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县城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项羽封范增为历阳侯,始筑城,称为“亚父城”。城建于高阜上,周围九里,高二丈二尺,女墙三尺余。环城有濠,内有子城、南城、新城。宋乾道六年(1170),统制郭刚将三城合为一城,辟十一门。明洪武年间,统制郭景祥,知州张纯诚重修,将原十一门改为五门,后又增一门,东为朝阳门、西为临湖门、偏西为横山门、南为横江门、偏南为环江门、北为涌泉门。万历元年(1573),知州康诰重筑,城外石桥设关。改朝阳门为迎旭门,临湖门为秩成门,横山门为望舒门,横江门为平康门,环江门为薰阜门,涌泉门为拱辰门。东西开二水关,以泄城中之水。清顺治二年(1645),知州卢汝鹃开城濠、造浮桥、设敌台、改建更楼。康熙九年(1670),知州夏玮修垛墙暨六门城楼。咸丰年间,六门城楼、垛墙均毁于战火。光绪十六年(1890),知州罗锡畴复修四门城孔。民国时期称宣桂镇,四周土城墙环绕,周长6公里。
建国后,改名为历阳镇。由于厂房、住宅、道路建设需要,旧有的城墙及四门城孔,已被陆续拆除,现仅有部分土城墙遗迹。
(一)街道
民国时期,有大小街巷60余条。主要街道以小市口为中心,有东门街、新街、雨露街、大照壁街、小西门街、篾匠街、北街、千家坂街、油坊巷、菜市街等10条,均为石板路面。其中东门街、小西门街和油坊巷为主要商业区。抗日战争期间,遭受日机轰炸,东门街和小西门街的大部分商店、民房被烧毁,后陆续重建修复。
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逐步进行城镇建设。1951年,开始拆除东门街和小西门街两侧旧房,扩建为中心街道。1959年拓宽北大街。此后,由于和县大部分财力,物力投入农村电力网和水利建设,城镇建设基本上停顿下来。1978年后,随着经济发展,县委、县政府将城镇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的内容之一。1984年7月,新建南大街,并与北大街相联结,形成新的中心街道。1984年至1985年,整修街道9条,铺成混凝土或沥青路面。1988年起,在和县电影院北侧,新建半边街和陋室公园。全镇面积由建国初期的1.2平方公里,扩大为2.75平方公里。主要街道:
东门大街从酒厂至小市口,全长750米。1951年起,拆除两侧旧房,路面拓宽为6米,结构为碎石。1983年改建为沥青路面,人行道铺混凝土预制块。沿街有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县人民检察院、人民武装部、县总工会、公安局、百货公司等单位。
小西门街从小市口至小西门口,全长400米。1951年,拆除两侧旧房,路面拓宽6米,结构为碎石。1983年改建为沥青路面,人行道未按规范铺设。沿街有商业局、饮食服务公司、医药公司、帆布厂、中医院等单位。
北大街自汽车站至小市口,全长764米。1959年拆迁两侧旧房,铲平城墙,路面拓宽为12米,结构为碎石路面。1965年小市口至供电局段路面,浇筑沥青。1982年汽车站至供电局段改建为混凝土路面。1984年重修小市口至供电局段路面,人行道拓宽为5.5米,铺混凝土预制块。此段路面也改建为混凝土路面。沿街有文化馆、图书馆、影剧场、印刷厂、邮电局、保险公司、交通局、供电局、文昌宫市场、汽车站等单位。
南大街小市口至得胜桥,全长997米。1980年拆迁原油坊巷至百福寺门口旧房,贯穿清真小学旧址及菜园,填平曹家塘,直达得胜桥。1984年7月,拓宽路面为14米,路面为混凝土结构,人行道宽5.5米,铺混凝土预制块。沿街有二轻局、商业局、一建公司、土产日杂公司、五交化公司、幼儿园、历阳镇人民政府、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电影公司、劳动服务公司、工商行政管理局、玉带河市场、烟草公司、教育委员会、粮油食品局、计划生育委员会、县医院、历阳二小、物资局、外贸局、水泵总厂等单位。
雨露街(今称古楼街)县政府至镇淮楼,全长180米。1980年,路面改建为混凝土结构,人行道4米,铺混凝土预制块。沿街有建设银行、城建局、法院、县招待所等单位。
