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航道港口〕
一、航道建国前,全县主要航道有罗昌河、杭埠河、白石天河、县河(含黄陂湖)、塘串河及其支流。据民国8年(1919)水运调查,县南2条水道,罗昌河有30里通航,黄陂湖水道有60里通航,且通航河道两岸无镇市。建国后对下列航道进行治理:
1、杭埠河该河将军挡至新河、巢湖口原航道43公里。建国后,对航道先后治理疏浚,对乌龟头、过湾两处弯段和新街,完成航道改堤取直工程。1977年春至1978年底,舒城、庐江、肥西3县组织民工20余万,对河道全线裁弯取直,退堤拓宽。疏浚治理后,将军挡以下26公里常年通航,其中100吨级船舶可常年通航至王四六渡。
2、白石天河原航道弯曲浅窄,泥沙沉积淤塞,入湖口门处更为严重。枯水期,船舶须在口门过载驳运,属季节性通航。1966年11月,在千棵柳一段250米浅滩上挖宽15米、深1米的航道,使正常水位船舶可通航石头镇。1973年冬,航运部门投资15万元,金牛区发动民工2.2万人,将梁山尾至石头湖稍圩一段长8.5公里航道取直,浅水客轮可通航金牛镇。1977年6月,省航道部门曾对金牛桥下河道淤塞进行机械疏浚,但该河潘坝上至金牛3公里仍因河道淤塞断航,仅白山上至石头11公里,10吨以下小船可常年通航。
白石天河至白山口门航道,因上游流沙成滩,加以航槽弯曲,船只航行困难,经过1966、1978、1980、1982年4次投资30.5万元治理后,船舶能常年通航白山镇。
白石天河的支流航道有:牛首河的龙门至三叉河航道4公里,季节性通航10吨左右的船舶。罗埠河由罗埠通航至向汇入主河道,航程11公里,也只能季节性通航木帆船。
3、县河与黄陂湖由庐城南门至河口名县河,连接以黄陂湖中心航道,东经塘串河与白湖新河相通,经兆河入巢湖,东南流入西河、凤凰颈、无为汇黄雒河入长江,是本县庐南水域沟通江、湖的主要航道。
过去黄陂湖由于泥沙沉积,河道淤塞严重,丰水期,可通航30吨位船只,枯水期只能通航5吨以下小船。1956年至1959年,组织民工疏浚黄陂湖中心航道,1971年冬至1972年春,又组织3万民工整治庐城南门大桥至缺口大桥20公里县河航道,河底由10米拓宽到30米,河底高程由6.4米降低到5.5米,疏浚后常年通航100吨级轮驳船。
黄陂湖水系支流:黄泥河、瓦洋河、沙溪河、黄屯河等航道,1956年至1976年多次进行疏浚,使黄泥河的15公里航道、黄屯河4公里航道能常年通航。
4、塘串河、兆河原系塘串河、白湖、兆河3条不相连接的河(湖)流。建国后多次人工疏浚,串通黄陂湖、白湖,流经塘串河、白湖新河、姥山、马头嘴、沐集至马尾河口入巢湖,成为水上运输的主要航道。
1952年1月,庐江、巢县组织民工挖通兆河连接3湖(黄陂湖、白湖、巢湖)水系。1953年至1960年,对塘串河多次拓宽、挖深、筑堤,1978年又疏浚航道,上游在缺口与西河相接,下游通白湖新河接通兆河。两河航道全长33公里,可常年通航100吨级船舶。该航道沿途有白湖的东西环圩河、盛桥河(长河)等支流,部分航道可常年通航。
1985年庐江县主要航道概况


