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组织机构
民国14年(1925),中国共产党党员李筠仙奉组织派遣,来和县从事党的工作。民国15年(1926)和县进步教师禹子鬯,在芜湖工业职业学校、萃文中学任教时,经中共芜湖市委负责人高语罕批准,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转为中共党员。民国16年(1927)4月初,中共芜湖特支负责人之一的禹子鬯及中共党员曹重堪来和县,与在和县工作的李筠仙等,于和城文庙明伦堂组建了第一个中共和县党支部,支部书记禹子鬯,党员有曹重堪、李筠仙、邓贤良、温亚伯等,受中共芜湖特支领导,此是和县成立最早的党支部。根据中共第三次代表大会决议精神,中共和县党支部积极参与筹建国民党(左派)和县县党部,并通过国民党(左派)县党部执行委员会,多次召开群众大会,组织游行示威,宣传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以县党部名义,函请国民党县政府下令通缉和县范培柯、夏琴溪、孟可封、兰建斋、王大煜、王捷三、朱云湘等十大劣绅。迫使他们敛迹他乡,不许在地方上为非作歹,农民称快。同时还组织工会,农会支援北伐军,一时革命形势十分高涨。
民国16年(1927)“4·12”反革命政变后,以共产党人为核心的国民党(左派)县党部被捣毁,共产党人禹子鬯、曹重堪等先后离县分散隐蔽,中共和县支部也随之消失。同年8月,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设立中共和县通讯处,由温亚伯(温万驹)任通讯员,经常同芜湖省临委联系。同年12月省临委解散,中共和县通讯处随之亦不存在。次年3月,中共和县通讯处改为中共和县特支,受中共皖北特委领导。民国18年(1929)秋,曹重堪回和县,任高等小学校长,与教师秦玉导、工友滕德贵等建立中共党小组,但未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民国21年(1932),曹重堪等离开和县,该党小组停止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和县党组织逐步恢复建立起来。民国26年(1937)以前,中共党员张宏图任姥桥小学校长,与教师周斌、韩永先(女)组织党小组,以教书为掩护,开展秘密活动。共产党员李默予从上海到和县百福寺小学任教,组织进步青年胡克诚等,以漫画、壁报等形式,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民国27年(1938),中共皖东工委建立后,工委书记李世农来和县与李默予取得联系,部署了在和县开展抗日斗争的有关工作。民国28年(1939)3月,新四军四、五支队等抗日部队的一部份抵达和县与江浦县交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为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和建立皖东抗日根据地,中共皖东工委(后改为中共苏皖省委)在和县北乡先后建立了和含地区临时前委,书记朱绍清;和(县)含(山)全(椒)县委,书记时生;和江中心县委,书记祁式潜。同年10月,和含全县委撤销后,省委直接领导善厚集区委、书记樊西曼,香泉区委、书记肖习琛。与此同时,江北游击纵队一大队奉命进驻和县南乡。同年12月,中共舒无地委在和县南乡建立含和工委,徐平(女)任工委书记。工委机关驻南义附近的大李村,后迁至司王家。民国29年(1940)2月含和工委改为含和中心县委,林岩任县委书记。3月,江北游击纵队一大队扩编为“游纵”新编第七团。为了统一领导这一地区的抗日斗争,于5月成立了含和地区军政领导小组,廖成美任组长,林岩任副组长,成员后奕斋,统一领导和含地区党、政、军工作,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当时,和县城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群众情绪十分高昂。6月,国民党在皖东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共含和中心县委领导成员随新七团撤往津浦路西。7月,为了恢复和发展和含地区的抗日工作。中共津浦路西省委决定:建立和含巢无中心县委。同时成立了含和巢无各区联合行政办事处,任命后奕斋为主任,林岩为中心县委书记,进入巢县南乡的银屏山区联系并指导和县南乡的党组织和地方群众进行抗日斗争。民国29年(1940)5月,胡克诚遵照皖中军政委员会关于建立皖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到达和县香泉镇与当地张智锦及浦玉民、乔正才取得联系,成立以胡克诚为书记的中共江和全工委,开始活动于和县北乡及江浦县西部,工委属舒无地委领导,工委机关驻和县香泉镇。领导和县北乡与全椒、江浦两县交界地区人民进行抗日斗争。民国30年(1941)8月,成立含和巢县委,任命李岩为县委书记。10月,成立含和指挥部与含和军政委员会,统一指挥和含地区的部队和协调党政军工作。民国31年(1942)4月,含和巢县委改为和含中心县委,县委书记林岩,在和县南乡建立并逐步扩大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同年8月,为加强和含地区政府工作的统一领导,中共和含中心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在和县毛巷召开各界人士代表会议,成立和含行政办事处,地址设在和县南城村,含和独立团等机构也相继建立,独立团建立后,先后攻克了螺丝滩,百旺市、南义等伪军据点,并积极向北挺进,在和县北乡江和全工委积极配合下,开辟了新四军七师与二师的交通线。民国32年(1943)3月,建立中共和含地委,孙仲德任书记,林岩任副书记。下辖江和全县委、和含县委、和西县委及含巢县委。同年11月6日,中共和含地委机关刊物《和含党刊》,在长建乡耿家油坊创刊,地委书记孙仲德写了《发刊词》。同时,和含地区党、政、军干部开始整风学习。为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发展生产,保证供给,和含地委号召党、政、军、民在全区开展大生产运动,仅南义十里长岗垄、郑蒲大圩开荒510亩,收粮食15万余斤。