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和县境内主要河道有牛屯河、姥下河、太阳河、得胜河、双桥河、石跋河、驷马新河七条。另有裕溪河、滁河两条县界河,均自西向东,注入长江。
民国2年(1913),县知事王璧臣偕同堤工督察员,督修下八圩及各河堤。民国24年(1935),县长刘广沛采纳彭顺之“主河疏浚,支流设闸,减短堤线的治理意见”。由此,和县的旧水系不断地得到改善。
建国后,全县统一规划,分级治理,主要河道由县规划治理,支河由各区、乡治理。经过40年的治理,培修河堤500余公里,主要河道河堤均超过1969年最高水位1.5米,支河河堤已达到1969年最高水位。并拓宽九条河道,最高泄洪总量为4120立方米/秒。
一、主要河道治理
裕溪河1951年整修裕溪口至雍家镇河道9.30公里,完成土方26.81万立方米。1952年整治沿河主要险段。1956年从三汊河至裕溪口河堤加高培厚,长度19660米;同时对三汊河至铜城闸段长度13330米进行疏浚。1963年至1965年,省交通部门,对该河浅滩逐段进行疏浚。1967年5月裕溪闸竣工,使枯水期闸上控制水位在6.0~6.5米。1971年至1972年春,巢湖地区革委会组织巢县、无为、含山、和县共16万余人,投入裕溪河整治第一期工程施工,在县境内退筑雍家镇河堤,拓宽河道,切除军施村嘴子,直通裕溪闸,使巢湖闸至裕溪闸河道由原来的64.1公里,缩短为56.5公里。1974年春继续完成第二期土方9977万立方米。1977年至1982年,航运部门又先后6次,使用机械、人工疏浚全河段工程,对裕溪河的水下部分进行局部疏浚。1986年完成该河赵埂西、陈杨、夫人庙、千棵柳等砌石工程1790米。
经过整治后,河道拓宽,堤身断面加大,河底高程3.46~4.2米,河底坡度0.04‰,河底宽度50~150米,平槽宽度150~250米,河滩高程6.5~7.0米,堤距200~300米,河床最小弯曲半径200米,一般都在500米左右,水深4米上下,常年通航,枯水季节尚能保持水深1.5~2.5米。县境内河道长30公里,流域面积113平方公里,泄洪能力1170立方米/秒。
牛屯河明正统十四年(1449),由于“河床淤塞,乃兴役疏浚”。清乾隆五年(1740),开堰疏滩。民国24年(1935)、民国36年(1947),均对该河疏浚一次。1951年,牛屯河口至新桥大闸的河道进行疏浚,并加固河堤。1955年,和县航管站组织水上运输社社员,在牛屯河、后港桥、功剩桥等处,进行清航治理。1956年,对牛屯河两岸的支汊河,进行疏浚。由于牛屯河河道狭窄、弯曲,自1972年至1985年,经过14年治理,河底拓宽为30~50米,其中1976年,县政府组织8万民工,开挖拓宽新桥闸下3.3公里河道,完成土方250万立方米,并改建了新桥大闸,由原来的一孔污工结构闸,改为八孔钢筋混凝土结构大闸。1986年起,承担本省淠史杭水利工程中的牛屯河分洪道工程,内容有主要河道及支汊河开挖及筑堤,兴建新桥船闸,铜城节制闸和6座桥梁,沿河两岸的处理工程。几年来,和县组织大批民工与庐江、无为、巢湖、含山等县、市一道协同施工治理,主河道长48.76公里,河道底宽60~80米,底高3.4~4.0米,均已达到设计标准,泄洪能力为700立方米/秒,已建成白渡、新塘两座公路桥和后港、黄桥、孤庙三座农用桥,拆迁房屋3423间,挖压农田2288亩,均按拆房、挖田标准,分别已作处理。
