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植物
树木
马尾松、黑松、金钱松、侧柏、柏木、黄檀、刺槐、中槐、梧桐(俗称青桐)、枫杨、白杨、柽柳、旱柳、河柳、麻栎、乌桕、梓、皂荚、白榆、榆、铜钱榆、椿、楝、桑、朴、栗、野柿、野桃、枣、杏、李、樱桃、石榴、银杏、野山楂、棠梨、沙梨、楮、冬青、枳、樟、椴、喜、板栗、三角枫、柞、胡颓子、黄柏,黄连木、桂花、野蔷薇、石楠、山槐、紫荆、山麻杆等。
百年老树:银杏、沙梨、棠梨、三角枫、柞木、胡颓子、桂花、黄柏等几十个主要品种。
竹类
有斑竹、水竹(淡竹)、刚竹、慈母竹、澹竹等8个品种,毛竹属引种。
植物中药材
桔梗、半夏、丹参、明党参、沙参、何首乌、龙胆草、车前草、苦参、紫丹参、玄参、皖贝母、玉竹、徐长卿、海金沙、夏枯草、百合、百部、白芨、天门冬、麦冬、半枝莲、地骨皮、益母草、鱼腥草、菌陈、马细辛、夜交藤、苍耳子、苍术、柴胡、射干、山楂、老观花、绞股蓝、蜈蚣蓝等104科,312个品种,药材总储量为7500吨,植物中药材类占96%。
二、动物
县境动物区系属东洋界,野生动物有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等。已掌握野生动物品种有:
兽类
狼、貉、麝、獐、黄麂(亦称黄樟)、豹猫(亦称野猫)、狐、黄鼬(黄鼠狼)、大灵猫、小灵猫、九江狸、猪獾、狗獾、水獭(以上动物现已稀少)。草兔、刺猬、绒山蝠、蝙蝠、松鼠、田鼠、家鼠、黑线仓鼠。虎(据康熙《含山县志》卷第三载“顺治六年,虎至花山、梅山”。后未见。)、鹿(据康熙《含山县志》卷第二十七载:明末戴重《太湖山游记》中记载:“群鹿骤至,多可数百,殊不畏人。”后由于森林被毁,鹿绝迹,现为人工饲养)、野猪、穿山甲等。
鸟类
黑枕黄鹂、灰喜鹊、喜鹊、大山雀、大杜鹃、小杜鹃、四声杜鹃、大斑啄木鸟、绿啄木鸟、斑鸠、猫头鹰、麻雀、云雀、八哥、灰椋鸟、画眉、乌鸦、松鸦、大嘴乌鸦、红嘴蓝鹊、三道眉、雉、环颈雉、绿头野鸭、斑嘴野鸭、绿翅野鸭、鸬鹚、鹈鹕、鹭鸟、鹳鸟、家燕、湖燕、细腰剪尾燕等。
鱼类
麦穗鱼、棒花鱼、花、鳡、南方马口鱼、赤眼鳟、、草鱼、青鱼、长春鳊、团头鲂、三角鲂、油条、黑尾鲦、红鳍鲌、翘嘴红鲌、蒙古红鲌、细鳞斜颌鲴、寡鳞飘鱼、银飘鱼、尖头红鲌、青梢红鲌,黄尾鲴、斑条刺鱼、兴凯刺鮍、彩石鲋、花鲢、白鲢、泥鳅、黄颡鱼、光泽黄颡鱼、河鲶、青鳉、鲶、黄鳝、鳜、斑鳜、黄、沙鳢、克氏鱼虎、圆尾斗鱼、乌鳢、刺鳅鱼、上颌鲚、短颌鲚、银鱼、太湖短吻银鱼、华腺、黑鳍鳈、大银鱼、鳗鲡、鲤鱼、鲫鱼等。
爬行动物
乌龟、黄头闭壳龟、黄缘闭壳龟、鳖(甲鱼)、山地麻蜥、壁虎、北草蜥、王锦蛇、乌梢蛇、赤链蛇、蝮蛇、竹叶青等。
两栖动物
中华蟾蜍、花背蟾蜍、黑斑蛙、虎纹蛙、金钱蛙、凹耳蛙、牛蛙、雨蛙等。
软体动物
蚌、蜗牛、乌贼、田螺、螺蛳、蚬等。
环节动物
蚯蚓、水蛭(蚂蟥)、沙蚕等。
节肢动物
虾、长臂虾、米虾、沼虾、海虾(大虾)、河蟹、石蟹等。
附:自然灾害纪实