民国33年(1944)1月,贯彻皖中区党委《关于开展拥政爱民与拥军爱民的决定》,和县南、北乡普遍开展拥政爱民、拥军爱民活动。5月,和含县委分开设置,中共和县县委成立,书记贾世珍。9月,成立中共和西县委,杨汉林任书记。10月,建立了和含专员公署,任命魏今非为专员,专署机关设在和县朱家庵。领导和含地区的江和全、含巢2个行政办事处及和县县政府,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谈判。根据谈判协议,战斗在和含地区的党政军人员奉命北撤。民国34年(1945)9月中旬,中共和含临时中心县委在无为县汤家沟召开会议,中心县委书记林岩传达上级指示,部署北撤,宣布留下来坚持工作的人员,决定王训友为和县县委特派员,倪合刚、孙贤树为白渡区特派员,李寿高为西太区特派员,尹正启为新桥区特派员,王学成为南姥区特派员。为了保存实力,王训友、孙贤树及坚持地区斗争的党员、干部,分别转移到南京、芜湖等地投亲靠友,以社会职业为掩护秘密活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同年10月,江和全县委接北撤命令,北撤人员从和县过江至马鞍山,绕道金坛,从扬中北渡,到达高梁涧七师师部。至此,和县南、北乡的党组织全部撤出。
民国35年(1946)春,中共华中分局将王训友介绍到淮南、津浦路西城工部。3月由城工部派王训友到芜湖市隐蔽活动,联系和含地区北撤后留下的中共党员,在芜湖市河南臭塘保建立了中共党支部。7月,中共华中分局皖西四地委决定在芜湖成立中共和含工委,由王训友任书记,联系没有北撤的党员和干部,恢复发展革命力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华中分局派唐晓光率领部分武装南下,于民国36年(1947)10月,在巢县北部的大祝村成立了中共和含工委与和含支队,彭醒梦任工委书记兼支队政委,卫道行为委员兼支队长。民国37年(1948)5月,和含工委领导成员调整,彭醒梦、卫道行调走,由王训友接任工委书记,增加赵鹏程、庄家才为工委委员,张建、倪合刚仍任副书记。在和、含、巢、无边境地区进行活动。
民国37年(1948)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南下先遣支队进入和含地区,和含党组织的活动由秘密转为公开。6月,南下先遣支队在和县南乡司常庄附近,全歼国民党安徽省保安第六团,打开了和含地区斗争局面。和含工委隶属皖西四地委,一度驻在和县张葛吴村,下辖白渡、娘望、南姥、陶新等区工委。至此,和县南乡有20多处大小集镇解放,乡级政权相继建立,解放区不断扩大。7月,和含工委决定成立和含爱国民主政府,县长赵鹏程(兼),副县长倪合刚。时至11月,原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已基本恢复。和含地区划归江淮区党委,于1949年1月2日,江淮五地委、五专署、五分区正式成立。地委书记程明远,驻功剩桥、南义一带,辖和县、江全、含山及巢县的部分地区。同时,撤销和含工委,分别成立和县、含山、江全3个县委及江全、含巢2个督导室。和县县委书记倪合刚,江全县委书记王训友,督导室主任葛平。1月15日,江全督导室改为江全行政办事处,江全县委管辖和县得胜河以北和江浦南乡一带,隶属江淮五地委,驻和县香泉大麻村。5月,王训友接任和县县委书记,6月县委隶属皖北区党委巢湖地委,原划给江浦县、临江县管辖的和县地域陆续划归和县。县委组成人员和行政区划都作了相应的调整。8月,和县共有党员398名,其中正式党员165名。建立:沈巷、姥桥、新桥、娘望、濮集、乌江、善厚7个区委会,共建党支部42个。同年,县委相继成立民运部、组织部、宣传部。10月设立党训班。1950年5月,成立秘书室,8月撤销民运部。1951年5月,成立纪律检查委员会。1952年1月,成立县直机关党总支,1953年1月,成立统一战线工作部。2月,成立县政府党组、政法党组、财贸党组。1954年9月,成立农村工作部。1955年5月,撤销财贸党组。12月,县政府党组改为县人委党组。县委设立常务委员会。1956年4月至7月,先后成立文化教育部、工业交通部、财政贸易部、政治工作部。同年,秘书室改为办公室,纪律检查委员会改为监委会。1957年4月,文化教育部并入宣传部,撤销政治工作部。10月,成立群团党组,县直机关党总支改为县直机关党委。1958年8月,县委设立书记处。10月,党训班改为党校。12月,撤销政法党组。同时,随着机构合并、将和县、含山县合并为和含县委。1959年5月,和含县分开,恢复和县、含山县委。1961年11月,成立人武部党委。1962年12月,群团党组自行消失。1963年4月至7月,根据省委通知,撤销县委书记处。先后撤销工业交通部、财政贸易部。成立公安局党组。1965年9月,设立工交政治部。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组织处于瘫痪状态。1968年3月,成立干部、军队、群众代表组成的革命委员会,取代了县委、县人委的职权。1969年9月,成立中共和县革命委员会临时核心小组,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1970年11月,新县委成立后,没有设置工作机构。1972年1月恢复县直机关党委。1973年11月,成立法院党组。1974年4月,成立公安局党委。1976年6月,恢复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10月,全县基层党组织有6个区、1个镇、39个公社(镇)党委(内有2个县辖社)。合计总支25个、党委43个。
1978年2月,恢复党校。1979年2月至8月,先后设立政法领导小组、纪律检查委员会。1981年8至12月,成立检察院党组、县人大常委会党组、恢复县政府党组。1982年2月,成立县政协党组。同年4月,成立打击经济领域违法犯罪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恢复农工部,政法领导小组改为政法委员会。1984年2月,撤销农工部。成立政策研究室和老干局。纪律检查委员会升格为副县级单位。3月,党史办与地志办合并为史志办,次年又划开。1985年成立县供销社党组。1986年9至12月,先后成立交通局、物资局、粮食局、商业局、乡镇企业局、二轻局、农业局、林业局、人事局等9个党组。1987年成立计经委、文化局、教育局、税务局等5个党组。1988年,县委组织机构有纪律检查委员会,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党校、政策研究室、政法委员会、来信来访办公室、老干局、党史办。全县共设7个区委、38个乡(镇)党委会。
