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88年,全县有8个集镇,其中县直属镇有环峰镇、运漕镇、东关镇;区属镇有;仙踪镇、清溪镇、陶厂镇、铜闸镇、林头镇;其余是半农半商小集镇。
一、县直属镇
运漕镇
位于县城南40公里,东经118°04′,北纬32°25′。全镇面积0.49平方公里,街道总长7.66公里。1988年,全镇2298户,6326人。
运漕古称蓼花洲,自明代以来便是含山首镇。商业发达,民国23年(1934),全镇有布业13家,京广货业17家,酱水作业13家,山窑瓷器煤铁业15家,米业29家。运漕是十二圩盐口岸之一,专线运销。
民国24年,全镇从商有800多户,2400多人,占全镇人口的23%。
建国前,运漕工业多系手工业,行业齐全。建国后,运漕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全镇办有皮鞋厂、禽蛋厂、印刷厂、综合厂、水厂、粮油厂、供销食品厂、酱厂、砂轮厂、酒厂、起重机厂等十多家。
运漕镇水上运输发达,扼巢湖出江咽喉,是上游合肥、舒城、六安等地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出江必经之地。早在清咸丰年间(1851——1861),运漕便设有厘局,抽收米厘。运漕河可通航500吨货轮,年流通量百万吨以上。客运上溯巢湖、无为,下出裕溪口,直达芜湖、南京。陆路,每天有客车9个班次,开往含山、和县、巢湖、马鞍山、南京、合肥、芜湖等地。
文教卫生事业有文化站、电影院、广播站、新华书店;有完全中学1所,小学1所,幼儿园1所,1988年,计有教职工164人,38个班,学生1846人;有医院1所,30张病床,医护人员18人,科室齐全。
东关镇
位于县城西南38公里,东经117°29′,北纬31°29′。全镇建成面积2.3平方公里,全镇1662户,8702人(含省、地、县属厂矿)。
据《三国志》记载,三国时,吴魏对峙,东吴诸葛恪夹濡须水(今裕溪河)筑东西两城,一在水之西七宝山,叫西关;一在水之东濡须山,叫东关。东关上控巢湖,下扼长江,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国后,南北朝、南宋、太平天国时,这里都是军事重地。
清乾隆年间(1736——1795),东关是县辖8镇之一,由于屡遭兵燹,发展缓慢,建国前,工业只有一家槽酱坊和一个米坊。建国后,办起几家手工业联合社。50年代末,水利部在东关建水泥厂,带动建材工业蓬勃发展。1984年,仅大、中、小水泥厂就有7家(包括省、地、县、镇、村厂),年产水泥54万吨。石料厂6家(包括地、县、镇、村厂),年产石料36万吨。还有陶瓷厂、冶配厂、造船厂、汽车修配厂、木材加工厂、铸管厂、建筑公司、物资站、航运管理站、粮油食品加工厂,计30多家厂矿企业。其中镇办企业15家。职工1954人,年产值344.71万元。
水陆交通方便。水路上通巢湖、合肥,下达长江。1982年东关码头年吞吐量61815吨,年客流量38495人次。淮南铁路穿镇而过,1984年,东关站货物年装卸量15786吨,年客运量25万多人次。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队、业余剧团和电影院1座;有初中、小学、幼儿园各1所;省水泥厂、巢湖化建矿各有厂办中小学1所;有医院1所,病床100张,医护人员65人,其中骨科尤为突出,戴氏祖传中草药接骨疗效显著,名扬省内外。
二、区属镇
仙踪镇
位于县城北15公里。街道长2616米,其中水泥路面1313米。人口3574人,农历每旬三、五、八、十逢集。
仙踪镇明初即是县辖两镇之一。原仅有一条老街,石板路面,街道房屋全系低矮旧式平房。自1984年起,街道拓宽,于街南新建一条与老街平行的“富民街”,沿江淮河西岸新建一条“沿河街”,新街总长是老街长度2倍。
建国前,商业经营范围只限杂货店、布店、米行、茶酒馆、药店、牙行等。建国后,设有粮站、学校、银行、供销社,邮电所、医院、食品站、供电所、汽车站、自来水厂、漆包线厂、影剧院、文化站。
交通方便,含(山)——古(河)公路经此,南连乌巢、合裕公路,北接合浦公路。
清溪镇
