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电话〕
一、长途电话建国前,庐江无长话设备。建国后,邮和电实行合一。1951年6月,庐江装配1部单机,首次开通长途电话业务兼办电报。1952年5月,省局拨发50门交换机1座,为本县安装作长话、市话合用的设备。邮电局总机负责长、市话业务,地方电信总机(邮局代管部分)负责县内电话业务。70年代初期,首次安装载波,“703'’载波工程庐江段结束后,庐江至合肥有了1条直达电路,1977年县邮电大楼建成后,长途台由1席改为2席。
1984年安装的高12路线载波终端机投产后,全县长话电路增加,长话传输能力提高。县局机房长话设备有ZMX201型三路线载波机二端,ZZD09型高12路线载波机一端,随高12路载波机一整套的附属机件共6部(件)。主要服务网点有县局和16个分支机构,基本实行24小时受理长话业务。县城在庐江饭店、县招待所增设有代办点。
长话电路自1958年划归六安专区后,由原来的庐江至巢湖2条线路,又增加庐江至六安1路。全县长话电路由1974年5路增加到1984年18路。1985年,县局长话传输电路有庐江至合肥5路,其中实线1路,载波3路,出租1路;庐江至巢湖9路,其中实线1路,载波5路,出租2路;庐江至舒城实线1路。局内设话务班,有话务员20人,担负长话、市话、农话守机值班任务。1984年完成长话交换量4.3万张,1985年完成5.4万张。
二、市内电话本县民国22年(1933)建立电话管理处,市话仅有1座10门磁石交换机。1949年邮电工人自制电话弹簧、插销、组装信号板27门,解决当时交换容量不足的困难。1950年冬季,对原先顺墙攀的4.8公里市话线路全面更新改造,新建9米木杆、4层八线木担的市话排线。1953年10月,撤销地方电信总机,重新形成长途、市内、农村三位一体的通信设施。1960年市话增容为200门,用户达152个,杆线长9.62公里,架空明线28.7对公里,电缆1.6皮长公里。1966年至1969年的4年间,因“文革”冲击,市话未增加用户。1977年邮电大楼落成后,连续7年扩建机械设备和市话线路,共为用户装机113部,平均每年净增16.1户,市话普及率为每百人1.2部。
1984年有6座100门市话交换机,两列303回线配线架。出局电缆600对7皮长公里,电缆线芯长度395对公里。杆路长度13公里(其中水泥杆6公里),架空明线线条长度13对公里。市话交换机总容量600门,实占547门,年底接入交换机话机386部,1985年市话达到户数397户。
三、农村电话建国前的40年代初期,全县仅有白石山、东汤池、黄泥河3区署可通话。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驻军出于军事需要,先后架设西二十埠、戴家桥、裴家岗、黄屯、砖桥、罗昌河、马厂岗、八里岔等8处电话。建国前夕上述电话无存。建国初期,由于剿匪、土地改革等任务急需,庐江与巢湖电话队协作,自筹材料,突击130余天,架通沙溪、矾山、柯坦、乐桥、金牛、汤池等6个区电话。到1953年,全县17个区全部通电话。同年10月,为调整布局,又增设石头、泥河、裴岗3处电话,共有电话站5个,交换机6座70门(含县局农话台),实装电话机40户,杆路长211杆公里,架空线长度215条公里。
1956年普及乡电话网,1年内共架设374杆公里和695线条公里的电话线路,安装150部单机,各乡和18%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都装上了电话。1958年普建人民公社邮电局,社建总机。但缺少电话交换机,技工王惠明、王仕祥、黄忠朴等组织技术攻关小组,试制成功“氖气管式”五门至十门的交换机,共组装13部,使23个人民公社都有电话交换机。1959年对“载波通信”作创新尝试,县局组织力量攻关,经数月研制,单路“土载波”终于问世,建装使用于黄屯、裴岗两所,共制造10余套,于1963年停止。1965年至1980年对农村电话进行了全面理顺、改造、整治。自制方形水泥杆万余根,更换方形水泥杆2808根,圆形水泥杆725根,单线改双线200余对公里,更换线条500余条公里。
1984年农村传输电话电路共计21条(不含幻线),庐江至白湖2路(载波1实线1),庐江至缺口3路(载2实1),庐江至泥河3路(载1实2),庐江至乐桥2路(载1实1),庐江至汤池2路(载1实1),庐江至金牛2路(载1实1),庐江至白山3路(载2实1),庐江至盛桥2路(载1实1),庐江至黄屯1路(载),庐江至长岗1路(实)。1984年,农村电话通信设备有杆线总长度794公里,明杆线条总长度1155对公里;电缆18皮长公里,其中HEQ108高频电缆2798米。农用电话机总数523部,年末达到户数382户,年收入24.69万元。1985年农村电话交换机总数29部1360门,有载波电话终端机18部,农话年未到达户数412户,农话通话28.6万张。
〔电报〕
民国21年(1932)置小5瓦电台,仅为官方使用,对外不经营,每日电报往来仅有2——5份,有时全天无报。民国37年(1948),县电台有主任、报务员、练习生、报差各1人。
建国后,1951年6月于庐城、矾山两地开办电信代办处,隶属巢县电信局,对外经营,两地日收电报约15份,传递方式利用电话进行传报。1951年11月,两处电信代办处并入庐江县邮电局。1952年3月县局接管地方电信人员,当年,电报业务年出口量109份。1953年底成立报房、电报、电话混合作业,县局有无线、有线电报电路各1条,有线、无线电报机各1部。1953年至1958年的电报业务量,每年保持3000至5000份,1959年增长至14114份,1970年为63206份。1978年有有线电报线路3条、无线电路1条,有线报机3部、无线报机1部,全县有17处可办理电报业务,当年电报业务量6.4万份。1984年完成电报交换量17.46万份,其中发报7.59万份,收报9.87万份。在总业务量中,分支机构约占60%。电报投递、邮送量占60%,直投量占40%。县城直投区域半径为1.54公里,最远直投点单程为2.5公里,年直投电报3.9万份。
1985年县局电信设备有:BDO55型电传收报机4部,15瓦短波无线收发报机3部,4路插报机1端。机械电传打字机3部。有二级省内电报电路1路(庐江——巢湖),无线电路1路,话传电路1路(报房——县气象台)。县局与9个支局、6个邮电所办理话传电报业务。1985年电报业务总量94480份。
〔传真〕
传真电报于1982年白湖至省公安厅开通,为公安通信网;当年秋庐江县委机要室开通至巢湖地委;年底,县公安局开通巢湖地区公安处。1983年传真通报办法为“预约租用”电路,即先向邮电局挂号,由长途台按预约时间,采取人工接通电路互相通报,后由各单位租用长途电路,可随时互相通报,还可作长途通话。上述单位使用的“传真机”,均为“单路真迹”传真。自传真开通后,结束了机要文件单纯靠邮送方式。设备产权,由“租用”变为“单位所有”,属于自办自用的传真业务。
无线电手持对讲机,自1980年起,县公安、交通、气象、林业、水利等部门开始使用。1985年后,城镇和农村不少单位使用对讲机。
邮电通信网、通信设备
表一


邮电业务量
表一

邮电业务量
表二

上一篇:第二节 邮政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