党的建设
建国前,全县有党员769名。建国初期,在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农业互助合作中,根据“积极慎重”的方针,经过培养、考察、发展了一批新党员。1949年至1956年,共发展新党员4718名。1959年后,在“反右倾机会主义斗争”期间,一度停止发展新党员工作。1966年5月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突击发展一批党员,多数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但也有一部分不合格的人钻入党内。1976年至1988年,全县发展党员5349名,其中知识分子1039名,农民3638名,工人672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641名,35岁以下的2963名,25岁以下的1187名。
1949—1988年和县党组织基本情况表

整党
建国初期,由于革命事业发展较快,对党员缺乏系统的经常性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纲、党章教育。因而,有些党员觉悟不高,少数党员工作上强迫命令,加上,在发展工作中不够慎重,少数不够条件的人被接受入党。1952年底,县委贯彻全国第一次组织工作会议,作出“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组建整党工作队,对全县126个党支部,1310名党员,分6期进行整党,至1954年底,经过两年多时间整党工作,对党员普遍进行一次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提高了党员的觉悟,建立健全了党课教育和生活会议制度,严肃处理了品质恶劣、严重违法乱纪的党员169名,占党员总数的12.9%,其中受党籍处分76名,受党纪处分的93名。另外,还有22名党员予以教育等待和延长预备期。1956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社,建社结合整党的方针,对农村党员进行整党教育和党员登记工作,对犯有严重错误的党员,经教育,根据本人态度和情节轻重给予不同处理,受党籍处分的9人,党纪处分的23人。1984年12月,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精神,对全县43个基层党委,5个党组,842个支部,18659名党员分为四批进行全面整党,第一批为局级单位;第二批为公司、厂矿等企、事业单位;第三批为区、乡镇党委及其下属企、事业单位;第四批为大队党支部。这次整党重点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作风、组织上的不纯问题和清理党内“三种人”,即追随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通过学习整党文件,对照检查、党员登记和组织处理等工作,提高了党员的思想和工作水平,调整、充实了各级领导班子,解决了党内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群众办理大量的实事好事。在组织处理和党员登记中,受党籍处理及处分的人,共有158人,占党员总数的0.78%,延长预备期2名,取消预备党员资格3名,不予登记的53名,在整党中,少数党支部存在着走过场现象,组织处理失之过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党员教育
1949年10月,成立党训班,1950年举办第一期乡党支部书记训练班,参加学习72人,进行时事,党员思想意识修养教育。此后,基本上坚持常年办学。1953年9月至1954年春,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在三桥乡进行支部教育试点工作,并在全县推广,以三至四个乡为单位,成立传授站,共成立39个传授站,由报告员和区委委员担任教员,采取分片或巡回上课的办法,对党员进行党的政策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1957年,推广城北乡和光支部和乌江区驻马支部党员教育经验,各乡配备支部专职教员,辅导员326名。1958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党办党校,全民学理论的精神,县党训班改为县委党校,还创办公社党校15所,厂党校1所,1963年至1966年,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县委党校和公社党校均停办。1978年恢复县委党校。1984年,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在濮陈乡进行恢复乡业余党校试点工作后,全县各乡镇先后建立业余党校36所。1985年,县委党校开设中专班,招收在职干部38名,学制两年。1986年,采取县财政补一点,乡镇自筹一点和党费拨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13.84万元,购置摄像机一部,录放像机17部,投影机和18寸彩色电视机31台,在全县建立放映点71处,形成了县、区、乡(镇)三级党员电化教育网络。1987年,县委党校中专班改为函授班,学制改为一年半。1985年至1988年,中专班,函授班共招收学员304名,其中已毕业187名。1950年至1988年,县、乡两级党校共办740余期各类训练班,学员19.48万人次,电化教育320场次,受教育8万余人次。1978年后,有些党的基层组织重视经济工作,不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对党员缺乏经常的、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及其以后入党的新党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思想上入党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二、党的代表大会
