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焦蹈
焦蹈(?~1085),字悦道。宋无为县人。勤于学,通经史百家,以文名。元丰八年(1085),试前南宫火起,由礼部改试日期,在考中进士的460人中,名列第一。遂有“不因南宫火,安得状元焦”之语。中状元后第七天,未授官即卒。
杨杰
杨杰字次公,自号无为子。宋无为县人。嘉祐四年(1059)进士。历任太常、礼部员外郎、润州州官、两浙提点刑狱。爱好山水,常以山水为题进行创作,是北宋中期著名的学者、诗人。一生创作甚丰,惜大多散失。南宋赵世粲搜集其遗作,编成《无为集》十五卷(赋二卷、诗五卷、文八卷)。卒年70。
贾易
贾易字明叔。宋无为县人。7岁丧父,其母彭氏以纺绩供其上学,师事程伊川。嘉祐六年(1061)进士,派至常州任司法参军。元祐初,为太常丞兵部员外郎,徙官左司谏,嗣后,外调怀州御史,历任提点江东刑狱、殿中侍御史、提点淮东刑狱,升任侍御史。徽宗立,先后任太常少卿、右谏议大夫,改任刑部侍郎,历工部、吏部;以宝文阁待制,出任邓州州官。72岁卒,谥文肃。
章迪
章迪(1023~1101),字吉老。宋无为县人。洞晓《素问》、《内经》医书,尤精针灸,针到病除。王安石重其医术,曾赠之以诗。79岁卒。知军米芾为表其墓,亲书碑石,题为《炎宋章吉老墓表》。
米芾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海岳外史、鹿门居士。太原人,后徙居湖北襄阳,世称米襄阳。因曾任礼部员外郎,亦称米南宫。著名书画家。崇宁年间(1102~1106)知无为军,廉洁公正,善察民冤,执法不畏强暴。曾在军署西侧建屋,珍藏晋代书法家墨宝,取名宝晋斋。后人为纪念他,连同墨池、石丈等扩建为米公祠。他为民间针灸名医章迪亲书墓碑,有米公“平生书法,推吉老碑为第一”的赞誉,嵌于县文物管理所壁内的石刻“大白菜”,亦出其手笔。
王之道
王之道字彦猷,号相山居士。宋无为县人。宣和六年(1124),与兄之义、弟之深,同中进士。始任西扬县丞,任满归里,后任京官,力主抗金。晚年升任枢密使太师,被封为魏国公。著《相山文集》二十六卷、《相山词》一卷。
王蔺
王蔺(?~1202),字廉仲。宋无为县人。王之道子。乾道五年(1169)进士。历官信州上饶簿、鄂州教授、四川宣抚司、枢密院编修、监察御吏、礼部侍郎兼吏部、礼部尚书,、升参知政事。光宗即位,任枢密院事兼参政、枢密使。宁宗即位,改任湖南军主帅。韩胄专权,排斥异己,被罢官归里,任奉祠。卒后,至理宗端平年间(1234~1236),谥号“献肃明”。著有《轩山集》十卷、《轩山奏议》二卷。
字叔永。宋无为县人。嘉定三年(1210)以宣教郎任泾县令。是年水患,遂迁建于旧治之东二里为留村,民奠厥居。创修《泾县志》13卷,又著有《燕翼诒谋录》5卷,言一代之典制颇详。
桑世杰
桑世杰元末无为州人。元末农民起义时,他聚集千余人,与巢县廖永安、俞通海,合肥张德胜率师归顺朱元璋。随朱元璋渡江,破采石、取太平,活捉陈也先;进金陵、拔镇江,因功任秦淮翼元帅;取丹阳,攻宁国,克水阳,再平常州,攻占江阴、宜兴。复奉命出击张士诚,夺石牌城,战死。被迫赠安远大将军、轻车都尉永义侯。配祀太庙。
薛祥
薛祥(?~1377),字彦祥。明初无为州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春,随朱元璋任水寨管军镇抚,克金陵,攻安庆,下江西,夺庐州。二十二年(1362),战鄱阳,攻两浙,取姑苏,下中原,屡立战功。洪武元年(1368)官京畿都转运使,分管淮安,浚河筑堤,8年治淮,民受益殊多。任满归京,民竖像纪念。八年(1375),任工部尚书。翌年,任承宣布政使。十三年(1380),因亲属犯罪,受株连杖死。
周让
周让字克逊。明初无为州人。洪武(1368~1398)中,为监生。长于吏事,崇尚气节。由刘基推荐,任给事中。永乐(1403~1424)初年,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因路途艰难,同行二人皆退缩,他以苏武自况,坚定众志,不负使命。
申泰
申泰明初无为州人。家贫好学。曾在州学讲授《易经》,阐明哲理。明太祖时,由地方官荐举,任濮州知事,治事廉洁,被誉为“申清水”。不久,转任刑部员外郎,擢升延平知府。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受明太祖褒奖。后归里,居昆山镇,仍家徒四壁。
丁毅
丁毅字士宏。明无为州人。永乐十三年(1415)中进士。为人刚直不阿,时幸臣纪纲势倾朝廷,众莫敢忤,但他直言弹劾,纪纲败。年32卒。
邢宽
邢宽字用大。明无为州人。永乐十三年(1420)第七名进士。殿试后,明成祖召见,询及祭祀、兵戎,应对中肯,考究详明,被成祖擢为第一,称状元。授修撰,纂修《宣庙实录》,升侍讲。不久,因疾告假归里。正统十一年(1446)复任。翌年主持顺天乡试。景泰三年(1452)以侍讲职,兼任南京掌院员。后升侍讲学士,代理南京国子监事,卒于官。
丁镛
丁镛字元声。明无为州人。精通书易,尤善楷书。正统元年(1436),由大司徒王公推荐,任户部主事,督办德州、天津等仓粮,有贿赂者,均绳之以法,直声闻于朝。后调任广西参议,佐韩雍督饷。历官10余年,乞归故里,行李萧然。年67卒。
汤鼎
汤鼎字玉铉。明无为州人。宣德五年(1430)进士。任吏科给事中。5年后,交趾黎王屡扰边境。他奉命出使,陈述双方交恶的利害,使黎王慑服,归还侵地。不久,往陕西管理茶税,尽清其弊,升任通政使。卒于官。
薛远
薛远(1414~1495),字继远。明无为州人。生于琼州(今海南岛)。正统四年(1439)进士,任户部主事。景泰(1450~1457)时,徙官郎中。天顺元年(1457)出使交趾。归京,擢升右侍郎。因治水、赈灾有功,历任户部侍郎、左侍郎、兵部尚书等职。他对礼、乐、兵、刑、天文、律数造诣颇深,尤精于国家典故。在户部时,奏章、行文,悉出其手。做官40年,食不兼味,家无长物。
吴浩
吴浩字观澜,号注江。明无为州人。成化七年(1471)中举。任陕西耀州州官,为政清廉,捐其俸禄,修学宫,建书院,购义田,多善政。升任西安府知府,捕盗安民,政绩卓著。民为之建造生祠。
张纶
张纶字廷言,号淮浦钓者。明无为州人。家境贫寒,不求仕进。他是哲学家吴廷翰的外祖父,学者,博通五经,诸子百家靡不殚究,尤邃于《春秋》。著《林泉随笔》一卷,吴廷翰作序,收进《明史艺文志》子部小说类。
仰升
仰升(1435~?),字晋卿,号我轩。明无为州人。景泰四年(1453),由地方官推荐应试。成化十一年(1475)中进士。供职兵部给事中,禀性耿直,上疏议论宫掖事,忤旨。出任按佥,旋任观察,官至河南左布政使。
朱昂
朱昂字廷举。明无为州人。21岁由地方官推举,供职铨部,未到任,就读国子监。正德(1506~1521)年间,任应天府管马通判,升工部都水司郎中,督造运艘;又管江南粮储,尽革弊端,官福建右参政。曾代理臬司,3日出狱200余人,时人称之判处公允。做官30年,廉洁闻于世。60岁以疾辞官。寿85岁。
岳伦
岳伦字天叙,明无为州人。少以名节自励。嘉靖五年(1526)进士,任行人。后改任工部都水司主事,不久升任郎中,名重一时。万历二十七年(1559),神宗南巡,他上疏力谏,忤旨,被杖,削去官籍。
刘(lp_60_03)
刘(lp_60_03)字山甫,号白岩。明无为州人。折节好学。嘉靖二十二年(1543)中举,次年中进士。任职刑部主事,后改任御史。宦官张珙怂恿其侄作恶,人不敢揭。而刘(lp_60_03)上疏弹劾。嗣后,巡视陕西,查究八事,俱切中时弊。官顺天按察使。徙官南通政使参议,转任太仆寺少卿。在湖广巡抚右佥都御史任上,为权奸中伤,罢官归里。
吴廷翰
