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和县古称历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早在三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龙潭洞“和县猿人”,就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动,繁衍生息。“春秋以前犹为荒服”,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吴伐楚战于长岸(今西梁山),为古邑历阳兵事之始。自秦设置历阳县后,两千年来,和县人文荟萃,贤哲辈出,许多古今人物,在诗词、书画、史志、水利、科学技术等方面,曾作出卓越贡献。
在现代革命史上,和县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和含抗日根据地,为政权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在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战斗中,各路大军约35000人,分驻在北起乌江,南至裕溪口长达60公里的沿江地区,全县人民在县委领导下,大力投入解放军渡江战役,光荣地完成了支前、军粮供应和后勤保障任务。
星转斗移,岁序更新。1949年春,古老的和县回到人民怀抱,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推翻了封建剥削制度,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从此,全县人民经受了艰难曲折的考验,战胜了各种困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乡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快速健康的运行,促进了生产、流通、交通邮电、科学技术、文教卫生、城乡建设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为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县人民正在振奋精神,团结一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值此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将这四十年伟大变革,载入志书,长存于世,不但“鉴古知今,信今传古”,而且能使我们“前有所稽,后有所鉴,居今而思古,继往而开来。”这既符合历史发展的需要,也反映全县人民的愿望。
编纂地方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县曾经15次纂修地方志,最早的是唐长庆四年(824年),刘禹锡撰写的《和州志》,最晚的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高照编纂的《直隶和州志》。至此以后,修志中断80余年,方今“振兴中华,建设和县”之际,我们有幸先后主持和县党政,躬逢盛世修志,深感职责重大。自1982年起,着手征集资料编纂《和县志》。十三年来,在省、地志办业务指导下,经过几届县委、县政府的擘划,依靠群众,与各部门通力合作和全体修志人员的共同努力,方成志稿。
根据“千秋存史,质量第一”的要求,终于1990年11月,邀请省、地、县(市)志办同志及历届在和县担任县委书记、县长等老前辈,参加《和县志》稿评议会,群贤毕至,济济一堂,献计献策,为修改志稿知情出力。会后,县志办本着“择善而从”的标准,组织修志人员,认真反复修改定稿、送审、出版。
《和县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比较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反映了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发展面貌,是一部为两个文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的百科全书。它将为我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系统可靠的县情;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它可帮助青少年了解乡土历史的进程,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特别还将为“皖江开发”,振兴和县经济,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共和县县委书记孙茂川
和县人民政府县长钟鸣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