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
含山,地处长江下游北岸,东经117°53′—118°13′,北纬31°24′—3l°53′。东与和县接壤,西与巢县相连,南临无为,北接全椒。全县辖5个区,3个区级镇,21个乡(镇),226个行政村。总面积1032.8平方公里,耕地34.2万亩,山地38.4万亩;人口39.5万,平均每平方公里379人。
县境自秦至西晋为历阳县地。东晋大兴二年(319)侨置龙亢县,属历阳郡;唐武德六年(623),析历阳之故龙亢地置含山县;长安四年(704)更名武寿县;神龙元年(705)复名含山县,属和州。明初,省含山县入和州。洪武十三年(1380)复置含山县。公元1958年底,和县、含山县再次合并为和含县,至次年6月划分开,恢复含山县,至今未变。
全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顺时针旋转90°,北下南上,略呈倾斜,形似一头负重缓行的牦牛。地貌特征是:山地、丘陵、平原兼而有之。大体为“三山一水五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含山属北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5.6℃,无霜期234天,年日照2122.5小时,降水1035.7毫米。县境较大山峰有长山、苍山、太湖山。以苍山最高,海拔481米。河流主要有滁河、裕溪河、得胜河、牛屯河和清溪河五条,总长108.95公里。
县境动植物资源丰富,农作物品种较多,树种300多种,鱼50多种,药材518种,其中经济价值大的品种有:含山百日红鸭、太湖山鹿茸、巨兴红打瓜籽、姚庙玫瑰花、三汊河螃蟹、义城圩菱角、都胜圩荸荠等,均名闻遐迩。
矿物资源有石灰石、白云石、萤石、重晶石、石英、磷、煤、铁、铝、锰等。
县内名胜古迹较多。春秋时伍子胥为报楚王杀父、兄之仇,所过的昭关名扬天下;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游褒禅山,留下不朽名篇《游褒禅山记》;被游客称之为小九华的江北避暑胜地太湖山,已定为国家森林公园;太湖寺历史悠久,雄伟恢弘;道家称之为“三十六洞天”之一的东关白石洞,也颇受人们青睐。 早在5000年前,县境内就有人类定居,繁衍生息。据仙踪大城墩和长岗乡凌家滩等地发掘的地下文物表明,其时已形成一些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村落,使用石器从事农耕渔猎,并掌握制陶和玉石雕刻工艺。1983年大城墩古遗址,出土文物有:釜形鼎、泥质黑陶陶碗、泥质黄褐陶陶鼎、陶鬲、青铜剑等。1987年凌滩古遗址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玉器、玛瑙、水晶等珍贵文物700多件,其中玉人、浮雕玉人、玉龟、鸟饰、水晶球等,琢工精细,造型奇特,另有原始八卦图形玉片,是迄今国内发现最早的记时器,属罕见珍品。这些文物古迹,不仅是含山悠久历史的见证,而且闪耀着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光辉。
(二)
含山历代人文荟萃,从清顺治起至光绪末,264年内,有进士20人、举人113人。明、清以来,县人中不乏诗文书画名流。明代著名画家刘传,工山水,清人评曰“笔势遒劲,意虑深远,时出己意”;清初,被人称之为“梅村先生”的李衷灿,著作颇丰;道光年间,胡长庚篆体书法,笔力刚劲,风格独特,负有盛名;诗词学家张梦琪,所著26出戏曲《玉脂环》,备受世人褒赞;民国初年,国画家陈俊峰享誉画坛,林散之曾慕名师之;鲍洁工行楷,有“点墨如山势,走笔似游龙”的美誉;胡春霖,北大教授,清末加入“光复会”、“同盟会”,民国初期任《中华报》编辑,民国15年主持国民革命军法规编审;含山县在国内外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有20多人。姚宜民,1954年、1958年两次赴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美国联邦气象局,荣获美国商业部金质奖章;胡连翠,安徽电视台一级导演,作品多次荣获全国一、二等奖。
含山具有悠久的光荣革命传统,东汉永嘉元年(145)华孟举义旗,率农民武装数千人,攻杀九江太守杨岑,声震江淮,威播京城。元末,江淮大地反元斗争风起云涌,黄墩乡人华高,聚集乡里民众起义,后成为明军主要将领,为建立明代基业立有战功。清宣统二年(1910),骆集乡人邱文江赴南京进行秘密反清活动,武昌起义爆发后,返回含山策划起义,事泄为全椒知县逮捕杀害。“五四”运动爆发后,含山各界人民纷纷集会游行,声势浩大。民国14年(1925),“五卅”惨案发生后,含山旅外学生回乡组织罢课、游行,抵制日货,并组织“沪案后援会”,募捐援助上海失业工人。民国18年(1929),中共含山第一个党支部在福山张什一村成立,从此,含山人民反帝、反封建、反官僚的斗争如火如荼,汹涌澎湃。民国27年(1938)春,日本侵略军侵占县内主要集镇,日军所到之处,奸淫烧杀,惨绝人寰。在中华民族的危急关头,中共含山党组织及时领导人民展开抗日斗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取得抗日斗争胜利。渡江战役期间,全县人民全力支援,30多只民船,50多名船工参战,1人立特等功,2人立一等功,5人立二等功,7人立三等功。建国后,先后有成百上千的含山儿女投入抗美援朝和对越自卫反击战,谱写了英勇壮烈的新篇章。