1949年10月至1957年7月,中共和县县委领导人由上级党委任命。先后任书记的有王训友、黄旭明、王创业、彭醒梦、唐九奎、李如杰、赵奇峰。任副书记的先后有王创业、高曙、唐九奎、李如杰、孙贤树、李宏友、王志成。1955年12月,经省委批准,县委设立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有李如杰、孙贤树、李宏友、张仁、韦新春、赵奇峰、尹敬宗。县委委员先后有李志、何月波、谢英、李行州、王文元、陆炳昌、刘德怀、易昌远、孙钦道、黄茂松、李轩、徐志发、刘如意、韦新春、李宏友、黄万年、臧庆甫、王志成、李挺顺、孙贤树、高曙、胡菲、王先、陆树森、黄静、孙俊如、于海龙、张仁、曹家信、杨志南、童修义、张范、袁文清、徐毅、阎淑贞(女)、张俊卿、黄志远、季学郡、彭德(女)、夏芳(女)、董玉兴、苏振亚、孙江东、王军、许训举、李明成、戚如桐。
1957年6月29日至7月4日,中国共产党和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和城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366人,列席代表38人,代表全县5487名党员,听取了李如杰所作的和县八年来的工作总结和1957年下半年工作任务的报告。讨论并通过了关于这一报告的决议,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和县第一届委员会,委员:赵奇峰、李如杰、张仁、李宏友、孙贤树、尹敬宗、李明成、孙江东、袁文清、戚如桐、童修义、尹春、张连才、杨志南、韦新春、黄志远、于海龙、王军、董玉兴、夏芳(女),张俊、延金良、吴志桂。候补委员:汤先林、姜利华、章守富、霍彩珍(女),苏振业。在第一届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上,选举了赵奇峰,李如杰、孙贤树、李宏友、张仁、韦新春为常务委员。第一书记赵奇峰,书记李如杰,副书记孙贤树、李宏友。
1960年1月31日至2月3日,中国共产党和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和城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385名,列席代表44名,代表全县5735名党员,听取唐九奎所作的关于两年来党的工作总结和1960年至1962年工作任务的报告。会议作出了《关于改进领导方法的决议》和《关于当前农村工作的决议》。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和县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周骏、唐九奎、尹敬宗、孙贤树、韦新春、李轩、高云权、戚如桐、吴志桂、于海龙、尹春、张连才、李明成、董玉兴、王军、张俊、李同奎、张承杰、苏振业、霍彩珍(女)、问炳文、崔金满、孙少卿、姜庆祝、马建东。候补委员:彭彬(女)、苏毅、俞由友、王璧、祁家成、赵前发、沈立胜。常务委员:周骏、唐九奎、尹敬宗、孙贤树、韦新春、李轩、高云权、戚如桐、吴志桂。第一书记周骏,第二书记唐九奎。同时选举产生了县委监察委员会。还选举邢浩、裴华、周骏、戚如桐、问炳文、高如兰(女)、赛良才为出席省第二次党代会的代表,唐九奎为候补代表。
1970年11月16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和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和城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808名,代表全县8620名党员,听取了马健所作的工作报告,讨论通过了《关于认真学习毛主席哲学著作的决定》、《关于加强民兵建设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决定》、《关于搞好领导班子自身思想革命化的决定》。会议选举了中共和县第三届委员会,委员:马健、黄静、严义顺、陆新华、陈志鹏、李书厚、吴仁兰(女)、马晶儒、高明、洪银洲、崔金满、张振波、李迎春、鞠冬生、刘年青、马建东、荆诚孝、夏文正、史宝玉、王端民、王钦枝、李宗荣、李德湘、倪宏业、高如兰(女)、夏夕水、俞维广、陶志善、杨世体、缪金兰(女)、薛彦金、孙贤树(1973年增补)。闭会第二天召开全委会,选举常务委员:马健、黄静、严义顺、陆新华、陈志鹏、李书厚、吴仁兰、马晶儒、高明、洪银洲。书记马健、副书记黄静、严义顺、陆新华。
1980年12月24日至28日,中国共产党和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和城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395名,候补代表28名,列席代表33人。代表全县16965名党员,听取了汪恒富所作的县委工作报告,李书厚所作和县国民经济发展形势和1981年至1985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报告,王端民所作的纪检工作报告。讨论通过了这三个报告的决议。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第四届委员会,委员:王见友、王继先、王端民、孙钰、孙贤树、孙裕选、刘年青、朱明祥、祁家成、陈克平、李书厚、李悦海、汪恒富、沈基正、苏新春、邱克亮、周良福、洪世金、洪家国、赵昌圣、荆诚孝、俞由友、耿和玉(女)、夏文正、黄炳、屠中一、蒋彪、童宏荣、童修义、鲁正宽、戴自明。候补委员:王锡明、卜华德、雍有林、叶圣昌。还选举产生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大会闭幕后召开四届一次全委会,选出常务委员:汪恒富、孙贤树、李书厚、蒋彪、荆诚孝、洪家国、孙钰、俞由友、朱明祥、赵昌圣、沈基正。书记汪恒富,副书记孙贤树、李书厚、蒋彪、荆诚孝。