吴廷翰(1491~1559),字嵩柏,号苏原。明无为州人。正德十四年(1519)中举,十六年(1521)取进士。历官兵部主事、户部主事,至吏部文选司郎中。在吏部铨选中,推荐直言的谏官,忤上司之意,调任广东佥事,转任岭南分巡道兼督学政。因弹劾权贵,改任浙江参议、山西参议。山西年荒,力请赈济、出库金,救活饥民数十万人,经手数万两金银,一文不名。曾奉命采端溪砚,不持一砚归。40余岁辞官归里,专事著述,著有:《吉斋漫录》,《椟记》、《瓮记》、《丛言》、《志略考》、《湖山小稿》、《洞云清响》等。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反对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在人性论上,主张只有气质之性,别无他性。在天理、人欲问题上,主张天理在人欲之中。在形神问题上,批驳灵魂不灭,死后轮回的见解。在认识论上,坚持“德性之知”必须由于“闻见之知”,肯定认识与学习和锻炼的关系。在知行关系问题上,认为知和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知指导行,行非有知指导不可。他早年受外祖父张纶的启迪,不赞同宋儒把性和气区别开来作为善恶相对的划分。中年以后,受朴素唯物论者王廷相(1474~1544)的影响,反对一些人认为深山大泽有鬼神的见解。他的哲学著作,深受日本学术界欢迎。1984年2月中华书局出版了由容肇祖点校的《吴廷翰集》。
吴来庭
吴来庭字原道,号淮浦。明无为州人。万历四年(1576)中举。任北直隶通州州官,葺学宫,创书院,疏浚河流,开垦土地,卓有成效。升任刑部郎中,徙官贵州知府,安抚苗民,解除民苦;又不避权贵,亲督团练兵丁,密擒国戚苏某,惩其劫掠罪。转任铜仁兵备道,旋辞官归里。
卢泮
卢泮号龙崖。明无为州人。弱冠参加江南乡试而夺魁。万历十四年(1580)中进士。性耿介,不畏强暴。任延干司,慎用刑法。官广平府知府,捐俸禄,筑闸开渠,百姓称颂。升任四川威茂副使。后触忤权贵,被罢职归里。
朱万春
朱万春字长孺,号寰同。明无为州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由地方官推荐应试,次年中进士,任淄川令。调任上饶令,行装惟图书数卷,典库官以余金为其雇导从人,被叱去。至上饶,遏止竖臣开采珰珠之患。擢升御史,弹劾掌兵权者,检举总参首辅官,均触忌。奉命至蜀任按察使,时蜀地亢旱,奏留库金十数万,以充采办,使蜀地得免加捐;复绘饥民图呈上,得允发库金五万两赈济,活民无数。后任江右道,属地鄱阳,素多巨盗,他先移檄楚中,绝其归路,后率兵追至九江,盗乃被擒。天启三年(1623),由太仆少卿升任左通政,以奸祸涉嫌,仰药自毙。
吴光义
吴光义字行可,晚号觉庵。明无为州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参加江南乡试,名列榜首。三十五年(1607)中进士。任仁和县令,有政绩,擢升工部主事。改任兵部职方司,出辖山海关,使流亡生还者数万。以参议职任陕西边境神木道,转任四川副使,后升任河南巡抚,处理积案,开释株连,不可胜数。晋升兵部右侍郎。乞休归里。卒年78。
钱策
钱策字国猷,号靖符。明无为州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在任南刑部主事时,东宁焦侯子殴杀弈客李秋,为了推卸罪责,诬之以盗,狱官畏势不敢问,钱策却依法惩治焦子罪,后任方郎官,弹劾权贵,不稍馁。出官贵阳,多惠政。升任光禄寺正卿、南勋卿。做官50余年,从无片纸入官府关说私事。
刘汝佳
刘汝佳字无美,号紫芝。明无为州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任职工部主事,上书言兵事,触犯权贵,引疾归里,后官复原职。京都城墙倒塌,躬行版筑,节省金银以万计。以员外郎职位,任街道清道官,一除积弊。转任都水司郎中,善治船舶,使船民受益。任金华守,不到10日,权贵挟嫌报复,被罢黜。归里半年,忧愤而卒。
王朝宪
王朝宪字叔安。明无为州人。精于医,治伤寒有神效,善疗奇疾。有人久病不起,至芜湖求名医殷九峰。殷说“奈何舍叔安而求我”。问之,是叔安所不治者,殷也不再诊治。
雍熙日
雍熙日宁如。明无为州人。精围棋,称国手。士大夫与之竞技,皆不能胜。
仰廷宣
仰廷宣字君常。明无为州人。不入仕途,性豪爽。善丹青,喜绘大幅山水,泼墨淋漓。曾有“天下画工皆不如”之誉。
仰凤鸣
仰凤鸣字浸明,号羽王。清无为州人。顺治三年(1646),由州选禀生升入国子监肄业,学满后,任职婺源教渝,升太平府教授,代理府事,御寇有功。值岁荒,赈活饥民甚众。擢升陕西西安府同知。年70,辞官归里。
朱前诒
朱前诒字燕以,号轩山。清无为州人。顺治十一年(1654)由地方官荐举,以中书职位任长沙令,7年后移官贵州麻哈剌史。苗民相互残杀,他单车抵郎坝诸寨苗族,开诚布公,晓以利害,使其拜服,不再内讧;麻哈无学宫,应试者绝少,他建学宫,延塾师,使苗族子弟入学。擢升顺天府知府,未赴任而卒。
阮自雄
阮自雄(?~1696),字虎臣。清无为州人。任京口守备,康熙十三年(1674),随川督蔡毓荣征伐吴三桂有功,擢升沅州副总兵,任职20年。后带兵进驻苗寨,苗民出其不意,从篁棘中突袭,将其杀死。
朱大复
朱大复字敦士。清无为州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中举。任中书,改任休宁县教谕。精心整理学政,启迪后进,深得士心。曾两次代理县篆。期满,升任国子监学正。以老乞休。终年85岁。
汪国璇
汪国璇字衡玉,号惕庵。清无为州人。康熙三十五年(1696)中举。道德文章,名重一时。著有《惕庵制艺》。
谢举安
谢举安字又石,号襄安。清无为州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进士。任湖南长沙令,勤于治理,仅一个月兴利诸端,除弊殆尽。又以改建学宫,延聘优师为要务。旋以疾卒。
宋佑
宋佑字履祺,号慎斋。清无为州人。雍正(1723~1735)初年参加顺天乡试中举。任四川内江县知县,有政绩。调至京,任刑部主事。后出任铜仁府官,有治绩。调官至浙江台州府,以父母丧未赴任。守孝期满,任陕西汉中知府。后调任湖南长沙府,推行宽恕政治,使吏民不扰。归故乡后,家无长物,结诗文社以自娱,作记游诗30余首。
汪有典
汪有典字启谟,号订顽。清无为州人,府庠生。博通经史。竭10余年精力,搜集明代300年间抗节死义诸贤事迹,编纂成《史外》32卷,乾隆十三年(1748)付梓。民国15年(1926)清末举人卢自滨校订再版。还著有《望古集》6卷。年71卒。
汪衡
汪衡字嵩邻,号谨斋。清无为州人。雍正八年(1730)进士,任松江府教授,创立文人结社组织——同文会课,大振学风;又捐俸禄,劝资助,修葺文庙、书院。曾代理华、娄二县文牍之职。以父丧归里。终年76岁。
沙应桐
沙应桐字昂霄,号峰崖。清无为州人。乾隆十五年(1750)中举。历任句容、休宁县教谕,勤于奖士,人多受其教益。年70余卒。
李容让
李容让字圣辉,号南琴。清无为州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中举。工诗,善书法,尤以画著名,山水画被乾隆赏识,名噪京都。
刘泽清
刘泽清字渭川,号浊翁。清无为州人。业医。以诊治妇科病闻名。著《妇科指南》二卷。
崔士淦
崔士淦字韵泉。清无为州人。善书,工绘金鱼,尤善篆刻,能于筷头上镌诗句。著印液谱》。
王绪
王绪字绪一,号雪舟。清无为州人。山水人物独冠一时,题咏亦称能手。80岁犹以指头作画,丰神豪爽,不减当年。
许永德
许永德字维周,号玉田。清无为州人。画家。致力写真,尤为独绝,所绘人物,栩栩如生。年70余卒。
