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古墓葬、古遗址〕
汉庐江王墓在东乡30余里杨柳圩梅山侧。《太平寰宇记》中说:每逢阴晦风雨天气,就听到有音韵的金石声。
三国周瑜墓瑜为三国时吴名将。墓在县城东门外横街朝墓巷,建于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墓地约5亩,兆域高约8尺,有封无表,平地起坟,以3×6×12寸车纹等汉代大砖砌成,墓门向东,墓周绕以石刻栏杆,旁建木质六角“谈笑亭”。历经千年,冢塌亭倒,石栏毁灭无存。明正统七年(1442),提学御史彭勖令知县黄金兰重加修葺,并立“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碑碣。清咸丰年间,墓地又遭破坏。民国31年,国民党桂系驻庐部队一七六师五二六团团长覃振元掘周瑜墓,后又重新修建,筑墓成台,改圆形墓为凸型墓,分3层台阶,正方体,圆顶。底台阶边长10米,墓高约5米,墓四角配以4头石狮,墓正面竖立“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石碑,碑面两侧刻有对联,文曰:“君臣骨肉江东水;儿女英雄皖北坟”。二层台阶竖立国民党驻军团长覃振元、江防司令孙福安、县长谢殿栋3块石刻碑记。墓前两旁竖立一对高大的长方形砖柱,上书对联:“赤壁展鸿图,三十功名公已勋垂宇宙;佳城封马鬣,二千年后我来树此风声。”建国前已遭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碑碎墓毁,仅留下衰草荒丘。
建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文物古迹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周瑜墓被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划地,拆迁附近民房,决定重加修建,让一代英豪,千年胜迹,成为人们瞻仰、游览胜地。
三国小乔墓小乔为周瑜妻,墓在县城大西门外真武观西百步,与城东周瑜墓遥遥相对。墓有封无表,平地起坟,汉砖砌成,明崇祯时毁于兵乱,仅存一座土冢。1969年被毁,仅存遗址。
南唐伍乔墓乔为进士第一名,任过歙州通判、考功员外郎,墓在城南马厂岗。旧志记载:“农民耕田得墓碑。”其母墓在南乡柴埠渡南岗。
明陈植墓植南慕善乡(今戴桥、庐北、罗埠一带)人。元至正年间中河南乡试。明洪武年间为吏部文选司主事。历任知府、参政、布政、云南镇抚都御史转兵部侍郎。墓在北乡白石山东南两里孔家嘴。
明卢璟墓璟为进士,任云南道御史,墓在南乡矾山东北洪家坳。
明夏尚忠墓尚忠为都督。墓在西乡果树狮子山。
明卢谦墓谦为万历进士,历任知县、河南道监察御史等职。墓在东乡20里椒子冲。
明朱来远墓来远为万历进士。墓在南乡沙湖山。
清王承业墓承业历任潮州中营游击、副总兵、总兵等职。墓在北乡白石山麓。
清吴廷香墓廷香为优贡生,举孝廉方正,赐四品卿衔。墓在南乡大凹口岱鳌山北麓。
清吴长庆墓长庆历任正定镇总兵、浙江提督、广东水师提督等职。墓在南乡泥河沙岗。
清孙宏喆墓山东乐安人,顺治进士,任庐江知县。墓原在县城北门重关,后邑人霍彝迁墓东门外大房庄。
暖汤岗墓群位于县城东8里暖汤岗(今庐江师范学校)。初步查明,纵横200米内有古墓14座,封土墩高大完整,直径约20米,高4米。“文化大革命”后期,庐江师范因扩建校舍,挖毁校门前和东侧3座墓。墓为37×18×7花纹砖砌成,出土陶罐等随葬品。根据墓砖和出土器皿,鉴定为东汉时期人口较集中地区的古墓群。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庐江县古墓群分布表

