合举行首届少儿联欢会,有44名小歌手参加比赛。在县直机关,张家集、南义两个乡,开展了小学生智力竞赛活动。孙堡乡举办少年儿童画展览。同年7月,县妇联配合有关部门举办两期儿童美术培训班,共培训爱好美术的儿童84名。并与县广播局配合,举办广播家长学校,坚持每月上一课,内容是从胎教到上小学这一段的科学育儿知识。全年共办家长学校26所,参加学习的家长984人,其中组织126名家长,参加《家庭之友》报举办的智力竞赛,有6人获四等奖。
(四)自身教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妇联主要着眼婚姻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多次在全县开展“五好”家庭评比表彰活动,涌现了一大批和睦家庭,好婆媳、好夫妻和好邻居。1953年至1988年受到县以上表彰的“五好”家庭606户,其中全国“五好”家庭4户,省“五好”家庭19户,省优秀妇女干部7人,先进个人2人。1987年,县妇联举行“和县首届家庭教育知识竞赛”活动,参赛的妇女有2000多名,其中有50名妇女获奖,并推选100名妇女参加省妇联举行的“首届家庭教育知识竞赛”,有4名获三等奖。1987年至1988年,开展“四有”(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四自”(自尊、自重、自爱、自强)活动,两年内,组织演讲76场,受教育的妇女9514人次。
四、青少年团体
和含学会民国10年(1921),寄居芜湖的和、含两县青年学生,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在芜湖组织和含学会,创办“会刊”,恽代英应邀为“会刊”写了序言,号召和含青年把学会办“成为中国乡土运动的模范团体”。
和县青年抗敌协会民国32年(1943)9月在南义成立,理事长郑康,在反“扫荡”和反顽斗争中,配合新四军开展对敌斗争,起到支援作用。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49年6月,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皖北区和县工作委员会,书记司贯吾。1950年末,全县有团总支2个、团支部56个、团员920名,其中女团员121人。1952年9月,改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和县工作委员会,内设组织、宣传、城工、学生、少年儿童等部。全县有团支部168个,团员4480名。1957年7月,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县委员会,简称“团县委”。内设组织、宣传、城工、青农等部和秘书室。1965年,全县有团支部595个,团员16020名。1988年,全县有基层团委61个,团总支37个,团支部838个,团员25142名。
自1949年建团以来,至1985年末,共召开8次团代表大会,各届团代会简况,附表如下:
县共青团历届代表大会简况

建国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各级团的组织,教育广大团员和青年,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充分发挥党的助手作用。在土改、镇反中,团员、青年带头参加民兵和工人纠察队。在抗美援朝中,带头报名应征入伍。1952年全县在团员中涌现工作、劳动、学习模范12人。1953年应征818名新兵中,团员213名。在皖南皖北区四组挑战,万组应战的爱国丰产竞赛运动中,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响应,克服各种困难,夺取高产丰收。1954年防讯抢险战斗中,濮集区大荣乡团支部书记王基富打桩堵口时,为着人民的利益,光荣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在互助合作运动中,团员带头入组入社。1955年,全县724个初级农业社中,入社的团员达1749人,其中920名团员担任社干部;4189个互助组中,有团员2762名,其中1044名团员担任干部。在工厂企业中的团组织和团员也积极投入爱国主义劳动竞赛运动。1956年全县评出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77人。人民公社化后,在团员青年中,开展以政治思想好,集体劳动好,勤俭节约好,团结互助好,努力学习好的“创五好”青年活动,以政治思想工作好,组织生活健全好、活动开展好,联系群众作风好的“四好”团支部活动。