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国营工业
1949年11月,运漕镇三家小糟坊合并,建地方国营含山县运漕酒厂,1955年建含山县电厂,1957年县内有国营工业企业21个,产值为1337万元。
1958年“大跃进”开始,县地方国营企业先后建有司徒煤矿、昭关煤矿、长山铁矿、横山白云石矿、东关瓷土矿、东关石灰石矿、东关焦厂、东关耐火材料厂、黄墩铁厂、青年机械厂、第一机械厂、纸厂、印刷厂、运漕酒厂含城分厂、环峰针织厂和第二机械厂。在“以钢为纲、全面跃进”左的思想指引下,全县掀起大办工业、大办钢铁热潮,成立县冶金指挥部,抽调6万人(大多为农民),采用坩埚桃形炉土法冶炼钢铁,三个月内建成1.5立方米土高炉281座,完成土铁10156吨、土钢818吨。冶金第四炼铁团巨兴营创造1.5立方米土炉连续生产43昼夜,出铁38吨记录,由于“跃进思潮”的影响,又采用“土方法”,设备落后,缺乏技术,只讲产量,不讲质量,导致人力、物力、财力严重损失。10月,集中力量办含山县黄墩铁厂,建13立方米小高炉2座、28立方米小高炉2座,12月正式投产,其它采矿、炼焦、炼铁生产停产。
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企业贯彻《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工业七十条”)。是年,黄墩铁厂下马,经过调整,县内国营工业为38个。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企业普遍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国营工业产值,1963年到1965年平均每年递增28.3%,1966年到1968年平均年递增3.7%,1970年大力发展“五小工业”,相继兴办磷肥厂、灯泡厂、砖瓦厂、农药厂、水泥厂、塑料厂、水泥制品厂、化肥厂8个地方国营企业。但经济效益不高,磷肥厂和化肥厂等受资金和原料的限制,先后停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企业内部由抓计划和产量变为抓质量和效益。1978年,有国营工业企业27个,实现产值2796万元,创利税315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388万元,净值1762万元。1982年后,县内国营企业指令性计划逐步取消,在开始执行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竞争能力。
1988年底,县先后又办起林头羽绒厂、林头酒厂、巢湖服装厂、静电植绒厂、啤酒厂。县内国营工业企业33个,年末从业人员7435人,固定资产原值7722万元,净值5935万元;产值682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4.4%,比1978年增长144.1%;利润865万元,上交国家税金615万元,其中县属国营企业上交税金365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20.8%。这些企业与县内其他企业比较,设备管理、技术力量、生产水平都较好,是全县工业的主导力量。
二、集体工业
1951年11月,运漕成立县内第一个手工业生产木业小组,有32户58名从业人员;1952年,含城、运漕和陶厂三个集镇相继成立6个手工业合作小组,其他集镇也都成立铁、木、竹、缝纫、制鞋生产合作社(组)。1956年春,全县除运漕外,各主要集镇都将生产社合并为综合社,还撤并一些服务社和服务网点,年底综合社重新划分。全县建立生产合作社31个,合作小组16个,从业人员1629人,占手工业人员总数1907人的85.4%(其中50——100人的社10个,100人以上的社2个),生产农具14.96万件,产值151.1万元。
1958年,集体手工业社(组),下放归属人民公社。受“一大二公”和“共产风”的影响,原来一套管理制度被打乱。生产大呼隆,分配平均,经济无核算,资财被平调,产品质量下降,成本提高,亏损严重,生产陷于停顿。1956年生产25.3万件,1960年生产16.8万件,减少33.6%;铁、竹、木主要行业的农具生产总数减少,1956年14.96万件,1960年12.39万件,减少17.2%。
1961年9月,调整、恢复手工业合作组织,将公社农具厂,按行业划分为相应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将过早上升为国营的手工业企业仍调整为集体所有制手工业合作社;撤并4个社、组,精简下放3个社、组的245名职工到公社、大队,年底,县内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46个,职工11491人,经过调整后,1961年、1962年共生产各种农具76.31万件,比前两年21.54万件增长2.5倍,小商品、小五金生产183.9万件,缓解市场供应紧张状况。1963年手工业行业开展增产节约和“比、学、赶、帮、超”活动,产品成本降低,销售价格下降,农具产品价格1963年比1962年平均降低20%——25%,生活用具平均下降25——30%。
“文化大革命”初期,集体手工业生产秩序被打乱,生产断断续续,工业总产值略有增加。但平均增长率仅为3.7%,而1963——1965年平均年增长率为22.8%。
1970年,恢复健全企业常规管理制度,得到较快的发展。1977年底,县内集体企业121个,创产值1776万元。实现利税138.59万元,拥有固定资产264.64万元。净值206.11万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部门开始兴办集体企业,县办企业由计划经济转向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直至向市场经济过渡,工业产品由统购包销变为自由购销,相互竞争。商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二轻系统的集体企业都由手工业社(组)转变而成,经济基础薄弱,竞争力差,加上人、财、物下放到公社,职工思想混乱,波动大,影响生产,不少企业在竞争中淘汰。1979年后,产值逐年下降,销售收入渐次减少。1983年最低为18.8万元,比1978年下降70.2%,而利润1978年最高为73.31万元,1979年、1980年两年分别降到46.61万元和9.1万元。1981年起,连续三年亏损。亏损总数40.32万元。
1984年以后,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二轻集体企业开始推行和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对内实行技术改造,扩大规模,开发新产品;对外加强横向经济联系,开拓市场,扩大销路。1988年企业试行工资浮动制,是年,二轻独立核算集体企业产值为1029万元,比1984年增长55.4%,利税为102万元比1984年增长98.8%。县属独立核算集体企业28个,年末从业人员2712人,分别占县属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48.3%和40.4%;年产值2052万元,利税209万元,分别占县属独立核算工业企业29.4%和28.4%,产品除原有的棉纺织、印染、服装、皮鞋、五金、中小农具、日用金属制品、农机和纺织及冶金配件生产有新发展外,还先后开发了锻压、起重机械配件、钢球、轴承壳、磨料磨具、毛呢纺织和油毡等项目。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