镇淮街镇淮楼至四牌坊旧址,全长228米,路宽8米。1985年下坡处建成混凝土路面长60米,由下坡至四牌坊浇筑为沥青路面,长168米。沿街有城关粮站等单位。
大照壁街(今称古楼街)从公安局门口至钩屎拐,长130米,宽6米。1985年,路面铺设混凝土预制块。沿街有清真寺、律师事务所等单位。
玉带河大街从四牌坊至大西门,全长900米,路面宽5米。1985年改建混凝土路面。沿街有花席厂、和县一中、鞋帽厂、自来水厂等单位。
观弯街从遇仙桥井至大桥头,全长612米,路面宽4米。1965年路面整修一次,1987年改为沥青路面,其中有280米为混凝土预制块。沿街有工商联、和县二中等单位。
新生街(旧南门街)从大桥头至得胜河北岸(旧横江门),全长530米。1965年路面整修为碎石土路。沿街有民族幼儿园、建材预制厂等单位。
马王庙巷(今改称积谷路)从电影公司至观弯街,全长160米,路面宽4米。1985年路面结构改建为混凝土预制块。沿街有技术监督局、标牌厂等单位。
黄泥岗巷从县招待所至南大街,全长216米、路宽4米。1985年路面结构改建为混凝土预制块,巷内有历阳一小宿舍。
积谷路从城关粮站至南大街,全长242米,路面宽4米。1985年路面结构改建为混凝土,沿路为居民区。
篾匠街从回民豆制品门市部至观弯街口,全长408米,路面宽6米。1985年路面结构建为混凝土预制块,沿街为西门老菜场。
横江街从得胜桥至和阳桥,全长430米,路面宽8米,路面结构为泥碎石。1989年与旧和阳桥平行新建一座水泥桥,拓宽路面,改建为混凝土路面,向南延伸。沿街有毛竹站、城南信用社、幼儿师范学校、面粉厂、阀门总厂、福利院等单位。
半边街从保险公司至陋室公园东段,全长450米,路宽15米,人行道5米,路面结构为混凝土。沿街有历阳四小、陋室公园、税务所等单位。
(二)供水、排水
供水
建国前,居民主要饮用河水、井水。全镇有井300余口,其中著名的古井有6口,即东门街的卫井,小西门的华阳门井,菜市下的遇仙桥井,和县第二中学内的竹叶泉井,新生街的三眼井,四牌坊龙井。
建国后,由于工业发展和人口增多,用水量增大。1966年,开始筹建和县自来水厂,厂址在东门外得胜河边。次年,竣工供水,水塔高10.5米,主管道1500米,日供水量300吨,主要供机关单位生活用水。此后,由于需水量增大,加上厂址紧靠历阳镇污水排放处,自来水质差。1974年,自来水厂迁至和县第二中学后西城墙上。1980年10月竣工,水塔高30米,日供水量3000吨。1984年,兴建一座日产水量5000吨的平流池。共埋设主管道6665米,其中直径为300毫米的3275米,200毫米的960米,100毫米的2430米。1988年,居民普水率为90%。年供水125万吨。
排水
民国时期,全镇的下水道,均为砖砌的方形通道,称为“阴沟”。由于地势北高南低,故下水道都自北向南,由大照璧、油坊巷、观弯街分为三路汇入玉带河,由水关洞经得胜河入江。
建国后,逐年改善排水设施,在整修街道的同时,铺设排水管道,总长5879米,窨井521个。
管道分布情况
东西大街,埋设450毫米双排管道,由大照壁、小市口和观弯街分三路南流。
北大街,自小市口至文昌宫,埋设800毫米管道。文昌宫至北城河,为800毫米双排管道。
南大街,自小市口至得胜河,埋设1米的双排管道。
观弯街,向南经大桥头,入得胜河,埋设800毫米单管道。
大照壁街,为600毫米单管道,至四牌坊入玉带河。
四牌坊至大西门,为600毫米单管道,分段入玉带河。
玉带河是历阳镇下水道的总汇渠,自大西门水关洞至东门水关洞,全长1150米。1987年大桥头至四牌坊段,已改建成长370米,宽2米,高2米的地下水道,其余部分河床淤塞,尚待整治。
卫生设施与绿化
历阳镇清洁队原有5人,每条街1人1板车,每天扫1次,节日加班。以后逐年增加,至1985年止已有清洁工18人,临时工5人,清扫街道面积达6.7万平方米。经费:1977年6000元,1985年增至1.05万元,1987又增为2万元。
1983年县基建局,添置两辆翻斗车,运送垃圾,不久又将“581”车改装成翻斗车,1987年又添置一辆2.5吨的跃进牌汽车,运送垃圾。
垃圾处理场1984年6月,在和城北郊柘乌公路西侧,用8000元的土地补偿费,征得一块面积3.7亩的土地,作垃圾处理场,盖有两间一厦,由清洁队派专人值班,担任每天平整垃圾工作。
