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农村土地耕作素以牛耕,畜禽饲养久有传统。建国以后畜牧业发展迅速,品种不断改良。1985年全县大牲畜主要是耕牛,年末饲养量38021头,比1949年的22549头增长68.6%。全年生猪饲养量344253头,比1949年的78149头增长3.4倍,其中肥猪出栏头数1985年为111535头,比1949年增长2.6倍。70年代大力发展养猪业,集体和个人养猪每年40万头左右,其中最多的1976年饲养量达504620头,年肥猪出栏达133779头。养马、驴、骡、羊很少。养兔业最多的是1958年,年养17200只,以后逐年减少,近几年有所增加,1985年养兔1553只。1985年产猪、牛、羊肉7657.3吨,比1949年1620吨增长3.7倍。家禽饲养量增长幅度较大,1985年家禽出栏与年末存栏总数达902万只,比1949年的110万只增长7.2倍。禽蛋产量1985年885万斤。
〔畜禽品种与分布〕
清光绪《庐江县志》记载有:鹅、鸡、鸭、鸽、牛、马、猪、驴、骡、猫、犬等。
一、家畜建国后饲养家畜主要是牛、猪,其次是羊、兔、猫、狗,也曾饲养过驴、马。牛有水牛(为东流水牛)、黄牛(为大别山黄牛),还有1965年从外地引进的秦川牛,1973年从广西引进的摩拉牛,1981年从新疆引进的黑白花奶牛。耕牛圩区占18.97%,丘陵区占65%,山区占16.04%。牛群中黄牛占14.57%,水牛占85.43%,能繁殖的母牛占牛群的18.9%。
猪有乡猪、府猪,基本属定远猪。50年代引进的品种有约克夏、巴克夏、长白猪等良种公猪,以及与乡猪、府猪杂交形成的品种。生猪饲养,圩区占20.6%,丘陵区占63.40%,山区占15.94%。据278头母猪的调查统计:杂交母猪占80.5%,土种母猪只占19.5%,且已不属纯血型。现有猪群中,公母猪比例为1∶68,以杂交猪占优势,纯土种母猪日趋减少。
驴,俗称毛驴,品系各异,饲养量甚少,50年代有50——60头,1981年全县有数十头,1983年只有6头。
马,历史上曾养马,明洪武初,马政规定庐江正常养官马510匹,全县分8个养马场,县设马政坊。嘉靖十年(1531),“裁革冗员”,庐江不再养官马。民间也很少养马,建国后只有几匹。1958年在新疆购马30匹,因饲养管理不当,除病死外,剩下马匹全部出售给外地。
羊,饲养量少,原在山区只少量饲养山羊,1958年从霍邱引进300余只绵羊。1983年全县养山羊78只,绵羊7只。
兔,有长毛白兔和短毛白兔,还有青紫兰肉兔。长毛白兔系从国外引进的品种,兔的饲养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山区,1980年后,山圩均出现少数养兔专业户。
狗,饲养历史较长,建国前后,不少家庭饲养,以看家守户,且其肉可食。但狗易发狂犬病,危害严重,由于50年代、80年代政府多次禁止饲养,饲养者有所减少。
二、家禽主要是鸡、鸭、鹅,其次是鸽、鹌鹑等。鸡主要是本地鸡群,先后引进少量的来杭鸡、罗斯鸡、新浦东鸡等品种,还有吐绶鸡、乌骨鸡;鸭主要是巢湖麻鸭,也有少量的昆山麻鸭、北京鸭;鹅主要是当地白鹅,也有少量雁鹅。鸡、鸭、鹅的饲养量比例为5∶3∶2,广泛分布全县各地,其中圩区占22.22%,丘陵区占68.34%,山区占9.3%,鸭、鹅以圩区、丘陵区饲养居多。鸽,养户零星分散,集镇居多。鹌鹑,原为野生,现有人驯为家养,饲养量不大。
蜂,为中蜂,本地饲养者少,多为外地养蜂户在春、夏、秋季涌入境内放养。70年代后,本县养蜂户略有增加,1981年养蜂871箱,1983年养蜂1028箱,1985年养蜂1279箱,产蜜559担(含外来放蜂户出售的蜜)。
〔饲料、牧草〕
全县年产稻草约8.5亿斤,平均每头耕牛食用5135斤,1985年全县耕牛38021头,共食用稻草1.95亿斤,占稻草总量的23%;用于饲养生猪3.54亿斤,平均每头猪1027斤,占稻草总量的41.6%。全县还年产统糠2.2亿斤,山芋藤0.12亿斤,以及其他饲料。青饲料主要来源是采集各种野草、水草及种植的蔬菜等。据调查统计,1981年全县用于畜禽的各种饲料有:饲料粮8520万斤,占全县粮食总产的10.1%,棉籽饼305万斤,麦麸107.9万斤,粗饲料6.5亿斤,青饲料3.4亿斤。1985年全县加工谷糠、麦麸等饲料2710万斤,生产配合饲料765万斤,还有薯类,油饼,以及稻谷等精饲料,但精饲料品种单一,粗饲料质量较差。