三板桥遗址位于县城西14里罗埠河上游东岸(今迎松乡长塘村),由大墩子、簸箕墩、李家墩3个墩子组成,总面积约10150平方米。
此墩文化层明显,灰层3——4米,墩西北部有大面积火烧土。石器有斧、、镞、刀、砺石等;陶器有鼎、鬶、瓮、豆、罐等;纹饰有粗细绳纹、划纹、席纹、篦纹、附加堆纹等;陶质有水波纹黑陶、磨光黑陶、蛋壳黑陶、黑皮陶、夹沙红、灰陶泥质红。根据出土陶片的形、纹、色、质,初步鉴定为龙山文化遗址。
三官殿遗址位于县城南25里沙溪乡官山村沙溪东北岸,由相距很近的4个墩子组成,最大的为3630平方米,最小的为810平方米,总面积7110平方米,高3米。
遗址内涵丰富,文化层明显,3号墩有大量火烧土。在普查和复查中,采集了各种类型石器鼎足、鬲足多件和各种纹饰的陶片。根据已采集的陶片分析,初步鉴定为新石器时期遗址。
毕家墩遗址位于县城东南40里缺口乡缺口村失槽河东岸。墩东西长120米,南北宽110米,面积13200平方米,高4米。
遗址灰坑、火烧土明显;有大量鼎足、鬲足和各种纹色的陶片,以及斧、、镞、铲等石器。1979年和1980年两次发现五铢钱窖藏。经鉴定,为新石器至两汉时期遗址。
慕容城遗址位于冶父山东15里顺港乡陆岗村的丘陵台地上,平坦广阔,南北长400米,东西宽150米,面积60000平方米,高8米,为本省少见的高大古文化遗址。
据《五代史》和《宋史·慕容延钊传》所述,五代时周世宗伐南唐,尽取淮南郡邑,命将慕容延钊为淮南节度使,在此构筑城堡以作江防。城有东、北两道城门,墩周围有夯土城墙,西有护城河,东有古河道。墩上有两口水塘,约500平方米,旁有高台。1984年普查发现墩西南大面积火烧土、大量各种纹饰的陶片、鼎足、鬲足、石、石镞和石斧。
以上4处古遗址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牛城在金牛镇街边,西、北、南三方土筑城垣基脚尚存。相传筑于三国时期。
大城在城池乡城池村,城垣基脚断续可见,护城河明显。相传为曹操抗吴时所筑。
冷水关在县城西30里水关乡,两边山岗夹道,地势险要。相传三国时魏在此设关隘。明代设冷水关巡检司,清乾隆年间裁撤。
钓鱼台在县城东南8里马厂乡,背山临河,有两座石矶,相距约1里,上有很大的人足迹。相传为东汉左慈(元放)垂钓处。
〔古桥、古井〕
捧檄桥旧名“临仙桥”,位于县城东门外半里,横跨文昌河。西汉著名文人毛义,十分孝顺母亲,不贪利禄,为让母亲欢悦,曾过此桥捧回委其安阳县令的檄文。明宣德九年(1434),知县马骥重修时,掘地获得石碑,上书“捧檄桥”3字,因易“临仙桥”为“捧檄桥”。
清光绪三年(1877),吴长庆捐款重修为5孔青石桥。桥身高大雄伟,造型古朴,正桥长46米,宽6.7米,中孔跨度6.3米,桥面两侧为石雕栏杆。建国前,桥上栏杆大都断毁;建国初,改为砖砌栏杆。此桥是本县仅存的5孔石桥,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城寺古井位于县城东北60里七里乡政府大院。井深20.53米,水深15米,水平面直径1.8米,水质清澈,旱年不涸。井圈为青石质,外径77厘米,内径53厘米。高53厘米,厚12厘米,绳沟槽深8厘米。井圈13厘米处有两道弦纹;19厘米处有3孔,呈三角形。井壁由厚薄不等两种砖砌成,三扁一折,构图美观,建造坚固。经初步鉴定该井为宋以前古井。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庐江现存古井16口(含金城寺井),最早为汉代所掘。