公共厕所从1984年起,根据居民分布情况先后在南大街、大西门、四牌坊、猪集、准提巷、体育场、历阳镇后面、东门、陋室街、小市口建成公共厕所,并由专人打扫管理。
绿化全城各主要街道自1956年起,两旁栽植法梧,以后发展到其他街道,有缺棵随时补植,有些路段还新栽植常青树,每年平均补栽250棵,并确定专人管理,现存1350棵,各机关、学校,也都遍栽花木,全城绿化面积达13%。
(三)主要建筑物
县政府办公大楼位于东门大街北侧,中为四层,东、西各为三层,建筑面积4538平方米。1975年竣工。
县委、人大、政协办公大楼位于县政府办公大楼后面,高四层,建筑面积800平方米。1984年至1989年相继建成。
广播电视楼位于东门体育场后,东侧为五层、西侧三层,建筑面积1279平方米,有防震设施。沿楼体浇铸电视差转台天线底座,全楼供广播播音和办公使用。1982年5月建成。
汽车站候车厅座落在北大街终点,建筑面积600平方米。1983年竣工。
物资大楼位于南大街,主楼五层,其余为四层,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1984年建成。
文化大楼位于北大街。1984年,拆除和县影剧院大门及售票房,兴建四层大楼,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有地下室,分别划归县文化馆、图书馆使用。
工人文化宫位于东大街,高四层,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1985年建成。内设图书阅览、溜冰、棋类、舞厅、音乐茶座、电视录像放映等活动室。
玉带河农贸市场位于南大街。占地面积1780平方米,其中菜场1280平方米,小商品门市部16个,建筑面积500平方米。1985年建成。
文昌宫农贸市场位于北大街,占地面积1.55万平方米,内有二层楼一幢,设小商品门市部84个,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1987年建成。
六龙酒家位于南大街,高三层,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1987年建成。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楼位于南大街,高四层,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1987年竣工。
生资公司综合楼位于北大街,建筑面积1950平方米,销售农业生产资料。1987年建成。
和县医院门诊楼位于南大街,大楼三层,建筑面积2768平方米,一楼挂号、取药,二楼设各科门诊,三楼办公。1984年建成。
市话综合大楼位于北大街,楼高五层,建筑面积3066平方米,为市话改制工程之一。1988年基本竣工。
此外,正在筹建中的工程有和县第一中学教学大楼和小市口的商业大厦、供销大厦。
二、主要集镇
乌江镇
位于和县东北隅,距县城21公里。地处苏皖两省交界处,面临长江,与南京、马鞍山市形成鼎足,素有金陵门户之称。历史上楚汉相争,项羽自刎于乌江,建有霸王祠。公元304年至1368年,为乌江县县治所在地。昔日商业发达,有棉花行、米行、商店、茶馆、客栈等近百家,是“卫花”的集散地,民国时期,建有乌江轧花厂。
建国后,乌江镇不断发展。1957年,柘乌公路通车。1969年,开挖驷马新河。1973年,位于乌江的驷马山引江工程枢纽抽水站竣工。1985年后,整修老街道,铺设混凝土结构路面,全长967米,宽8米。并在柘乌公路西侧,新建一条商业街,长193米,宽28米,路面为混凝土结构,两侧先后兴建二层楼房40余幢,每幢建筑面积400至500平方米,路灯41盏。集镇面积由0.8平方公里,扩大为2平方公里。新建一座日产1000吨的自来水厂,居民普水率85%。埋设地下排水管道600米。建公共厕所7个,垃圾箱6个。驷马新河畔建有一座客货两用码头。镇东南约5公里处,有和县至马鞍山汽车轮渡。通过柘乌公路可达巢湖、合肥及南京等城市。全镇有国营、集体商业69家,私营商业330家,公路两侧已形成新的商业区和烟草、竹木、蔬菜及其它农副产品的专业市场。
沈巷镇