夏云客
夏云客字飞舞。清无为州人。以医为业,尤精幼科。曾见群儿嬉戏,历指其后出痘情况,果一一皆验。不计利,活人甚众。
蔡静
蔡静字安吉,号竹田。清无为州人。工丹青,尤善墨竹。创制剔墨纱灯。年72卒。
童容海
童容海诨号童大锣。本姓洪,加入太平军后,因避洪秀全讳改姓。清无为州人。系石达开部将。咸丰七年(1857)后,随石达开独立行动,自江西赴浙江、福建,复返江西入湖南、广西,为观天豫。十年九月,与彭大顺等率部脱离石达开。出广西,经湖南、江西至福建。次年五月彭大顺牺牲后,在转入江西途中,他杀将士以立威,自封燕爵,贪暴凶残,冒功夺权。九月,在铅山与李秀成会合,隶其麾下,随军攻广信(今上饶)。后封主将、天将,转战浙江,取杭州。同治元年(1862)一月,封保王。旋又擅杀将领10余人,焚掠杭州城,走余杭。继赴安徽宁国府(今宣城)城东,对杨辅清孤军作战坐视不救。七月,袭取广德,举城降清,复姓洪。九月,走宁国府,为清游击。次年春,随鲍超败杨辅清于宁国府,后升总兵。三年八月,与鲍超在江西金溪附近招降陈炳文等。后不详。
安心儒
安心儒(1827~1901),字和,号乐斋。清无为州人。工山水画,以大混点绘烟雨景,或加淡赭,堆积水墨,痴云迷雨为最佳。他有一幅独冠一时的精品,赴京御览。光绪帝凝视画面“涧溪小桥下碧流,水上漂一片菜叶”。良久赞曰:“外貌山水,内蕴人物”。于是赐“铜牌”,其上铸蟠龙。
许光炳
许光炳(1852~1926),字竹轩。吉祥乡人。清光绪十三年(1887)中举。曾任四川省巴县署理知县,为政清廉,耿直无私,深受百姓推崇。后升任奉政大夫,不久又晋奉朝仪大夫。1911年回归故里闲居,以诗文自娱。
汪命海
汪命海(1897~1927),刘渡镇人,农民。1927年6月12日,刘渡镇拦河坝马家渡口处,堤埂突然崩塌,出现约5丈多长的裂缝。他带领十几个青年,用300多斤重的大夯打桩加固,不料桩架上栓麻绳的钉子滑掉了,桩架突然倾倒,他疾呼他人避让,而自己却被大石夯压到泥淖里,为抢救二十四圩献出了生命。民众在他的殉难处——马家渡口,立碑纪念。
卢光楼
卢光楼(1904~1927),字汴生,无城镇人。1922年考入北京交通大学。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曾任交大学生会主席。1924年暑期回乡,与其他进步青年一道,组织部分中小学生参加“青年读书会”,研讨《新青年》等书刊,启迪民众觉悟,后发展为“义务小学”。1926年毕业返乡,与胡竺冰等共同组建中国国民党无为县临时党部,并受托赴武汉联络上级组织,后参加北伐军,任第四军宣传课课长。南昌起义后,他向往南昌,随部队在九江受阻。他带领几名武装人员,在突破敌军张发奎部队的封锁线时,中弹牺牲。
陈厚植
陈厚植(1852~1930),字笃庵,号壶叟。雍南乡人。早年中举后任李鸿章幕僚20余年。后历任广德知州,招商局襄理,芜湖、杭州两地纺织厂经理。善画梅。1926年,弃官返里,行医作画。后在芜湖病逝。
方澍
方澍(?~1930),字六岳。无城镇人。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官浙江盐大使。诗有才气,写粤中风物殊肖。著有《岭南咏槁》2卷,另辑有《濡诗选》4卷。
宋士英
宋士英(1905~1930),字敬德,号警梦、浚生。周闸乡人。1925年进入无城竞成学校读书。“五卅”运动期间,在禁止销售日货斗争中被捕,由于全县学生声援而获释。1926年考入芜湖市省立五中,结识李克农、钱杏村等进步人士,并在他们的指导下从事学运工作。1927年1月,任芜湖市学联秘书股长。3月,组织学生欢迎北伐军,打开政府粮仓,赈济贫民;深入郊区,组织农民协会。5月,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8月,因参加南昌起义受阻,回乡从事革命活动。旋即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无为中学的“择师斗争”。11月,任宋庙党支部书记,以教书为掩护,在宋庙等地组建农会。由于在控诉恶霸地主宋少章侵吞族产的斗争中获胜,农会声望大增。次年6月,任中共无为县临时委员会书记。10月,调任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秘书长。1929年5月,省临时委员会撤销后,任中共芜湖中心县委书记。后中心县委机关遭破坏,他奉命调任中共江苏省委机关,驻沪西从事工人运动,1930年8月,被中央派至东北参加满州特委工作。10月,特委机关受破坏。宋士英在躲避敌特搜捕中心力交瘁,积劳成疾,于同月病逝于上海。
陈少炳
陈少炳(1915~1930),曾用名陈贞。汤沟镇人。1928年冬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自幼勤奋好学,力主正义。小学毕业后,一边理发,一边从事革命活动。1930年12月7日参加“六洲暴动”,次日,被敌人逮捕。虽遭严刑逼供,依然宣传革命道理,痛斥反动当局,坚贞不屈,慷慨就义。
夏子旭周可章朱子荣
夏子旭(1909~1931),又名夏学考,江坝乡人。1927年秋参加农民协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任中共无为县委委员,以新华寺小学教员作掩护,在江坝、六洲等地组建农民协会,参与六洲暴动的领导工作。1931年春任中共无为县委书记。
周可章(1908~1931),六洲乡人。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底参加六洲暴动,任中共无为特别行动委员会委员。1931年在上海做地下工作。同年返乡,任中共无为县委委员。
朱子荣(1908~1931),忠台乡人。1927年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冬参加六洲暴动。次年任中共无为县委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皖南第三游击纵队军政委员会委员、游击纵队副大队长。
1931年7月28日,夏子旭在军桥传达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的会议精神,不料泄密,突遭国民党自卫队的包围,与周可章、朱子荣一起当场被捕,于30日凌晨在无城北门大桥同时被杀害。
张昌忠
张昌忠(1910~1931),忠台乡人。1927年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冬参加六洲暴动。次年任中共无为县委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皖南第三游击纵队军政委员会委员、游击纵队副大队长。1931年8月20日在真武殿被叛徒杀害,同时被害的有邓逸渔、倪合台。解放后,无为县人民政府将张昌忠、倪合台家乡命名为“忠台乡”。
倪合台
倪合台(1904~1931),字经之。曾用名倪自平、倪紫萍、倪赤民。忠台乡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无为县委书记、安徽省委巡视员、宣城县委书记、巢县县委书记等职。1928年,在无为东乡以教书为掩护,组织农民协会。次年发动农会会员开展禁粮外运斗争,迫使奸商服从农会禁粮外运条例。1930年底,参与无为六洲暴动的组织领导工作。次年8月,为组织巢县农民暴动,回乡筹集枪支,于真武殿被害。
邓逸渔