贞元二年(786)六月江溢。
太和七年(833)秋大水,害稼。
大中十二年(858)八月大水害稼。

天禧元年(1017)蝗生卵,如稻粒而细。
绍兴四年(1134)是冬不雨至次年秋。 绍兴五年(1135)大旱,自去冬不雨至夏秋。民大饥,八月蝗。
隆兴元年(1163)七月大水,月积阴雨,水患益甚。
隆兴二年(1164)大水淹民庐舍、圩田。
淳熙五年(1178)冬麦无苗,牧营火燔一百六十区。
淳熙七年(1180)大旱,七至九月不雨。
淳熙十一年(1184)四月大水淹民舍,坏圩田。
绍熙三年(1192)夏大旱。九月,陨霜三日,害稼。
绍熙五年(1194)大旱。八月蝗灾,冬饥,人食草木。

大德元年(1297)六月大水。江水泛滥,淹庐舍18500余家。 大德五年(1301)八月蝗。
泰定三年(1326)八月大水。
至顺三年(1332)夏六月大水。

洪武三年(1367)水淹麻湖圩田。
正统二年(1437)四,五月江灌水涨,漂民舍、害禾稼。
嘉靖二年(1523)大旱、绝禾稼。
嘉靖十五年(1536)三月地震。
嘉靖十八年(1539)大水入城中。
嘉靖二十四年(1545)含南田陷为池一亩。
嘉靖三十三年(1554)旱,三月初五日西厢火灾,延烧七十余家。
嘉靖四十三年(1564)九月地大震。
万历十二年(1584)大荒。
万历十三年(1585)地震。
万历十四年(1586)大水。
万历十七年(1589)大旱,城中井涸,民大疫,北门火灾。
万历三十六年(1608)大水异常,自石门山尾舟过梅山至城下。
天鼓鸣,小西门火灾。
万历四十二年(1614)大水泛滥入城。
天启元年(1621)春雪百日。
崇祯十三年(1640)大旱,饥民接踵于道。
崇祯十四年(1641)大疫,大旱,飞蝗蔽天,饥民枕藉。