至1961年,全县共评出“五好”青年7038名,“四好”团支部204个,其中受到团县委通报表彰和奖励的“五好”青年349人,“四好”团支部59个,受到团省委表彰的“五好”青年工人,“四好”团支部各1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团组织,教育团员和青年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科学知识,号召青年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和“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在工厂企业中开展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和学雷锋、学先进的“三优一学”和争当新长征突击手,争当青年服务标兵竞赛活动。自1976年至1985年,团县委先后通报表彰先进基层团委10个,先进团员和青年411个;新长征突击队63个,新长征突击手590人。其中,全国表彰新长征突击手3人,团省委表彰的新长征突击队3个,新长征突击手12人,学雷锋、树新风先进集体52人,先进个人296人,文明礼貌先进集体27个,先进个人130人;青年服务标兵79人;植树造林先进突击手27人。
1986年,在全县团员、青年中,开展“四有”新人,创四化大业,争当改革先锋活动。全县青少年植树55万余棵,营造青少年林2165亩,成立青年助耕包产小组2000余个。并从体力助耕逐步转向技术和智力助耕,及时提供信息和技术,帮助贫困户,走上致富之路。商业战线青年职工,开展争当“文明岗”活动,推动了青年学文化、学技术的热情,涌现了先进集体10个,先进个人6名。同年10月团县委被团省委授予省青年之家建设先进单位。1987年,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对青年进行革命传统、理想、纪律、形势政策,民主法制教育,和县酒厂团支部主动承担白酒改曲酒的改建工程。植物油厂团支部,主动请战,突击7天,提高10万公斤不合格的菜油质量,使该厂避免经济上重大损失。对全县外出经商务工的团员,加强管理,单独外出,时间超过6个月的发给证明信,要求他们参加当地团的组织活动,外出的团员较集中的地方设立临时团支部25个,对个体户、乡镇企业中的团员,重新调整组织,全县建立个体户团支部5个,乡镇企业团总支1个,团支部53个。为了丰富青年的文化生活,团县委与总工会联合举办规模较大的联欢会,县直机关团委举办第二届青年书画展,八角乡团委举办农民摄影展,城南、金城乡团委举行自行车慢车赛;和城四所中学开展篮球比赛等,全县有5万余名团员青年参加各种文体活动。1988年,进一步学习,贯彻中共十二大会议精神,培训宣传骨干6251人。本年元月团县委被巢湖地委授予团的自身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同年6月,县委副书记朱治玉同区、乡(镇)团委书记进行民主对话。历阳镇团委对青年的价值观、人生观进行跟踪调查,有针对地加强思想工作。农村团组织帮助青年制定致富规划,填写《致富达标呈报表》。范桥乡团委召开青年致富经验交流会,有5名青年专业户介绍经验。在发展乡镇企业中,团组织把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青年推荐给企业,通过招标、选聘,全县有121名优秀青年担任厂长(经理)。并推荐乌江农药厂副厂长、红旗砖瓦厂副厂长,分别到中央、省举办的乡镇企业青年厂长(经理)培训班学习,以提高他们的治厂(公司)水平。同年,还在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做好团员证的颁发和团员证制度施行工作。
儿童团少先队民国32年(1943)至民国34年(1945),在和含抗日根据地兴办的南义、新塘、前唐、娘娘庙、五显、戚桥、毛巷小学内,均建立了儿童团。由七、八岁至十五、六岁学生组成,除了超龄和不足龄的学生,余皆加入儿童团,他们在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站岗、放哨、传递情报,并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1950年4月,首先在县城区小学开始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1951年,全县有中学3所、小学363所,其中建立少儿队组织的学校140所,少儿大队21个、中队180个,辅导员29人,少先队员6652名,占学生总数24.3%。1953年,中国少年儿童队改称“中国少年先锋队”。
1974年改为“红小兵”组织,当时全县有小学1100所,在校学生8.6613万人,建立“红小兵”大队209个,中队920个,小队3081个,红小兵4.3064万名,大队辅导员253人,中队辅导员898人,校外辅导员298人。1978年8月“红小兵”组织结束,恢复少年先锋队组织,至1985年,全县52所中学,382所小学建立少先队组织388个,少先队员6.6960万人,占少年总数71.8%。辅导员1145人。
