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15年(1926),无城、襄安、严桥等地棉织、饮食、杂货等行业成立同业工会。次年2月,国民党人吕惠生、高莫适等人组织店员工人率先成立店员工会。随后,木工、理发、南货、酱业等工人相继成立行业工会。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无为县总工会”,短期内,会员发展到580余人。4月,无城黄烟、糕点业工人罢工1天,要求增加工资,反对虐待工人。
民国17年,中共无为特区委在无城组织工人、店员建立工会组织。民国19年底,工人运动服务于“六洲暴动”的准备工作。12月7日,工会干部参加了“六洲暴动”,暴动失败后,工会处于停顿状况。
民国27年4月,中共无为县工委和国民党无为县党部联合组建“无为县各界抗日动员委员会”,工、农、商、青、妇相继组建抗敌协会,200余名工抗会员参加“反帝大同盟”,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
民国31年10月,无为县各界抗敌协会联合会在恍城成立,青抗、农抗、商抗、工抗、妇抗等团体共有会员12万人,主任李步新、副主任张世荣等。工人抗敌协会理事长江天辉。是年,根据地各厂社普遍办起工人夜校和识字班,夜校开设语文、算术、政治3门课程,教育工人把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增加生产、支援前线作为对革命事业的最好奉献。民国33年9月10日,新四军第七师成立总工会,10月13日,师总工会在东乡水庙李家祠堂召开生产模范评选大会;月底,召开了第一次劳模授奖大会。民国34年国际劳动节,师总工会召开了第二次劳模授奖大会。
民国34年11月,国民党县政府指派程志洲任无为县总工会理事长,程以压制工人运动为己任,工人则据理抗争。次年10月,无城酱坊、糕坊工人罢工,迫使资方改货币工资为实物工资(以1.5石大米作月工资标准)。民国36年8月,无城、襄安、开城等地700余名店员和棉织工人罢工一星期,迫使资方接受增加工人工资的要求。民国38年初,无城工人、学生、商人罢工、罢课、罢市,迎来了翻身解放。
解放初,无城、襄安、凤凰颈等地基层工会组织陆续成立。1950年5月,召开无为县职工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无为县工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1952年11月,召开无为县首届工人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无为县总工会委员会。1953年9月,无为县总工会更名为无为县工会联合会。1961年9月,复称总工会。1966年9月,工人造反派组织“红色劳动者”夺了总工会的权。次年7月,工代会取代总工会。1973年5月,撤销工代会,恢复县总工会。
解放后,历届无为县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情况如下:
首届会员代表大会于1952年11月27日召开,会议讨论通过工会联合会筹委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工会委员会和经费审查委员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于1955年11月1日召开,会议着重贯彻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总结部署以增产节约为中心的劳动竞赛。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于1963年3月5日召开,贯彻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组织支援农业和增产节约竞赛。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以“三代会”名义召开)于1968年5月召开,与会人员开展“革命大批判”,促进“思想革命化”。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于1973年5月1日召开,贯彻中央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元旦社论》精神,着重搞好工会的恢复和整顿工作。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于1979年3月23日召开,研究部署全县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适应党的工作重点转移问题。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于1984年6月30日召开,组织、动员职工在改革和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抓职工民主管理,开展以“双增双节”为中心的劳动竞赛。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于1988年9月20日召开,动员全县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职工群众,坚定地站到改革的最前列,为振兴无为经济,开创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新局面作出新贡献。
解放后的工会主要组织职工开展以下活动:
1、劳动竞赛:1957~1959年,共评出先进集体98个,先进个人4026名,其中地区级29名、省级11名、国家级3名。1980年后,县制药广大输液连续7年被评为全省第一名;县铸造厂铁锅被评为全省第一名。1984年县制药厂被评为省先进集体;县纺织厂助理工程师谢卓祥等6人获省劳模称号。县工会还组织省劳模在全县巡回报告,受教育者达2万余人次。1988年,全县建立了156个劳动竞赛组织,参赛职工有19780人。在竞赛活动中,县工商银行连续3次获省劳动竞赛委员会银质奖。上半年,江坝轧花厂被评为省先进单位,县齿轮厂厂长沈建海等5人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2、技术革新:1957~1959年全县职工提合理化建议1300多条,为国家节约资金25.3万元。80年代,县肉联厂攻关小组设计生产的羽毛分析机,具有占地面积小、使用方便、造价低廉等优点;县电器厂工人叶显安研制的插口灯头圈,每年为本厂节约成本5720元;县制药厂技术改造成果在全省9家制药厂评比中获第一名。1987年,全县有群众技术协作组织43个,专业队9个,技协队员271人,提出革新方案265个,革新成功54个,创经济效益115万元。1988年,全县有业余技协队34个,专业队9个,技协队员366人,提出合理化建议1197条,被采纳的有654条,小改革175件,创经济效益114.57万元,其中有3项填补了省内空白。