二、港口建国前,县内有缺口矾码头,县城西门湾的柏家井至西门吊桥城河多为木船停泊,是旅客乘船和货运的自然码头。1952年7月在县城建立“庐江联运站”,次年秋与缺口航运管理站合并为“庐江管理站”。1955年在站东侧河边建1座客运码头。1959年4月改名为“庐江航运管理站”,1960年在客运码头北侧建1货运平台码头。1964年该站新建候船室,继后新建浆砌块石码头,配有直立式3吨吊车。沿河先后建有莹石矿、土产公司、粮食局、水泥厂、燃料公司等货运专用码头16座,码头总长4005米,货场仓库面积13839平方米。1985年庐江港吞吐量为14.45万吨(含专用码头吞吐量)。“庐江航运管理站”下设有泥河、缺口、白湖、姥山、兆河闸、马尾河、白山、白山口门、石头、金牛、张拐航运管理站,分别建有13个港口。泥河港1951年建,码头长29米,港区面积2720平方米。黄屯港1949年建,1957年撤并归属缺口站,此港业务量小。缺口港1956年建有港房和码头,北港码头长400米,南港码头长600米,港区面积22000平方米,内有7个专门货运码头,货场面积2万平方米。白湖港1961年建,码头长21.5米,港区面积2000平方米,内有6个专用货运码头。姥山港1959年建,码头长18米,港区面积800平方米,内有2个专用货运码头。兆河闸港1962年建,码头长20米,港区面积800平方米。马尾河港1956年建,码头长38米,港区面积2400平方米。白山港1949年建,码头长54.4米,货场面积4800平方米,港区面积8000平方米。白山口门港1981年建,码头长26米,港区面积400平方米。石头港1974年建,码头长21米,港区面积280平方米。金牛港1974年建,码头长29米,港区面积4900平方米。张拐港1978年建,港区全为自然岸坡,以专运黄砂堆场,港区水域面积40万平方米。新河港1964年建,码头长5米,港区面积280平方米。
三、航道管理县内航道多年不畅,庐南水系航道河床高,庐北水系航道水土流失,淤塞严重。1953年起,航道部门和地方政府,以“民工建勤”和“民办公助”的办法逐年对航道进行综合治理和养护,至1985年全县共发动民工463.8万人次,对县境主支流航道进行人工疏浚,疏浚总长160.76公里,工程土方达3410.8万立方米。省交通厅曾在1960年10月抽调挖泥船对塘串、兆河口门及航道中的土坝、浅滩等20多处进行大规模的清挖,同时还多次机械疏浚白山口门、杭埠河口门的航槽、浅滩。县航管部门组织人工经常清挖港区港池,清除遗留的土石总工程量179.14万立方米。
为保障主航道畅通,县政府经常组织交通、航运、公安管理人员,到航道港区附近召开乡、村群众会议,教育渔民群众确保航道运输安全,采取思想教育、经济手段、法律制裁相结合的办法,拆除主航道中的大罾、渔网、渔屏,航管部门经常派出监督艇在主航道巡逻清障,据统计,1980——1985年在航道清障中共拔除渔屏600多处,拆除拦河大罾20余道。
〔运输船舶〕
民国8年(1919),庐江有木帆船130条,作为主要水运工具,每条船载重仅20吨。建国前庐南水系共有大小木帆船434艘,总运力5083吨(最大的船30吨,最小船5吨)。旧式木帆船类型各异,在县内水道航运的有20多种,大部分源于外地:有合肥的实稍、凉划、大划船;有南陵的大黄鳝(形)、乌江船;也有无为五舱船、肥西跳驳船、枞阳大肚船、桐城黄稍船、安庆白沙舟;还有江西、湖北、江苏等地的大扁舟、浮雕船、排翘、杈稍、无梁舟、网划、摇橹、米仓、丝网、沙窝、摆江船等。庐江产的旧式渔船,口小底宽吃水浅,两旁有甲板,两道桅帆;弯腰和船,口小肚子大,两旁无甲板,两道桅帆。