含山人民在建国前后历次革命斗争中,有542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王再生血洒上海龙华,周壁就义于苏北高邮湖,金隆芳牺牲于辽县麻田……。他们是含山的骄傲,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中坚。
(三)
建国前,含山以贫困落后闻名,民谣“远望含山县,近看破猪圈,老爷打板子,四门都听见。”形象地概括了过去全县经济的落后贫困和县城的狭小破败。1949年末,全县人口23.8万人,工农业总产值仅2126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其中工业产值328万元,农业产值1798万元),人均只有94元。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粮食总产58944吨,亩产149公斤,人均261公斤。工业落后,全县只有几家小型米厂和一些小作坊。商业萧条,网点极少,县城内只有日用杂货小商铺和小型饭店旅馆,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仅721万元,人均购买力31.9元。教育卫生同样落后,全县仅一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27人,8所小学,在校学生1020人。一所医院和一个卫生所,20张简易病床,20名卫生技术人员,其中医生6名。交通、通讯更为落后,陆运全靠肩挑和独轮车;大宗货物主要靠裕溪河、滁河、得胜河航道上的木船运输。
1949年1月21日,含山人民喜获新生。建国四十年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含山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巨大发展。1988年社会总产值(当年价)达62805万元,人均1615元,国民生产总值(当年价)33028万元,人均849元,国民收入(当年价)29633万元,人均762元。工农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下同)32596万元,比1949年增长14.3倍,平均每年增长7.3%,其中工业总产值19834万元,比1949年增长6.1倍,年均增长5.2%,财政收入1758万元,比1952年增长87倍,年均增长13.3%。
建国前,由于土地私有制束缚,生产技术因循守旧,粮食亩产低,且旱、涝、虫灾频繁,屡遭歉收或绝收。建国后,1950年至1957年完成土地改革,实行农业合作化,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随后全县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先后将境内151个圩口连并成44个,其中万亩以上圩3个。同时整治了滁河、裕溪河和牛屯河。在圩区相继兴建电力排灌站110座,装机195台,10855千瓦,提高了防洪、排涝能力。在丘陵山区,先后修建中、小型水库48座,蓄水容量达3853万立方米;兴建电力灌溉站156座,装机240台,13255千瓦。1988年有效灌溉面积达34.2万亩,比1949年增加16.4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9.4万千瓦,农村用电量7533万千瓦时,分别比1965年增长7.5倍和6倍,大大改善了全县的农业生产条件。1988年粮食总产185456吨,亩产494公斤,人均469公斤;棉花总产1210吨,亩产44公斤,油料总产1102吨,人均28公斤,其中油菜籽亩产74公斤。
建国以来工业发展较快,且初具规模,门类也较齐全,县、乡、村、个体工业多层次发展。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6734万元,先后建成农业机械厂、灯泡厂、啤酒厂、砖瓦厂、印刷厂、瓷厂、酒厂、水泥厂等9个预算内工业企业和一批预算外工业企业。从1980年开始,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迅速提高它们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1980年至1988年获部优、省优产品称号的主要有:运漕酒厂生产的运沉香酒,灯泡厂生产的白炽灯泡,砂轮厂生产的工业用砂轮等。到1988年底,全县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已发展到223个,职工17770名,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0034万元,其中全民工业7722万元;固定资产净值8100万元,其中全民工业5935万元。机械总动力3.6万千瓦,工业设备拥有量价值8703万元,以1988年计,大米加工能力6.5万吨,食用油加工能力1.2万吨,水泥生产能力45万吨,灯泡生产能力1300万只,日用陶瓷生产能力1500万件,饮料酒生产能力8000吨。
供电方面,全县拥有110KV变电所2座,35KV变电所13座。1988年用电装机容量72115万千瓦,年用电量8584万千瓦时,比1965年增长4.3倍,年均递增率18.8%。