为了引导少年儿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和诚实、勇敢、活泼、团结新一代,各级团的组织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广泛开展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多种有益活动。全县1973年至1985年,团县委先后通报表彰和奖励学雷锋先进少年125人(其中受省表彰1人),三好学生125人,优秀少先队员132人,优秀辅导员19人,好家长36人。
1978年,全县有少先队员64601人,入队率81.6%,有11所乡办中学,50%的中心小学均建立鼓号队,同年,有400名优秀的少先队员,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历阳镇第一小学,成立乒乓球、书法、摄影和各种科技小组,定期开展活动,有20余篇文章在全国、省少儿刊物上发表,该校被评为全国“少年先锋红旗大队”。联合乡中心小学创《星星火炬》队刊,促进了少先队的活动。城南乡中心小学毕业生自动捐款300余元,为母校添置一张乒乓球桌,作为留念。1988年,乌江中学在少先队员中开展“举旗(队旗)夺标创文明”活动,促进了该校精神文明建设。
五、工商团体
商会民国14年(1925),在和城成立和县商会,内设董事数人,会长吴蜀侯。民国16年(1927)4月,在国民党(左派)和县执行委员会领导下,重新建立和县商会,历任商会会长有吴骥才、朱云湘、吴蜀侯、李吉之、陈兴亚、谷沆如、吴杰华等。
商民抗敌协会民国28年(1939),成立和县商民抗敌协会2个,会员213人。
工商联1953年6月,召开第一届商业代表大会,选举成立和县工商业联合会,简称“县工商联”。1957年4月、1958年9月、1961年5月分别召开了第二、三、四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县工商业联合会委员会。1966年10月县工商联解体。1986年12月,设立恢复和县工商联筹备组,1987年9月在和城召开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县工商业联合委员会。
和县历届工商联负责人一览表

个体劳动者协会1983年9月18日,首先成立和县个体劳动者协会沈巷分会。相继成立历阳、环城、西埠、石杨、乌江、姥桥、新桥等个协分会。同年11月18日至19日,召开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70名,宣布成立和县个体劳动者协会,经选举产生个协主任宋邦银,副主任王德贵、杨千桃,委员11人,共有会员4899人。1987年3月,和县个体劳动者协会,召开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理事会,会长宋邦银,副会长王德贵、陈同全、赵庆声、杨千桃,理事10人。1988年,按乡镇和行业对个体劳动者进行划分,成立59个个协小组。
六、其它团体
科协1956年3月成立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县科协”。由秘书马存、宋德亮等同志先后主持日常工作。同年11月15日,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委员会,主席由县委副书记孙贤树兼任,委员17人。1958年改名和县科学技术协会。同年12月至次年5月为和含县科协。“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和县科协解体。
1979年1月恢复和县科学技术协会,归属和县科委。1982年5月划归县委宣传部管理。主任陈其才,副主任张纯伯、黄妙荣。1985年3月15日,召开和县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61人,选举产生第二届委员25名,常委9名,主席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家斌兼任,副主席黄妙荣。
文联1958年12月,成立和县文艺工作者联合会,简称“县文联”。主席马建东、副主席李维苏。1958年12月至1959年5月,为和含县文联。1959年6月,恢复和县文联,1961年10月撤销。
渔民协会1954年10月,成立和县渔民协会委员会,主任李宏友、副主任张道钦,隶属县委农工部。1956年3月撤销。
消费者协会1987年12月15日,召开全县消费者代表会议,出席代表61人(政府机关12人,人民团体6人,新闻单位1人,区、乡、镇40人,文教卫生2人),会议推选28人组成和县消费者协会理事会,名誉会长俞由友,会长宋邦银,副会长于桂霞(女)、杨献祥、王礼友、何璧锦,秘书陈泗英。下设华阳、镇淮、西埠、石杨、乌江、姥桥、新桥、沈巷8个消费者协会分会。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