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文化事业单位〕
一、民众教育馆民国20年在文庙成立庐江县立民众教育馆,为综合性的社会教育机构,设馆长1人、馆员3人以及文书、会计、庶务各1人。下分教育、讲演、健康3部。每星期日下午,举行公开讲演。民国25年(1936),设图书、儿童阅览、成人阅览、游艺、办公等室,并在县城开办民众学校数所,学制2年。同年,在汤池设立庐江县立第二民众教育馆,定泥河区为“乡村施教区”。民国30年(1941),“实施电化教育”,协助电影社放映抗战影片。民国33年,教育馆年经费3万元,有职员4人,设教导、艺术两组,主管民众学校、巡回教育队等工作。民国34年,馆址迁至庐江公园内藕香居。馆内有图书3294册、报纸杂志近百种。民国37年撤销,图书、报刊和家具等移交庐江县立简易师范学校。
二、文化馆、站1950年1月,在城关镇建立庐江县文化馆。建馆后,逐步开展报刊阅览、图书借阅、乒乓球、棋类、歌舞、幻灯放映、展览、竞赛等活动,并开办职工夜校。同时,开展群众性的搜集民间文艺、创作、演出等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组织瘫痪。1978年,恢复工作后,主要开展以民间文化艺术为中心的群众文艺活动。1979年分为文化、图书两馆。1982年两馆在原址(县体育场大门东侧)合建4层大楼1幢,1984年竣工,面积为1080平方米,改善了活动和工作条件。
1952年各区开始建立文化站,首先经皖北行署文教处批准,建立汤池文化馆。1953年,地区培训文化干部后,又建立黄屯、白山、盛桥3个区文化站。其中黄屯文化站办起土广播、黑板报、宣传队、业余剧团等。并购置幻灯,经常开展文化娱乐和宣传活动。1954年后,根据中央关于建立“文化网”的要求,增建城关、金牛、石头、同大、裴岗、矾山、泥河、罗河、乐桥9所文化站,共13所文化站,以管理书刊、群众阅览、教唱歌曲、出黑板报等为日常工作。后随区划调整,只在城关、汤池、金牛、白山、盛桥、缺口、泥河、乐桥8个区各设1所文化站,其余撤销。1963年,8个区文化站分别合并成汤池、白山、泥河等4所文化分馆,名为“庐江县文化馆××分馆”。“文化大革命”初期,文化馆停止活动。70年代中期,撤销文化分馆,8个区各建1所文化站。同时,部分公社曾办起文化站,部分大队曾办起文化活动室或俱乐部,开展群众文化娱乐和宣传活动。不久,公社、大队文化站、室因无活动,逐渐解散。
1978年后,各区文化站举办各种学习班,组织并辅导群众文艺活动,形成农村文化中心。盛桥文化站开辟阅览室,有图书2000余册,每年均订购报刊50多种,每天有读者60余人次,该站经常组织读书会,交流心得体会,出黑板报,注重宣传科技知识;配合中心工作和节日活动,举办图片、摄影等展览;在5个较大的自然村建立图书流动点,开展各种文艺演出和体育活动。1982年被评为省先进集体。
1985年,8个区两个镇(城关镇、矾山镇)各有1所文化站,共10所文化站。同年下半年,县培训文化干部后,开始建立乡文化站(民办公助)。年底共建立乡文化站46个,每站配备1名工作人员,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县文化馆进行业务指导。
三、工人文化宫(俱乐部)1951年,庐江县总工会于县城建立工人俱乐部,对职工进行时事、政策教育,开展文体活动。1953年后,时政学习和文体活动十分活跃。1959年,全县建立工人俱乐部14处,拥有图书4600余册、收音机15台、留声机8部,经常开展学习和小型多样的文体活动。此后,各俱乐部配合中心工作,进行政治宣传。“文化大革命”初期,活动停止,1968年后,活动逐渐恢复并转入正常。