3、思想教育:在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运动中,工会在提高职工思想觉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深得群众信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会进一步发扬了思想政治工作传统,重点做好青工的思想教育工作。1979年,县工会帮助县轮窑厂工会总结的青工教育经验刊登在全国总工会主办的《工会工作》上。1981年起,工会组织职工深入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同年11月县工会召开“五讲、四美”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表彰了15个先进集体和49名先进个人。县工会还参加了省工会“五讲、四美”经验交流会。1983年起。各级工会开展了“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县工会还经常举办读书学习班、知识竞赛、读书演讲活动。1988年,全县有读书指导小组187个,参加自学的8980名职工写出各类论文159篇。全县举办各类知识竞赛150多次,参加比赛的约3500人,举办各种培训班58个,受训的约2500人。县纺织厂工会刘宏为、县医院职工邾立国先后被省总工会授予自学成才先进个人。
4、文体活动:1952年,县工会成立了工人俱乐部,组织职工开展业余文体活动。每逢节日还开展游艺、灯谜比赛活动。80年代县工会陆续成立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协会,职工音乐协会,职工体育协会等。工人文化宫和职工音协举办过2次“红五月”音乐会,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协会举办过7次迎春书画展览。1985年,工人文化宫被省工会评为先进工人文化宫。基层工会文体活动也比较活跃,尤其是县纺织厂工会,节日活动丰富多采,还举办过运动会。该厂职工音乐创作小组5名职工,7年时间共计创作歌曲145首,正式发表的有30余首。这个小组1983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先进集体称号;无城粮站工会举办过多次文艺晚会和篮球、象棋、乒乓球比赛;县茶场工会也多次举办过羽毛球、乒乓球比赛等活动。1973年后,各基层工会普遍开办俱乐部和图书室、阅览室。到1988年,全县基层工会有职工俱乐部3个,图书室、阅览室94个。县工会曾2次组织对职工图书室、阅览室的检查评比,推动了职工文化建设。
5、民主管理:1980年11月,县工会在县棉织厂进行职工民主管理试点,巢湖地区各县推广了该厂经验。次年,全县分13个组在82个单位开展民主管理大检查。到1988年,全县已有213个单位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占应建单位的97.7%。其中,相当一部分单位的职代会已逐步走向正常化、制度化。无城粮站每年都以推行经济责任制为中心议题,召开职代会,使经济效益年年有大幅度的增长,粮食、基建系统和邮电局、陶瓷厂的职代会民主评议干部工作搞得较好,县纺织厂等30多个单位通过职代会进行民主分房,得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6、文化教育:1950年起,无城、襄安、汤沟、三官殿、凤凰颈、姚沟、虹桥、土桥等地基层工会举办了职工业余学校,开设初级、中级和高级班。1953年,全县有职校10所,49个教学班,77名教员。1974年,县工会指导基层办起“七·二一”工人大学22所,有学员671人。职工业余学校36所,有学员2501人。1982年,县职工业余学校开始办1个班,有学员76人,到1984年办了16个班。到1988年,先后开办初、高中文化班38个,专业班6个,先后入学的职工达1731人,参加学习的职工全部获得了初中文化补课的合格证书,其中有395人领取了高中毕业证书,有394人考上了中专、电大和大专院校。县职工业余学校连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1983年至1984年被评为地区职工教育先进单位。1985年被评为省职工教育先进集体。县职校还在县粮食局、图书馆、石油公司办了分校。
7、职工之家,根据全国总工会的部署,从1984起,全面开展“整顿基层工会组织,建设职工之家”活动。1988年,全县252个基层工会组织,已验收合格223个,通过整顿建家工作,全县配备专职工会干部198人,其中同级党政副职一级的74人,在专职干部配备上名列全地区第一。1986年到1988年,受地区工会表彰的先进“职工之家”5个,省工会表彰的2个;受地区工会表彰的先进“职工之友”10人,受省工会表彰的先进“职工之友”和工会积极分子4人。
8、劳保福利:1954年,对247户受灾职工发放救济金。1956年,拨款5077元救济了500多名会员,并为其他有困难的会员提供5900元补助金。1983年,全国总工会和省总工会拨给全县救灾专用款28000元,县工会自筹2000元,合计3万元,救济了直接受灾的职工7563人。1956年,实施劳动保护的基层组织16个,享受劳动保护待遇的职工1300余人。1980年后,举办劳动保护训练班14期,887人得到技术培训。1987年,全县调查了33个厂矿的尘毒情况、检查了252名接触尘毒工人的身体。1981年后,县工会3次召开了女工生活会议,推动了女工“五期”保护工作和托幼事业的发展。据1987年统计,全县各基层单位建幼儿园16所,入托幼儿868人,保教人员63人。县纺织厂、棉织厂建立了女工淋浴室。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