邓逸渔(1906~1931),字定欧。忠台乡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无为县特别支部委员、中共无为县委书记。1930年冬参与六洲暴动的组织领导工作。暴动失败后,先后任无为县武装宣传队队长,中国工农红军皖南第三游击纵队大队长。次年8月在真武殿被害。
李白玉
李白玉(1908~1936),又名黄似林。江坝乡人。1927年参加农民协会,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禁粮外运斗争,1930年任中共无为三区冒新洲支部书记,年底参加“六洲暴动”,次年任中共无为县委委员,后因无为党组织遭破坏,转赴外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3年任中共上海市闸北区委书记,次年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备受酷刑折磨,身染重病,于1936年病逝。
刘静波
刘静波(1905~1938),曾用名刘镜波、刘景波、刘俊波、刘泉。汤沟镇人。幼年入塾就读。1924年到芜湖求学,次年辍学。1926年,因结识方志敏,思想转向革命。旋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毕业后,任国民党军队连长。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下半年,奉命回乡从事革命活动,在汤沟小学以教书作掩护,先后任支部书记,县委宣传委员、组织委员。1930年11月16日,无为县党、团、工会、农协等组织合并组成“特别行动委员会”,刘静波任书记。旋就任中国工农红军皖南第三游击纵队司令。12月7日组织和领导了六洲暴动。暴动失败后,刘静波被调到安庆任党中央交通员(一说任安庆中心县委书记)。次年任中共安徽省委委员、秘书长等职。在省委遭破坏后,中央决定由他负责在芜湖建立省工委。是年7月,在赴鄂豫皖苏区途中被捕。1932年出狱后到达上海,在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工作。1934年再次被捕。1937年出狱,赴延安,被派往陕西省三原县参加中共中央举办的青年抗日训练班学习。次年10月底回延安。11月9日,在日机空袭延安时中弹牺牲。
胡竺冰
胡竺冰(1893~1940),字铸农。江坝乡人。1915年考入安庆法政专科学校。在法专加入国民党。毕业后在安庆从事教育工作。广泛涉猎《新青年》等进步书刊,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及反对安徽军阀的斗争。1923年春回无为,与友人合议成立“地方公款清理委员会”,揭露政府吸吮民脂的嘴脸。1926年冬当选为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次年3月赴安庆出席国民党(左派)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发生“三·二三”反革命事件,使他开始对国民党感到失望。1927年3月,农民邢学年无辜惨遭杀害,胡竺冰等因要求惩办凶手而遭通缉。不久,北伐军开进无为,胡竺冰即要求新县长高寿恒查处邢学年人命案。高不予理会。胡便组织“倒高领导委员会”,自任主任委员。在北伐军的声援下,夺了高的大印,成立以胡竺冰为主任委员的“无为县临时行政委员会”。未几,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胡被迫离开无为。1927年6月,胡竺冰到武汉找到中共安徽省临委。临委安排他到桐城县浮山中学任教。1929年春,他到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为党组织做宣传和联络工作,并利用各种条件保护革命同志。在交大,他先后加入“社会科学工作者联盟”、“左翼作家联盟”和“世界语学会”,结识了鲁迅、成仿吾等著名爱国人士。他的活动很快引起当局的注意,为免遭叵测,党安排他回无为。1937年,在家乡组织“青年救亡协会”和“抗敌后援会”,收编从前线溃退下来的国民党军队士兵,组成一支有160多人、110支枪的抗日武装。1938年春,到六安就任省动委会文化委员。未几,任无为县长。安排胡德荣、吕惠生等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到县政府工作,为新四军筹集大批物资和经费;组成以原常备队二中队、七中队为骨干的人民自卫军,将其中优秀青年和武器弹药全部移交给新四军;重建县动委会,领导全县的抗日救亡工作。不久,任县财经主任和干训班教师,为抗日尽力。1940年9月病逝。
卢仲农
卢仲农(1877~1942),字光诰。无城镇人。1903年任湖南高等学堂数学教习。次年2月,会同挚友李光炯在长沙创办“安徽旅湘公学”,聘请著名革命党人黄兴、赵声及张继等任教。年底迁往芜湖,更名为“安徽公学”,聘请陶成章、刘师培、陈独秀、柏文蔚、张伯纯等人执教,使学校成为安徽革命党人的活动基地。1912年7月,安徽公学改名为“安徽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卢仲农仍主校务。他在办学的同时,长期为芜湖《皖江日报》的副刊《皖江新潮》写稿,提倡科学、民主、自由,反对迷信、专制和封建礼教。曾任安徽通志馆编纂。1939年被选为安徽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任驻会委员。曾提出“檄讨赵鉴书、吴绍礼在无为暴政案”,迫使省主席李品仙分别对县长赵鉴书、省保安第二支队队长吴绍礼作出撤职和追究责任的决定。晚年仍手不释卷。1942年病逝于立煌县(今金寨县)。
戴端甫
戴端甫(1889~1942),字昌珠,号武章。练溪乡人。早年就读于武昌陆军学堂。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3期。1922年任粤军团长。1924年参与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创建。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少将处长,后兼任广州石井兵工厂厂长。1932年任鄂豫皖三省“剿匪”(围剿共产党)总司令部中将参谋长,赴大别山“督剿”。不久辞职回乡,创办“仁泉学校”,兼设民众夜校。1933年复出,任国民党军队第17军后勤部军运之职,为长城古北口抗战作出贡献。1934年任无为县长,改城隍庙为民众教育馆,修无为大堤,建新安桥,筑湖陇斗门,造芜无公路,开公共体育场,辟绣溪公园,葺中学校舍,办《濡声日报》,废弃不合理捐税。次年辞职归里,一意发展仁泉字校。1938年旅居长沙,与徐庭瑶等合议解囊,办无为公寓,作为家乡流亡青年宿食之所,并为介绍升学或就业。1939年迁往柳州。次年迁居全州。1942年病故。
戴安澜