顺治十四年(1657)旱,六月大风裂瓦拔木。 顺治十八年(1661)大旱,民饥荒。
康熙七年(1668)夏,地震有声。
康熙十年(1671)旱蝗生卵。
康熙十一年(1672)春蝗蝻生。
康熙十六年(1677)夏,雨雹。
康熙二十二年(1683)季冬雷雹。
康熙二十九年(1690)蝗。正月,大雷电雨雹。
康熙三十二年(1693)旱百日,秋七月大雨,南城内水深二尺。
康熙三十五年(1696)春,地震有声如雷。
康熙四十年(1701)旱,秋七月雨雹。
康熙四十七年(1708)春雨雹,夏大水,米一石值二两二钱。
康熙四十八年(1709)秋大疫。
康熙五十四年(1715)螟食禾。
康熙五十八年(1719)大水,
康熙六十一年(1722)春二月,小西门内外火烧31家。是年大旱。
雍正四年(1726)大水,大麦种一石,价一两二钱。
雍正五年(1727)春米一石价二两。夏雨雹。
乾隆二十五年(1760)飞蝗蔽日。
乾隆二十九年(1764)六月,江潮害稼。
乾隆三十二年(1767)五月,倾盆大雨,江水涨,淹没田未庐舍。
乾隆五十年(1785)全省均旱、蝗,沿江自去冬至本年,终年无雨,各地麦不熟,秋,籽粒无收。蝗所过之处,野草无遗,民食草木,榆蕨殆尽,人相食,民死十之四成。
道光三年(1823)大水,圩破、室倾,溺人无数。
道光二十九年(1849)大水入城。坏田庐。百年水患莫此为甚。
咸丰六年(1856)大旱,斗米千钱。
同治二年(1863)春大疫。
同治十年(1871)正月,有雷震、大雨及冰雹。
光绪二年(1876)九月,飞蝗蔽日。
光绪十三年(1887)冬,大雪深五六尺,压倒民舍。
光绪十六年(1890)冬蝗。
光绪二十二年(1896)夏积雨,群圩皆沉。
光绪二十七年(1901)淫雨多日,坏圩田。
宣统三年(1911)端午节后连日大雨,全县圩田淹光。
民国
民国10年(1921)大水破圩。
民国16年(1927)旱灾、虫灾。
民国18年(1929)5、6月大旱,山田无收。
民国20年(1931)大水,巢湖水漫过铜闸,破圩。
民国23年(1934)4月12日——7月初,近80天未落透雨,大旱。是年山田无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1年8月,运漕、东林、城区发生结虫,危害面积2700亩。同年,东林、仙踪地区遭风雹灾,刮倒房屋2474间,部分庄稼受灾,三人受伤。
1952年6月,褒北、七里、鲍庄、长山等13个乡发生蝗虫,面积约3500亩。
同年,大旱三个多月,很多山田受旱。
1953年2月10日,陶厂、铜庙乡发现三四百亩面积飞蝗,地方政府及时组织群众扑灭。
同年6月24日——26日,三天降雨273.9毫米,山洪暴发,全县有6个区、42个乡受灾。破圩4个,漫溢15个圩,内涝83个圩,计102个圩,受灾面积4.78万亩,漫淹村庄29处,冲毁房屋151间,淹死1人。
1954年,近百年未有的大水。
1957年6月10日,巨兴、半湖、卧虎、白衣、林头、隐龙等乡遭9级左右雹灾,刮倒房屋409间,9人受伤。
1959年大旱。6月28日——10月30日,124天未落透雨,得胜河、滁河干涸。全县受旱17万亩,7.5万亩无收。
1960年,全县受旱面积8.5万亩,因旱未栽秧10565亩,未种旱粮、经济作物共12913亩。干塘29980口,坝409道。
1962年7月4日——7日连降暴雨,雨量412毫米,漫破圩56个,受灾5.89万亩。
1966年5月中旬起持续120多天未落透雨。滁河、得胜河断流,受旱12.18万亩。
1969年7月上旬,全县普降大到暴雨。雨量最大达740毫米,7月14日,24小时内运漕降雨375毫米,铜闸329.5毫米,雨量集中程度超过历史最高纪录。除杨柳圩、鸭西圩、义城圩,都胜圩、半湖圩、杨家大圩、大西圩、麻湖圩等18个圩口未破外,其余圩口皆破,受淹、内涝面积11.9万亩。
1973年6月26日,仙踪、昭关、骆集、谢集、姚庙、九连、张公、海口等公社36个大队受风灾,刮毁房屋3279间,电杆刮断504根,受灾早稻10100亩,棉花4280亩,打伤4人,打死牲畜31头。同年受旱107657亩。
1978年,特大干旱,近百年罕见。
1980年7月连降暴雨,破大小圩13个,受灾7万余亩,死亡7人。
1982年7月4日下午,遭特大龙卷风和冰雹灾害。风力12级,冰雹大的如乒乓球。重灾有九连、张公、骆集3个公社,23个大队,刮倒房屋1136间,死亡9人,重伤202人。其中九连公社磨塘大队,死亡5人,重伤17人,轻伤120人,刘李村任才年一家打死3人。
7月20日,全县普降大至暴雨。含城地区降雨450毫米,滁河联圩溃堤。全县受灾136658亩。10月水稻发生白叶枯病7万亩,防治3万亩,挽回粮食160万斤。
1984年6月12日20时至13日20时,全县普降大到暴雨,含城降雨213.7毫米,运漕降雨215毫米,破圩9个,受灾面积1.15万亩,受伤31人,死亡2人,淹死耕牛4头。
1985年受旱10.8万亩。
1987年受涝12.1万亩。
1988年水稻发生白叶枯病29万亩,纹枯病11.4万亩,分别予以防治,挽回粮食1125万公斤;油菜发生菌核病8.5万亩,普遍进行防治。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