1985年,县总工会大楼(在县城西街)建成,面积1720平方米,遂改俱乐部为庐江县工人文化宫。内设图书、借阅、报刊、阅览、美术、桌球、乒乓球、弈棋、游艺等室和1个舞厅。平时为职工提供娱乐场地,重大节日,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竞赛、展览、座谈、创作、会演等活动。至1985年,全县机关、厂矿、公司、学校计有基层工会俱乐部38个,藏书156600册,有电影放映机6部,电视机100余台,组织体育运动队54个。1983年至1984年,县工人文化宫和各俱乐部均开展“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并组织职工参加地区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职工歌曲创作会演等活动,分别获得团体第2名、团体第1名和团体创作组织奖。
此外,县老干部局于1985年建起老干部活动室(在县人民政府西侧),有楼房3层,内设阅览、奕棋、游艺等室。订购报纸、刊物50余种,经常举办桥牌训练班,节日开展棋类、扑克、钓鱼等比赛活动。四、文献委员会民国23年成立庐江县文献会,搜集、整理有关资料。文献会以公园香花墩(今县招待所第三部)为会址,有碑记其事。民国35年成立文献委员会,进一步开展采集、调查和编纂工作,编有《庐江文献初编》、《庐江文献二篇》(今存县档案馆)石印本2册。
五、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1960年3月,在金牛镇召开庐江县首届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成立庐江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下设文学、戏剧、美术、音乐4个小组。两年后,联合会解体。
〔民间文艺形式〕
一、曲艺本县曲艺种类主要有大鼓书、锣鼓书、胡琴书、莲花落、打莲湘等。
1、大鼓书原名“安徽大鼓”,俗称“捶大皮”,由于县内方言关系,在说唱中分张门和柴门两派。其表演形式相同,都是演唱者一手敲鼓、一手夹板(牙子),配合唱腔、道白,节奏和谐,演唱者唱一段说一段,还伴有动作表情。其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历史演义、武侠、公案之类小说。建国后,旧内容逐渐减少,多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英雄人物等题材的故事、小说所代替。
2、锣鼓书又称“门歌”。农历正月(春节),演唱者手提小锣,腰悬大鼓,走镇串乡,挨门演唱,俗称“唱春”。唱词有长有短,长篇的大多以历史故事、名人轶事、军旅相争等为内容;短小的则以反映现实生活,见景生情,顺口编词,通俗易懂。但也有硬凑、欠通的缺点。
3、胡琴书盲人演唱,又称“瞎子说书”、“瞽词”。表演形式是:盲人手拉四胡,膝带牙板,有唱有说,以有韵书文为主。唱词的内容和形式,多近似“安徽大鼓”。
4、莲花落通称“快板”,又称“落子”、“太平歌”。表演者手打竹板,唱念有韵律的顺口溜,即景生情,随口编词,不拘一格。
5、打莲湘早在元代就颇为流行。表演者(1至数人)持串有铜钱的竹棒,不停地在自己手臂、双肩、大腿等处碰击,棒上铜钱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边唱边舞,有板有眼,能表演多种不同动作,逗人喜乐。
二、杂技俗称“大把戏”,西北乡又称“玩大法”。著名演员有高傻子等。抗日战争期间,高傻子组成的班子在县内流动演出,以“底子厚、招子亮、路子广、蓬子大”的特色著称。上演节目有:跑马、蹬坛、走钢丝、吊辫子等。1981年,新渡乡殷宝荣办起家庭杂技队,演出顶碗、杂耍、衔花、走钢丝等节目,1982年,参加地区文艺会演,获得好评。
三、灯舞本县新年期间历年有举办灯会的习惯。会首多为豪强,灯会的大量花销,均由百姓负担。百姓也有自动玩灯的,挨门演唱。玩灯时,各家各户拿出贺礼,是一种风俗,叫“挂红”。建国后,春节期间,城乡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玩灯活动,无任何摊派,群众颇为喜爱。灯的种类繁多,主要有:
1、龙灯有滚龙、虬龙两种。滚龙有老龙、子龙之分,一般有7节、9节、11节、13节不等。节与节之间,用棉布或丝帛连接,节内燃烛,1人舞动引球,每人握节下长柄举起1节,随龙头旋舞;龙头则随引球舞动。
虬龙,龙身比滚龙短,在几节长木板上先以篾扎好龙头(口内含球)、龙身框框,然后用薄纱布蒙上,再用白纸糊好,最后用彩色画出龙厣。玩时由几个人举起(每人1节),或龙头高高昂起,盘成圆形;或龙头点动,龙身摇晃,无引球。
两龙比较,滚龙活泼,虬龙文雅。群众对县内几处著名龙灯的评价是:黄屯的虬龙最老;汤池的虬龙最好;城关的滚龙最妙;晨光王家碾的老龙更好。民国初年,黄屯群众自筹资金编扎一条“巨龙”,以后每年编扎一节与原“巨龙”相接,一直玩到解放。1982年为挖掘整理民间艺术,黄屯许多艺人集中回忆,数百名群众自愿参加编扎,共扎了38节,传统的老龙又再现原形。
2、狮灯分亮狮、黑狮两种。亮狮又叫文狮;黑狮又叫武狮。文狮表演重于表情,动作细腻,诙谐活泼,注重刻划狮的神态,表现狮的性格;武狮表演重于技巧,动作勇猛,敏捷快速,主要表现狮子威武的神态,所以演武狮者,须有武术功底,多用武术动作。建国前,盛桥高家板桥世传表演黑狮,名扬全县,它或翻身打滚,或立身盘柱,或狂吼突奔,且能在叠架的3张方桌上跳跃自如。文武双狮对舞,还有金牛的八骏马、白山的五马盘槽,都是渊源于狮的一格。
3、蚌灯俗称“跛跛精”、“蚌壳精”,为载歌载舞的花灯。表演时,以一女扮“蚌精”,背着两扇可以开的“蚌壳”(用篾扎成,糊上白纸,涂上色彩,画上花纹),身藏“壳”内;一男扮老渔翁,手执“鱼网”,腰挂“鱼篓”。两人随伴奏乐器奏出的优美旋律起舞。一般以手锣和喇叭引导,渔翁模仿捕蚌动作,在“蚌精”前后左右,蹀蹀躞躞,伺机撒网捕蚌;“蚌精”扭扭捏捏,扇动“蚌壳”,准备夹住渔翁。
4、花鼓灯又叫“花鼓唱”,以唱取胜,表演简单。一群人举着彩灯,1男子(称“搭子哥哥”)手捧大鼓,左右各有1年轻妇女(称“兰花妹子”)搭配,边唱边舞,一唱两和,间走“穿花”;有时一问一答。观众可自由参加歌唱,往往形成比赛,唱词形式多为7字句,内容不拘,古往今来、天上地下都有;既有旧作,也可随编随唱。花鼓灯流行全县,盛桥、城关流传最广,内容更为丰富。
5、车上轿又称“老汉推车”,属于花灯彩舞,车与轿都用竹、篾扎成,糊上花纸,顶部和周围都有彩灯。4人表演:推车者(老汉)小心翼翼;拉车者奋力向前;护车者手舞足蹈;乘车者(美女,俗称“花心”)潇洒自如。各具形态,逼真传神。
民国24年前后,县城王昌全表演推车过独木桥,神情活现,动作夸张,颇受好评。
6、紫竹船又称“旱地行舟”。表演都在船内,有男有女,载歌载舞。
每逢农历正月,全县大小集镇多演出车上轿、紫竹船,颇受群众欢迎。
7、高跷高跷的高度,有3尺、5尺、7尺不等,表演者双脚分别绑在两根1米以上带拐的木棒上,扮成故事中的各种人物,进退、纵跳、翻身、武打,灵活自如。抗日战争期间,侨居本县的“金斗帮”(合肥纺织工人帮会)大多能踩7尺高跷。尤其是扮演《唐僧取经》中的孙悟空,动作灵活,维妙维肖。杂技演员高傻子的跷功,更闻名皖中。
8、虾子灯是盛桥区薛岗村的特有灯种,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建国前,虾子灯祖训“正月舞灯不出村”;平时,摸不得动不得。新年玩虾子灯前,须焚香、点烛、鸣炮。虾子被看作是多子的象征。因此,玩虾子灯时则引灯进卧室,虾子灯舞动时,有虾尾抖动“下子”的姿势,以表示子孙兴旺。
建国后,虾子灯经过不断改进,形象更为逼真,并破除了迷信习俗,由室内玩发展到室外玩。虾身灵活,犹如虾子在水中游动、跳跃,十分生动、优美,很有特色。后来搬上舞台,伴随优美的乐曲,舞姿更为精彩,深受群众欢迎。
1956年,虾子灯参加芜湖专区农民文艺会演;1982年,在县文化部门辅导下,虾子灯的造型和舞技又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出席省农村业余文艺会演,获革新奖,并被省电视台录像播放。