1984年8月7日至9日,中国共产党和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在和城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380名,列席代表136名,代表全县18298名党员,听取了汤永涛所作的《大胆革新、扎实工作,谱写和县新篇章》的工作报告,王锡明所作的纪检工作报告,讨论通过了关于这两个报告的决议,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和县第五届委员会,委员:汤永涛、蒋彪、戴自明、荆诚孝、俞定坤、朱治玉、陈业堂、韦世民、王苏妹(女)、王锡明、田世荣、朱德全、刘华(女)、刘年青、刘毓文、许实颖、李悦海、杨家平、邱克亮、汪辅林、陈学政、周绪安、侯晓慧(女)、洪世金、夏文正、夏善树、晏隆强、屠中一、程金江、童修本、褚志发。候补委员:袁业勤、陶德华、吴乾岚(女)、陈素萍(女)。会议还选举产生了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县委常委:汤永涛、蒋彪、戴自明、荆诚孝、俞定坤、朱治玉、陈业堂、韦世民、王苏妹(女)。书记汤永涛,副书记蒋彪、戴自明、荆诚孝。
1987年6月9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和县第六次代表大会在和城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350名,列席代表167名,代表全县20371党员,听取了洪连文所作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努力开创和县两个文明建设新局面》的报告,王锡明所作的纪检工作报告,讨论并通过关于这两个报告的决议,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强县委自身建设的决定》,会议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中共和县第六届委员会,委员:王广宪、王苏妹(女)、王祖合、韦世民、刘毓文、刘德贵、许实颖、朱治玉、朱新民、朱德全、孙茂川、汪新科、汪辅林、苏光发、李大量、李念武、张业山。陈业堂、林厚春、周绪安、洪世金、洪连文、钟鸣、聂长友、夏善树、章恒清、屠中一、童修本、程金江、鲁茂发、褚志发。候补委员:陈素萍(女)、吴乾岚(女)、陈根巧(女)、盛锦平。并选出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大会闭幕后召开六届一次全委会,选出常务委员:洪连文、孙茂川、朱新民、朱治玉、王苏妹(女)、章恒清、陈业堂、韦世民、张业山、书记洪连文,副书记孙茂川、朱新民、朱治玉,顾问马建东。
建国后县委书记一览表

建国后县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一览表

三、宣传工作
党的宣传工作,是由县委宣传部根据各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制定计划,提供资料。为了搞好宣传工作,县委遵照中央关于在全党建立对人民群众的宣传网的决定,从1951年6月7日起设立宣传网,发展党的宣传员257名,到1952年底宣传员增加到1964名,报告员17名。建国初期,报告员、宣传员利用召开座谈会,读报组、民校、冬学、土广播、黑板报、漫画、图片展览、放幻灯、演话剧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中心工作,声势较大,深受群众欢迎。1951年,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和制定爱国公约、增产捐献、优待烈军属的宣传教育活动。1953年,组织宣传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县直机关抽调120人下乡,分7个宣传点。同年12月下旬,县委委员分工在和城、濮集、香泉、戚镇、腰埠等地分别召开万人大会,芜湖地委在铜城闸召开和、含两县万人大会,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教育,据北戴乡第七选区调查,受教育人数达90%。1955年,开展反对使用原子武器签名运动。2月20日成立县签名运动委员会,组织30名报告员,培训1851名宣传骨干,分头到各集镇、水利工地进行宣传运动,经过23天的边宣传边签名,全县签名人数35万多人,占总人数79%。1957年,开展社会主义宣传活动,并组织县直机关、区乡干部学习党的“八大”文件和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报告。1963年,在白桥公社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试点,以后又分别在城南、香泉两公社试点、宣传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公报和“关于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等文件。1982年,学习宣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7月上旬县委常委集中学习4天,召开县直机关干部大会进行动员部署,7月13日至7月23日,县直机关集中10天时间进行半日制学习,后转为每周两个半日制正常学习。8月份,分四批轮训公社、公司级以上领导干部447人。县委宣传部在城西大队,化肥厂进行学习宣传《决议》试点,并通过训练,会议等向基层党员和干部进行宣传教育,据12个公社统计,共训练党员3872人。1982年3月,开展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县委不仅召开动员大会,而且还发了常委会议纪要,同时在县医院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了和城轧花厂“治路”、医药公司“治库”、农机厂“治厂”、消防中队“治赃”等经验。据统计和城地区消灭卫生死角100多处,清除垃圾300多吨,拆除违章建筑20处,全县植树140多万株,育苗107亩。