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沿革〕
今庐江县境春秋属舒国,徐人取舒后,为楚地。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以楚地为郡,舒邑先属九江郡,后属衡山郡。
汉为舒县,初属淮南国衡山郡,后属衡山国、衡山郡。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废江南庐江郡,以其地分属豫章和鄣郡(后改丹阳郡),以江北衡山郡东部及九江郡南部置新的庐江郡,郡治舒。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改庐江郡之舒县为昆乡。东汉仍为庐江郡舒县。
三国,先后分属为吴庐江郡(治皖),魏庐江郡(治阳泉)。
晋仍为舒县,属豫州庐江郡(治阳泉)。
刘宋舒县仍属庐江郡,隶南豫州。
南齐建元二年(480),舒县复为庐江郡治。
梁置湘州,庐江郡属之,州郡治均在舒县。侯景之乱,北魏高澄取淮南地,庐江郡改属合州(治合肥),改舒名潜。
陈时,潜为庐江郡治。《魏书·地形志》:庐江郡领县三,首潜,注有野父山(即今冶父山)。
隋开皇三年(583)起,以州统县,废庐江郡改合州为庐州,大业三年(607)复改庐州为庐江郡,州、郡治移建于合肥,为存旧名,改旧治为庐江县。
唐为庐江县。武德三年(620)又改庐江郡为庐州。开元二十三年(735),分合肥、庐江地置舒城县。天宝元年(742)改庐州为庐江郡,乾元元年(758)复改庐江郡为庐州,庐江是其属县。
五代十国时,庐江县属庐州。庐州先属杨吴,置德胜军于庐州,后属南唐,置昭顺军。周克淮南,改为保信军。
宋初属庐州保信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宋分庐江县地置无为军,庐江属之。无为军先属淮南路,熙宁五年(1072)改属淮西路。
元属无为州,至元二十八年(1291)改属庐州路,隶河南江北行省。
明隶庐州府。庐州府直隶六部,后直隶南京。
清顺治二年(1645)庐江县属江南布政使司庐州府。顺治十八年(1661)属江南左布政使司庐州府。康熙六年(1667)改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庐江县属安庐滁和道庐州府。
民国元年(1912)元月罢府,庐江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1914)6月至17年(1928)8月,隶安徽省安庆道。21年(1932)10月,庐江县隶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芜湖)。27年(1938)7月二区裁撤,改属五区(驻含山),同年10月又改属三区(专署先后驻立煌、庐江、桐城),29年(1940)4月,属一区(专署先后驻桐城、太湖、怀宁),36年(1947)5月,改属九区(专署驻巢县),37年(1948)5月,改属第八绥靖区(驻蚌埠),年底又属九区。
民国36年(1947)9月11日,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三纵八旅二十四团攻克庐江县城,成立庐江民主县政府,月底部队转移后即撤消。是年底,庐南大化至砖桥一线和桐城东北乡建立桐庐民主县政府,庐江同时建立湖西民主县政府。桐庐、湖西两县同属皖西第二专员公署(驻桐城境内)。民国37年(1948)8月,湖西县划分为庐江、湖西两县,新的湖西县属皖西第四专员公署(驻无为开城),庐江县仍属二专署。
1949年1月22日,庐江全境解放。庐江、桐庐两县属桐城专区,2月桐庐县庐南部分归还庐江建制。7月湖西县并入庐江隶皖北行署巢湖专区。
1952年,庐江县属安徽省芜湖专区。
1958年7月,庐江县由芜湖专区划归六安专区。
1965年7月,复设巢湖专区(专署驻巢县),庐江由六安划归巢湖专区。至今隶属未变。
〔县域变迁〕
隋置庐江县。县辖境东至江,南至潜山,西至龙舒,北至鹊渚(今三河),凡数百里。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分合肥、庐江地置舒城县。宋析庐江、巢县地设无为县。元,县境仍沿旧域。明永乐间,庐南以青竹涧至古埂72户由桐城拨归庐江。清光绪《庐江县志》载:“致今日之庐江,自东至西,自南至北,境界仅存百余里,大非昔日舒县之境地宽广矣。”光绪县志称:正东四十里至青帘河迎水庵,正西四十里至界牌山,正南六十里至分水岭,正北四十里至新口渡,东绕至齐头嘴薛公庙抵巢湖,东南六十里至高奇岭,东北七十里至造(兆)河,西南五十里至界河,西北七十里至中吴桥为庐江县地。另据陈诗《庐江疆域考》:民国20年(1931),全县总面积为2524平方公里。《安徽概览》称:民国33年(1944)庐江县境总面积为2534平方公里。
民国36年(1947)12月,划庐南砖桥至大凹口一带置桐庐县,民国37年(1948)8月,割巢湖南岸之庐北广大地带置湖西县。1949年4月和7月,桐庐、湖西两县先后撤销,除原湖西县关河乡划给无为县外,其余依旧属庐江县境。合肥县之戴冈、刘墩、北闸、施婆四乡划归庐江。巢县沐集乡之金城、苍头、孙河、涧湾4保,无为县黄姑乡之周杨、殷渡、圩滩、鲍庄、棋杆、牌坊、秋叶、埒埂和坳石乡的西城共9保,也划归庐江。
建国后,县境总面积2352平方公里。北起三河镇东沙塘圩西埂,顺杭埠河主航道延至巢湖口门与肥西县分界(北肥西、南庐江)。东北沿巢湖中之鞋山、姥山至马尾河口弧形水域12.4万亩属庐江,陆地以兆河主航道与巢县分界。东括白湖,顺杨柳圩东埂至迎水庵、岳山、大犁尖为庐江、无为两县分水岭(东无为、西庐江)。东南从寨基山、香炉尖至黄家大山等分水岭为庐江、无为、枞阳三县分界。南以莲屏山,西沿罗昌河以南五里青竹涧至大凹口岱鳌山与枞阳县接壤(南枞阳、北庐江)。西南从藻青山、沿界河至起风尖、大佛尖与桐城县交界,西以荒草尖、二姑尖、火炮山到百神庙与舒城县为邻(西舒城、东庐江)。西北从百神庙达马冲水库,过杭埠河北的潘湾、舒、郑圩等村以及三河东的二龙街(东南庐江、西北舒城、肥西)。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