姥下河明正统十四年(1449),疏浚一次。清乾隆五年(1740),开堰疏浚,民国24年(1935)。疏浚一次。民国36年(1947),培修一次。1954年大水后,进行复堤加固,同时联并两岸圩口筑堤时,结合疏浚河床。1956年,自姥桥至孟家岗的河堤,加高培厚,长18公里。1959年11月,发动9000名劳力,扒开铁淋坝,疏浚了周许桥、徐祝桥4430米河床,恢复了姥下河故道。1966年对孟家闸至姥下河闸河段,进行疏浚,泄洪能力为200立方米/秒。1972年,疏浚该河上游,和尚圩至茅圩段的丰山新河,长11.5公里。经过历年治理,河底宽10~30米,河底高5.0~6.0米,流域面积157.22平方公里,泄洪能力185立方米/秒。
太阳河明嘉靖三十年(1551)判官李锭率民筑堤结合疏浚河床。清乾隆五年(1740),结合开堰,重浚一次。民国24年(1935),疏浚一次。民国36年(1947),治理一次。1954年大水后,太阳河南北两岸加修,河床得以疏浚。并在太阳桥以下,新建两段岸堤,共长1000多米。使郑蒲、黄墩两圩的封闭堤岸得以形成。1972年国家投资27万元,在入江口兴建双孔钢筋混凝土结构大闸,单孔4.2米,闸底高程5.0米,闸上控制水位7.0~7.5米。该河经过历年疏浚、整治,共完成土方91.1万立方米,河底宽7~20米,河底高5~6米,流域面积63.23平方公里,泄洪能力95立方米/秒。
得胜河宋开宝八年(975),宋太祖伐南唐,“诏用京西转运使李符之,发和州丁夫及乡兵凡数万人,”“令符督其役”,开通了横江河。可见一千多年前,上自桃花桥沟通开胜河,下经当利驿(今瓦盆沟)出江。明永乐二年(1404),和州吏目张良兴对观音桥河,开胜河进行疏浚,工程施工顺利,“得胜班师”,随将含山河段观音桥河与和县河段开胜河合称得胜河。此后,地方官吏又不断地对得胜河进行整治。明正统五年(1440),知州朱源疏浚横江河。明万历元年(1573),知州康诰拓宽整治开胜河与横江河,命名为新河。民国7年(1918),知事金梓材,因横江水流不畅,征集民工,从乘驷桥新河顺文昌塔旁开挖一条支流,沟通杨林河注入大江,故将杨林河口改名金河口。民国35年(1946),安徽省救济分署,分发面粉15吨,给沿河民工,以工代赈,整治河道。民国36年(1947),堵新河支流三岔河。
1954年,县政府投资15万元,从高巷村拖板桥开挖新河道,拓宽大南门、小南门、东门护城河,联结杨林河全长4665米,分泄洪水,才形成得胜河全貌。1954年大水,大荣圩溃破,缺口既长又深,1955年至1956年,在堵口复堤中,退建东门外至龙口桥的新河堤,长2.5公里。1966年冬至1967年春,组织7个公社2万民工,对得胜河进行较大规模整治,平均拓宽10~15米,挖深1.0~1.5米,共完成土方63.7万立方米。1967年至1969年,巢湖地区行署组织和县、含山县数万民工,整治出江口河道2.10公里。投资300多万元,兴建4孔钢筋混凝土结构大闸和装机12台,容量2160千瓦的排灌站,排灌流量30立方米/秒。1983年至1984年,对该河的险埂要段,进行加高培厚,砌石护坡,共长6.07公里。1987年,该河亻及家湾裁弯取直,开挖一条新河道,底宽30米,底高8米,河长250米。经历年疏浚拓宽,现得胜河和县段,河底高程为4.0~5.0米,底宽20~30米,堤顶高程为12~13米,泄洪量约200立方米/秒,境内流域面积182平方公里。
石跋河明隆庆四年(1570),圈圩筑堤形成河道。1959年对全河进行清理,并清出乱石50立方米,木桩119根,挖土800立方米。1983年将石跋河两岸小圩联成两个大圩,并疏浚河床,加高岸堤11.5~11.9米,后又经多年疏浚,主河河底高5.0米,底宽10~30米,支河底高5.0~6.0米,河底宽度5~7米,流域面积165平方公里。
