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据旧图经云:“渔丘渡为伍员入吴济渡处,是昔时江流由今城中,而后乃徙而东也。”渔丘渡在和县一中附近,春秋时期,江岸在这里。而今江岸在金河口一带,已东移5公里,仍继续东移,金河口与小黄洲之间的江面,由于逐年泥沙沉积,已变成沙滩,原金河口码头现移至下游针鱼嘴。和县东部全为长江堤岸,江水本是自西向东而流,惟至西梁山时,却改为自南向北走向,故此江段旧称“横江”。唐李白所写《横江词》即可佐证。
和县江堤的形成,始于沿江大面积滩地的围垦开发。从明朝初年在滨江圈圩筑堤算起,江堤的发展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和县沿江大堤南起裕溪口,北止乌江驻马河口,全长64.957公里。该江堤分为两段:裕溪口至黄山寺段,长11.539公里,属无为大堤一部分,为重点江堤;其余为一般江堤,长53.418公里。
由于江浪的冲击,重点江堤的裕溪口段,一般江堤陈桥洲、郑蒲段、大黄洲等段,江岸塌方严重。例如民国23年(1934),大黄洲连陆成为大荣圩时,其外滩即发生塌方。民国34年(1945),郑蒲圩段、新河口段,相继塌方,最大塌方宽有1公里,隐驾尖堤脚距江岸仅21.37米。1976年至1981年间,江岸塌方崩进深度100—170米,每年有200余亩耕地倒入江中。1981年因塌方拆迁120户,民房480间。
一、退建
1950年从裕溪街至铁桥边,退建一道新江堤,长410米。因塌方向下游发展,1951年、1952年,从铁桥边至陡河,在裕溪小圩、姚兴圩后,新退建一条江堤,长2.8公里,发动民工8494人,完成土方103583立方米。至1956年,一般江堤的裁弯取直和退建新堤的有马圩至针鱼嘴段、大余龙塘段、金河口段、陈刘元段等四处,总长2.96公里,完成土方158213立方米。
二、保坍
裕溪口段裕溪口至陡河之间。50年代,用机械从江口吸取泥沙,吹填小塘和低凹地段。1983年至1987年,投资491.94万元,挑土填基,完成土方290.09万立方米。1987年至1988年,对裕溪口大堤外的鱼苗塘、荷叶塘进行吹填,投资87万元,完成土方27.69万立方米。
西梁山段从炮台窝至小轮码头。1965年,在西梁山过江电线大塔处,抛石护岸,水下抛石1.87万立方米,长1.37公里,水上砌坡0.91公里,砌石3600立方米。
郑蒲圩段自郑蒲闸至姥下河。1981年,从郑蒲闸400米起,向上游水下抛石护岸,长250米,水上砌坡193.5米。1984年,从隐驾尖至大弯子抛石护岸,长1.27公里。1985年起,从大弯子向上游抛石护岸,当年抛石护岸长0.45公里,1987年0.62公里,1988年0.2公里,并两次对岸头及脚下抛石加固、除险。
新河口段从太阳河至新河口。1971年,自太阳河口闸下,抛石4处,长1.63公里。1972年,在新河口上下,抛石3处,长0.75公里。1973年,抛石0.47公里,加固长0.25公里。1974年,抛石长0.86公里。1975年5月31日,倒套发生崩坍,抛石长1.07公里。1976年,从王丰(瓦盆)沟起,抛石7处,长0.96公里,加固0.72公里。1976年至1977年,继续抛石加固10处,长2.36公里。1979年,在大中洲、王丰沟、新河口上下,抛石护岸,长0.66公里,水上砌坡0.8公里。1982年,在大中洲空凼抛石0.22公里。累计抛石43.42万立方米,砌石4530立方米,岸线基本保住并回淤。
大荣圩段自金河口码头至大黄洲。1969年,兴建轮船码头,上下平顺抛石护岸,长0.78公里。1983年至1984年,在老埂头上50米处至小窝子,水下抛石1.03公里。1987年,向大窝子延伸抛石0.38公里。累计抛石76.48万立方米,护岸长度为1.319万米。
三、培修
明永乐三年(1405),修鹰扬卫乌江屯江岸。清道光十一年(1831),沿江圩民修筑江堤。光绪三十四年(1908)联并滨江数十个小圩,成为保大圩,自此,长江堤防培修形成。民国20年(1931)大水,全县受淹。次年,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派贺士奇、冯炳祥等人协同和县堤工专员黄寄陶、士绅濮慕三,带领民工,以赈款修复江堤,较前高大坚实。民国24年(1935),进行大规模封支堵汊及联堤工程。民国34年至36年(1945—1947),连续三年施工,完成土方142.81万立方米,长53公里。民国38年(1949),国民党军溃退前,在江堤上挖战壕,筑碉堡,江堤遭受破坏。
1949年8月至1950年春,县人民政府组成复堤总队部,下设7个大队,组织民工13万余人,以工代赈,发放大米172万公斤,完成土方107.71万立方米,修复遭破坏的江堤。1951年,贯彻“彻底消灭险工,普遍加高培厚”的治水方针,自1月10日至4月,消灭了险工,做好了养护,全年完成江堤土方84.5万立方米。1954年,遭受特大水灾,冲破江河圩堤大小缺口362处。1955年春,县成立堵口复堤指挥部,下设12个大队,164个中队,抽调县、区、乡干部435人,组织民工10万人,进行堵口复堤。由于工程大,时间紧,采取先堵口退建,后培修。先洼地后高地,先险工要段后平工,先外坡后内坡的方法,贷款180万元,至5月份,完成土方516.1万立方米,占任务101.5%,达到计划工程标准质量,结合复堤清除隐患和障碍物5299处。1956年、1957年,整修江堤,共完成土方85.95万立方米。经历年培修,至1988年,重点江堤堤顶高14.6~14.8米,顶宽8~10米,内坡1∶4,外坡1∶3,已超过1954年最高水位2米,保证防洪水位12.84米;一般江堤堤顶高12.2~14.0米,顶宽5~8米,内坡1∶4,外坡1∶3,大部分已超过1954年最高水位1.0~1.5米,保证防洪水位11.4米。重点江堤正常挡水堤长7.15公里,外护堤两处,长4.38公里。一般江堤正常挡水堤35.24公里,外护堤11处,长18.16公里。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