建国后,县境各港船民,在自愿基础上组织起来,成立船业公会,1952年秋,成立木帆船联合运输社,船民有组织地参加运输。1956年成立江民、江展、盛桥、胜利等木帆船初级合作社后,将30吨以上的14艘木帆船和87名从业人员组成“公私合营安徽省庐江县木帆船运输船队”。1958年10月,正式成立“庐江县木帆船高级运输合作社”(后改名为水上运输公司、航运公司),先后下设城关、白山、盛桥、缺口、泥(河)缺(口)等航运大队和9个轮驳船队,还有1个船舶修造厂,成为水上运输专业队伍。为适应发展生产需要,大搞技术革新,1959年县船厂自行设计制造1艘120匹马力木质拖轮“跃进2号”,次年又自制“跃进3号”、“跃进4号”木质拖轮,并改造老式船型为新式驳船。1971年船厂又自行设计制造1艘水泥机动船“巢湖4号”(马力20匹,载重25吨)。1974年建造160匹马力钢木结构拖轮“巢湖拖14号”。此后专业水运企业和社会船只逐步开始使用拖轮、机帆船、挂桨机船、客轮等新式机动船和钢质甲板驳船、钢质半甲板驳船、水泥驳船、客驳船、木驳船、货驳船等新式非机动船舶。1975年,全县有各类船舶557艘,总运力8485.9吨,装机总马力1915匹(拖轮15艘,马力1715匹;机帆船10艘,马力200匹、192吨),木驳船92艘,3793.5吨,木帆船440艘,4500.4吨。其中水运公司有各类船舶241艘,运力4308吨,机械马力1075匹(内有钢质拖轮3艘,木质拖轮5艘,机械马力915匹,木质机帆船8艘,机械马力160匹、152吨,木驳船66艘,2550吨,木帆船158艘,1606吨);厂矿企业共有各类船舶56艘,运力1522.1吨,机械马力840匹;各公社共有木帆船261艘,运力2655.8吨。
1978年以后,水运事业进一步发展,国家、集体、个体运输船舶日益增多。1985年底,全县共有各类船舶888艘(钢质109艘、水泥411艘、木质368艘),总运力24148.08吨,总机械马力12403匹。其中乡村有各类挂桨机船681艘,航运公司有11艘拖轮,1560匹马力,17艘货轮(机帆船)340匹马力、321吨位,130艘驳船6701.5吨位,17艘挂桨机船,288匹马力、680吨位。全县水上运输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拖带化,结束了撑篙、揹纤、摇橹的航运历史。
〔客运货运〕
一、客运建国前,县内有城关、缺口、泥河3个港,共有20余只小木船载客运输,每船载5——7人。建国后,先后开通下列客班航线:
庐江至无为班线,全程100公里。1955年夏由芜湖内河轮船公司派112号轮担任客运,隔日一班,沿途停靠缺口、西河、襄安等,1972年停航。
庐江至马尾河班线,全程53公里,1959年7月通航,先后有巢县、合肥、芜湖派船担任客运,沿途停靠缺口、塘串河、姥山,当日往返。1985年停航。
石头至忠庙班线,全程30公里,1958年4月由芜湖内河轮船公司派船担任客运,沿途停靠青阳、白山,当日往返。
1979年2月巢湖航运局派“支农3号”浅水客轮担任庐江——泥河——缺口——庐江三角航线的客运任务,航程75公里。1982年10月停航。
据统计,全县客流量分别是:1957年2.18万人次,1965年5.15万人次,1978年9.74万人次,1982年19.1万人次,1985年8.55万人次。
1982——1985年,农村个体挂桨机船19艘分别在县内主、支流航道上运送旅客,运载农副产品,沿途停靠,方便旅客。每艘船载客18至60人,年均客流量约28.8万人次。