庐江县古井分布表


〔古窑、古矿〕
陶瓷窑位于城西60里果树乡河西村。两山之间有一大道,路西山麓有窑门、窑砖,堆积大量各种器形的陶瓷残片,并有窑具。东南虎尾山山坡也有大量陶瓷残片堆积。经鉴定,残片焙烧时温度均在1000℃以上,渗水率低,击之有金石声。器形有30多种;釉色有青釉、酱釉、黑釉等。窑具也有多种,如:束腰形、圆角形、钵形和垫饼等。附近群众在耕地翻土时,经常挖出柱子、钵、壶、碗、盂、杯等完整的生活器皿。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有两处;一在迎松乡方店村,建于明代,窑壁尚存;一在晨光乡农胜村,建于明代,4个窑口依然存在。
铜矿在砖桥乡刘畈村,开于唐代,矿碴尚存,矿口已堵。
矾矿在小矾山矿区,开于唐代,俗称“叫花笼”,矿口犹存。
〔古祠、古亭〕
武壮公祠位于县城内东大街,清光绪二十年(1894),为纪念吴长庆而建。长庆为广东水师提督,帮办山东海防,身经百战,乐善好施。光绪十年(1884),卒于军中,谥号武壮,准建专祠(详见“人物传”)。
该祠坐南向北,三阵两庭院,每阵5间,砖木结构,雕梁画栋,高大庄严,总面积约914.5平方米。“文化大革命”初期,梁柱雕画遭受破坏,但房屋完好。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半山亭在水关乡闸山村的闸山(旧名黄铜山)山腰处,为明成化十八年(1482)丁继仁所筑,亭基尚存。亭边石崖上有3处石刻:一为“半山亭”(横刻)3个大字;另两处为两篇简短记文(竖刻):一篇中的很多字已模糊不清;一边字迹清晰,文为:“大明成化十八年创始,次年工毕。为屋三间,以读书之所,后之与我同志者,幸念之勿毁此施恕记。”
〔其他古迹〕
聚落点已发现古人聚落点139处,据出土的石器、陶片、铜器等鉴定,大部分为汉代以前,其分布如下:
城关区29处;汤池区12处;金牛区16处;白山区8处;盛桥区11处;缺口区17处;泥河区23处;乐桥区23处。
古洞较大的有4处:一在顺港乡,洞内青石似钟乳;一在白山乡白山村,洞内有8处文字石刻;一在大化乡龙王顶山腰,名为“老虎洞”,前洞大,能容30余人,上石级入后洞,洞较小;一在大化乡岱鳌山西麓,名为“莲花洞”,洞内能容40余人。石壁上呈现莲花状花朵,亭亭玉立,洞内有潺潺流水,冬暖夏凉。
〔馆藏文物〕
馆藏文物中有价值并较完整的有:新石器20余件,铜器90余件,陶器90余件,瓷器70余件,古钱币(秦至民国)400余枚,玉翠料166件,墓志铭(唐、宋、清、民国)4方。其中25件被评上等级:一级7件,二、三级18件,主要有:
虎子晋代青瓷器,出土于晨光乡。长73厘米,宽12.6厘米,高18.8厘米,口内径5.5厘米。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影青熏炉宋代铜器。出土于晨光乡。高14.3厘米,径15.8厘米。蓬莱三岛盖,腹有五力士头像,莲花足。
吴王光剑青铜剑,通长54厘米,无锈,呈草绿色,有光泽。柄作椭圆柱形,且置两道箍棱。剑首于出土时被掘毁。剑格较宽厚,上镶嵌绿松石花纹,绿松石已脱落。茎部较宽,中有脊,近剑格处占茎三分之一部位有大篆铭文2行16字,铭文初释为:“攻,吴王光自作用剑,□余以至克肇多攻。”字数之多为已发现的吴王光剑之冠。
吴王光自立为王时期为公元前514年至前469年,距今已有2480多年。春秋时,安徽为吴楚之交,今庐江属吴国,此剑对研究吴文化和吴楚关系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此剑是汤池乡边岗村农民孙传来于1973年挖渠时在离地面约1.2米的土中发现的,剑身残留有纺织物痕迹,1983年送交省博物馆。