戴安澜(1904~1942),又名戴炳阳,原名衍功,自号海鸥。练溪乡人。著名抗日英雄。1926年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历任国民党军队排长、连长、营长、团长。1933年3月,率部参加长城古北口抗战,荣获五等云麾勋章。1937年8月升任第13军73旅旅长。次年3月,在台儿庄战役中,戴旅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迫使台儿庄之敌后撤,得华胄劳誉奖章(一说宝鼎勋章)1枚。5月,升任第89师副师长兼第31集团军总部干训班教育长。8月,率部投入武汉保卫战,被第31集团军记大功1次。1939年1月5日升任第200师师长。5月,率部参加抗击日军进犯的随(县)枣(阳)之战。9月,参加长沙保卫战。11月,参加桂南昆仑关作战。次年1月,在坚守昆仑关的战斗中,戴部确保441高地,毙敌百余人,毁敌坦克2辆、炮4门,缴获枪械百余支。11日,戴安澜身负重伤。国民党政府颁授四等宝鼎勋章(一说青天白日勋章)1枚嘉奖之。1941年12月16日,第200师开赴缅甸协同英军作战。次年3月,参加东瓜保卫战。在没有空军协同作战的情况下,同4倍于己、配备有步兵特种兵和空军的日军苦战12天,掩护了英军的安全撤退,并歼敌5000余人。4月25日,又率部克复棠吉。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甸北部茅邦村殉国。10月16日,国民党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29日,美国国会授权罗斯福总统追授戴安澜1枚懋绩勋章。1943年4月1日,国民党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隆重举行有1万多人参加的国葬。国共两党领袖均亲撰挽词。毛泽东的挽诗是:“海鸥将军千古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殉命,壮志也无违。”蒋介石的挽词是:“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
1948年5月3日,卜葬于芜湖市小赭山。1956年9月21日,被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吕惠生
吕惠生(1902~1945),十里乡人。1915年考入安徽省立第一甲种农业学校。1922年考入国立北京农业大学。1926年冬,回到家乡无为,先后任国民党县党部秘书,“无为县临时行政委员会”委员兼第一科科长,无为初级中学校长,“濡江书店”董事长。1930年脱离国民党。1932年至1933年在贵池乡师和宿州乡师任教。1935年任无为县国民党政府建设科长。1937年与共产党取得联系,次年根据党的建议,任国民党县政府县总队政训处主任。9月,任国民党县政府秘书。年底,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到无为工作期间,曾与其共商抗日大计。吕惠生四处筹集资金,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的发展壮大作出贡献。为此,被国民党县政府列入黑名单内。1940年2月,在共产党的帮助下脱离虎口。5月,任淮南抗日根据地津浦路东联防办事处文教科长。6月,任仪征县长。9月,任路东各县联合中学副校长。1941年5月任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次年秋任皖中行署主任,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主持修建了皖中根据地最大的水利工程——黄丝滩大堤(后被命名为惠生堤)。1945年9月,随皖江行署和新四军第七师北撤,在和县西梁山江面,被原日伪无为县长胡正纲部逮捕,转至南京六浪桥监狱。11月13日夜遇害。
卢庶
卢庶(1912~1948),原名卢长庚,又名卢绍轩。无城镇人。1929年在无为初级中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六洲暴动。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赴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工作。1946年创办山东省土木工程学校,任副校长。1947年任中共河南省鄢陵县委组织部长。次年4月5日,在转移阵地途中牺牲。
周化云
周化云(1915~1948),牛埠镇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无为县抗日人民自卫军政训处民运科指导员。同年秋,加入安徽省抗日动员委员会第17工作团,在无为襄安、泉塘、湖陇等地从事抗日救亡及秘密建党工作。1939年任无为四区动委会指导员。同年底,参加新四军,历任营副教导员、教导员、团长等职。1948年12月,率部参加淮海战役,牺牲于江苏省吴家大庄战斗中。
李萍
李萍(1925~1948),女,字光华。无城镇人。1941年入伍,从事农村妇女抗敌协会工作。1943年受组织派遣,潜入无城,以教师身份作掩护,搜集日伪情报。后任临江办事处妇抗理事。1945年随军北撤。1948年1月,与丈夫张新奉命由山东回无为。因特务告密,夫妇同时被捕。狱中坚贞不屈。6月,夫妇二人就义于无城桃花坞。
胡业奎
胡业奎(1904~1949),湖陇乡人,以捕鱼为业。1949年初国民党军队南逃时,抢去长江沿岸的民船,集中停放在长江南岸的小沙洲旁,派十几个士兵严密看守。胡业奎为了带船参加渡江战役,率领30多个船邻,用小鱼盆过江,弄回18只船。胡业奎和这18只船一起参加了渡江突击船队。当他划船靠近南岸时,遭到敌人炮火的猛烈阻击。胡业奎奋不顾身地跳入江中,用双手推船前进,不幸遇难。渡江胜利后,被追认为“特等渡江英雄”。
黄宗发
黄宗发(1910~1951),六店乡人,自幼父母双亡,常以讨饭度日。自16岁起当雇工。1951年参加农会,任分田小组组长,主动揭发破坏土改运动的坏人坏事,同地主、特务分子进行斗争,成为土改运动的积极分子。是年3月19日午夜,他和妻子同时被“中国急进军尚峰支队”的特务杀害。4月10日,无为县土改委员会为宗发夫妇立碑,县长潘效安撰写挽联:“苦虽未诉仇先报,冤已得申死亦安”。4月19日,人民政府枪决了16名凶手。一度将他生前所在的乡改名宗发乡。
李辛白
李辛白(1875~1951),原名修隆,字燮枢,晚号水破山人。湖陇乡人。清末拔贡。1901年考入南京高等警官大学堂。1904年参加柏文蔚、陈独秀等在芜湖组织的“岳王会”。次年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是中国同盟会首批会员。1907年受同盟会派遣,回国从事革命活动。次年在上海创办《白话日报》,为推广白话文做出重大贡献。1911年11月任芜湖军政分府民政长。不久在芜湖创办《共和日报》。1912年任安徽省警察厅长。1913年任北京政府教育部佥事。1917年1月任北京大学庶务主任。两年半后任出版部主任。编辑出版了介绍俄国革命和工人运动方面的书籍及《北京大学日刊》、《北京大学月刊》、《每周评论》、《新潮》等重要刊物。“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组织赶印的2万份《五四运动宣言》,是5月4日当天发出的唯一传单。6月11日,陈独秀在北京被捕。他积极参与各种渠道的营救活动,曾和王抚五教授代表北大教职员前往探监和慰问,并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怀陈独秀》的白话诗。李辛白于1919年8月在北大创办的《新生活》周刊,是五四时期著名的小型通俗刊物。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都积极为该刊撰稿。仅李大钊一人就在该刊发表了60多篇文章,在国内及日本、南洋等地拥有较多的读者。1926年,北京“三·一八”惨案后,传闻将通缉李辛白等人。李辛白遂避居夫人刘冰仪的故乡——贵池县。1927年秋,到南京私立安徽中学教国文。次年初,创办《老百姓报》。1930年底回家乡无为,和王鹤天创办“尚实学社”。1933年到宣城中学任教。2年后,任徽州中学校长。1937年8月,任安徽省图书馆馆长。1938年3月,为省动委会首批会员。8月,举家避难于山区梨村,稍定后,开办塾馆,免费为村童破蒙。次年开办南庄学院。1940年始,先后在休宁女子中学、安徽中学、建国中学、右任中学、省立高等农业职业学校、安徽学院、昭明国文专科学校任职、任教。1949年春,因病辞职,在贵池家中疗养。1951年7月病逝。