二、货运建国前,县内漕粮、大米、明矾、竹木等大宗货物主要经由县城、泥河、缺口水路运出。建国后,进出口物资种类较多,其中主要的工业产品有明矾、矾石、矾泥、硫金沙、铅锌粉、莹石、耐火泥、白泥、石膏石、硫铁石、叶腊石、阀门、皮纸、砖瓦、石灰、水泥及其制品等。大宗农副产品有粮食、茶叶、菜油、荸荠、芦苇、芦席、猪、禽、蛋及竹篾器等,进口物资主要有煤炭、石油、钢材、木材、磷矿石、化肥、食盐及生活日用品等。货运航线中的外江航线,从县境各港起经马尾河入巢湖,穿巢湖闸进裕溪河至裕溪口入长江,可达苏、浙、宁、沪及江西、湖北等省市;内河航线有20条,分别由县内各港通航至合肥、巢湖、无为、襄安等。
1952年秋,建立木帆船联合运输社后,船民有组织的参加水上货物运输,所在港站统一安排货源,统一调度船舶,运输效率逐年提高。1949年全县货运量不足3万吨,1957年增长到7.58万吨。1958年至1965年全县年均货运量达31.04万吨。70年代,硫铁矿石、黄沙、粮食及农副产品成为水运大宗货物,1966年至1978年全县年均货运量37.07万吨,1980年后,县城、缺口港进口物资年均8.59万吨。水上运输发展较快,全县有航运公司及金牛、城关、泥河、马厂棋盘村等专业水运企业。还有厂矿企业及乡村运输船只从事水上运输。1985年水上货运量34万吨,占全县货运总量的66.5%,水运周转量8907万吨公里,占全县货运周转量的89.7%。
庐江县主要港口货物水运吞吐量

三、特殊运输
1、支援渡江1949年2月,庐江民主县政府在缺口港成立白湖船舶管理处,筹集船只,动员船民支援人民解放军渡长江,2个月内集中大小船只232艘1300多吨位,船民船工560余人,编成支前运输大队。4月4日先后在无为灯笼地、凤凰颈、姚沟、泥汊等地给人民解放军运送粮草、武器弹药,帮助解放军战士训练登舟、划船、摇橹、扯帆等船舶航行技术。4月20日午夜渡江战役开始时。支前运输大队的船民船工冒着枪林弹雨,勇斗滚滚急流,不顾个人生命安全和船舶被毁的危险,连续奋战7天7夜,胜利完成支援渡江任务。在巢县和庐江的胜岗两地召开的庆功表彰大会上,部队给参加渡江的船民船工颁发“渡江光荣证”和“立功证”。庐江船民船工有2名荣立一等功,153名荣立二等功,362名荣立三等功。
2、抗洪抢险1954年特大洪灾发生时,县政府指挥航管部门组织木帆船483艘、6000多吨位,在受灾地区抢险,分片分段地转移灾民和运送救灾物资,共运送民工和转移灾民25.92万人次,抢救牲畜142头,打捞机械24台,运送粮食和救灾物资113.85万斤。
1964年夏,两次调拨拖轮8艘(880匹马力),木帆船和驳船总运力2265吨,船民415人,在夹板、天井、金牛等受灾区乡抢险、转移灾民、运送防汛器材,抢救和转移粮食、食盐、百货等物资。
1969年洪灾发生时,航运部门调配拖轮和机帆船8艘884匹马力,大驳船和木帆船50余条2000多吨,职工410余人分别在城关、缺口、盛桥、白山、金牛等17个公社和318个受灾大队,与抗洪抢险部队一起防汛抢险,共抢救和转移灾民23万多人次,抢救耕牛350余头,抢救各种物资4780多吨。1977年5月曾调拨船只至白湖、杨柳、新渡等粮库转移种子和商品粮1369万斤。
3、支援农业1960年以来,水上运输部门对农业生产物资优先及时运送,秋粮征收调运时,在小河支流增设运输网点,减轻农民负担;对农业水利建设的护堤块石、黄沙等物资,确定专门船只、人员,负责组织货源,随时运送。1964年10月曾用打坝蓄水通航(3公里)的办法,将6000多吨块石运送到白湖。
客运量


货运量


上一篇:第一节 陆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