位于和县南部,(淮南铁路与合芜公路之间),距长江仅5公里。建国前,沈巷镇只有近百户人家,一条石板小路。私营商店、饭馆、豆腐店10余家。建国后,集镇建设不断发展。50年代,先后兴建粮站、供销社、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拓宽改建老街道,形成东起食品站,西至沈巷中学;南自火车站,北至汽车站的十字形街道,总长1605米,宽为5至8米。1986年,集资12万元,在主要街段,铺设混凝土结构路面。1988年在合芜公路南侧,筹建一条南北长160米,东西长250米的丁字形新街道,宽均为26米,路面结构为混凝土。
该镇水源不足,仅有几处污水沟塘,居民饮水需越过铁路、公路,至圩区水沟提水。1985年,投资16.78万元,新建一座自来水厂,水塔高24.5米,埋设100毫米管道,长1458米,日产水为500吨,居民普水率80%。淮南铁路、合芜公路从镇两侧通过,交通便利,市场繁荣。每当逢集,除周围的八角、黄渡、雍镇、五显、螺百、黄山寺等乡农民外,无为、含山、肥东、长丰等县及芜湖市的个体户、客商也纷纷前来采购或销售农副产品,人流量达2万余人。竹木、牲畜、家禽、水产品蔬菜等专业市场,生意兴隆,仅木材年成交额500余万元。是和县南部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白桥镇
位于牛屯河边、和沈公路两侧,距县城22公里。相传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此过渡,后建桥因而得名。明代,街市逐步形成,有经营粮油、杂货和手工业制品的商店20余家。清末,街道两旁的粮食、棉花行和杂货店、茶馆、饭店等已有100多家。并在桥北兴建一条新街,名为益新街。民国5年至8年(1916~1919),将木桥改建为三孔石拱桥。街道铺设青石条,两头还有厚约三寸的木板制成的两副关闸门,以维护治安。民国24年(1935),商家发展至300余户。人口2500余人,街道长1000余米。抗日战争期间,白渡桥街被日军纵火,烧毁50余户。
建国后,新建粮站、轧花厂、供销社、食品站和一批集体企业。1978年后,商业和集市贸易迅速发展,私人开店设摊,南头街道向前延伸300余米,街道西侧汽车站两旁,形成半边街。1985年,改建老街道,拆除原来的青石条路面,铺设混凝土结构路面三条,全长1100米,宽5米。设路灯9盏。新建自来水厂一座,主管道1200米,基本解决居民饮水问题。埋设地下排水管道400米。街道两侧新建二层楼房39幢,三层楼房3幢。1987年5月,在原石拱桥西侧兴建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桥,它是和县境内最大的一座公路桥。
姥桥镇
位于和沈公路西侧,姥下河边,距县城15公里。三国赤乌年间,形成集镇。宋代名姥下镇,明代改为和阳镇。民国时期又改称姥桥镇。建国前,该镇赌风盛行,当时全镇有粮食行40家,布店、杂货店30家,茶、酒馆40家,猪、牛行30家,鱼行4家,陶瓷砂货店4家,竹木行2家,手工业作坊17户,当铺2户,中、西药店6户。
建国后,人民政府禁止赌博,集市贸易不断发展。1978年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个体户开设的商店、饭店不断增加,街道向东延伸,在公路两侧,形成新的商业区。1985年,新建一座自来水厂,主管道100毫米,长1685米,日产水500吨,居民供水普及率80%。至1988年,新建楼房73幢,其中三层楼房5幢,其余均为2层楼房。
西埠镇
位于和县中部,柘乌公路北侧,距县城10公里。古名历湖铺,明代改为西铺。清光绪年间改为丰乐镇。民国初,又改为西埠镇。
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集镇面貌不断变化。全镇有国营、集体商业30多家,乡办工业企业14个。1984年,街道铺设混凝土结构路面,长640米,宽5米,安装路灯22盏,整修巷子7条。主街道东端粮站附近的公路两侧,已形成新的商业区。1985年4月,集资兴建自来水厂,主管道100毫米,长973米,日产水300吨,居民普水率70%。1987年起,从老街道起至柘乌公路止,新辟一条新街道,长500米,宽16米,两侧兴建有医院、供电所、信用社及个体商业门市部、住房等。
1986年集镇建设情况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