李文明
李文明(1929~1954),河北省宁普县贾家口村人,1948年参军,194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运输员、通讯员、副班长、排见习干事等职。曾9次参战,1次负伤,立3等功、4等功各1次。1952年6月到驻在无城的安徽省转业干部速成中学学习,任党支部副书记。1954年7月2日,到虹桥区王福乡参加抗洪抢险,突然一处圩堤被洪水冲破,他奋不顾身地抱着一捆稻草跳进缺口,被背后倒塌的堤身泥土砸倒掩埋,献出了生命。1954年9月底,县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王试之
王试之(1903~1960),无城人。青年时受进步人士胡竺冰、吕惠生等影响,积极支持共产党的革命活动。抗战初期,受党的委派,在国民党政府统治的区域搜集情报。1938年入伍,历任汤沟货检处主任、县垦荒局长、汤沟裕民号经理、皖江参议会驻会委员。1945年随军北撤后,任苏皖边区参议会驻会委员。曾到青岛、南京、芜湖等地,利用社会关系掩护和营救了一些被捕的同志。1949年后,历任无为县图书馆馆长,省文史馆馆员,县绣溪公园主任,县第二届人大代表,第一、二届政协常委。1960年被划为右派分子,多次受到批斗,致成重病而死。1985年被平反昭雪。
金稚石
金稚石(1888~1965),字性畲。无城镇人,幼年入塾随父就读,后考入芜湖皖江中学、安庆巡警学校。1914年毕业于安庆江淮大学。历任无为县第9警察分所所长、县光明小学教员、《安庆警刊》编辑、国民党军队第1军第2师秘书、第17军秘书、无为县私立拨云楼图书馆长。1937年执教于无为中学。1942年至1945年,先后任皖江参议会参议长、副参议长。1945年兼任无为联中校长。同年秋,任苏皖边区参议会驻会委员。解放后,历任合肥女中、合肥第二初级中学校长,皖北行署委员和省文史馆馆员。1954年当选省人大代表。次年当选省政协常委。1956年任省博物馆副馆长。1958年,任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主任。1965年春病故。
朱子帆
朱子帆(1898~1967),曾用名朱源、朱国华。仓头镇人。1918年考入安徽省立第一中学,次年被推为省学生联合会成员,参与领导全省学生反帝爱国运动。1920年去南京成美中学服务。次年春到芜湖主持工读学校教务。1922年入日本明治大学学习政治经济。1924年参加中国国民党。1926年春回国,在安庆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任教。是年冬去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北伐军第二方面军秘书处秘书兼机要科长。“南昌起义”后赴上海暂住。未几,返汉。党组织决定他潜回安徽工作。1928年赴上海。因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参加改组同志会。不久赴河南,先后在党务训练班、中山大学训政学院、上海政法大学、河北军事政治学校、察哈尔省立农业专科学校任教。1932年至1937年,任铁道部职工教育委员会委员,经周新民介绍与董必武会面多次,其联络关系转到上海。这6年,除与周新民、朱蕴山、谭平山等联络外,还约定一星期或两星期赴上海1次,与指定人员接洽,提供政治情报。李竹声(被捕时任中共上海中央执行局书记)叛变后,他迅速向组织通报,避免了更大的损失。1938年春,任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后勤部副部长。1939年2月至1945年11月任安徽省(临时)参议会秘书长,兼任省动委会书记长。1945年被推为国民党六大代表。1946年11月当选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7年6月任安徽省第9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9月任宪政实施促进委员会研究委员会委员。1948年5月当选立法院立法委员。发起组织“安徽建设研究会”,并在立法院了解情况,搜集资料,向南京的共产党组织汇报。淮海战役后,朱子帆在争取一部分保安团员和国民党军队第96军起义,动员各县县长掩护共产党组织,保护物资,迎接解放军,以及协助在芜湖建立秘密电台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1949年3月,朱子帆到屯溪任安徽省国民党政府委员、秘书长。1949年后,历任芜湖德安中学校长,皖南行署委员,皖南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民革安徽省分部筹委会委员兼秘书主任,第一、二届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交通厅长,民革中央委员,民革安徽省委员会副主任,省二届政协常委、副主席等职。
徐庭瑶
徐庭瑶(1892~1974),原名其瑶,字月祥。先锋乡人。1916年8月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3期步科。初任安武军见习官,后投参战军任连长。1920年回乡当小学教员。1922年后在粤军任连长、营长。1925年8月任国民党军队第1军第3师第8团团长,参加了北伐。1928年6月任第1军第2师师长,1932年6月改任第4师师长。未几,任鄂豫皖“剿匪军”右路军第1纵队指挥官,因“功”在立煌(今金寨)县设“月祥街”。1933年3月任第17军军长,率部参加长城古北口抗战。11月,任保定行营主任兼第17军军长。不久,率代表团赴德、法、苏等国考察军事、交通。回国后,撰成《机械化军备论》一书。1935年4月被授于中将军衔。5月,任训练总监部交通兵监及通信兵监二职。1937年11月至1946年5月任军事委员会军官训练团教育委员会委员。1938年2月任军训部机械兵监,11月兼任新编第11军军长。1939年12月兼任第38集团军总司令,指挥了昆仑关战役,歼灭日军6000余人,后专任机械兵监之职。1946年11月任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8年3月任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4月任陆军总司令部装甲兵司令,后去台湾。病故前任“总统府战略顾问”。
刘正昌
刘正昌(1923~1976),曾用名刘成仓。天花乡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连长、营长、团长、副军长等职。1948年在淮海战役的文庙战斗中,刘正昌任营长,率所部仅用1个多小时就消灭敌人1个连,全营各连立功受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西藏平叛战争中,他先后参加战斗60余次,9次负重伤,屡建战功。1950年10月1日,华东军区和第三野战军授予他“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称号。1976年4月18日,由青铜峡演习场返回部队驻地途中,因路基塌陷殉职。
