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机构
光绪三十三年(1907),县设立劝学所,掌一县教育行政。民国13年(1924),劝学所改为教育局,设局长1人,督学2人,事务员2人,并设有董事会。
建国初,县成立文教科,管理全县学校和文化工作。1956年3月文教科分为教育科、文化科。1968年3月,教育工作归教育革命领导小组领导。1976年改为教育局。1988年有人监股(人秘股)、教育股、计财股、教学研究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电大工作站、招生办公室。
基层教育管理机构民国13年全县划为五个学区,每区配有教育委员1至2人,管理境内的小学和私塾。建国初,各区配有文教区员或文教干事,管理境内的小学和文化工作。1979年12月,全县恢复五个学区,各学区配辅导员1人。1985年区配教育组长、辅导员,镇配1名干事,乡不另设教育行政干部,由中心小学校长兼管全乡教育。1988年,区镇乡教育小组改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由教育局配备干部;区教办设主任和辅导员,(镇)乡教办设主任一人。
二、教育制度
教育方针
清朝继承历代封建王朝的教育思想,办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时县办学堂,从课程设置到教育内容,均按此宗旨办事。县城每年春秋要祭孔,城内私塾师生全部参加。农村私塾大都立有孔子牌位,蒙童入学的第一天都要对孔子牌位焚香跪拜。
民国18年,国民政府颁布的教育方针是:“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这一宗旨。县内一直遵照执行到解放时为止。
建国后,人民政府提出“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为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思想,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实行开门办学,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学方针。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根据这个方针,县内中小学开设政治课,纠正和克服教学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实际的倾向;此后由于过“左”政策干扰,学校一度出现政治活动过多、生产劳动过多、放松教学工作的偏向。1966年5月,毛泽东发表“五七”指示,强调“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歪曲篡改党的教育方针,鼓吹“劳动越多越革命”,用劳动取代文化课学习,实行文化专制主义。这一时期县内中小学受到严重干扰,教育教学工作极不正常。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恢复教学正常秩序,教育方针是“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教育部门培养的所有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全县中小学都按这一精神改革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学制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光绪二十九年颁布“癸卯学制”,规定教育体制为三段七级;第一段是初等教育,分蒙养院、初等小学、高等小学;第二、三段为中等(一级)、高等(三级)学堂。
民国元年9月,国民政府颁布“壬子学制”,分三段五级。第一段为小学教育(小学分初等、高等两级),学制7年;第二段中学教育一级;第三段高等教育两级。民国11年,小学修业改为6年,分初高两级。
民国17年实行“戊辰学制”,嗣后又对“戊辰学制”作局部修改,称“现行学制”,将整个教育体制分为三段五级。第一段初等教育,分初小高小两级,初小4年,称国民学校;高小两年,兼办高小的学校称中心国民学校。第二段中等教育,分初中、高中两级,修业年限各3年。第三段高等教育。该学制在县内一直施行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建国初,县内中小学执行三段六级学制。初等教育二级,初小和高小共6年(四二分级)。中等教育分初级、高级二级,各3年。高等教育分专科与本科,专科2年,本科4年。1952年秋,县内小学开始实行五年一贯制。但不久因师资、教材等条件不具备而停止试行,仍沿用四、二制。1970年秋,全县小学改为五年一贯制。1984年,县城环峰小学开始实行六年制。乡,镇小学仍实行五年制。
1970年,县内初、高中改为2年,春季始业。1972年春改初中为3年,高中仍为2年。1978年全县初、高中毕业班均延长半年修业,秋季始业。1981年4月,县内结合中等教育的调整和结构改革,分别将含山中学、运漕中学、仙踪中学、林头中学由五年制改为六年制中学。其余完中改为农、职业中学。
教学计划
清末,初等小学堂开设课程有:修身、读讲经、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每星期授课3O小时。视情况加授图画、手工两科或其中一科。高等小学堂开设课程有:修身、读讲经、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每星期授课36小时。视情况加授手工、商业、农业等科。
民国12年后,初小课程有:国语、算术、社会、自然、园艺、工用艺术(手工)、形象艺术(图画)、音乐、体育。高小课程设国语、算术、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园艺、形象艺术、音乐、体育。