位于县城西14公里。东西宽400米,南北长986米,总面积0.4平方公里。全镇1121户,3015人。
清溪镇形成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时河西设有馆驿。至清末,上闸沿河一带仍荒芜。民国初年始有发展,市面逐渐繁荣。
建国前,商业有“五泰”、“四隆”九大商号,即吕德泰、涂恒泰、陈兴泰、汪德泰、许顺泰、吕德隆、万源隆、汪裕隆、司宗隆,资本都较雄厚。建国后,清溪镇设有粮站、食品站、供销社、银行营业所、税务所、邮电支局、汽车站,工商所。改革开放后,商业繁荣,全镇有国营、集体商业网点112个,其中饮食业27个,服务业12个,有个体商业132户。另有农贸市场1个,农历每旬三、五、九逢集。
交通方便,清溪河通行机帆船,往来于巢湖、运漕之间;柘乌路穿街而过。东到县城、南京、上海,西达巢湖市、庐江、合肥。
文教卫生设施较齐全,有影剧院、文化站、广播站、中小学、医院。
林头镇
位于县西南,距县城30公里。镇区面积0.52平方公里,全镇363户,1898人。
建国前,全镇米行有32家,有名的潴湖梢(今方山口一带)大米,远销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民谚:“林头街不长,烟馆加米行”。建国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建设发展加快,商业繁荣。全镇国营、集体、个体商业网点114家,个体摊贩100多个,经营门类有日用百货、布匹服装、五金家电、建筑材料、文化用品等,年商业零售总额2435万元。
工业有华巢羽绒厂、酒厂、纺配厂、针织总厂、粮油加工厂等,连同村办工业计有23家,年产值3226万元。
交通发达。水路经裕溪河上通巢湖,下达长江;陆路有淮南铁路、合裕路、茅林路与各地相连。
镇内有广播站、文化站、影剧院、书店,有完全中学、小学、医院各1所。
陶厂镇
位于县城南17公里,全镇1个居委会,辖东闸、中心、北关3个居民组。674户,约3000人。陶厂是南北货物集散中心。清末民初,北至肥东梁园,南至芜湖等地,粮食、农副产品和京广杂货、丝绸百货都在此交流。建国后,人口增多,集市贸易繁荣,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市场经济更加活跃,商品年销售额6750多万元。农历每旬二、七逢集。
工业生产,建国前仅有织造土布机坊30多家。均系合肥人开设。建国初也只有一些手工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办有轧钢厂、油厂、棉纺厂、建筑公司、自来水厂、水泥预制厂、冰棒厂等,年产值300多万元。
交通方便。含(山)——塔(岗)公路经此连接合裕路。客货车可通往各地,水路有鲁桥河,可通机帆船,经牛屯河出长江。
文教卫生事业有广播站、文化站、影剧院、书店、医院、中小学、幼儿园。
铜闸镇
位于县城南30公里,古名铜溪。清初即为县辖七镇之一。全镇新老街总长约1.5公里,人口2300多人。
铜闸镇地处和、含两县交界处。是附近5个乡镇15万人口农村重要集贸市场。商贸繁荣。建国前,有粮行、木棚、作坊、京广杂货店、布店、药铺、茶酒馆43家。其中大的粮行有11家。手工业主要有铁、木、篾、缝纫、花炮制作等。
进入80年代,镇办企业发展迅速,有塑料编织厂、制刷厂、金属制品厂、药用瓶制造厂、汽车修配厂、水泥厂、轮窑厂、复合肥厂、油料加工厂、家禽繁殖场、建筑公司等13家,职工660多人。主要产品有金属保险柜、药用玻璃锁口瓶等。个体工业也较发达,计有加工车床56台,翻砂厂5个。产品有起锚机、纺织机械配件、农机配件、电风扇底盘。
水陆交通方便。南有后河,北有牛屯河,直通芜湖、马鞍山、南京、上海各港。
文教卫生方面,有初中、完小、医院、影剧院、文化站、广播站。
三、乡村集镇
乡村集贸市场形成较早,旧志疏于记载。建国后,由于行政区划变更和交通发展,有些集市随之衰落而成村庄,另一些村落则形成新兴的农村集贸中心。
县乡村集市兴衰一览表




上一篇:第四节 县城
下一篇:第六节 区、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