铜鼎西周时烹饪器。呈黄绿色。上为浅锅形,直径约25厘米;下为三足。鼎高约30厘米。1978年于泥河区盔头公社出土。现存省博物馆。
石矛头新石器时代兵器。呈灰色,长约13厘米。1964年于移湖公社出土。现存省博物馆。
石箭头商代时期兵器。呈灰色,长约14厘米,1964年于移湖公社出土。现存省博物馆。
印纹陶罐商代时期陶器。1952年于盛桥区魏岗乡出土。现存省博物馆。
石斧新石器。出土于盛桥区石山乡。斧长15厘米,脑宽5厘米,口宽6.3厘米,腰厚4厘米。
石镞新石器。出土于城关区移湖乡。镞长7.2厘米,中径1厘米。
爵西周青铜器。出土于金牛区福元乡。流高21.5厘米,尾高21.4厘米,3尖足,圆底,腹有饕餮纹,兽首,鋬内有甲骨文“父癸”2字。
矛春秋时期兵器,青铜,出土于缺口乡。长15.5厘米,骹外径2.8厘米,骹中部有鸡爪钮。
戈西周时期兵器,青铜,出土于金牛区福元乡。长21.7厘米,上、下齿长8.8厘米。一穿。
镜有3种:其一,西汉时期青铜器,出土于城关区移湖乡。径14.4厘米,厚6厘米,镜面光洁如新,背面有16字铭文。其二,东汉时期青铜器。出土于移湖乡。径11.9厘米,厚0.4厘米,名“神兽镜”。其三,唐代青铜器。出土于泥河区胜岗乡。径11.9厘米,厚0.12厘米,名“瑞禽瑞兽葡萄镜”。
蒜头壶西汉时期釉陶器。出土于移湖乡。高32厘米,腹径22厘米,口径6.2厘米,足径14厘米,深圈足外移。上半为茶绿釉,有纹饰。
三彩枕唐代彩陶器。出土于缺口区杨柳乡。长15厘米,宽10厘米,高7.7厘米。
三彩鸡尾壶唐代彩瓷器。出土于城关区马厂乡。高9.6厘米,腹径9.4厘米,口径2.9厘米。乳纽盖,平足。
陶砚北宋时期陶器。出土于马厂乡。长14厘米,宽5.8厘米,厚2厘米。
白瓷杯宋代瓷器。出土于晨光乡。高4厘米,口径8厘米,浅圈足。
此外,还有数十件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制品,有石刀、石核、石球、单边砍砸器、双边砍砸器、刮削器、小尖状器和砍斫器等。出土于县古建筑材料厂地下。经专家鉴定,它与马坝人(广东)、丁村人(山西)、许家窑人(山西)留下的石器极为相似,时间约在20万年前至50万年前。
附:文物收藏家刘体智、刘体信、王坤江。
刘体智、刘体信清代庐江人,《安徽通志稿》载其收藏的珍贵文物有20余件,如:
编钟与氏编钟同时出土于河南巩县。共有5个钟,刘家收得4个,1个藏于加拿大首都古物馆。
钟约大于三分之一,4钟依次渐小,钟上铭文相同。每个钟钲间两面铭文共62个字。
氏编钟与编钟同时出土于河南巩县。编钟同时出土于河南巩县。共有9个钟,刘家收得8个,1个藏于加拿大首都古物馆。8钟依次渐小,铭文相同。每个钟钲间有“氏之钟”4个字,上下各1行,两面文字相同,每个字间有界格。
郘钟清同治初年出土于山西荣河县后土祠旁河岸,大小共12个,铭文相同,并列9行,86个字。
此外,还有凤形鼎、陈候因鼎、妇姑甗、妃彝、大敦盖、矢方尊、壶盖、卣、亚中奉尊形盉、辰父癸盉、子且巳解、龢爵、大爵、夆叔匜等。
王坤江汤池区水关乡人。他与祖父王方宏、父亲王达成都爱收藏钱币,三代同好,穷搜珍护,集藏历代各种钱币,自春秋迄于现代,共集“刀布”、“铜钱”、“铜圆”、“纸币”、“外币”600余枚(张),400多品样。其中少见的有战国时的“明字刀”、秦汉时的“半两钱”、“太泉五十”、董卓的“小五铢钱”、王晏的“契五百”、“大布黄千”、“货泉”和晋时的“铤环钱”等。还有更为珍贵的战国楚币“蚁鼻钱”(“鬼脸”)、清康熙大寿时纪念币“景泰蓝花钱”。另有国外7个国家的纸币40余张,及本国建国前后的各种纸币20余张,少数民族铜板1枚。