9、玩船为民间文化娱乐的传统形式之一。主要有龙船和彩船两种:
龙船以木雕(或纸扎)龙头、龙尾,固定在小木船前后,数十人分坐木船两旁,用力划水,受锣鼓指挥,协调动作,竞渡日期多为农历六月初六,也有的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进行。圩区至今还年年开展“龙舟竞赛”活动。
彩船一般与划龙船同时并举,但不竞渡。船上布彩旗,奏乐器,载歌载舞。表演者饰戏剧中人物,常装扮《水漫金山》、《八仙过海》、《大闹龙宫》、《观音收水怪》等戏中的一些角色,以清音舞唱为娱乐。
四、剪纸和纸扎春节时,家庭厅堂上方,内外门楣,多剪贴红纸“门庆”。清明时节,多用红、绿彩纸剪成彩幡,插在坟上。新婚的窗户剪贴“喜鹊登梅”、“鸳鸯戏水”等各式“窗花”,门楣剪贴红“双喜”。业余爱好剪纸,民间不乏其人,多为姑娘、大嫂和老奶奶,所剪式样各异。县文化馆常举行剪纸橱展,所展的式样有字有画,有动物,也有花卉,各具形态。砖桥洪梅英剪纸题材有婚嫁及《白蛇传》、《天仙配》、《西游记》故事中的人物造型,形象逼真,并具有乡土气息。所剪《老鼠出嫁》1组,曾在巢湖地区举办的民间艺术展览中获一等奖。
黄屯民间扎灯笼久有传统,现在不仅扎灯笼,还扎各式花灯,所扎的花灯具有各种形态,有大有小,有静有动,有景有人,不少纸扎艺人带徒传艺,工艺不断创新,工艺品常参加展览。逢年过节,市上的彩灯纷呈,门庭灯笼高挂,皆为县内艺人所扎。
五、雕刻清以前的县内大型石木质建筑物的栋梁、支柱、门庭,多刻有龙凤、花卉、虎、狮等,且配有色彩,金碧辉煌。室内的床、桌、椅、橱、窗等也常见各式雕刻。建国后各种石、木质雕刻渐少,但古色古香的传统工艺美术仍承传不绝,除保存的各式石、木质雕刻外,还有创新的瓷器美术和矾石、牛角雕刻。木制家具,除式样不断更新外,其拉手、虎脚多为木工雕刻。计宝林的瓷塑,造型优美,典雅大方,所制凤鸣酒具、戏鹿分别在1977、1978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被与会人员争购,瓷板画及观音洒露、维族姑娘、王昭君等瓷壶曾在1979年被国家领导人选作出国赠送的礼品。吕其珍的牛角雕刻自1921年在南京市场销售以来,工艺不断翻新,雕刻的图章盒有摇式、抽盖、单双开关、鸡心型、怀表式、葫芦形等,造型独特,1957年苏联伏罗希洛夫访问中国时,吕刻赠1枚“中苏友好”鸡血石角章盒。
矾山镇杨山村办的叶腊石雕刻工艺厂,石雕产品多达百种,有观赏的,也有实用的,成为外贸外销产品。民间根雕爱好者于50年代就开始临摹学艺,80年代在县城办根雕展览时,渐趋成熟,朱邦法擅长树根雕塑兼工泥塑;封乃伍除精于油漆工艺外,在业余时间浸注于根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民间雕刻艺术应用到瓷器、古典园林和建筑物的装饰之上。
六、刺绣境内传统手工艺术——刺绣,在建国以前是闺女出嫁前的家庭必修课,如绣荷包、枕套、鞋面、腰带、包头巾等,主要用于妇女、儿童服装。建国后手工刺绣渐少,但乡村老年妇女仍保存旧习,常见有刺绣品问世。1978年后,县办玩具厂,发展民间刺绣艺术为绒绣,用在玩具制作上,制作的熊猫、狗、兔等各类玩具,栩栩如生。1981年城关镇办花边工艺厂,吸收民间刺绣艺术,制作枕套、帐沿、被套、台布、靠垫、屏风、壁挂等工艺装饰品,组织区、乡、村女青年分散加工,集中收购,绣花厂再采用网、锁、套绣技法和错、乱、平等针法配套加工,出口创汇,当年生产刺绣品价值23.27万元,1982年达52.85万元,1985年创产值71.3万元。
七、民间歌谣
1、童谣小伢小伢快快长,扛起刀矛打老蒋。打老蒋,打老蒋,打得老蒋到处跑,到处跑,躲在南京大骂美国佬。(建国前)
2、逃荒麦罢场清囤底光,拿着棍子去逃荒;远弃他乡无人问,挨饿受冻死路旁;卖掉儿女丢掉娘,妻离子散各一方。
