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人口总量
据考古发现,县境内在新石器时代即有人居住。历代人口,明朝以前无从查考,据康熙《和含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计有2331户,17499人,其中男9369人,女8130人;永乐十年(1412),计有2066户,20125人,其中男10800人,女9325人;宣德七年(1432),计有2007户,19959人,其中男11603人,女8356人;正德七年(1512),计有2341户,21073人;嘉靖元年(1522),计有2418户,21507人;嘉靖十一年,计有2538户,26308人;嘉靖二十一年,计有2615户,27047人;嘉靖三十一年,计2719户,28141人;嘉靖四十一年,计2861户,27625人;隆庆六年(1572),计有3015户,27129人。清顺治四年(1647),全县计有丁口10197;康熙元年(1662)计有丁口19495;康熙十二年计有丁口20782,户2748(丁口数指承担税赋徭役人口数)。
县人口增长主要在清“雍乾盛世”之期。乾隆十年(1745),含山计有人丁169437名。光绪三十一年(1905),计有户约二万七八千,口约20万人。民国8年(1919),全县总人口247110;民国17年,计有户31855,人口192435,其中男106865,女85570;民国18年,计有人口197630。民国22年,计有户数40294,总人口216622,其中男119909,女96713;民国25年抗战前夕,计有37416户,227649人,其中男120585,女107064。日本侵略军侵占县境后,人口向后方流散。民国28年,计有户数30030,人口206461,其中男114450,女92011;民国35年,计有户数40766,口221445,其中男119651,女101794;民国37年,计有户数39829,口195142,其中男103849,女91293。
建国后,人口增长过快。1988年末全县总人口395053人,比1949年净增156593人,增长65.67%,年递增率为13.03‰,其间各阶段增长速度悬殊较大。建国初至1957年,全县人口持续增长,8年共增32926人,增长13.81%,年递增率16.30‰,是建国后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期;1958年至1961年,全县人口出现负增长,4年共减少人口65311,比1957年末人口下降24.07%,其间以1959的下降幅度最大,比上年减少人口39162,占4年减少人口数的59.96%,成为1949年以来减少人口最多的年份。其原因是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口非正常死亡和外流。
经济恢复后,人口出现第二次增长高峰,至1975年全县人口一直增长较快。其间全县净增126717人,年均递增9051人,年递增率33.72‰。1976年至1988年,人口增长速度放慢,12年共增49474人;年均增加4123人,年递增率11.21‰。
1949——1988年人口基本情况统计表

二、人口分布
全县人口密度大致是南高北低,丘陵区低于圩区。民国17年(1928),全县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160人,平均每户6.1人;民国28年,每平方公里288人;民国36年,每平方公里259人。
1949年每平方公里245人;1958年275人(其中平原地区每平方公里336人,山坡地202人,水洼地167人,丘陵地144人),1966年265人,1976年335人,1986年374人。
三、人口变动
县内居民大多是元末明初战乱后,由外地迁入,含南杨柳圩居民是明朝圈圩后才逐渐迁入。其中姚庙、骆集、昭关、褒山乡等丘陵山地四千多居民约在200年前由原籍桐城等县迁居于此。
1958年,芜湖专员公署要求含山移民2000人,前往休宁县帮助开发山区。同年4月21日抵达休宁县。共计移民1698户2671人(劳力2070人),分别在休宁县山斗、江潭、大阜、流口等19个乡45个农业社安家落户。其中,流口、大阜二个乡社接收移民162人,五城区接收安置移民470户581人。流口区接收安置移民312户549个劳力。当年6月份统计,当时因山区生活不习惯,体弱多病者及学生等返回1009户1286人(劳力1082个),占移民总数60%以上。
1960年4月,全县外出3999人,外地灾民流入本县2307户7661人。至1961年,县外流灾民陆续还乡3615人,尚未还乡384人。同时收容安置外地流入灾民1068户3819人,未安置1239户3842人。
1958年,县内农村人口流入工矿企业、城镇,县内6000多人,外地2200多人。1963年,上海市闸北区148户630人,下放来含山落户。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江苏省苏北农村一些年轻女子因原籍生活困苦,通过婚姻关系,来含山农村安家落户。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的一些偏远山区农村青年女子,从70年代至今仍通过各种渠道,嫁到含山农村。
1960年,全县开始精简非农业劳动力,到农村支援农业生产。至1961年3月,共撤销厂矿企业单位12个,精简下放职工2977人,从社队企业和福利方面减少10292人,从城镇减少居民及职工家属655人。
1962年3月14日,全县精简职工2928人,减少吃商品粮人口8023人,减少城镇人口5962人。同年10月份统计,全县下放职工家属420户,1147人。
1968年9月23日,动员1966、1967、1968年三届初、高中毕业生到农村插队落户,当年10月,动员知识青年、城镇居民和干部到农村安家落户;到1969年11月,全县下放各类人员达6480人,其中干部372人,三届毕业生1725人,居民3705人,职工家属678人;同时,接收本省和外省、市这四类人员1070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生产责任制在全县实行,农村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农村劳动力过剩。80年代中期以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逐步扩大,全县农村劳动力大量外移。80年代初期运漕镇周围农村姑娘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做家庭保姆,后青壮年劳力逐步外出做工、经商,陶厂、关镇等处劳动力以去北京做食品为主,有的举家外出。
1980年8月始,根据安徽省委140号文件精神,对全县1968年后下放的897户3679人,符合文件规定五个条件之一者,回收城镇入户,共回收下放居民535户1519人,尚待研究回收94户244人。
驻含企业人口:
巢湖化建矿
建国初期,由淮北灾民成家结户来东关镇砸石子度荒,主要来自颍上、淮南,另来自无为及县内。1954年组织采石场时有1300多人,其中女性占4成。1962年,省建设厅把位于巢湖市散兵镇的采石场200多职工(主要是巢湖、肥东人)并入该矿。现该矿有一半人员是县人,另有其它十几个省、市人员。
省东关水泥厂
建厂时有700多人,主要来自淮北。1964年水利部接管时,从外省调来一些人员。厂现有2000多职工,其中县人占多数。
马钢公司花山矿
1975年建矿时,由马钢其它单位抽281人,其中男186人,女95人。单身男职工主要是本县及周围县市在马鞍山钢铁公司工作,其家属在含山县及周围县市的人。1985年,办理了自理口粮。常住人81户308人,其中男120人,女188人。
铁道部杨山水泥厂
1978年筹建时,主要由铁道部第四工程局从各个处抽调500人,其人员大多为四川、河南、山东、辽宁、贵州、云南、湖南、河北等省市人。1981年停缓建时,约400人又回第四工程局各单位。1986年,该厂改由铁道部主管,从哈尔滨铁路局抽调200多人,人员都来自东北,其中以黑龙江省最多。
六三四处
1962年筹建时,有职工100人左右。1965年,因副食供应关系,户口迁到巢县。
打鼓山采石场
1960年建场时200多人都由铁路部门抽集,人员主要是淮北地区。“文化大革命”期间,户口也因副食供应关系迁到巢县。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