〔革命纪念地纪念物〕
罗家嘴在南乡七桥乡,离县城50里。民国19年5月,中共桐城县委召开军事联席会议,决定6月在庐南举行武装暴动。暴动虽然失败,但为本县开创武装斗争之先河。现存有遗址。
严家松园在汤池镇南3里处,西南环山,层峦叠嶂,地势险要,是西进大别山的通道。民国28年5月,新四军军长叶挺、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相继从皖南来庐江,于江北第四支队驻地严家松园,组建国民革命新编第四军江北指挥部,下辖第四支队、第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张云逸任指挥,徐海东、罗炳辉任副指挥,赖传珠任参谋长,邓子恢任政治部主任。原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正筹建纪念馆。
庐江县革命烈士塔在县城公园内,1957年12月1日建成。塔高17.55米,6边形。塔身正面镌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塔座嵌石碑,记载先烈的姓名和功绩,四周环以水泥栏杆。
烈士纪念塔在田埠乡,1979年10月建成。1948年1月21日,湖西基干团宿营汪庄,遭国民党桂系杨创奇部队包围袭击,在突围战斗中,中共湖西县委书记、基干团政委侯震东和大队长姚守永等数十人壮烈牺牲。田埠乡人民建塔立碑,永远纪念。
〔名胜〕
冶父山唐代曾改名“冶山”,宋初曾改名“铁冶山”,距县城东北20里,相传是春秋时欧冶子为楚王铸剑处。
冶父山素有“江北九华”之称。其最高峰为兜率峰,海拔375.4米。山间绿荫幽馥,郁郁葱葱。每当晴空一碧,日影流辉,呈现一派波光岚影,蔚为“冶父晴岚”(旧为“庐江八景”之一)。
山东麓有冶父寺,翠峰环抱,茂林修竹。过冶父寺为古木寒桥。山腰有迴风谷,山顶有伏虎寺。
冶父寺原在山南上,为唐代伏虎禅师初建。唐天复二年(902),吴王杨行密增建云中茅斋。宋太宗敕建伽蓝,赐名“实际寺”。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迁寺山东公址麓。清咸丰时于兵乱中毁坏,后经修复。
抗日战争期间,寺曾被日军飞机炸毁,1953年1月,于寺址建成县苗圃。
山顶伏虎寺左下方百余步有铸剑池,水清见底,相传为欧冶子铸剑处。寺右下方数百步有伏虎洞,洞额有“伏虎洞”3字,洞中可容数十人。洞下东行数百步,为竹林精舍,庙宇不多,非常精致雅静,民国后期已遭破坏,今已荡然无存。寺后为兜率峰,巨石上隐约可见“兜率”2字。登峰眺望,冶父山及其周围旖旎的自然风光、庐城鳞次栉比的高大建筑物尽收眼底。
山间还有观音门、龙湫荡、百尺岩、袈裟柜、伏虎岩、白佛岩、诸葛岭、莲花石、彀壶泉等胜迹,各有特色。
伏虎寺位于冶父山巅,唐光化元年(898)敕建,为江淮名寺之一。1984年被定为省重点寺观。
主殿无量殿,坐西向东,砖石甃成,四壁无窗,无木制梁柱,上覆琉璃瓦,又名“无梁殿”。“文化大革命”初期遭破坏。中部为文昌阁,1969年,因久雨倾塌无存。阁前为北山楼,民国12年(1923),寺僧济林等修建,中供罗汉,两侧有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北山楼南侧为望江楼,登楼近览黄陂湖风光,远眺长江一线。清同治四年(1865),寺僧汗雨等重建。寺前为“山门”,唐伏虎禅师始建,后迭经修葺。1953年,寺僧重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1985年,重修伏虎寺。无量殿高敞宏伟,翘角飞檐。檐下嵌匾3道:“无量殿”、“绛节高处”、“法炬重辉”。两旁楹联为:“武当山前修大道;玄都观里悟禅机。”山门额匾为“伏虎寺”3个大字,是赵朴初手书。寺中还有钟鼓楼以及厨房、餐厅、服务部等建筑。全寺共占面积780余平方米,有僧众10余人。每当春夏之际,漫山奇花异草,茂林修竹,自然景色优美,气候凉爽宜人,县内和邻近各县来游者络绎不绝。
