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和县农业资源丰富,自然条件较好,历来是粮、棉、油和其他经济作物综合发展的农业县。建国初的三年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期间,和县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以极其高涨的政治热情,胜利地完成了土地改革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1年底,土地改革结束,全县59745户农民,分得土地330219亩,农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
1951年全县开始组织临时互助组,当年粮食总产量达157330吨。1954年,因水灾减产。到1957年全县建成210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全县建成15个人民公社,257个生产大队,3487个生产队。当年的“大跃进”和“共产风”,加上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1958年至1962年,连续五年粮食减产,林、牧、副、渔等业生产大幅度下降。“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由于限制和排斥多种经营,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在此后20年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几经周折,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了多种形式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了农、林、牧、副、渔等业的全面发展。198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达24042万元,分别比1978年、1952年和1949年增长74.7%、194%和316%。198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11794吨,为建国以来仅次于1986年的第二个高产年。分别比1978年、1952年和1949年增长20.98%、80.5%和211%。1952年至1988年,农民累计向国家出售商品粮248.79万吨。棉花、油料等也得到极大的发展,油菜籽自1979年后发展特别快,1981年至1988年的八年间,累计油菜籽总产量250894吨,为前32年的2.12倍;1949年有林面积800亩,至1988年有林面积18.5万亩,为1949年的206.25倍。牧业的发展速度也很快,特别是1978年后的十年里,年年跨上一个新台阶。1988年牧业总产值达4577万元,分别比1978年、1957年、1952年和1949年增长1.53倍、3.93倍、7.01倍和11.07倍。其中猪、牛、羊肉产量比1978年和1952年分别增长91.18%和875%。家禽饲养量更是大幅度增长。1988年水产品产量为1978年的4.62倍。
农民的集体分配收益:1952年农民人均年收入51元,人均口粮199.5公斤。1978年农民人均年收入122元,人均口粮290公斤。1988年,农民人均年收入515元,农民人均口粮自给有余。
为了因地制宜地分类指导农业生产,按照农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农业生产基本特征的类似性,农业发展方向和重大措施的共同性,以及保持行政村界线的完整性等四项原则,将全县划分为三个农业区。即:1、南北两河(裕溪河、滁河)圩区稻、油养殖区;2、中部平原岗地粮、棉、油、渔、猪区;3、西北低山丘陵粮、林、油、牧区。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