据粗略统计,全县草山、草坡、灌丛地、田塘坝埂共折合草场面积23.4万亩,可利用林间放牧的约30万亩,合计牧场面积53.4万亩,按25亩左右放牧一头牛计算,仅供21360头牛;放牧,加上其它畜禽采食,牧草的供应量只占50%,圩区和部分丘陵区青饲料和自然牧草不足,低山区目前牧草资源丰富。
〔饲养〕
畜禽饲养,以农户家庭饲养为主,次为集体饲养。1958年后集体办养猪、养鸡、养鸭场,80年代初,水利部门办牛奶场,始养奶牛。在农业合作化时期,耕牛随农户入社,其后,耕牛由生产队集体饲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后,耕牛饲养到户。1985年全县有30个养猪专业户,3个养牛专业户,35个养鸡专业户,62个养鸭专业户。
饲养的役用成年黄牛一般体重271.8公斤,日耕1.5——2.0亩;犊牛初生体重18.12公斤。黄牛耐水耐泥比水牛差,饲养时也不宜与水牛同栏,适用于山区耕作。1949年全县有黄牛10074头,1985年有黄牛8548头。役用成年水牛一般体重320公斤,日耕量1.9——2.3亩;犊牛初生体重21.91公斤。水牛适用于圩区和水田耕作,1949年饲养12413头,1980年饲养33264头,1985年饲养29455头。据1981年的典型调查,耕牛平均年龄9.2岁,其中10岁以上的占65%,耕牛老化现象严重。
据对278头母猪的调查统计,土种母猪平均年产2.13窝,窝均产仔11.85头,平均40.7天断奶,头重9.86斤;杂交种母猪平均年产2.01窝,窝均产仔9.85头,平均38.2天断奶,头重12.7斤。据对405头杂交肥猪的调查,平均育肥天数为401天,体重240.6斤,平均日增重0.59斤。1949年全县饲养肥猪47275头,1985年饲养肥猪达232718头。
家禽饲养的品种多,范围广,据对1349只鸡调查:成年公鸡每只重4斤,母鸡重3.25斤,年产蛋121.3只,蛋重51.25克。巢湖麻鸭生长快,肉质好,抗病强,是鸭群饲养的当家品种,成鸭每只重4.45斤,母鸭4.18斤,年产蛋160只,蛋均重72.36克。肉鸭100天即可宰杀,肥瘦适中,是南京板鸭原料。白鹅饲养期短,日增重快,饲料来源广,每只鹅重7.86斤,一般90天即可宰杀。
〔疫病防治〕
畜禽疫病有多种病情,猪有水疱病、丹毒、肺疫、副伤寒、猪瘟。牛有锥虫病、血吸虫病、线虫病。家禽有鸡瘟、禽霍乱等。畜禽发病多,传染快,死亡率高。建国前缺医少药,听其自然。建国后,分期培养了一批兽医和科技人员,专门从事畜牧兽医和研究工作,研制了多种防治药物。1958年建立公社兽医院,1962年成立区畜牧兽医院。推广兽医学习西医,实行中西结合,对畜禽疫病及时防治。1971年后区有兽医院,公社有兽医人员。1979年畜禽防治采取合同承包制办法。以乡包到队、户,包防疫、包治病、包阉割。由于承包制不够完善,畜禽死亡率仍较高,1981年猪发病59565头,占饲养量18.5%,死亡22499头,占存栏数10.6%。鸡发病475326只,其中鸡瘟占61%。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改进畜禽疫病防治工作,宣传防治知识和做好药品供应,使组织防治和农民自觉防治相结合,大大减少畜禽疫病的发生。
附:县种畜场简介
建于1958年,隶属于县农工部,原名“饲养场”,面积200亩,座落黄陂湖北岸裴岗公社邓湖大队(今邓湖乡)境内。1960年并入县鱼苗养殖场(现为良种繁殖场),1964年改鱼苗场为农场,成为农场作业区,面积65亩。1966年成立渔场,1970年12月从渔场划出,成立县种畜场,面积61.4亩,草屋7间,工人4名。1978年围垦饲料基地187亩,1985年国家农牧渔业部投资建成安徽省庐江种鸭场。该场成为本县主要畜禽种苗基地。建场以来先后培育过约克夏、巴克夏、长白猪、苏联大白猪、杜洛克、定远猪等良种猪。1975~1978年期间,先后培育过来杭、澳洲黑、白罗克种鸡和日本大耳兔种兔、摩拉牛种牛。1979年以后进行种鸭生产,1983年进行巢湖麻鸭保纯提高研究,列为省科委“六五”期间攻关项目。该场现已拥有固定资产50万元,职工38名,年产种猪100头,种鸭3000只,苗禽40万只,松花蛋30万只,能自产饲料10万斤,苗鸭远销东北地区以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西、江苏等地,每年可创产值20万元左右。
庐江县几个年份畜禽饲养情况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水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