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学宫〕
即文庙(夫子庙)亦称儒学。是元、明、清朝廷设在县的学校,原在县城南门,元至正二年(1342)县尹兀颜纲扩建,明洪武七年(1374)知县傅铉迁至北门(今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经清顺治四年(1647)、同治六年(1867)等几任知县重修,规模宏大,殿宇辉煌。
学宫有学产。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县民朱遵孟等将自垦湖圩田435担充入县儒学,每年净收租稻200担,是县有学产之始。清雍正八年(1730),知县陈庆门大修文庙,并置文庙岁修田地19庄,计田325.6亩。学产多为私人捐助。入儒学者,参加知县主持并命题的童试(试院在大西门今庐江中学内)。录取者为县学生员,庐江县学每年学额为廪生20名,增生20名,每逢岁科两试均取入附学生员16名,武生岁科并试取入29名,每年选文学额4名、武学额3名入府学,2年一岁贡,拔贡生12年1次,县拔1名。此外,还有恩科、副贡。科举时期,本县自唐伍乔中进士始,至清代,共中进士39名,武进士5名,举人133名,武举65名,贡生713名。
历代科甲表

〔书院〕
书院亦称书室,它是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和学术研究机构,是科举时代教育的主体。书院在明代多为私办,至清朝则为官办,也就私办私崇正出院。
本县在明、清时期共有8所,其中以毛公书院、崇文书院、水濂书院、杨林书院、潜川书院和崇正书院较为著名。
毛公书院在庐城东北70里有座山,为庐江著名孝子毛义读书处,因而名叫“毛公山”,毛义读书的山洞叫“毛公洞”。明嘉靖五年(1526),知县周良会令人在毛公洞前山的山坡上修建毛公书院,请当时较有名望的塾师教授“乡之俊秀”,不知废于何时。
崇文书院在儒学东,毁于明末。
水濂书院在庐城南门外,树木很多,环境幽雅。明嘉靖三十年(1551),知县何汝璋、教谕周以鲁令人在此修一亭,周围筑墙,名为“水濂书院”,召集生员授课讲学,教谕经常亲往测试。嘉靖三十九年(1560),增建房屋,广泛搜集书籍、史料。院内多植花草树木,比先前更加优美。很多文人学士常在此集会,题诗留词,明末已废。
杨林书院在治东70里,茂林修竹,风光秀丽。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乡官朱绂在此建屋20余间,并有水池、凉亭,高筑围墙,名为“杨林书院”,朱氏全族子弟均在此读书。每到冬季,乡官招乡邻到此集会,宣读圣谕,申明乡规,此书院不知废于何时。
潜川书院在城内钟楼桥西街(今人民商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知县李天植、绅士吴崇诰、王昌喜集资创办。有大门5间,照壁1座,二门楼1座,大厅5间,厅后左右厢房12间,讲堂5间,讲堂后左右厢房4间(即考棚),后堂5间。咸丰年间于兵乱中遭毁坏。同治年间,绅士马彦等重新修建。光绪十年(1884)知县钱鑅率绅士筹款重修照壁1座,大厅后左右厢房12间,讲堂5间,后进楼房1座(上下各5间)。书院有租田46庄近千亩。清末改书院为潜川学堂。民国16年后改为庐江中学校。民国31年,将书院房屋改作国民党庐江县党部住房。
崇正书院在庐城西北60里处(今属三塘乡)。清光绪七年(1881),绅士许安邦等禀请在原妙光寺旧址建立书院,提督王占魁捐资创建,名为“崇正书院”,有大门3间,仪门3间,讲堂5间,东西廊房(考棚)14间,厨房2间,并捐田102.5担,收入作生童伙食费之用。书院有学田800亩左右,均为私人捐助。
〔社学〕
明洪武八年(1375)诏令各府、州、县都办社学,请儒师教民间子弟。天顺六年(1462),又令各乡、里都设社学。社学每年考试1次,成绩优秀的学生,即可称为儒学生员,老师也可免去差事和徭役。
明代有社学2所:一所在庐城西门外,弘治元年(1488)建立,崇祯年间毁于战乱。另一所在庐城东门外,明天顺初年建成,嘉靖五年(1526)知县周良会重修,后被废。
清顺治十一年(1654),知县孙宏喆于庐城西门外重建社学1所,选择较有声望的教师授课,对生童以考德为主,文艺次之。知县常亲往督促德业。每月头、月尾须拜谒文庙。光绪时,社学被废。
〔学堂〕
清末改革时,兴办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一月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规定:自蒙养院至通儒院共分三段七级学堂(第一段,分三级,即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高等小学四年;第二段,一级,即中等学堂四至五年;第三段,分三级,即高等学堂或预科三年,分科大学堂三至四年,通儒院五年)。改省会大书院为高等学堂,郡城书院为中等学堂,州县书院为小学堂。
主要学堂简介:
广益学堂在县城大西门内,原为新试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吕钧等人改建为广益学堂。民国4年(1915),改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民国17年(1928),改为县立第一完全小学(又称县立第一国民学校),后改为县立利成门小学。
育英学堂在东乡毛家嘴(今裴岗乡毛嘴行政村),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绅士何震等人创办。民国4年改为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民国17年改为县立第二完全小学。
罗溪学堂在南乡罗昌河,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廪生郑家骥等创办。民国4年改为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民国7年改为罗溪小学,县立第三高等小学迁至泥河(今泥河中学校址);民国17年,改为县立第八完全小学。
潜溪学堂在西乡柯家坦(今柯坦乡境),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廪生叶茂枝等创办。民国17年改为县立第四完全小学校。
笃材学堂在北乡白石山(今白山乡白山行政村),清末时,由金渐逵等创办。民国17年(1928)改为县立第五完全小学校。
此外,丛英小学(今盛桥小学)、新民小学(今汤池小学)均于民国17年分别改为县立第六、第七完全小学校。
庐江中学堂在县城大西门内(今庐江中学校址),光绪三十年(1904),由举人卢国华等创办。两年后停办。
〔私塾〕
民国17年前后,城乡私塾很多,分蒙馆和经馆两类。民国24年全县有私塾365所,塾师3656名,学生10000余名。
蒙馆塾师为一般的读书人或秀才,学生多为7岁上下的蒙童。学生第一次入学后,先向孔夫子牌位跪拜,后向塾师跪拜。课程主要有:识字、描红、临帖,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等。
经馆塾师为地方有名的秀才、贡生或举人,学生年龄在20岁左右。课程主要有:诵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练习“说”、“义”、“策”、“论”等文体的写作。有些经馆(如李正清、张哲舆、章孟侯)还开设历史、地理课程。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