建国初,县内小学课程分低、中、高年级三段设置。低年级设国语、算术、唱游;中年级设国语、算术、常识、音乐、体育、美术;高年级设国语、算术、历史、地理、自然、音乐、体育、美术。1952年,将国语改为语文,美术改为美工。低中年级设语文、算术、体育、音乐、美工。高年级未动。1957年,全县所有小学每个年级增设一节周会课,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时政报告。农村小学五、六年级各增设一节农业常识课。1963年,小学增生产常识课,美工改为美术,注重语文、算术课教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小学课程设置无统一教学计划,各校根据各个时期政治形势自行安排教学内容,一般把语文、政治合并为政治课,学《毛主席语录》、“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三篇文章),念报纸。史、地课停开,增设劳动课。1971年,小学学工、学农全年安排3—5周。体育改为军体,音乐改为唱歌。
1978年秋,县内始用全国统编新教材。1981年,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各年级增开一节思想品德课,将算术改为数学,手工改为劳动,三、四、五年级开设自然,四年级增开地理,五年级开设历史,减去生产常识课。
县设初中始于民国25年。时课程设置有:国文、英文、历史、地理、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美术、劳作、童训、体育等。高中部始设于民国35年春。
建国后,中学教学计划屡有变更。1950年初中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化学、物理、地理、历史、自然、体育、音乐、美术等科。
1953年,高中设语文、三角、几何、物理、化学、人体解剖学、达尔文基础、世界近代史、中外经济地理、社会科学基本常识、共同纲领、外语、体育、制图等学科。
1956年至1957年中学授课有所调整。语文改为汉语、文学,政治课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设农业基础知识。1958年,劳动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初、高中每周两节,又将汉语、文学合为语文,政治课改为社会主义教育课。农业中学、半耕半读中学,一般只开设语文、数学、社会主义教育和生产劳动课。
1963年7月,政治课按年级分别设置道德品质教育、社会发展简史、中国革命和建设、政治常识、经济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结合进行时事政治教学。 “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学一般上《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词和军体等课。1970年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卫生常识、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体艺等课。1973年,中学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农业基础知识、卫生常识、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体艺等课,政治课分年级上《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社会发展史》、《中国现代革命史》、《辩证唯物论常识》、《历史唯物论常识》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981年后,课程设置有所变更,基础课程得到加强。规定中学开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历史、地理、生物、农业基础知识、体育、生理卫生、音乐、美术等。
教学研究
清末,县内学堂教学方法是先生讲,学生听。民国时期,教学方法有所改进,当时从欧、美、日传入的有“五段教学法”。教学过程分为预备、提示、比较、总结、应用五个步骤进行。以后又传入“设计教学法”、“提问教学法”,采取六个步骤:自动研究;互相讨论;纠正错误;实施试验;整理说明;练习应用。这些方法对学校教学产生过一些积极影响。
建国初,县内虽未建立专门教研机构,但教育行政部门却重视对教学工作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从1951年起,多次举办暑期教研会和星期日教师进修学校。以区为单位设立学区,成立区中心小学;学区下设若干辅导区,确定重点小学,中心小学和重点小学负责组织教师参加教研活动。1952年起,推广苏联教学方法,组织教师学习凯洛夫《教育学》,运用课堂教学五个环节,即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讲授新课,巩固新知,布置作业五个步骤,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1956年1月,县文教科始设教研组,1958年改为教研室。开始几年由于政治活动过多,教研活动未能很好开展。60年代初,教研活动加强,以小学为重点,兼顾初中。研究的课题:语文低年级以识字教学、注音教学为主,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主;数学以应用题教学为主,围绕重点,组织专题活动。为交流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教研室不定期印发《教育简报》,聘请一些骨干教师为特约研究员给简报写稿。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研活动处于停顿状态。1978年后,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教研活动得以全面开展。从1983年起,教研室抓环峰小学语文课“注音教学,提前读写”试验班,陶厂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试验班和姚庙初中一年级政治课教改试验班。1988年,教研工作重点放在“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方面。为开展群众性研究活动,教研室小学组制订《全县小学分层次开展教研活动的意见》。建立健全区、乡(镇)、校三级教研网。同时还采取办培训班、开研讨会等方式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