1983年3月,开展第二个文明礼貌月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宣传发动,制定规划:第二阶段,治理“赃、乱、差”,办实事;第三阶段,检查、评比、总结。中心内容是以共产主义教育为核心,“五讲四美三热爱”,争创“三优”即: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县百货公司开展了“最佳柜组,最佳营业员”的评选活动,宣传部在历阳镇开展门前“三包”试点工作,签订“三包”任务书200份,集资修建垃圾池95个,拆除违章建筑92处。在文明礼貌月活动中,全县购买垃圾运输车2辆,清除垃圾10万多吨,植树210万棵,造林2.35万亩,建立为人民服务组97个,学雷锋小组1460个,助耕包户组30个,好人好事5500多件。1984年,开展国庆35周年宣传活动,宣传部特为《和县文艺》专刊国庆征文组稿40篇,组织6次宣传标语检查,共清除过时标语574条,过时宣传画150幅,中央(1984)1号文件下达后,宣传部从县直有关单位抽调18名干部,组成宣传队,到善厚乡进行宣传试点,通过宣传教育,解除群众中普遍存在“政策变”的顾虑,推动以“大椒”为主的蔬菜商品生产。1985年,工作重点是宣传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分别在城乡抓了两个试点:一是县委宣传部与县委整党办在和县车站,车队开展形势教育;二是县委宣传部在濮陈乡进行宣讲党的十二大文件精神。取得经验,推动面上宣讲工作。1986年5月,召开全县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建立了有组织、纪检、政法、统战、机关党委、文化、教育、广播、劳动、人事、经委、工会、妇联、团委、商业、粮食、供销等部门参加的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召开一次会议,及时交流信息,促进思想政治工作。1987年,组织干部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有关重要文献选编》。
县委宣传部列出了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等五个专题。县委书记洪连文、县长孙茂川,宣传部长陈业堂及县委宣传部理论科的干部分别担任上述五个专题辅导,学习讨论后组织考试。
1988年,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三大文件,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开展生产力标准的讨论和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四、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时期,和含地区政治情况十分复杂,又处在敌、顽夹击之中,统一战线工作十分重要。从根据地开始创建起,和含地区的党政军领导机关就十分注意做好这项工作。成功的争取赵鹏程、马献龙等地方爱国人士参加到抗日斗争行列。让他们在抗日斗争的重要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含地区(包括一部分敌占区)一些中、上层人士、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帮会组织在皖江地区,以和含为最,他们盘根错节,散布在城乡社会各个阶级、阶层之间。民国27年(1938)赵鹏程参加新四军东进大队工作,共产党就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让赵鹏程以继续收“学生”的方式,扩大革命力量,收集情报,采购物资,在一些敌人占领区为我们征税。当时,由于敌人的封锁,根据地一些物资十分缺乏,就通过“帮会”这一特殊的渠道,在外地采购,运到根据地,包括布匹、药品、炸药、机械,甚至电台、收发报机等。
在和含地区,特别是江和全一带大刀会组织十分普遍,差不多村村都有刀会,家家有人参加。争取、改造大刀会,对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对广大会员群众,采取争取,团结和教育政策,对少数操纵刀会的敌特、坏人,则坚决进行打击。民国32年(1943)3月,新四军和含支队江全大队,进入江和全地区不久,在一次行军中,于和县张家集附近,突然有三、四千名刀会群众,在国民党二支队唆使下,手持大刀、长矛,从相距我部仅2里多路的村庄呐喊着向我军涌来。江全大队见是刀会,便一面撤退,一面向刀会宣传新四军是抗日的部队,专打鬼子,不打刀会,但是刀会群众仍继续向我逼进。当江全大队撤退到日军据点石桥附近时,我军不得已组织反击,虽然我们射击目标,主要放在唆使刀会向我进攻的顽军身上,但仍然打死2名,打伤1名刀会会员。战斗结束以后,我军立即主动到死者家属中去做工作,送了棺材。江和全县委书记时生、行政办事处主任李岩还亲自登门,安抚家属,给死者亲属每人50块银元做抚恤费,这事对刀会和死者家属,都是一个很深刻的教育,对争取江和全地区刀会组织起了很大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使刀会组织逐渐由封建组织变成抗日自卫的群众武装力量。
民国31年(1942)秋,一支活动在全椒县古河一带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直属苏皖边区行动总队,与国民党桂系之间发生矛盾,行动总队长戚南谱,准备率部投降日军。江和全县委得知这一情况后,通过地下党的关系,立即派员前往戚部,劝其不要投敌,并表示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到我根据地来共同抗日,戚部接受了我们意见,率部来我江和全地区。后来这支部队按国民党的命令,要求到国民党地区去,我们也以礼相待,让他离去。对伪军也尽量做好工作,教育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不要做铁杆汉奸,要为自己留下后路,随着抗日斗争的胜利发展,不少伪军思想动摇,主动与新四军联系。和含支队北撤后,雍镇的统一战线工作做的较好。民国35年(1946)驻雍镇的国民党和县第四联防区主任曹亮文,在共产党政策的感召下,利用朱学培与我方牵线搭桥,默认互不侵犯。直至1949年1月26日,曹亮文等即率部投降。