穷人头上三把刀:租子重,利钱高,苛捐杂税似牛毛:穷人面前三条路:逃荒,投河,去上吊。(建国前)
3、渔樵耕读月出东方影婆娑,划了小船下大河,捕得鲜鱼满仓归,一枕黄梁笑呵呵。
太阳一出亮堂堂,手拿镰刀上山岗,砍得柴草入市去,换来米粮度时光。
日出早起日落回,春耕夏耘为何来,种出稻麦象黄金,一粒粮食一滴汗。
十年勤奋坐寒窗,天天攻读不敢荒,读书明理为救国,道德文章传四方。
4、惜时栀子开花枝把枝,庄稼宜早不宜迟;笋子出头渐渐老,黄金难买少年时。
5、交朋友山在西来海在东,山水下来路路通,五湖四海交朋友,人到何处不相逢。
小小鲤鱼戏红腮;上江游到下江来,上江吃的灵芝草,下江吃的苦青苔,不为朋友我不来。
6、情歌大白褂子四拐齐,郎穿身上甭沾泥,沾着泥巴真难洗,十指尖尖搓塌皮。
我送年哥大堂中,抬头看见红灯笼,莫学灯笼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送哥送到菱角塘,菱角花开白洋洋,十指尖尖摘菱角,摘个菱角送郎尝。
7、门歌锣鼓一打响呛呛,喜看府上新瓦房,油漆大门新砖墙,水泥地面钢筋梁,玻璃窗子亮堂堂,新式家具闪金光。人人都说天堂好,府上还比天堂强。
东家唱到西家来,门上挂着光荣牌。保家卫国男儿志,参军青年多气派;解放军服武装带,立功受奖喜信来,政府拥军政策好,军属受到人敬爱。
他家唱到你家来,两家“财门”一样开,门前停着解放牌(汽车),家里电器一台台,财源滚滚府上淌,元宝堆满府上房;堆满府库无处放,沾沾福气把我赏。
8、打硪号子树大要根深呐,吭吭唷,楼高要基牢呐吭吭唷,我们筑坝埂呐吭吭唷,埂基要打牢呐吭吭唷,筑坝为蓄水呐吭吭唷,水是五谷血呐吭吭唷,有水保丰收呐吭吭唷,储水是储粮呐吭吭唷,打硪要打紧呐吭吭唷,两膀带带劲呐吭吭唷,硪硪打落实呐吭吭唷,质量是第一吆—呵吭———吭唷吭唷,吭吭唷,吭吭呵。
小硪打得高呐吭吭唷,大家伸伸腰呐吭吭唷,一硪排一硪呐吭吭唷,硪硪高过头呐吭吭唷,小硪打得快呐吭吭唷,大伙脚站稳呐吭吭唷,一硪紧一硪呐吭吭唷,齐心合力悠呐吭吭唷,打硪要出汗呐吭吭唷,偷懒把人丢吆呵吭———吭唷吭唷,吭吭唉吭唷呵。
9、植树歌村边杨柳山上桃,青青树林满山抱,抱住山岗水和土,抱出遍地金黄黄。
10、包产到户歌哪里有风哪里凉,蜜蜂最爱花粉香;田地包产到了户,满院猪鸡满仓粮。
11、山歌山歌不唱忘记多,口唱山歌乐呵呵,心情舒畅增百福,唱唱山歌米也多。
山歌好唱口难开,樱桃好吃树难栽,大米好吃田难种,粑粑好吃磨难挨。
12、民歌庐江民歌有灯歌、斑歌及36曲门歌和在“倒板”曲调基础上改编的乡土民歌。民歌内容因时因事而异,多反映时代特色、地方特色,有的反映生产劳动时的情景,有的歌颂社会主义,有的是情歌,有的唱人唱物,也有唱时的(如唱四季十二月)。1979年,曾对庐江民歌进行一次普遍调查、搜集,整理了33首民歌,载入安徽省民歌集成汇编,其中广泛流传的是《十里长冲好风光》。
十里长冲好风光

〔民间传说〕
一、拍笑桥治南八里有一河,两岸行人常涉水过,附近有一村,张李姓氏为邻,本来关系和睦,一日因盖房事发生纠纷而进城诉讼。行至河旁逢涨水,张涉水,溺,被李救。张、李拍肩相誉,免讼,又和好如初,合资在河上建一石板桥,名“拍笑桥”。
二、王大韶撰联庐城有一银匠店,制作首饰外嵌银内嵌铜,买主深受其害。一日,店老板请王大韶撰联装饰门面,韶挥笔立就,联文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铜(同)”。有意将“同”写成“铜”,对店老板的恶劣行为予以讽刺揭露。
注:王大韶,号龙门,城关镇人,清嘉庆十二年(1807)丁卯科举人,常对坏人坏事进行辛辣的嘲讽。县内关于韶的传说颇多。
三、孙维祺避雨维祺进京赶考,经河间府涞水县遇雨,避民家屋檐下,房主斥曰:“造房无你,何在此坐?”推之立雨中。数月后,维棋考中放任涞水县知事,赴任时,此人识之,惶愧自悔,谋卖屋移家。维祺闻之,劝慰房主不必如此,表明自己不计旧事。房主仍疑,终于移家,不知所往。祺叹:“小人之心竟谓天下皆小人!”