岱鳌山位于县城南40里的大凹口。该地为丘陵区,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从中突兀而起,宛如一头巨鳌,故称岱鳌山。
山最高峰为龙王顶,海拔约270米。峰巅有龙王庙。峰南麓立一组奇异巨石,三石列在一轴上:前似老翁;中似轿状,坐一秀女;后似老妇。形象逼真,很象旧时闺秀出嫁的情景。民间传说,是海龙王的十小姐出嫁时漂海到此。
“十小姐出嫁”西边,有一山间平地,古木参天,中有三圣庵。庵已毁坏,一块巨形石碑尚存。
庵西有两座山峰,酷似一对狮子,一雌一雄,栩栩如生,名为狮子峰。峰一侧为一筲箕形山谷,谷地三壁为奇岩怪石构成,中壁上有一块人形巨石,雄壮威武,宛如坐在龙椅上的海龙王,人称“龙王殿”。
庐江公园在县城北隅。据传,初为明代王晟的私园,有绿水环流,叫做“环碧园”。园北角筑有“香花墩”(今县招待所第三部)。墩上建凉亭,名“瀛州亭”。清初在亭前空地建小庙,名“八蜡庙”。清康熙时,候补内阁中书王朝栋住此,著有诗集《环碧园小草》。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于园西隅建奎星楼。咸丰年间毁于兵燹。清同治间,庐江人、广西巡抚潘鼎新重建。楼高3丈3尺,3层6面,飞檐翘角,铃铎垂悬,筒瓦兽灵,雄伟壮观。以后,园被李鸿章据为私有。民国23年,县人集资从李鸿章后人李经羲手中赎回,开辟为“环碧公园”。同年,县长汪培实重修,于园门两侧刻石联:“春秋多佳日;园林无俗情。”后改为“庐江公园”。1956年,成立园林管理处,浚池疏渠,修桥筑亭,造假山,植树木,种花草,园内楼榭流丹,柳暗花明,游人不绝。
1961年11月,在公园西角建县招待所,后续建二部于西南,三部于西北,四部于东北,先后拆除园内瀛州亭、八蜡庙、奎星楼,公园可游之地,日益狭小。
汤池温泉在县城西45里汤池镇(又称东汤池,西汤池在舒城县)。汤池温泉旧称“东坑泉”,为江淮著名温泉之一。泉约亩许,6个泉眼,常年涌水,清澈见底,微有硫磺气;出水常温在63℃左右,一年四季泉水热气腾腾,适宜人体沐浴。汤池温泉有涌量稳定,水温稳定,化学成份稳定3大优点,对关节炎和皮肤病有疗效。旧志录有北宋王安石《汤坑泉》五言律诗1首:“寒泉诗所咏,独此沸如蒸。一气无冬夏,诸阳自废兴。人游不附火,虫出亦疑冰。更忆骊山下,歊然雪满塍。”
建国后,进行修整,在泉上建房,成为温泉浴室,供人民群众沐浴,有益于身体健康。1983年后,进行温泉开发综合利用,发展养殖业等生产。
“林海寿翁”在崇山林海的汤池区果树乡街头,有一株老银杏树,主干粗壮,一人多高,其上分两根枝干,苍劲挺拔,高高耸立。据传该树有600余年历史,至今枝繁叶茂,青翠欲滴,年年开花结果,人称“林海寿翁”。
花坛奇观在汤池区果树乡朱家庭院中,有一株古老山茶花树,粗壮的主干上分出3根支干,树身略有倾斜,高过屋顶,枝叶繁密如盖,花色鲜艳,属“大红宝珠”品种。据传该树是朱氏祖先、明代云南总兵朱关返乡时携回栽植的。每年清明前后,花开似锦,实为罕见的花坛奇观。
上一篇:第六节 新闻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