建国后,吸收爱国民主人士参加人民政权建设。1950年至1954年和县召开过五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均吸收爱国民主人士参加,并在常委务委员会中占一定比例。1954年至1981年,和县召开过八届县人民代表大会,每届吸收爱国民主人士参加均超过200人。在第一、第三、第五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上,爱国民主人士过云门、赛良金分别被选为省人大代表。1981年12月召开县八届人大一次会上,选出1名党外民主人士任人大常务会副主任。1987年4月召开县政协三届一次会议上,选出6名副主席中,有党外人士3名,和县回民较多,历阳镇是回民集中居住的地区。1953年通过普选,在回民中产生副区长1人,培养脱产干部48人,不脱产街道干部161人。1957年县委统战部会同公安局、民政科,对各界民主人士的工作、生活等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具体安排,4名知识分子担任补习班教师,7名年老体弱无工作、无劳动能力的给予定期生活补助,推荐5名“秀才”到省文史馆工作,对他们提出的一些实际问题,建议有关部门,按照规定尽可能加以解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认真落实各项统战政策。1979年起对错划的“右派分子”533名进行复查,全部予以纠正。1980年对原工商业者204名,按照中央(1979)84号文件精神,加以区别,属于劳动者的162人,占79.4%。同时恢复16名起义投诚人员的名誉。
1982年3月统计,和县旅居港澳台同胞32户,99人,旅居国外华侨7户,25人;去台人员54户,215人;归国华侨2户,4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热爱祖国怀念家乡。1979年至1981年,通讯联系211人次。1981年至1982年不完全统计,国内亲属收到外汇折合人民币56000多元。
为加强对台工作领导,县成立“中共和县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及人武部、公安、统战、政协、人事、劳动、财政等部门组成,下设办公室,做好对台日常事务工作。
1988年,和县进一步摸清去台人员378户,425人,其中中上层38户,84人,内有上层人士12人。台属516户,1534人。台胞2户2人,其中1人是由台湾回和县定居。台胞台属中:安排为县人大代表2人,县政协委员17人,其中县政协常委4人,政协副主席3人。
1987年至1988年回大陆探亲有90人,去香港和台湾亲人会晤的8人,通信联络占和县去台人员81.6%。海外汇款折合人民币37万元。
五、纪律检查工作:
建国初期,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由县委组织部代管。1951年5月,成立中共和县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简称纪委)。当时只配备秘书,未设正、副书记。1956年纪委改为中共和县监察委员会(简称监委)。“文化大革命”初期,党的监察委员会被取消。1979年8月重新成立中共和县纪律检查委员会。1984年元月县纪委升格为副县级单位,同年8月召开中共和县第五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纪律检查委员会,设书记一人,副书记二人,常务委员、委员若干人。
和县历任纪(监)委领导人一览表

县纪(监)委成立以来,开展了对党组织和党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及党风党纪的检查,处理了一批严重违反党纪的案件。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在反右派、反右倾和以后一段时间内,对党员处理偏多偏重,1957年至1966年共处理党员2547名,占处理党员数的70.6%。
1980年后,组织党员学习《并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新党章,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查处了一批党员违纪案件,并选择其中边整边犯、赌博、超计划生育、腐化堕落和利用职权建私房的典型案件14起,通报全县各党支部。1982年,在开展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中,配合有关部门查处党员干部参与犯罪活动的案件,1984年8月,选举产生中共和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5名,常委7名,书记1名,副书记2名。至1986年底共查处132件,其中大案要案43件,追回赃款(包括赃物折价)28.4505万元,受党纪政纪处分的112人。
1987年6月,选举产生委员15名,常委7名,其中书记1名,副书记2名。自1949年至1988年,共处理党员3609名。
六、人民来信来访工作
建国初期,群众来信来访工作,都是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处理的。1951年7月,县政府发文规定,县、区两级派专人负责信访工作,县政府由秘书室和民政科各抽1人专门办理,区由民政区员负责办理,每半年总结上报。1953年3月,县委决定由县纪委为主,并从县政府有关部门抽调人员成立和县人民来信联合办公室,县委副书记唐九奎兼任办公室主任。1957年后,随着人民来信来访数量增加,县委、县人委确定1名县委副书记,1名副县长分管这项工作,并成立人民来信来访的专门办事机构。粉碎“四人帮”后,县委常委建立接待日制度,平均每天接待人民来访3人次。1981年县委负责人阅批的人民来信141件,重大问题,由领导亲自出面深入基层,调查处理。1981年4月新桥区长建公社长建大队张三一生产队派出代表先后赴省、地、县上访,反映大队平调该生产队40亩芦柴滩,要求归还。县委常委、县革委会主任孙贤树、县委委员、农办副主任俞由友于5月2日亲自到长建公社调查了解,作了妥善处理。同年,县委书记张俊卿到西埠公社岗坂蹲点期间,接待人民来访20多人次,重大问题及时责成有关部门处理。1982年,省委、省政府授予和县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的称号。同年,贯彻全省信访工作会议精神,各区、社(镇)党委、县直机关局以上单位,确定1名负责人分管信访工作,并配备兼职信访干部107名。1984年,制定《信访工作条例》,把大量问题解决在基层。