注:孙维祺,字起山,城关镇人,康熙辛未进士,旧志有传。
四、蓝采和元无名氏《汉钟离度脱蓝采和》杂剧说他原名许坚,字介石,《全唐诗》注明是庐江人,唐末逸士,传说中的八仙之一。“蓝采和”只是踏歌的泛音,有音无义,系许坚艺名,并不是原名。《辞海》、《辞源》记蓝采和常穿破烂衫,一脚着靴,一脚跣露,夏衫内加絮,冬卧冰雪中,手持大拍板,行之闹市,周游天下,乘醉而歌:“踏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到碧落,暮见苍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空阙高嵯峨。”《中国名人大辞典》这样记载蓝采和:人有儿童时见之者,及斑白见之颜色如故,后于濠梁酒楼上饮酒,有五色云复其上,饮毕乘云鹤去。是书又记许坚有异术,早年隐茅山,常往来庐阜茅山间,不知所终。有诗:十几首(多为道仙诗),载于《全唐诗》、《全唐诗外编》、《万首唐人绝句》,其中有许坚《登游齐山》七言诗:“星使南驰入楚重,此山偏得驻行踪。落花满地月华冷,寂寞旧山三四峰。”
五、白兔山境西有座“白兔山”,古时依山一村罗家庄,住约十几户农户,常旱,均贫苦。此庄一罗姓有罗大、罗二两子。一日,罗二在地里锄草,见三粒兔屎,色金黄,好奇,拾回交父。父细辨笑曰:“宝物!金豆。”二日又拾三粒,是夜兄弟潜身窥视至三更,忽见一白光飘近,耳闻悉悉声,见是白兔,遂用布巾将兔蒙住,装入笼喂养,当夜又下三粒金豆,后每日如此。罗家卖金豆买粮施舍给村民同度日月,村民齐誉,近有一官绅探其秘,串通官府抓罗氏获白兔,兔挣扎跑出,越河翻山逃之无踪。后人称此山为“白兔山”。
六、悬鱼东汉庐江太守羊续拒不受礼,有下属给他送鱼,羊续再三拒绝不成,便将鱼悬于屋檐,直至晒成臭鱼干,后再无人给他送礼,被传为美谈。
七、捉妖清末白山附近的双山垸子有一庙,香客稀,财源竭,庙主在佛像背面砌一夹壁墙,有暗道通内室,遇香客则由暗道至佛背后,与求佛者说话,香客以为佛灵,广为传播,香客纷至,庙门兴盛。时任知县事杨沛霖料其中有诈,扮测字先生入庙窥察,终于察明原委,遂在夹壁中揪出“妖人”,揭穿真相,众知鬼神不可信。
八、凌锦章中举境北梁山凌锦章原执教于桑梓,家贫如洗,亲朋嫌贫皆不济,凌发奋求知入南京乡试。一日,忽有差役临门破桶报喜,凌妻以为大祸,乃大哭,差役作揖道:“夫人休怪,老爷中举,我等破桶报喜,大破大发。”凌妻拭泪而出,忙往舅家欲借钱买肉待客,舅先是不允,后听说家有报喜的,忽而怒颜转悦,恭贺道:“姑爷中举了,要发富发贵了!”遂拿钱称肉亲往道喜。似同《儒林外史》“范进中举”文中的世态炎凉。
注:凌锦章,号云卿,清同治三年甲子科补行咸丰戊午科举人,后登光绪丙子科进士,光绪十三年六月至二十八年任江西武宁县知县。
九、高家武术高文乐系清康熙年间板桥村(今五里乡)武术首传人,善使气功将石碓窝顶在头上,或以两指托住400多斤重的石块。后使棍术与十八女强交战时,以水遁术不慎死于飞刀。
高德福,绰号“高刮耙”,系清道光年间人。惯使80余斤重铁耙,行走如飞,能一气将逃兔猛追逮住,放掉后再次抓获,故有“高刮耙逮兔子,不服气再来”的歇后语。一日,高德福去庐州买猪,身带几十元光洋(银币),被一和尚发现后跟踪不舍。高以“十八禅步”行至湖边,随手将两棵腿粗柳树折断拿在手中,倒行向湖心,以蜻蜓点水术接住和尚飞刀。和尚无法,自动走开。
十、审桥县南乡店桥黄龙村的沈桥,原名“审桥”。据传是一位县官在此审案而得名。从前,有一卖油郎在此被贼劫杀。案报官府,县官久侦未破,便布告在此“审桥”。“审桥”日,百姓均以奇而观。桥边桌旁放一木盆,盛半盆水,县官说:“审桥之后要修桥,请百姓每人施舍几个铜板于盆水中,即便审桥。”围观者都解囊献钱。抢劫杀人犯也将窃来的钱放几个于盆中,立见油花飘浮,县官即刻将此人捉拿,几经审问后,犯人招了供,终破此案。