刘麟生
刘麟生(1894~1980),字宣阁,笔名春痕。无为县人。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政治系,曾任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编辑。1927年任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抗日战争期间,辗转四川等地,以卖文为生。后赴台湾。1959年任职于台湾“驻美大使馆”,后定居美国,病逝于旧金山。著有《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概论》、《中国诗词概论》、《骈文研究法》,译著有《犯罪学》、《经济地理学》等。
韩安才
韩安才(1919~1983),田桥人。1944年7月参加游击队。1947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排长、副连长、连长等职。1947年至1948年间,参加过淄川、曲阜、兖州、莱阳等10多次战斗,负伤9次,被评为2等甲革命残废军人。在兖州战斗中,他连续4次爆破敌防御工事,扫除了攻击道路上的障碍,荣立特等功;在莱阳战斗中,他连续7次完成爆破任务,荣立一等功。另荣立2等功2次,3等功5次,4等功多次。1950年在全军第三届英模大会上被评为爆破英雄,授予“一级人民英雄”奖章。多次参加首都国庆观礼。1956年复员回乡。曾当选省五届人大代表、省革委会委员、巢湖地区革委会委员、县革委会常委、县八届人大代表、县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常委。
葛家保
葛家保(1924~1983),石涧镇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任蔡庄林业队长,1962年任周洼生产队长,1977年任蔡庄大队林场场长。1983年7月4日下午1时许,大雨如注。惊悉水库发生险情,他急忙赶往大坝,第一个跳下奔腾的溢洪道,在没膝的激流里挖土清障。当水库水位猛涨,清障人员随时有被洪水卷走的危险时,他命令其他人离开,而自己却坚持到挖完最后一锹土。当他转身返回时,一阵猛烈的东北风卷起狂澜把他裹进10几米深的水库里。他为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省人民政府于1984年6月追认他为烈士。
侯运广
侯运广(1916~1984),又名云光。无城人,1941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后留校。先后任讲师、工程师、图书馆主任。1947年后曾任过芜湖市安澜中学和无为县中学教师。1950年起,历任河南焦作工学院副教授,西北工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系主任,西安矿业学院教授、系主任。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主要著作有:总编审14院校合编的高校教材《矿山通风与安全》及10院校合编的高校教材《煤矿通风与安全》,发表过《煤与瓦斯突出规律的探讨》、《综合机械化工作面风量计算问题的调查报告》、《采区漏风问题》、《试论高等工程教育的专科层次》、《自然通风的动力分析》等学术论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写“矿井通风”部分。翻译了《美国矿业局调查报告7767》中的《通风设计中测定瓦斯含量的直接方法》、苏《工业劳动安全》中的《扑灭井下火灾——空气机械泡沫灭火》等。
田间
田间(1916~1985),原名童天鉴,羊山乡人。著名诗人。1933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外文系。1934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文学丛报》、《新诗歌》的编辑工作。1935年任《每周诗歌》主编,创作并出版处女作《未明集》。1936年出版描写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短诗集《中国牧歌》和以红军长征为背景,写农民反抗斗争的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这两部书都被国民党政府列为禁书,作者险遭逮捕。1937年春到东京学日文。“七·七事变”后,回上海写抗战诗歌。是年秋,去武汉,写成《给战斗者》。该诗表达了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鼓舞了人民的战斗意志,是当时公认的优秀政治抒情诗。年底,到八路军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当战地记者。1938年春夏,到延安与文艺界同仁共同发起街头诗运动日(8月7日)。其诗作《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传遍全国,被闻一多称为“擂鼓诗人”、“时代的鼓手”。是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到敌后晋察冀边区当战地记者。参加过百团大战。1940年创作《名将录》。1941年任晋察冀边区文协副主任,被选为边区参议员。1943年任孟平县抗联和县委宣传部长。1944年创作《太原谣》。1945年任冀晋边区《新群众》杂志社长兼主编,创作著名叙事诗《戎冠秀》及《赶车传》,出版《民歌杂抄》。1946年任雁北地委宣传部长、秘书长,参加土改复查,创作《宋树纪事》。1948年冬,任张家口市委宣传部长。1949年兼任察哈尔省文联主任,参加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创作部部长、文学研究室主任、《诗刊》编委等。1950年任全国文联研究会主任。1951年任中央文学研究所秘书长兼研究员。在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期间,任二分团秘书长。1953年,中央文学研究所改为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后,任主任。是年,再次去朝鲜前线,以记者身份进入板门店谈判帐蓬内,写成散文集《板门店记事》。1954年出访东德、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次年写作《欧游扎记》。1956年到内蒙包头及黄河两岸访问,写出《马头琴歌集》一书。1957年到云南访问,写有《芒市见闻》。年底,到张家口市怀来县花园乡南水泉大队蹲点,创作街头诗、诗传单。1958年兼任河北省文联主席。1964年出席第三届全国人大,到开罗参加亚非作家大会。“文化大革命”后期,任河北省文艺组党组书记兼组长。1978年出席第五届全国人大。以后,任河北省人大常委、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会员等。1985年病逝。《赶车传》(第一部)有德、捷两个译本。《田间诗选》有朝文译本。日本、苏联、法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蒙古等10多个国家翻译了田间的不少短诗,如《给战斗者》、《斯大林颂》和《鹿》等。
