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概况
本县统属于江淮官话区。境内的方言分为“含山话”和外地植入的“桐城话”两类。
“含山话”语音上一致性较强,相互交谈不存在障碍。但是含南与含中、含北话在发音上仍存在着一些差别。其中较为明显的有以下三点:
1.含南片较多地保存着将古见系开口二等韵字读成牙喉音声母的情况,含中(也称含城片)与含北片却已腭化为舌面音声母。举例如下:

3.含中及含北话将普通话有些读ou韵母的字说成iu韵母。例如:“上楼,拿斗,量豆,碰头,快走”。这些话语中的“楼”、“斗”、“豆”、“头”、“走”等字,含城、含北话都是说成iu韵母,含南话却仍读ou韵母,与普通话读音大体相当。
此外,在含北骆集乡的邵集、再安、岗胡、河刘、张塘、金徐等地话,把上声字的调子读成高扬的调值,跟含城、含南话的阳平字的调值大体相同。
“桐城话”主要分布在含北。如姚庙的六衖、旗山,骆集的张洼,昭关的旗杆,褒北以及褒山林场等地,人数4500多。其先辈在两百年前由桐城的“老梅街”迁来后,长期集中居住,所以至今“乡音未改”。两者相比,语音、词汇的明显差别主要有以下四点:

3.“桐城话”将普通话中的一些y和y介音的字读音与u和u介音的字相同,而“含山话”

4.有一些常用词的说法,“桐城话”与“含山话”也有较大的差别。

含北“桐城话”内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年龄层上。老年人较“纯”,青年人因受普通话和含山话的影响,已有较大变化。
二、语音
声母、韵母、声调
城区含山话有21个辅音声母,1个零声母,45个韵母,5个声调。
声母表














四、语法
5语法主要特点及例句
1、在含山话里,“在”可作助词,缀于句末,表示动作的进行时态。例如:
张老师上课在。(张老师正在上课)
张老师跟人家讲话在。(张老师正在跟人家谈话。)
张老师看电视在。(张老师正在看电视。)
“在”与“之”构成“之在”,在句末,表示动作的进行时态,例如:
大门锁之在。(大门锁着呢。)
小王忙之在。(小王忙着呢。)
电灯亮之在。(电灯亮着呢。)
2、助词“之”的多种用法
用在动词的后面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例如:
他举之红旗走在头里。(他举着红旗走在前头。)
讲之讲之来到之。(说着说着来到了。)
开之灯睡觉。(开着灯睡觉。)
桌上放之一个花瓶。(桌上放着一个花瓶。)
出现在谓语的后面表示完成态。例如:
饭煮熟之。(饭煮熟了。)
书看完之。(书看完了。)
水烧滚之。(水烧开了。)
用于状态补语前面,与普通话的结构助词“得”相当。例如:
懒之要命。(懒得要命。)
忙之顾不上吃饭。(忙得顾不上吃饭。)
想之睡不着觉。(想得睡不着觉。)
用在疑问句尾表示疑问。例如: 你可吃之?(你吃没吃?)
病可好之?(病好没好?)
他可来之?(他来没来?)
3、可能补语句的助词“得”可以省略
普通话的可能补语句多用“得”连结述补之间的关系。例如:你能拿得动吗?我能拿得动。而含山话却习惯省略助词“得”而不改其义。例如:
你可能拎动?我能拎动。
(你能拎得动吗?我能拎得动。)
你可能看懂?我能看懂。
(你能看得懂吗?我能看得懂。)
你可能记住?我能记住。
(你能记得住吗?我能记得住。)
4、“家去”和“家来”
含山话除了把“回家去”习惯说成“赵家”之外,还习惯说成“家去”,把“回家来”也习惯说成“家来”。含山话的这种说法,既可能是省略了主要动词“回”,也可能是“去家”、“来家”的颠倒,总之它是不符合普通话语法的。
5、“毫毫”的副词作用
在“大”、“高”、“去”、“深”、“重”、“远”、“扁”、“红”、“亮”、“肿”等词的前面都可以用“毫毫”加以修饰,限制,其作用可分两类。
其一是强调被修饰限制词的相反意义。如:毫毫大(很小)、毫毫高(很矮、很低)、毫毫长(很短)、毫毫深(很浅)、毫毫重(很轻)、毫毫远(很近)、毫毫宽(很窄)。
其二是对被修饰词作正面强调。如:毫毫扁(一点点扁)、毫毫圆(一点点圆)、毫毫红(一点点红)、毫毫亮(一点点亮)、毫毫肿(一点点肿)。
标音语法例句





上一篇:第一节 风俗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