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教育经费 明嘉靖十八年(1539),县有学田6.37亩。清康熙十二年(1673),有学田54.9亩(包括旱地),有山塘水面22.4亩。清末除学田外,还有士绅的派捐和个人捐助。民国期间教育经费来源于学田田租、田亩附加、地方物产学捐。民国13年(1924)全县教育经费年收入一万余元。民国15年,地方迭遭驻军骚扰,复经连年荒旱,教育经费入不敷出。民国17年,教育经费预算竟积欠五千元之巨。民国19年教育经费略有增长,全县共有学田田租1148石。民国23年度全县教育经费岁入30237元。建国初,县教育经费以公粮附加和原有公学款产为主,结合向社会劝募来解决,全部发米。至1951年,教育经费计支出大米24.6万公斤。1952年,教育经费统由地方财政开支。
国拨教育经费、基建投资情况表

二、集资办学
为改善办学条件,县从1984年起进行教育集资。1985年集资127.9万元:一是依法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统一按上年人均收入1%计征,年约征收155万元;二是依法足额征收城镇教育费附加,按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1%由税务部门征收,年约征收6~8万元;三是征收控购商品附加税,由县财政局代收,年约征收8万元;四是城市维护费,由环保局按10%拨给教育局,年约收3万元;五是城镇户口的猪肉补贴费,每人4元转为集资,年约收18万元。到1988年底,全县共筹集办学资金419.9万元。
三、危房改造
民国期间,县内大多数学校是利用祠堂庙宇或教堂兴办。建国后虽然翻建、新建一些校舍,终因教育经费有限,建造简陋,经风雨侵蚀,形成危房。1984年,全县有危房935间,加上亟待修缮的破旧房约占半数以上。县委、县政府对此十分重视,把改造危房列入议事日程。层层签订合同,县与乡镇签,乡镇与行政村签,一级抓一级。并采取五项措施;一是摸清全县危房情况,建立危房档案;二是建立岗位责任制,县主要负责人分片检查督促;三是抓好教育费附加征收和集资;四是发动各部门支持,县计划物资部门优先安排建材计划;五是对危房改造成绩显著的乡镇,实行补贴和奖励。1984年至1988年,全县计翻建危房1968间,新建校舍1040间,筑围墙5660平方米,铺水泥地面和路面3300平方米,基本实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1987年、1988年连续两年被省评为“危房改造先进县”,获奖金5万元。
四、教学设备
县内中学教学仪器设备,“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逐渐恢复和新添一些设备。1988年,通过集资,全县中小学添置课桌17900张,课凳3300条;投资27.92万元在7所中学建起6个实验中心,总建筑面积1795.2平方米,配齐桌、凳、台、柜。县教育局成立仪器站和电教馆,专门负责仪器供应和实验中心管理工作。实验中心经省教委检查验收,完全符合标准,并奖给县13万元作配置仪器经费。
五、勤工俭学与校办工厂
建国初,中小学重视勤俭办学,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1958年县内勤工俭学出现新高潮,中、小学大办工厂、农场。时学校办有砖瓦窑、木工、铁工、耐火材料、化工、滚珠轴承、饲料加工等小型工厂,校办农场拥有土地200多亩。1963年,纠正了学校劳动过多的做法,勤工俭学纳入正常轨道。1970年,县内校办工厂有:含山中学电器厂,东关初中水泥制品厂,环峰小学塑料厂,仙踪小学印刷厂,含城小学纸盒厂。1977年,全县中小学有工厂13个,年总产值38.28万元。1988年,全县有校办工厂5个,服务行业5个,学农基地1个,土地4亩,总计收益8.38万元。其中以环峰小学校办工厂较为突出。
附:驻含部队、企业办学情况简介
铁道部巢湖水泥厂子弟学校1984年创办,占地面积640平方米。招收小学生2班,55名。1985年,1—6年级,学生245名。1986年收初中一年级学生58名。1988年,有教职工28名(其中教师24名),中小学生325名。有图书3000册,篮球场3个,理、化实验室各1个。
含山县清溪军民学校为方便当地群众子女和部队子女入学,1971年,苍山部队与县教育局联合筹建学校。校址位于军民路旁。1972年学校建成。有校舍37间,操场300平方米,图书800多册。同年九月招收小学2班、初中3班,学生300名,教职工20名。1982年,改名为“清溪中学苍山分校”。时有教职工10人,小学1班,初一、初二各1班。该校从1972年至1982年,计培养初中毕业生约600名,升入高中约180人。
安徽省东关水泥厂职工子弟学校1964年创办,原名水电部东关水泥厂子弟小学。1—6年级,学生180余人,教职工13人,年办学经费约2万元。1969年秋,开设初中班,学生240余人,教职工17人。1972年春增设高中班。校名改为安徽省水利厅东关水泥厂职工子弟学校。1974年,全校有小学10班,初中3班,高中2班,学生600余人,教职工38名,办学经费10万元左右。1986年秋,附设水泥工艺专业技工班。1988年21班,学生771人,教职工72人。学校总面积2.1公顷。有三幢教学楼,总建筑面积达3950平方米,图书室藏书万余册,各类期刊百余种,并拥有多种现代化教学和办公用具,体育设施齐全。至1988年,培养高、初中毕业生约千名,技工班已为工厂输送技术工人182名。
马鞍山钢铁公司花山矿职工子弟小学创办于1971年7月。至1987午7月,学生数一直为120~140名,教师11~13名(含教工1名)。1987年9月始办初中部。1988年秋,学生约210名,教职工约30名。学校拥有校舍38间,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操场约625平方米。图书1200余册,至1988年底,学校培养高小毕业生约230人、初中毕业生25人。
巢湖化建矿职工子弟学校1958年建校,原名省建委东关石料厂子弟小学,1968年改今名。同年开设初中班。时在校学生约300名。1970年增设高中班,学生360名。1985年,建2幢教学楼,1个操场,设理化实验室、图书室、报刊阅览室。校园面积6200平方米,校舍面积1620平方米。1986年招收初、高中技工班,学生90名。1988年学生总数400余人,教职工36人。至1988年,计培养初中毕业生近800人,高中毕业生600多人。
上一篇:第七节 教师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