交通邮电方面,经过40年建设,基本上形成铁路、公路、水运相互沟通衔接成网,邮电通讯四通八达。至1988年底,运输线路里程总长379公里,其中公路197公里,比1957年增长2.7倍;全县拥有各种机动车1921辆,比1978年增长66.3%,拥有各种船只289艘,8473吨位,比1978年增长30.8%。邮路和农村投递线路总长1416公里,比1952年增长7.2倍。电话机总量2020门,比1952年增长26倍;电话机总数1201部,比1952年增长32.4倍。
建国四十年来,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1988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58所,在校学生62461名,比1949年分别增长4.2倍和53.5倍。文化、卫生、体育和电视广播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1988年,全县有图书馆1座,藏书4.7万册,文化馆、站20个,影剧院22座,专业和民间职业剧团8个,电影放映单位38个,电视转播台、微播站、卫星地面接收站各1座,广播站25个,行政村广播通播率近100%。全县有医疗机构38个,病床642张,卫生技术人员749人。1983年,经省血防部门验收,含山成为全省第一个内陆消灭血吸虫病的县。体育事业也有较大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十分活跃;人民健康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建国以来,三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全县人口平均寿命逐年增加,1953年第一次普查时45.4岁,1964年第二次普查时62.7岁,1982年第三次普查时67.8岁。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1988年,农民人均收入475元,比1952年增长6.4倍,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1340元,比1952年增长4.4倍。1988年底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6051万元,比1978年增长21.2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0241万元,比1949年增长28.1倍。从1979年到1988年,十年中80%左右农户新建了砖瓦结构住宅,不少农户造了楼房,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已由城而乡,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
(四)
建国后40年来,勤劳勇敢的含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创业,努力奋斗,工农业生产获得长足发展,社会经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是,经济建设速度与先进地区相比距离在逐步拉大。为实现含山经济新的起跳,力争到本世纪末人民生活水平能达到小康标准,县委、县政府确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在1988年的基础上,争取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4倍,达到9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0.4%;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2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2.6%。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农业上更新观念,优化产业结构,走立体化农业发展的路子,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工业发展以酿酒、灯泡、日用陶瓷、砂轮、水泥、石料、石灰石等为主的轻工业、建材工业和加工工业;同时,大力改善交通、邮电状况,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不断普及教育、科技事业,以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含山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当今经济建设的大潮中,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一千平方公里的土地正生机勃勃,40万人民已精神抖擞,一个扬长避短、励精图治的新时期已经到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负重缓行的牦牛”将会变成新时代的骏马,驰骋在江淮大地,为华夏增辉。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