双桥河宋知州胡日方凿千秋涧,明末从赤埭口接引江水,开始形成双桥河。民国24年(1935)建永乐、双桥闸,双桥河就成为单一河道。1956年以来,经过多次治理疏浚,河底高程5.0~6.0米,河底宽度7~25米,泄洪能力65立方米/秒,流域面积108平方公里。
驷马新河道光十四年(1834),知州善贵、监生范宗炜捐俸及众商贾集资,招工将惠政桥至河口段的淤障清除。1969年12月,苏皖两省为解决六合、江浦、滁、和、全椒、含山等县的农田灌溉问题,组织民工在滁河中游金港村南侧,开挖一条新河——驷马新河。在中段自姚西至得潮湾,挖通两省分水岭5公里。1971年7月1日,乌江枢纽节制闸及船闸建成通水通航。该河全长27.36公里,流经县境内河长16.58公里,北段自滁河南岸金港村至二姚村长7公里,南段自小许村至乌江闸5公里,乌江闸至河口4.58公里。河底高程3.5~5.0米,河底宽度18~36米,区间流域面积27平方公里,河道泄流量550立方米/秒。
滁河明正德十五年(1520),从金城港至乌江,“因旧迹浚之”。嘉靖五年(1526),曾欲从分水岭赭乐山入江未果。清光绪元年(1875),提督吴长庆开赭乐山由分水岭达大江。光绪元年至七年(1875—1881)两江总督沈葆祯、左宗棠先后“炸石通道”,扩大滁河通江口。该河流经和县小集子至陈家浅,全长46公里,分为两段:小集子至金港村,长34公里;金港村至陈家浅,长12公里。1974年至1976年,全县动员大批劳力,对该河进行疏浚、拓宽工程,共完成土石方2183.2万立方米,疏浚河道46.2公里,其中和县段为31.5公里。小集子至金港村段,河底高程4~5米,河底宽度25~30米,泄洪能力650立方米/秒,流域面积243平方公里;金港村至陈家浅段,河床高程5.0~5.5米,河底宽度25~30米,泄洪能力250立方米/秒,流域面积48平方公里。
二、小型河渠治理
裕溪河的小河渠,境内有三条:从八角老坝闸到雍镇西为官寺港闸河;从雍镇到余杨村为余杨河;从沈巷到裕溪街为永安河。这些河都经过疏浚治理,系在十四连圩境内,均兴建有节制闸。
牛屯河的支流有两条:功桥河,源出含山县鹿岩山,境内从杭河泊到丰山;铁淋坝河,1959年12月至1960年3月,县委成立铁淋坝疏河野战团,发动黄马、沈巷、白桥、姥桥、城南、南义、功桥、西埠、历阳9个公社,9000多民工,一边挖河,一边筑堤,经过80个工作日,完成土方228万立方米,挖通了铁淋坝河,河长23.9公里,河宽38米,河深8米,使功桥河与姥下河、得胜河汇合。
姥下河的小河渠有一条,即从武塘到丰山的撇洪渠。
太阳河的支流有两条:从望江到武塘的支流;从武家荒到联合的支流,经过治理已成为两条撇洪渠。
得胜河的小河渠有六条:青春河,自张公桥至青春水库;腰埠河,自陶家坟至金桥,长8.5公里;西马支河,又名马皮河,从西埠到马桥,长7.5公里;娘娘庙乡的运粮河;聂陶到郇桥的郇桥河;五里桥河,由五里桥至河口,长2.5公里。
双桥河的小河渠有一条,即十里长河,古名浮沙河,从双桥至大王庄,经过疏浚,该河南端启闸可与得胜河相通。
石跋河的小河渠有一条,即七星湖河。
驷马新河的小河渠为古韦游沟,系唐开元(713—741),乌江县丞韦尹开,引江水15里,灌田500顷。贞元十六年(800),游重彦复治之,民享其利,故以韦游二姓命沟名。由于年久河道变迁,该沟不复存在。
滁河的小河渠有七条:善厚乡境内原有一条横河,1961年,新开一条东风河。石杨乡有官渡、李渡两条河,经疏浚已成为灌溉渠。石杨与陶店两乡交界处有大陆河。陶店乡的韩湾河,后改名为红旗河。1984年后,从小胡桥到中山大队,开挖一条新渠,全长22.5公里,称为“幸福渠”。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