通过信访处理,为干部群众解决了大量的问题,1984年,在发展商品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过程中,要求保护和支持专业户的合法权益的信访明显增加,善厚公社高祖大队专业户司先锋要求承包抛荒田320亩的来信,县委负责人很重视,召开有关部门会议专题讨论,确定县政府1名负责人深入高祖大队调查,帮助解决贷款10500元,并在物资技术上给予支持,实现了司先锋承包抛荒田的愿望。同年,收到侵犯专业户合法权益信访的事件31起,经检察、公安部门查处,分别予以拘留35人,罚款11人,警告12人。1978年以来,落实了党的各方面政策,在平反“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和历史老案中做了大量工作。民国33年(1944)参加革命的唐竹友,1949年组织批准离队回乡养病,后被安排在濮集卫生院当出纳。“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造反派,以“逃兵”为名,予以开除公职,并抄家没收银元89块。1980年起,他提出申诉,一直得不到解决。1984年信访部门经过7个多月工作,最后由县委、县政府出面做工作,解决了问题。1984年,通过信访部门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平反善后问题40件,其中作退离休处理的35人,抚恤4人,收回安排工作1人。
1988年,共受理人民来信来访921件(次),其中来信696件,来访225人次。在受理的来信来访中,县有关部门办理的792件(次),自办率为86%,其中县信访办公室直接办理271件,占信访总数的29%。县委、县政府负责同志批阅人民来信327件,占来信总数的47%。1979年至1988年,和县承办上级要求呈报处理结果的案件,均按时查结上报,实现了连续十年年终无积案。
1975年以来逐年信访量统计表

七、县委活动纪要
新中国成立后,和县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加强和完善基层政权建设,积极发展国民经济,开展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运动,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12月,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会议,选举产生了和县人民委员会。1957年6月、和县召开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和县第一届委员会。县委仍领导群众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及电力事业,努力发展地方工业。同时,党的组织建设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1965年底,全县基层党支部已由建国初期的42个发展到433个,党员由420名发展到8224名。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和县各级党政组织普遍受到冲击,党的正常组织生活遭到破坏。为了稳定局势,1967年11月,人民解放军六四O八部队进驻和县,实行“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1968年3月,经省军事管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了“三结合”的和县革命委员会。1969年9月,成立中共和县革委会临时核心小组。1970年11月,召开第三次党的代表大会,恢复县委领导机构,区、乡党组织也相继恢复活动。1976年县委辖6个区、1个镇、39个公社(镇)党委和3个机关、企业党委,全县有党组1个、党总支25个,党支部664个、党员1.49万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委在落实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中,对“文化大革命”中和以前存在的冤假错案及历史遗留案件全部作了复查纠正或处理;还为改善知识分子政治和生活待遇,采取一系列措施,收到良好的效果,极大地调动了干部、党员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全县各级领导班子得到充实和调整。
1980年12月、1984年8月、1987年6月,先后召开了全县第四、五、六次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和县第四、五、六届委员会。
在上级党委的统一部署下,从1984年12月至1987年1月,全县从上到下分4批进行整党。参加整党的有1085个单位,51个党委,15个党组,31个党总支,917个党支部,20290名党员(其中预备党员886名)。通过学习文件,对照检查,组织处理、党员登记和检查验收,较好地完成了“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的任务。全县表扬了上千名优秀党员,并对142名严重违纪党员作了严肃处理,对少数触犯刑律的党员坚决绳之以法。
1950年至1988年,累计县、乡两级党校,共办740余期各类训练班,培训学员19.48万人次。还选送138名国家干部到县内外党校学习和深造,推荐630多名干部参加大中专函授学习。并选派一批青年干部到基层任职锻炼,提高干部素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