王淑明
王淑明(1902~1986),曾用名:王铸、束萌、金心、天帝。无城镇人。幼年就读于父亲办的私塾,后在县立小学及中学当过教员。1925年,开始在《京报》、《现代》等报刊上发表评论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的著作《苦闷的象征》和《鲁迅先生被人误解的原因》等文章,得到许广平的好评。从此,走上了文学评论的道路。1934年春,他离家到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曾任宣传部长,主编机关刊物《希望》。在此期间,在《现代》、《青光》、《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了评论丁玲的《母亲》、《丁玲选集》、《丁玲创作历程》,洪深的《香稻夫》,茅盾的《子夜》,巴金的《灭亡》,老舍的《猫城记》等文章,其中批评曹聚仁的《所谓“适然史观”》颇得鲁迅好评。1936年春,“左联”解散后,他回故乡从教。1937年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学任教。次年,由徐特立介绍,赴皖南新四军军部任教导总队政治主任,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至1949年,历任新四军江北干校、抗大八分校和五分校政治主任教员、训练处副处长,淮阴建设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大学文教系、教育系、文艺系主任,曾主办刊物《山东文化》,发表过评论阿英的话剧《李闯王》、赵树理的小说《李家庄的变迁》等文章。1950年,出席首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调任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编审处编审组组长,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编辑部主任,全国文联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戏剧组组长等职。1957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主编《“五四”以来著名作家选集》、《文艺理论丛书》和《光明日报》的《文学评论》,同时在《人民文学》、《文艺报》等报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曾出版过论文集《论文学上的乐观主义》。50年代末,在文艺界开展“人性论”问题的大讨论中遭到批判。1986年在北京病逝。
潘效安
潘效安(1903~1988),无为县人。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委书记、苏皖边区政府民政科长、和县县长、中共巢湖地委秘书长、无为县长、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秘书长、安徽省人委副秘书长、淮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政协副主席、市委顾问等职。1983年10月15日离休。“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被造反派打瞎了双眼,折断了1条腿,但始终坚贞不屈,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常以诗言志,遗有《笑安诗记》。
董少怀
董少怀(1909~1989),又名董本璜。无城人。安徽省第五届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成员,高级农艺师。1938年1月参加省立祁门茶叶改良场高级技术人员训练班学习。结业后,留场任技术员,旋任屯溪分场业务主任。写有《婺源茶叶》、《屯绿制造》等著作。抗战胜利后,任屯溪区总技术督导。1947年赴台湾考察茶叶工作,完成了30多万字的《台湾茶叶品种之调查研究》和专著《台湾茶叶》。次年,任杭州之江茶厂的厂务主任,后回屯溪。1949年4月,屯溪解放,被任命为屯溪茶叶实验场场长。1950年任中国茶叶公司皖南分公司技术科长,兼屯溪茶叶实验场场长。先后主持祁门、历口、屯溪、歙县、婺源、浮梁6座精制茶厂的筹建工作。1952年起负责全省茶叶技术工作。1954年至1956年,参加全国功夫茶的制造品质规格的制订工作,他提出的茶叶定级原则“外形定型、内质定级”,被中国茶叶总公司采纳。他还主持了全国毛、精茶标准样的制定、审核定级和全国三套分级红茶标准样的制定审核工作。1957年至1965年,他参加制定全国茶叶十年规划,具体负责绿茶精制工艺和产品标准审订。参与全国茶叶收购和出口标准样的审核及产品供销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的制定。1978年5月后因病在家休养。
邢容钦
邢容钦(1922~1989),无城人。1939年初级中学毕业后辍学,后习中医。抗战胜利后,先后任小学教员、校长和简师教员。解放后,任无为初师(后改为无为一中)教员。1982年退休。他执教40年,曾7次被评为县先进工作者,获模范教师、教育标兵等光荣称号,两次出席省先进工作者会议,是省四届政协委员,县三至六届政协常委,县八届人大代表。1988年被聘为县文学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参加了芜湖市诗词学会和安徽省诗词学会。晚年编著了《文言短文助读》、《常见字词类辑》、《无为旧闻琐记》等。留有诗词400多首。
刘子清
刘子清(1906~1950),又名刘占奎。祖籍湖北省武汉市。生于江苏省六合县。青少年时习武卖拳,后为“三番”头目。曾因贩卖鸦片入狱。“七·七事变”后从江浦监狱脱逃,加入国民党军队地方武装,任全椒县赤镇区后备大队队长。1939年7月率百余众投奔驻巢县的抗日挺进队,任中队长。不久率部叛逃,先后任国民党军队保安团长、桂系新编第10挺进队队长、支队长等职。1941年夏率部投靠盘踞在巢县的日军,被委任为伪护国救民独立师第1师少将师长。是年7月30日进驻无为县汤沟镇。在1年零8个月里,共杀害600多人。他强迫农民种植罂栗,低价收购,加工成掺假的烟土贩卖;把搜刮到的钱财作为资本,在南京开设大德钱庄,在芜湖开设商行,在全椒开设10多家商店。因作恶多端,众叛亲离,1943年3月4日深夜率部逃至巢县,任汪伪新编第4师第3团团长,先后进犯庐江、和县、含山等新四军驻地,杀害新四军战士及无辜群众,并奸淫妇女无数。抗战胜利后,充任国民党军队新编第20师第6团团长,在巢县、六安、寿县等地进攻解放军。解放前夕,潜伏苏州开珠宝铺。宁、沪、杭解放时,频繁往来于上海和香港之间,从事反共反人民的特务活动。1949年9月29日在上海被抓获。次年1月26日在无为汤沟镇伏法。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人物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