〔群众文化活动〕
建国以后,群众文化活动主要是在每年的“三·八”、“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国庆”、“元旦”、“春节”等节日进行,由文化部门和妇联、工会、共青团、宣传部等部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庆祝纪念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区乡也经常组织文艺会演,县组织农村文艺调演。活动的形式除了会演、调演外,还组织书法、绘画展览,办宣传画廊、摄影展览、演讲会、歌咏比赛、灯会灯展。
各种文化活动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各项中心任务进行,专业及业余文化团体开展活动时,坚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面向基层,面向工农群众,坚持文艺为无产阶级、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文化宣传的主要内容是“劳动创造世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组织起来开展大生产、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等。1958年后的文艺宣传内容多是“大跃进”诗歌、演唱等,文艺期刊内容有反映“大跃进”的小说连载、革命回忆录、诗词、快板书等,尤以新民歌为盛行,它内容新颖,流传广泛,灯歌、山歌、秧歌等具有庐江乡土气息,民歌《十里长冲好风光》和砖桥《斑歌》至今在庐江仍家喻户晓。“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工作者长期搁笔,群众文化队伍减少,群众中广泛开展唱“语录歌”、跳“忠字舞”活动,形式呆板、单调,文艺活动多被“样板戏”内容所代替。1978年以后,群众文艺活动重新活跃,文化部门和各专业部门、党群团体,在节日期间组织开展画展、棋类、球类比赛和戏剧、曲艺会演等。1980年至1985年,先后组织优秀美术、书法作品250幅、摄影作品1500张,分别送地区、省参展,出席省、地文艺会演约70多场(次),其中30多个剧目获奖。1984年全县建村文化室445个,本县文艺工作者在参加地区文艺创作会演中,有22首歌曲获奖,其中有集体创作奖、优秀作品奖和优秀演出奖。建国35周年的庆祝活动,县举办文艺晚会,总工会举办厂矿职工文艺会演,文化部门除办美术、摄影、书法展览外,还举办读书报告会,开展电影放映周、幻灯调演等。1984年春节期间,全县开展了10项文化活动,其中有庐剧大联播、迎春电影招待会、组织专业和业余剧团巡回演出、灯会、曲艺演员为农民演唱、迎春球赛和猜谜活动、迎春画展等。迎春灯会丰富多彩,129盏花灯、龙灯、狮子灯、虾子灯、旱船聚会,在城内汇展后,又组织到农村巡回游展,吸引了数十万观众。1985年国庆、元旦期间开展各种文艺形式的庆祝活动,10月16日举办“庐江县首届青年歌手比赛”,近百名青年歌手参赛。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戏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